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9800字(论文)】_第1页
【试论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9800字(论文)】_第2页
【试论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9800字(论文)】_第3页
【试论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9800字(论文)】_第4页
【试论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9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目录TOC\o"1-2"\h\u16616论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 11282一、当前网络毁谤案件的案例分析 122355(一)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 129876(二)刘学洲自杀案 220227二、网络毁谤犯罪的界定及特点 36773(一)网络毁谤的含义 35109(二)网络毁谤的特点 348991.主体匿名性 353752.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325343.影响难消,救济困难 44523(三)网络毁谤与言论自由的区分 41310三、我国网络毁谤规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4077(一)我国关于网络毁谤犯罪的法律规制现状 4285991.网络毁谤犯罪法律规制 41642.网络毁谤与言论自由的区分 527185(二)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643521.犯罪责任主体单一 622712.追诉路径存在问题 7226013.监管存在问题 84396四、网络毁谤犯罪规制的完善 819602(一)扩充犯罪主体内涵 85600(二)完善追诉路径 932357(三)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94798五、结语 10【摘要】现如今网络己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在生活中给予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危害。在网络中,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进行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对广大人们的利益造成了损失,特别是网络毁谤犯罪,不仅对网民在网络中的声誉造成影响,还会牵连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名誉受损。本文立足于对网络毁谤行为的刑法规制的进一步完善,具体结合毁谤罪中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基于当前网络毁谤犯罪频繁发生的现状,对网络毁谤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是必要的。通过对比毁谤罪的犯罪构成,对网络毁谤行为构成毁谤罪的犯罪要件主要从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关键词】网络毁谤;刑法规制;对策一、当前网络毁谤案件的案例分析(一)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2020年7月7日18时许,被告人郎某在余杭区良渚街道某快递驿站内,使用手机偷拍正在等待取快递的被害人谷某,并将视频发布在某车队微信群。后被告人郎某伙同被告人何某出于寻求刺激、博取关注的目的,使用各自微信号假冒快递员和被害人谷某,捏造谷某因取快递结识快递员、二人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微信聊天记录。二被告人为增强聊天记录的可信度,还捏造“赴约途中”“约会现场”等视频、图片。同年7月7日至7月16日,被告人郎某将上述捏造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及视频、图片陆续发布在某车队微信群,引发群内大量低俗评论。上述偷拍的视频、捏造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被他人合并转发,并相继扩散到多个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后,引发大量点击、阅读以及低俗评论,引起网络热议。郎某、何某捏造事实毁谤他人,不仅损害了谷女士的人格权,而且经网络得以广泛、迅速传播,严重扰乱网络社会公共秩序,给广大公众造成不安全感,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毁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张慧敏.网络毁谤的刑法规制——以"两高"司法解释为背景[J].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9):2.(二)刘学洲自杀案2022年1月24日,刘学洲痛斥亲生父母伙同某些媒体为抹黑自己,让本来患有抑郁的刘学洲一度想到轻生。刘学洲表示寻亲成功后,首先是生父断断续续来电,几次都是匆匆忙忙挂掉电话,然后生母就让刘学洲到他现在的家里住上几天,而不是让他回家。而在刘学洲爸爸妈妈相继发声以后,网上的舆论开始发生变化,在刘学洲的短视频账号评论中,有不少网友指责她心机重,认亲目的不单纯,甚至发去私信谩骂,15岁的他遭受了网络暴力,就如舅妈所说,之前的他因为校园霸凌患上重度抑郁,甚至有过轻生行为,刚好转现在又遭遇了网络暴力,如果说他的父母给了他生命,那么这一次对他的抹黑相当于把他推入了深渊。现如今网络信息十分的发达,部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了引人注目进而扩大网络平台的流量,会对一些网络信息的内容进行修饰,对其中的部分真相进行选择式性方向的渲染和夸大,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都能成为网络毁谤行为[[][]顾晓雁.济南市"网络寻衅滋事罪"司法实践适用现状调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20(1):2.二、网络毁谤犯罪的界定及特点(一)网络毁谤的含义网络毁谤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系统、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等各种现代网络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特定个人人格和名誉的行为。网络毁谤实则指的是毁谤罪,由于频发于网络空间,故将在网络空间中实施的毁谤行为称为网络毁谤,以区别传统毁谤行为。无论是传统的毁谤行为还是网络毁谤行为,在符合相应的构成要件时,都由毁谤罪这一罪名进行规制,我国没有单独设置的网络毁谤罪。本质上都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即捏造虚假事实,散布虚假事实,从而贬损他人人格,给他人名誉造成损害,降低其社会评价。一般而言,毁谤行为主要以隐匿的方式出现,但是也存在公开身份实施毁谤行为的方式。所谓“捏造”指的是无中生有,虚构事实,杜撰虚假事实[[][]刘震.网络型寻衅滋事罪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二)网络毁谤的特点1.主体匿名性网络空间有一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匿名性,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上你很难知晓对方到底是谁。这种匿名性有利有弊,但对于网络毁谤行为来说无疑是一把“利器”,在网络匿名性的保护下,越来越多的人突破了内心道德的束缚,在网上肆无忌惮地挑战法律的底线,而主体的匿名性也使得寻找网络毁谤的加害者十分困难,很多案件因为没办法找到相应的责任承担者便无疾而终。虽然在国内现在一些平台已经要求实行实名认证了,但这类平台仅仅属于极少数,绝大部分网站都没有实名制的硬性要求。虽然有些公权力机关或者网络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找到当事人,但对于数量庞大的网络案件来书只是杯水车薪,并且也有很多人会寻找各种方式进行规避,进一步加大难度也使得网络毁谤受害者的维权之路困难重重。2.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也是跟网络的特质密不可分,信息网络以高速著称,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具有的即时性是其他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在网络飞速发展的现在,传播毁谤信息不再需要口耳相传,只要通过一根网线,就可以传播到“地球村”里的各个地方。在网络上发布一条毁谤信息,几乎在同时就可以传播到别人的眼中,这种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极易对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影响。再加上一些网络推手的发酵,很容易就会通过“人肉搜索”等手段对受害者的现实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极难控制的。3.影响难消,救济困难因为网络毁谤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范围也非常广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网络毁谤的影响会非常大。毁谤信息的发布者只要在平台上发布了相关信息,就会有网民浏览、评价甚至转发,进一步扩大影响。即使发布者删除相关言论,还是有人会传播,恶性影响也会持续存在。有些发布者即使发布了相关澄清、赔礼道歉也不能保证毁谤信息传播到的地方都能接收到,这就导致危害后果一旦造成就极难消除的情况。而网络毁谤的主体又具有匿名性,寻找起来极其困难,毁谤罪又属于需要自诉的案子,光靠受害者本人就更难收集证据找到毁谤言论的最初制造者了。(三)网络毁谤与言论自由的区分现行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毁谤的法律,除了刑法领域和其他法律法规对传统毁谤作出了规定外,就主要是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的一些规定、办法和决定等文件涉及网络犯罪,立法层级较低,而2013年出台的有关网络毁谤的司法解释虽然进一步解释了刑法条文中的规定,但也不是法律。有部分学者建议可以借鉴域外的做法,如《英国2013年毁谤法》,制定专门的法律规定网络毁谤的概念、特点、构成要件等等,以统一标准,确定法律依据,增强司法实践中的操作性[[][]姜子倩.网络造谣行为刑法规制的实证分析[J].法学论坛,2015,30(6):6.三、我国网络毁谤规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我国关于网络毁谤犯罪的法律规制现状1.网络毁谤犯罪法律规制第一,关于毁谤罪的客体。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刑法学理论以为,毁谤罪保护的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或者说是他人的人格权、名誉权。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毁谤罪保护的仅仅是他人的名誉权而不包含人格权。我更倾向于只保护名誉权,因为人格权跟名誉权是包含关系,除了名誉权外,生命权、健康权也都是其重要的内容,但这些与毁谤罪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一同保护会显得不太合理。并且毁谤罪保护的是“他人”的名誉,“他人”指的仅仅是自然人,没有包括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第二,关于毁谤罪的客观方面。其在条文中的表达是“捏造事实毁谤他人”,虽然条文中只规定了捏造,但根据通说散布也是毁谤行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所谓捏造,即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事实。所谓散布,是指用口头或文字的方法发散其所捏造的事实使世人皆知。也就是说毁谤罪的客观方面需要捏造和散布两个缺一不可,并且毁谤罪是情节犯,只有被认定为“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才能受刑法的规制,对于传统毁谤罪的“情节严重”我们一般采取实质标准,但根据网络毁谤的特殊性,在《网络毁谤解释》里又拓展了一种类型叫明知而散布以及其特有的“情节严重”判断标准。第三,关于毁谤罪的主体。根据刑法第246条我们可知毁谤罪的主体是指的是捏造事实的人,因为法条中没有提到单位犯罪的情况,所以传统毁谤罪的主体仅指“自然人”。但显然网络毁谤的情况更为复杂,除了网络毁谤信息的始作俑者,那些信息的传播者甚至网络服务平台的管理者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仅仅惩治捏造事实者还不能很好地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但在刑法中那些毁谤信息的散布者和网络平台管理者都是没有包含在毁谤罪的主体当中的,对此,两高作出的《网络毁谤解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解释中将达到一定条件的散布者也认定为毁谤罪的主体,对网络平台管理者也做了相关规定。第四,关于毁谤罪的主观方面。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毁谤罪的主观方面要求是故意,即追求损害他人名誉的结果,对捏造虚假信息并散布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但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争议点主要存在于刑法规定的毁谤罪中的故意是仅仅指直接故意还是包含间接故意。持前者观点的学者如赵秉志教授,其认为毁谤罪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实施毁谤行为时就具有贬低、破坏他人人格、名誉的目的。但持后者观点的学者如张明楷教授,其在其书中提及,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并且对他人名誉受损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考虑到网络毁谤的特征和现实发展的情况,我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简单地否认间接故意是不太符合现实需要的。2.网络毁谤与言论自由的区分刑法对网络毁谤犯罪的规制是将其纳入刑法对毁谤罪的规制内容中的,但是刑法对毁谤罪的量刑是以传统毁谤行为对受害人权益造成的伤害为核心,对毁谤行为人的责任、罪行进行综合评价而推导出的适合刑罚的种类及期限。在刑法中,立法者对毁谤罪所设置的法定刑针对传统毁谤犯罪中传统毁谤行为人是极为恰当的,根据毁谤行为人的罪行严重程度和所应该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轻重,在刑法规定的法定刑的范围中,对毁谤行为人进行刑事制裁,不仅可以对行为人的过错进行惩戒,使其承认错误防止其日后再犯,更能抚慰因行为人对受害人权益的侵害而产生的痛苦。然而现如今网络毁谤行为己经逐渐取代传统毁谤行为,在具体案件中成为构成毁谤罪的主要客观行为,致使传统毁谤行为在毁谤案件中几乎消失无踪。通过上文可知,网络毁谤行为具有传统毁谤行为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导致网络毁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远远高于传统毁谤行为。同样内容的毁谤信息在网络毁谤和传统毁谤中对受害人所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不同的,而刑法规定用来惩罚传统毁谤行为人的刑罚作为对网络毁谤行为人惩罚是无法罚当其罪的,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刘宪权.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刑法规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法学家,2016(6):15.(二)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1.犯罪责任主体单一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毁谤罪的主体主要指的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现行刑法中毁谤罪的主体主要是就自然人而言。但我们可以从解释上看到有些不同之处,根据解释在追究责任主体时,主要看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看是不是与传统毁谤罪主体属于同一类的,捏造并散布的始作俑者,显然这一主体并不是网络毁谤所特有的。第二个方面就看是不是是那些明知是不真实的事实却故意散布的主体,尽管该主体只实施了散布的行为,但是这种带有故意的散布行为会进一步扩大对当事人的恶劣影响,也符合在网络上进行毁谤的相关特征。网络毁谤与传统毁谤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只是行为发生的空间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毁谤的一种,这两者自然有很多不同,传统毁谤的主体仅限于自然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不少互联网平台供应商为了牟取暴利,明知对方捏造事实并散布还是为了利益给他们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平台的供应商便是以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了散布捏造信息的环节中。但是针对毁谤罪而言,在刑法立法上并没有对单位犯罪有相关规定,也就是说针对这样的案件,是没有办法通过刑法对这类主体进行规制的。还有部分网络水军在网络公关的掩护下开展各种形式的非法的网络毁谤行为。网络公关的日常工作一般包括做一些品牌商的推广、个人包装、娱乐炒作等,然后乘着互联网平台越来越便利的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这时一些网络水军就借着网络公关的旗号,背地里却在实行捏造虚假信息并恶意散布的行为,以此来达到损坏他人名誉的目的。譬如2010年的蒙牛商业毁谤案,这个案件就是由一家网络公关公司雇佣了大批的网络水军在各种论坛发很多帖子控评、引导大众思考方向等方法制造的一起毁谤案。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件中都出现了网络水军,他们总是有组织地蜂拥而上,肆无忌惮地在法律边缘试探。但事实上,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有包括网络水军的毁谤案件有受到刑事的惩罚。所以在现实中,司法实务部门在面对网络毁谤案件时常常居于非常进退两难的司法处境,不管是主动介入还是“静观其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上的民众甚至市一些刑法学者们的诟病。2.追诉路径存在问题在网络毁谤过程中,举证难主要体现以下四点:第一,近些年来,网民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加侧重,及时清除相关的历史记录或者隔段时间将数据格式化,目的就是防止信息被泄露。因为信息网络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信息泄露风险,设置访问权限的条目。这些做法足以体现出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逐渐增强。网络犯罪屡禁不止,行为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相关隐蔽防范措施,容易逃脱法律的制裁。行为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散布毁谤信息,但是现在“网络”盘踞于信息网络上,甚至形成具有组织性特征的群体,专门从事帮人删帖、发帖等行为。那么,匿名发布的毁谤信息,加之相关人员手法“驾轻就熟”,对于收集证据的受害人而言显得困难。同样,由于涉及网络毁谤,受害人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相关个人信息的访问和查阅,可是受害人能否获得这样的访问权利还未可知。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大幅提升。尽管网络用户不断增加,但是人们对信息网络的接触更多的是停留在简单的日常生活所涉及的方面,在信息网络技术层面的了解处于短板。但是实施网络毁谤的行为人完全有可能凭借技术支持,降低个人网络踪迹,降低信息跟踪的几率。第二,尽管《刑法》中明确规定,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协助。该规定似乎充分考虑到受害人在证据收集方面的困难,而做出的让步或支持。但问题是“确有困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受害人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所谓“确有困难”,是通过自身或周围亲戚、朋友的能力无法获取到相关证据,仅靠个人能力不足以解决的情况,这样才是存在真正无法获得证据的困难。困难不能是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小挫折。3.监管存在问题网络法律法规空泛,监管不到位也是网络毁谤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宪法》、《刑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言论自由做出了许多禁止性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实际操作性较差。而且过多的关注言论的源头,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约束较少,导致对毁谤言论未尽到注意义务甚至在其中推波助澜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极易逃避法律的制裁。可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毁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毁谤行为情节做了可操作性划分,今年6月1日将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使推行已久的网络实名制正式落地,对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明确提出了“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要求。期待《网络安全法》的落实开启对网络毁谤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序幕。四、网络毁谤犯罪规制的完善(一)扩充犯罪主体内涵可以将毁谤罪的犯罪主体扩大到单位。根据现阶段的网络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报纸到官方微博号、微信公众号都可以感受到新闻媒体紧跟着网络时代的潮流。网络平台上的新闻媒体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事件的相关情况公之于众,民众也越来越依靠网络新闻媒体了解讯息。但在这样的优势下,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些无良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引起群众激烈反应而刻意掩盖事件真相,添油加醋将民众情绪引导到错误方向上并造成对受害者名誉权的侵害。不仅如此,在信息网络爆炸的时代,民众的信息大多来自网络,这也使得企业和个人更加热衷于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由此便诞生了各种网络公关公司。网络公关公司和新闻媒体又有些许不同,它们比新闻媒体更容易爆发出大范围的网络毁谤问题,企业和个人宣传的需要越来越大,网络公关公司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仅凭普通的公关手段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就有不少网络公关公司开始采取雇佣“网络水军”,通过发帖毁谤他人等恶劣手段达到目的。比如在“秦火火”一案中,犯罪行为人秦志晖便是一家搞营销策划的公关公司尔玛公司的员工,该公司为了获利经常在网络上恶意炒作,秦志晖便在尔玛公司的支持下伙同他人捏造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一事,对受害者的名誉造成严重影响。秦志晖作为主要负责人,法院判其毁谤罪。因为毁谤罪的主体仅指自然人,即便尔玛公司在案件中为秦志晖提供大量的“网络水军”但作为单位,并不包含在网络毁谤的主体中,所以单位就可以在毁谤罪中独善其身,倒了一个秦志晖还是会有人找尔玛公司为其提供“网络水军”,治标不治本很难真正消除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惩治网络上的毁谤行为,我认为可以将单位也纳入网络毁谤的主体,相关的刑罚适应问题可以参考对自然人刑罚的适用,当单位成为侵权当事人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强刑罚金的适用。(二)完善追诉路径在毁谤罪的适用中,现行刑法规定“情节严重”的属于自诉案件,但是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则纳入公诉范围。那么,鉴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成为诉讼模式分流的关键节口,同时,有利于明确自诉和公诉的界限。两高在发布的司法解释中称网络空间属于公共场所。那么,对于网络毁谤而言本身就依托信息网络散布、传播。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毁谤行为都属于公诉路径[[][]张巍."网络水军"侮辱、毁谤行为的刑法规制[J].人民检察,2014(10):2.(三)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对网络毁谤犯罪的控制不单需要网民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法律意识,或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毁谤行为进行约束,还需要政府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据统计,我国现行行政立法中涉及网络审查监管的部门规章就有16部之多,但在实践中却缺乏具体的监管标准和执法手段。网络平台运营的内核是市场,受到利益的驱使极有可能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选择,给网络和谐平稳的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网络发展状况,了解事态变化,制定切实有效的监管手段进行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把监管落到实处,使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效力,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五、结语随着信息网络对现实生活影响的深入,网络空间己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毁谤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毁谤,正是由于网络毁谤可以实现毁谤信息的快速传播,或者寻找专门从事的人员散布毁谤信息。而正因为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特性不断凸显即信息变现的速度加快、网络监督的作用不断增强。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对网络毁谤的范围及相似行为进行界定,对于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并没有将网络毁谤规定为单独罪名。尽管网络毁谤以新型犯罪出现,但是对其规制的刑法依据依然是毁谤罪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正是由于这样的规制现状,保持刑法适用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