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汇。。2.理解选文的内容和观点。3.引导学生背诵选文内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汇。2.理解选文的内容和观点。【教学难点】理解选文的内容和观点。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大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权更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而他们的每一次“演出”都伴随着--战争。是什么让他们获得胜利最终一统中原呢?2.孟子其人。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的课外积累,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孟子。孟子生平、著作、地位、民本、仁政、性善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自行朗读,整体感知诵读是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注意断句。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任务二结合注释,翻译全文1.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已学的文言知识,尝试同桌互相翻译全文。2.将翻译中有争议的句子或词语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夫:句首发语词,不译。是:这。委:放弃。故:所以。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固:使巩固。威:震慑。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畔:同“叛”,背叛。任务三掌握论点,理清思路本文提出了战争中的三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按重要性从小到大如何排列?仔细阅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明确: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篇议论文篇幅非常短小,但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试着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任务四:背景链接,孟子的政治观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动荡,各国相互攻伐,人民生活痛苦。面对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他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他到处游说,希望封建统治者实行“王道”,施行“仁政”。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孟子教诸侯如何在战争中获胜是否与他的“仁政”思想相悖?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孟子强调“人和”的目的并不是让诸侯发起战争,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战争为切入口,强调“人和”的本质是“得道”,即施行“仁政”。让人君重视百姓,看见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从而减少战争,施行仁政,实现社会稳定,这与他的“仁政”思想殊途同归。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政治观,知道了只有实施“仁政”才能获得民心。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我们要想成为英雄首先要知道如何“修炼”自己。怎么样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孟子的处世观。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诵读是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注意断句。同桌对话朗读,交换角色朗读。任务二结合注释,翻译全文1.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已学的文言知识,尝试同桌互相翻译全文。2.整理出本文中你觉得需要强调的重点生字词,并与同学们分享。诚:真正,确实。焉:怎么,哪里。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命:教导、训诲。往:去,到。戒:同“诫”,告诫。女(rǔ):同“汝”,你。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正:正理,及基本原则。

道: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由:遵循。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任务三反复朗读,明晰观点1.景春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明确:位高权重,翻云覆雨,令人敬畏的人。2.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推崇从文章中可见一斑,你能读一读,感受景春对二人的崇拜吗?明确:通过朗读技巧,准确地突出角色的情感。本剧中如重读、延长、语气等。此环节可由朗诵较好的学生尝试,或由教师朗读或听读优秀朗读范例,其他同学听读、模仿,感受朗诵中景春对二人的推崇。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明确:张仪和公孙衍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揣摩顺从君王的意志从而获得权力地位,不配为真正的大丈夫。而大丈夫则与此不同,坚守心中的仁、礼、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任务四:深入思考,扩展延伸1.结合所学说说,哪些人是你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2.思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第三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每个朝代的建立者无不励精图治,而总是灭亡与骄奢淫逸分不开,历史无数次证实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自行朗读,整体感知1.标注生字词读音后,自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2.小组合作,正确断句朗读。3.全班齐读。任务二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已学的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大意。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这样之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这样才能被人所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外面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整理出本文中你觉得需要强调的重点生字词,说明理由。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畎(quǎn)亩:田亩,。畎,田间水渠。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

能:才干。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征于色: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喻,知晓,明白。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任务三反复朗读,理清思路1.大声朗读第一段,作者开篇为我们列举的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讨论明确:出身微贱,历经艰难,走向成功。2.作者指出一个人在成功前要经历各种磨难,这些磨难可以分为哪几类?对人才又有什么好处?通过小组讨论,将文中提到的成才前的磨练进行分类。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行为:行弗乱其所为3.除了外在的客观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