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课程标准1.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太平天国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重、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2.难点: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求强”“求富”的洋务新政,《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后,瓜分中国的狂潮。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边疆危机中,爱国官兵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精神,台湾义军和黑旗军反割台的爱国主义情怀。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1.原因:(1)根本原因/内因: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3)直接原因: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4)个人因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2.过程:(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但领导集团日渐腐败。(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2.过程:(5)后期防御: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湘军。(6)天京陷落: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太平军节节败退,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3.重要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运动前期

①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结果: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③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2)《资政新篇》运动后期: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3.重要纲领——区别项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不同点经济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群众基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相同点都具有反封建的历史作用,有鲜明的革命性;都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具有空想性;都是为了巩固农民政权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4.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2)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3)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4)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一、太平天国(一)太平天国5.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二、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1.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目的:

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二、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3.目标:“自强”“求富”。4.洋务派代表人物: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主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二、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6.内容:举措实施创办近代工业“自强”军事工业官办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求富”民用企业官督商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二、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7.评价:(1)积极性: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局限性:

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一)边疆危机1.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②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一)边疆危机2.中法战争

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经过: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被击退;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③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④影响: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二)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二)甲午中日战争2.过程:

①丰岛战役:日军偷袭清军运兵船。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英勇奋战最终牺牲,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李鸿章的“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本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二)甲午中日战争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说明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二)甲午中日战争4.影响:

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概况:

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2.意义:

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四、瓜分中国狂潮(一)三国干涉还辽俄国法国德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策划干涉支持干涉支持干涉日本还辽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清政府四、瓜分中国狂潮(二)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国别强租海湾及地区“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沙俄旅顺和大连长城以北及新疆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英国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件岛屿,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福建(三)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课堂小结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探索出路侵略加剧边疆危机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感谢观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问题导入1.何为统治?统率,统辖。建立政权并对其包含的领土人口、民族等的支配管理,治理。运用政治、经济等手段来维持政权、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统”:辽夏金元四朝政权的建立与变化二、“治”:辽夏金元四朝的政治制度与治理统统率,统辖建立政权并对其包含的领土人口、民族等的支配——辽夏金元四朝政权的建立与变化1.1四朝之“统”997党项谋异唐末党项氏人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封立夏州节度使,后逐渐形成藩镇。五代至宋初,无论中原何人执政,都“俯首称臣”。但宋太宗时开始削夺藩镇,引发矛盾。986年,宋两度伐辽失败,西夏趁机谋立,与宋闹翻,但名义上仍臣于宋。936—947辽南下中原936年,辽太宗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获得幽云十六州;947年,又发兵灭后晋,占取中原地区大部,改国号为大辽,后由于中原人民的反抗,被迫北返。契丹建国契丹源于东胡,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趁中原内乱统一各部,并征服渤海女真,正式建国。9161153金迁都燕京1005辽夏宋鼎立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好达120年之久。西夏太宗即位后,采用“依辽和宋策略”,同时向两方称臣以图生存,形成辽宋夏三朝鼎立的局势。1038西夏借此形势,伺机向西发展,实力逐渐强大。李元昊即位后,于1038年称帝,建国号大夏,西夏正式立国。西夏立国李元昊1125—1127金灭辽宋在长达十年的灭辽之战中,金先后联合北宋(海上之盟)、西夏攻打辽朝,最终于1125年俘获辽天祚帝,辽亡。同时,金两度以宋毁约为由,分兵两路南下,于1127年攻破开封,掳走宋徽宗等皇室北归(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1114女真起兵反辽女真起源于东北靺鞨,以狩猎农牧为生。辽晚期朝政混乱,天祚帝昏庸无能不停索求贡品,鱼肉女真百姓。1114年,完颜阿骨打与女真各部会师,开始出兵伐辽,次年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1227—1279元朝统一中国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蒙古又联合南宋彻底灭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远征西南,灭大理。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1206蒙古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通过战争统一草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蒙古国。1368明灭元,元亡1310元夺取漠西1310年,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取得漠西领土。至此,元朝疆界基本稳定。政权民族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辽契丹族耶律阿保机916年上京北宋汉族赵匡胤960年东京(开封)西夏党项族李元昊1038年兴庆金女真族完颜阿骨打1115年会宁;燕京南宋汉族赵构1127年临安元蒙古族忽必烈1271年大都二、辽夏金元及两宋政权1.2“统”:小结916契丹建国936辽南下中原1038西夏立国997党项谋异1227蒙古灭西夏1114女真反辽1126前后金灭辽宋1235宋蒙灭金1206蒙古建国1279元灭南宋1310元夺取漠西1005辽夏宋鼎立1153金迁都燕京1368元亡一、重大历史事件治管理,治理。运用政治、经济等手段来维持政权、人口等的生存和发展——辽夏金元四朝的政治制度与治理2.1辽治1.材料一、二反映了契丹民族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材料二:“辽国尽有大漠,浸包(包纳着)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辽史》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契丹帐宋·苏颂材料一:——释义:穹庐:即毡帐;畋,即打猎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徙转不定,车马为家”;“逐水草而居,往来游牧渔猎”民族管理方式居住方式生产方式纳税方式社会形态契丹部族制毡帐游牧渔猎贡纳奴隶社会晚期汉人州县制屋舍农耕为主租赋封建社会中期材料三:辽之“统”变一是五代十国时期,辽太祖收留大批因河北战乱的流亡汉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给予安置;二是辽太宗协助石敬瑭灭后唐,夺取幽云十六州,后又灭后晋,占领了大批汉地。民族差异对比图材料四:“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南北面官制北面官,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契丹一切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担任,掌汉地事务,间有契丹人担任,地位和权力低于北面官2.1辽治“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课本P54正文季节主要地点时间活动内容春长春州鱼儿泺正月上旬捕鹅钓鱼;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夏永安山碳山四到七月避暑,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遐日游猎秋庆州伏虎林七月入山入山射鹿、虎;讲武训兵冬永州广平淀十月以后避寒,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并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四时捺钵制南面依中原汉俗而治,行州县与三省六部制,那北面呢?在草原习俗的基础之上把他和自己本国的政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也就是因时、因地制宜,来根据境内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点、习惯进行统治。2.2西夏之治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但在官称上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的称谓。二、地方制度: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施行州、县二级制度,共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中书司枢密司三司御史台行政财政监察军事皇帝一、中央机构:北宋中央机构图2.3.1金治一、初期采用女真旧制和辽南北面官制,自金熙宗改革后,逐步全盘采用汉制“(太宗)入燕,汉人不聍,乃仍辽法……依南、北而治之,天下幸甚。”

——《金史》2.太宗时期(1123——1135年)1.太祖时期(1115—1123年)“及南路系辽女真皆降,诏除辽法,省税赋……一如本朝之制”——《金史》3.金熙宗以后(1135——1234年)“至熙宗定官制皆废……尚踵辽南院之旧。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然大率皆循宋之旧。”——《金史·志第三十六》女真旧制(勃极烈制)仿效辽南北面官制大体上全盘汉化金熙宗(1132—1150在位)2.3.2金治二、仿宋制,设路(府)、州、县三级管理地方,但同时保留猛安谋克制材料一:“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原本是女真各部用于征掠、围猎而设的军事首领。1133年,金太宗徙东北女真族猛安谋克入居中原,筑寨于汉族村落之间,不属州县,计其户口,授以官田,平时耕作,战时出丁入征。材料二: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劝课农桑,并负有“防捍不虞,御制盗赋”的任务;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唯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二者皆可世袭材料三:据《大金国志》记载,金猛安谋克下,曾“有一家一口三十顷者”,但“岁输粟不过一石”;且“不令家人农作,尽汉人佃莳(租田耕作),取租而已。”金初猛安谋克行军骁勇,传有“金军不满万,满万无敌于天下”,但到蒙古入侵时,却“多不能弓矢”猛安谋克的历史影响金初,猛安谋克骁勇善战,为金朝征辽灭宋和维护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促进了女真的封建化。由于猛安谋克本身世代承袭和阶级特权的特点,在金朝中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不事生产,寄生蚕食周边民族的大地主、大封建主,彻底腐化堕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病国害民,加速了金朝的灭亡。军民合一(军户)世袭特权封建地主化兼具行政职能腐化堕落2.4.1元治·中央在中央制度上,元基本上学习和借鉴唐宋制度,仿汉制,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为最高监察和军事机关。皇帝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元朝中央行政体系2.4.2元治·地方(1).

国土面积更大,地方管理难度增大(2)民族成分更杂多,民族矛盾急剧增多朝代面积(万/平方公里)辽(1111年)489西夏(1142年)77北宋(1111年)280南宋(1141年)200金(1142年)361元(1330年)1372除了国土面积广阔外,吐蕃、琉球、岭北、西州、辽北等新征之地更是前代所未及之处,给管理带来很大挑战。既有过去接受过中央王朝统治的民族,如汉人、女真、契丹、河西、蛮子等诸族;也有新征民族,如吐蕃、高丽、西州、乃蛮、唐兀等民族;还有移居民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人等等以及后来形成的新民族——回回族(回族的前身)。各民族状况有些趋同华夏,但有些却千差万别,给民族管理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元朝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且在征战中纵兵劫掠、焚城毁池,不得人心,在元初爆发了多次民族起义,民族矛盾尖锐。小剧场:元初地方权力收放的症结中央地方权在中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吏难为无权之政行政不便百废待兴地方反抗矛盾财政兵还要啥吗大人劳苦功高小人岂敢妄言协调行,中央派出省,中书省也2.4.2元治·地方元朝行省制度全国除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共设十个行省。行省名义上仍视作中央政府的一个分支,最高行政长官和中书省一样,也是丞相,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随着时间发展,行省实际上也就慢慢地成为了地方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

终元一代,行省是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腹里2.4.2元治·地方元朝行省制度历代以来,地方行政区划注重依山川形势进行划分,提供了割据叛乱的便利。元朝针对这一问题,在行省区划上,特意把一些地区的区界划为犬牙交错之势,来形成以北制南的格局,使地方无“山川之险”可依。一、驿站制度:兴修驿道,广设驿站,并分设急递铺,为“朝廷军情急速之事”传递提供方便。二、军事监视: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统兵监视各级地方。其它辅助措施思考作业:元朝行省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角度:中央、地方、民族、后世2.4.2元治·地方元朝的边疆治理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