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艺术在语文阅读课的探究与运用_第1页
提炼艺术在语文阅读课的探究与运用_第2页
提炼艺术在语文阅读课的探究与运用_第3页
提炼艺术在语文阅读课的探究与运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提炼艺术在语文阅读课的探究与运用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五芳213200在中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两种“认知视线”——一种是教师没有真正熟读领会教学参考,煮熟煨烂塞给学生;一是误读《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内老师越少讲越好,课堂迁移次数越多、形式越丰富越有水准。这样,在语文课堂就出现了一些“伪教学现象”:辅助媒体滥用化、文本研读空泛化、阅读教学资料化、名著阅读集训化、语言赏析格式化、作文训练套路化……这些“伪教学”现象严重阻碍语文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学,也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流程的混乱、教学环节的拖沓、学生兴趣的缺失,其教学效果也就必然不会景气。针对上述现状,近两年中,我以“细读文本”为切口,在语文课堂展开减负增效的小课题研究,开展提炼艺术的探究与运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整体细读整体细读是语文课堂的首要环节。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时采用的主要阅读方式,往往会带给他们先入为主的印象。因而,怎样引领学生作经济有效的整体细读,成为语文课的重中之重。(一)“牵一发动全身”式以苏教版《语文》七上《斜塔上的实验》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可引领学生从标题中“实验”一词入手,提炼三个与“实验”有关的主问题,牵引他们把文本向纵深读去:1、朗读课文,概述伽利略做了哪些实验?参考:(1)研究摆的规律的实验;(2)从小热衷实验、自制仪器进行实验;(3)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2、精读课文,探寻伽利略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参考:内因:心存好奇、从小立志、下定决心、遵循自然、接受挑战、坚持不懈等。外因:意大利的一些知名教授的支持、教父的不解、父亲的妥协、学生们嘲弄、教授们阻扰等。小结:可见,文章采用“烘云托月”之法结构全文——伽利略是一轮的明月,意大利的一些知名教授是一片彩云,彩云追月,月色更皎洁;教父、父亲、学生、教授象乌云,乌云拱月,益现月光之明媚。3、以“实验”为切点,回读课文,提炼与“实验”有关的关键词,说说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通过真正的实验走向真理与成功的实验科学家。如文章有许多关键词:发现、考察、观察、思考、钻研、检验、实验等。文章正是要通过伽利略的实验来褒扬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与素养。这样,以“实验”作为解读文本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提炼的三个主问题作三次整体细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一次比一次靠近主人公的心灵与智慧,经济地达成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任务。(二)“牵多发动全身”式“牵多发动全身”是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有别于后者的一种整体细读之法。此读法是老师现为学生做“牵一发动全身”的示范阅读,然后由同学合作(学习小组),反复阅读文本,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提炼解读文本的切点,每个切点均能带动全文,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阅读态势,从而读出文本的多元主旨或多种创作艺术。如上苏教版《语文》九上《飞红滴翠记黄山》,可作如下“多发”解读——1.大声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组概括黄山带给你的感受。参考:瑰宝、仙境、美、光明与火、力、游客等。2.选择以上词语中的一个,作“牵多发而动全身”式的理读,感知文章描述的主要内容并提炼文本的创作艺术。示范——瑰宝: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奇峰怪石林立——寿逾千年的古松——争相崛起的巧石——皎洁柔美的云雾——瑰丽壮观的日出。可见通篇文章都凸显黄山的“瑰宝”气质。学生答案——仙境:瑰宝——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神游天外——……天宫仙境:仙人下轿、仙人把洞门、仙女绣花、仙人踩高跷、八仙飘海、神仙气、天国仙友——仙界云霄——梦幻的艺术之宫——人间仙境——神奇的仙山琼阁——温泉澡(仙人般的感觉)。“仙境”不仅为黄山的蒙上梦幻般的色彩,更为全文点染上空灵的意境。美:外在美(奇峰、怪石、古松、云海、日出)——内在美(一亿多年的沧桑变迁、人文景观、人们对奇观的向往)。可见,山美文奇。变化:地质变迁、地形变化很大——从下到上,小路太陡太险——……——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变化”之态,又使黄山添上神秘的美感。力:大自然的伟力——万古长青的生命力——高超的审美力。也许,“力”就是造就黄山神奇秀美之景的根本吧!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阅读的结果,归纳文章选材的特点。参考:选材角度——移步换景、多角度、多侧面、古今结合选材。选材特点——代表性、典型性;详略得当。这样,看似庞大的文本,就被梳理得头绪清晰,有条不紊。学生也在“牵多发而动全身”的阅读中锤炼了审美眼光与发散思维。原本需要用两课时完成的任务,因为提炼艺术的参与,在一课时中顺利完成了。其他还有如:“苍鹰鸟瞰”式、“中啃玉米”式、“倒吃甘蔗”式、“沙漏”式、“冰山”式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提炼,主要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精细阅读的基础上,并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读法,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而每一个文本又都是一个自足而又饱满的体系,选择从那个角度整体解读,都要以减轻学生思想负担为前提,用最少的时间,习得最多的方法与知识,真正达成减负增效。二、局部细读局部细读是在整体细读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精彩处、疑难处、重点处等作精细的阅读,从而达到阅读增效的理想状态。(一)拈句式细读这是苏教版八上《明天不封阳台》授课片段——(在整体细读之后)问:作者是借助于什么样的句式来承载他激越的情感变化的?(对照句)(1)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凄凄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2)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3)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当学生合作找到这些相同的句式时,欣喜地发现作者情感变化正式由这些两两对照的句式来承载的。这样,捕捉作者行文的情感也就有了着落;对未来的作文的表情达意,学生也有了句式的积累。(二)修辞法细读对特殊修辞手法的细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敏锐的语感与境感,进而达到“以一当十”的功效:重锤敲打,学会迁移。如学习“通感”手法,我选择了徐迅的《染绿的声音》作范本,先引入“通感”的概念:所谓通感,是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幻觉,可以互相沟通,在艺术描写中可以由一种感觉引起相类似的另一种感觉,以丰富语言的想象力和加强状物抒情的效果。然后请他们阅读下面一段话,指出通感的句子,鉴赏其艺术效果。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而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学生发现上列句子以描摹听觉的词句来形容视觉感受,把整座被染绿的森林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读可赏可品;这种通感手法还带给学生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曼妙感觉,学生的心魂完全被这“染绿的文字”所吸引了。(三)风格式细读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会染上不同的创作风格。从判断风格角度细读文本,利于培养学生细腻的心性、审美的眼光。如请学生快速阅读下面的文段,判断其风格特正,并指出其依凭什么句式来展示,其效果是什么。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鲁彦《雪》节选)学生马上判断出这是“清新灵动”式的风格特征,它借助铺排句来展示上海雪花洁白且多彩、晶莹且多姿、无声且有声的灵秀之气。然后,我要求学生用这种铺排句,以“月”“雨”“林”“天宇”“海洋”之一为对象,用“清新灵动”的风格,写一段中心明确的话。以下为一学生的当堂习作的片段——《潇潇雨飞》暮色下,一两滴清凉的雨水滴落在我的面庞,一直沁入我的心田。楼前树下,雨痕犹在;丛中花上,雨露仍留;静望窗前,漫天雨幕。侧耳细听,似有鹰哝软语,俯身细看,雨珠玲珑剔透;撑头冥思,似有精灵律动。远处山林“刷刷”,似为生命歌唱;池塘“呱呱”奏鸣,象是痛饮酣畅。不愿撑伞,只想随雨漫步,不想低头,只要雨水湿润脸颊,未曾转身,只愿这雨一直下……凭栏望,烟雨中,幽径通幽处;细细听,浮华间,清雨清人心;霓虹终成影,一片虚华,高楼存何在,尽是尘嚣。……因为提炼有术,细读精美,指导具体,所以学生就仿写有法了。有法可循,效果必佳。此外,还有“比较式细读”“压缩饼干式细读”“庖丁解牛式细读”等,不再枚举。总之,提炼式文本细读,最要紧的是要拥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