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六王毕,四海一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令壮者无取老妇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通娶
夺取动词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助词通娶夺取动词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一、“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一、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目的:士不敢弯弓而饱怨(来,用来)8.表结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而)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辨析下列“而”的用法。(1)日出而林霏开()(2)民困而不知救()(3)敏而好学()(4)玉质而金色()(5)面山而居()(6)温故而知新()(7)水落而石出()
表因果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辨析下列“而”的用法。表因果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表“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二、“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二、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二).用作副词。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二).用作副词。(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其孰能讥之乎?三、“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三、3、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3、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此用法很少见。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三).形容词词尾“。。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乃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触龙说赵太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石钟山记》)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吕氏春秋》)四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乃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句中,起确认作用,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4、复音虚词无乃——恐怕例如:无乃尔是过与?乃尔——这样例如作计乃尔立。4、复音虚词指出下列句子中“乃”的用法:
1、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2、乃钻火烛之()
3、家祭无忘告乃翁()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你的于是是指出下列句子中“乃”的用法:竟然你的于是是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五、“其”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例如:其如是,孰能御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如果”可译为“是”“还是”(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四).用作组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五)复音虚词“何其”,翻译为“多么”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四).用作组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复音虚词“辨析句中“其”的用法(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下视其辙()(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5)则移其民于河东()他的自己的对方的、敌方的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他们的辨析句中“其”的用法他的自己的对方的、敌方的大概、恐怕,表推(一).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表让步或假设关系,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有时也表转折关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且六、(一).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且六、(二).用作副词。1、相当于“将”“‘将要”,“将近”“几乎”等。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二).用作副词。3.复音虚词“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步,可译为“再说”,“况且”。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3.复音虚词“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若”的用法(一).用作代词。1、表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二).动词,好象,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比得上,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七、“若”的用法(一).用作代词。(二).动词,好象,如:七、(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四)、“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三).用作连词。“所”的用法(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八、“所”的用法(一).用作助词。八、(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凭借。1、表示原因的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为”的用法(一).用作介词。一般读去声。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替”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九、Wèi“为”的用法(一).用作介词。一般读去声。九、Wèi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二)、动词(wéi)(有万能动词之美誉,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孟尝君为相数十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霓为衣兮风为马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做管理治理作为是成为那(二)、动词(wéi)(有万能动词之美誉,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翻(三)、“为……所”。表示被动关系。例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四)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故怀谨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三)、“为……所”。表示被动关系。(四)语气助词,用在句十“焉”的用法:(一)代词1.代词,往往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二)语气助词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十“焉”的用法:(一)代词(二)语气助词1.常用在句末,一般(三).兼词,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触龙说赵太后》)(四).词尾助词,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硿硿焉……(《石钟山记》)从哪里“在这里”在哪里(三).兼词,(四).词尾助词,译为“……的样子”十一“也”的用法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曰:“未有之也。”(《触龙说赵太后》)十一“也”的用法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十二“以”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十二“以”的用法:(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二).用作连词。用法相当于“而”。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连词。用法相当于“而”。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3、表示目的关系,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4、表示因果关系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表示目的关系,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原因,由于凭“而”,才把用因为用“而”——以致可以凭借凭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暴霜露,斩十三“因”的用法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十三“因”的用法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3.用作动词,可译为“沿袭”。周因于殷礼。(《论语》)因循守旧。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3.用作动十四
于
(一)介词"于",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
“由于”等。十四于(一)介词"于",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在在……中向到跟、同对、对于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乱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良曰:“长于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2、“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二).复音虚词“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勾践灭吴》)十五“与”的用法:(一)动词,1、授予,给予与斗卮酒(《鸿门宴》)2、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读作yù,参加如: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4.赞许如: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复音虚词“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二).读作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和感叹,相当于“欤”如:唯求也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三).介词,和,跟,同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二).读作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和感叹,相当于“欤”十六者(一).代词1.指人、物、事、时间等。可以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的事情”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用在数词的后面,可译为“个”“样”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三国志》十六者(一).代词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用在数词(二)助词1.放在主语的后面,引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2.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起到提顿作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起到音节助词作用。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二)助词1.放在主语的后面,引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十七则(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十七则(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表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二)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十八“之”的用法:(一).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如: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二).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十八“之”的用法:(一).用作动词,可译为“到”(二).用作(三)助词
1.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2.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久之顷之(三)助词
1.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3.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4.
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马之千里者
3.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破灭之道也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音节助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音节助词有如此之势的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标志”或“代词这样”破灭之道也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音节助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代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再见!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再见!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汽车买卖协议标准范本
- 6-Benzoyl-5-7-dihydroxy-2-2-dimethylchromane-生命科学试剂-MCE
- 5-8-Dihydroxypsoralen-生命科学试剂-MCE
- 消防器材销售合同样本
- 2R-3R-Glucodistylin-生命科学试剂-MCE
- 飞防合同范本
- 借用水井协议
- 联合共建实验室合作协议
- 煤矿采煤承包合同模板示范合同
- 苗木培育及土地租赁合同2024年版
- 回收变压器合同范本
-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教学课件
- 基础教育现状分析(3篇模板)
- 光伏转让协议书
-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JBT 7363-2023 滚动轴承 零件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规范 (正式版)
- 工程施工延期补充协议范本
-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挑战
- DZ∕T 0388-2021 矿区地下水监测规范(正式版)
- 工程测量技术实践报告
- 2024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