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兀儿斯坦与元代西域的地区_第1页
蒙兀儿斯坦与元代西域的地区_第2页
蒙兀儿斯坦与元代西域的地区_第3页
蒙兀儿斯坦与元代西域的地区_第4页
蒙兀儿斯坦与元代西域的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兀儿斯坦与元代西域的地区

元末,包括塔里木盆地西部和河中,在察河台王朝的统治下,元朝直接统治哈萨夫东部的哈萨夫。西域地区就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而言,河中地区较适宜农业生产,而东部,被称为蒙兀儿斯坦(1)的地区,则利于牧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蒙古人传统的游牧方式提出了挑战,于是察合台系封建主们逐渐产生了分化。至14世纪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最终促使察合台汗国走向分裂,提倡农业的怯伯统治了河中地区,而以也先不花为首坚持游牧的封建主们统治了汗国的东部。14世纪中叶以后,元朝中央政府日益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使其无力行使对边远地区的管辖,这便助长了西域地区分裂局面的形成。蒙古各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公元1383年,杜格拉特家族的忽歹达拥立黑的儿火者为察合台汗,汗国统治中心在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黑的儿火者统治时,向东攻占了土鲁番和火州。()元末明初,土鲁番(今新疆吐鲁番)与火州(今吐鲁番三堡东,阿斯塔那)、柳城(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是三个势力弱小的地面,分别受故元所封万户统辖。永乐初,开始向明朝通贡。公元1428年歪思汗死,察合台汗国又分裂为东西两部,在西部羽奴思的不断进攻下,东部汗国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羽奴思之子阿黑麻取得土鲁番等地的统治权后,便以土鲁番和察力失(今新疆焉耆)为中心建立新的东部汗国,后来成为与明朝斗争的主要对手。塔里木盆地地区,名义上是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实际统治权却掌握在蒙古贵族杜格拉特家族手中。在14世纪中期察合台汗国衰落和分裂的时候,中亚河中地区突厥化了的蒙古巴鲁刺思部已开始发展、壮大。到14世纪70年代,巴鲁刺思部的帖木儿杀死了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忽辛,成为中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帖木儿开始对外进行扩张。他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蒙兀儿斯坦。当时,蒙兀儿斯坦处在哈马尔丁的统治下。在帖木儿的多次进攻下,哈马尔丁受到沉重打击而逃走。帖木儿除向蒙兀儿斯坦用兵外,还向西、北、南等方面进行了征服战争,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伊朗,并侵入了钦察、印度,使西亚成为帝国的一部分。中亚帖木儿帝国的崛起,给当时国际形势带来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地处在帖木儿帝国与明王朝间的天山南北地区影响更大,它促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各政权重新考虑它与四邻,特别是帖木儿帝国和明朝两大帝国的关系。生活于两大帝国间缓冲地带上的弱小的西域诸地方政权,必然也要随两大帝国势力的消长而东西摇摆,并随时改变向背。撒里畏吾儿,是9世纪开始活动于河西及青海等地的甘州回鹘的一支。11世纪初,西夏攻灭甘州回鹘政权,部众溃散,一部分为西夏统治;一部分则投奔吐蕃和北宋,他们与西夏、藏、汉人民共同生活,逐渐融合于其中,还有一部分部众一直活动于沙州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西到今罗布泊、婼羌一带。元朱,哈刺火州以东,包括撒里畏吾儿所居地区、哈密、河西,一直受元朝中央的统治。明初,除河西外,这一地区则仍在元西北镇守王和宗王的统治之下。在阿里不哥,海都叛乱时期。原先腾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的蒙古瓦刺部渐渐南移到国布多、阿尔泰山及哈密以北一带游牧。明初,西域地区的情况是,河中地区为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占据,今新疆地区则存在着几个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的政权。正如《明史·西域传》所说:“大者称国,小者称地面”。几个割据政权中,以瓦剌、别失八里(又称东察合台汗国)疆域较大,哈实哈儿、哈密次之,至于土鲁番、火州、柳城等只能称得上是“地面”。所有这些地区的统治者虽均为蒙古封建主,但仍然有别。如,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为蒙古贵族;别失八里为察合台后王;哈密、撒里畏吾儿居地为元西北镇守王或宗王之后裔;而瓦剌则别出一支。各地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最多,也有蒙古人、畏吾儿人,交错而居。元朝末年,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中原各地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元朝政府在革命的浪涛中,飘摇欲坠。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应天府,建立明朝。继而挥军北上平定河南,攻下大都,元顺帝脱欢帖木儿仓皇北逃。明朝大将徐达率军西征,迅速占领了陕西。此时,故元库库特穆尔保其余众远居西北。朱元璋敕谕招服,但不听。西北是历蒙古南下的西路,也是明“肃清沙漠”的重要场所。因此明很重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分遣两道北征蒙古。徐达大败库库特穆尔于沈儿峪(今甘肃定西县北六十五里)。这时,明将邓愈也攻克河州,河州以西诸部多相率来归。为彻底根除库库特穆尔的势力,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三路北征。冯胜率西路取甘肃。冯胜师次兰州,以傅友德先率五千骑西趋西凉,收故元将失剌罕,至永昌,又收岐王多尔济巴勒,然后与冯胜会兵进额济纳(亦集乃)路,故元守将布延特穆尔以城降。至毕道山(在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多尔济巴勒遁去,傅友德率兵至瓜、沙,败其守将,于是,甘肃悉平。此时明军虽然已基本上占领了河西地区,但是,盘据漠北的故元残余仍具有相当实力,他们不断从北方和西北对新兴的明朝发动军事进攻;西域又有原统治河西和哈密等地的故元兀纳失里王的势力存在;河西走廊南面,明朝虽然已招服西番诸部,建立西宁等卫所,但这一地区的民族成份较为复杂,经过招服的蒙古宗王和西番首领时常发动叛乱,统治极不稳固。明朝虽然进行过几次征讨,但仍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当时明王朝初建,百业待举,限于国力,也难以在这里建立起同内地一样的郡县统治。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在河西地区建立起了军事性卫所制度,陆续在河西、青海设立了12卫4千户所,构成对蒙古的防御体系。卫所制与郡县制相比,具有更强的军事性,河西等地的卫所兼管民政、民屯,与内地卫所不同。在河西等地建立起军事性质的卫所后,明朝在当地进行了屯田并逐渐稳固了在当地的统治。随看河西地区的巩固,明朝为了牵制瓦剌、鞑靼势力的东进和南下,修筑自己的西北屏障,开通西域商道,建立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开始把势力向西域扩展,着手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和经营。明初(正统年间以前)经营西域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哈密、撒里畏吾儿居地建立卫所,进行较为直接的管辖剌二是对瓦剌、别失八里、(包括土鲁番)、哈实哈儿(喀什噶尔)、于阗等地,遣使招谕,在政治上对它们进行羁縻统治。地处中亚的贴木儿帝国及其以后的哈烈国,由于国力强大,远离明朝,但明朝也与其建立了关系。一、曲先卫和安定卫的音转明朝在向西北进军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便遣使西域等地,招谕各部落。洪武七年(1374年),西域撒里辉和尔(撒里畏吾尔)安定王卜烟特穆尔(卜烟帖木儿))遣使贡铠甲、刀、剑等物。明廷分其地为四部:阿端、阿真、苦先、帖里,并许其以马至茶马司互市。后马日多,联系随之日益密切。自洪武七年(1374年)开始。明先后在该地设立了安定、曲先、阿端等卫所。高自厚先生认为,最初安定卫治在今新疆婼羌。()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从卜烟帖木儿之请,于其地设立安定卫,并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领辖撒里畏吾儿地区。次年,其部落内部仇杀,卜烟帖木儿死,部众又遭到被明军追击的故元将领朵儿只巴的抢劫,“其众益衰”,明廷所授官印亦被夺去。二十九年(1396年),明遣陈诚出使其地,复立安定卫,并授其酋长哈孩虎都等58人为指挥、千百户等官。不久,明又重新分封卜烟帖木儿之子亦攀丹为安定王。在明朝的扶植下,安定王逐步恢复了元气,但已无法在当地立足。永乐四年(1406年)安定卫迁徙到苦儿丁之地。苦儿丁又写作昔儿丁,地在今青海哈儿腾河下游、苏干湖北某处。另有材料同样也表明永乐四年之前,安定卫在苦儿丁以西较远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年),安定卫指挥朵儿只束来朝,愿纳差发马500匹。明廷命河州卫指挥康寿前往接纳。康寿回奏:“罕东、必里诸卫纳马,其值皆河州军民运茶与之,今安定遥远,运茶甚难,乞给以布帛。”()“必里卫”为毕力术江卫的简称,邓锐龄先生考证,其帖“疑在玉树境内”。()安定卫与必里卫的茶马贸易均归河州茶马司管理,苦儿丁与必里卫赴河州之路途相较,二者相差无几,为什么必里卫可以“运茶给之”,而称安定卫“路途遥远”,还要以布帛代茶呢?究其原因,大概是永乐四年1406年)安定卫徙居苦儿丁之前,最初居住在更西更远的地方。《明史·西域传》称,安定卫“距甘州西南一千五百里,东近罕东,北迩沙州,南接西番”,则是其徙居苦儿丁之后的情况。据王国维、岑仲勉先生考证,曲先为龟兹的音转,()既是部族名,又是卫名。高自厚先生也同意这个看法,认为:“元代的曲先卫辖地极广,府治在今库车,而辖地决不限于今库车,是包括塔里木河下游、今罗布泊地区在内的。因此,明代的曲先卫也是因袭古名,而同名异地,卫治在今罗布泊一带”。()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成化年间,土鲁番强盛,十年(1474年),明朝准备调赤斤、罕东卫兵征讨土鲁番,都督同知李文、右通政刘文奏:“累得报云,亦郎骨俺奔、白河儿酋那南奔等,集骑四千,欲乘二卫已发之后,虏其家产。臣等累计罕东卫西连洛扯儿禅并曲先卫境,南与安定、亦郎骨人马接境驻牧,使所报果然,恐顾此失彼。又报者称,速檀阿力调集洛扯儿禅等处人马协力提备”()其中提到的“洛扯儿禅”似即今车儿臣河(charchandaria),它由西南注入罗布泊,()由此亦可知曲先卫所辖范围曾达罗布泊以南地区,洪武年间,曲先卫部酋长人贡,明即在其地设立曲先卫,授其人为指挥等职。朵儿只巴之乱时,曲先卫亦遭劫,部众窜亡而并入安定卫,居阿真之地。“阿真”有人认为即是阿尔金(山)的音转,阿真即阿真川,在今青、新交界处的阿尔金山一带。()永乐四年(1406年),明廷复置曲先卫,”徙治药王滩“。药王滩在今柴达木盆地西缘,朵斯库勒湖东北。()自是屡入贡。洪熙年间,散即思等劫杀明廷使臣,明廷遣大军往讨,散即思部众远逃。宣德初,明赦其罪,遣都指挥陈通等招抚,复业者达四万二千余帐,并升散即思为都指挥同知。以后,虽然曲先卫劫杀明使的事情偶有发生,但双方基本上能和好如初。据岑仲勉先生考证,阿端即是“和阗”之音变。()可能是伺名异地。《明史·西域传》阿端条说:“阿端故城在回回境”,“回回境”当指已被伊斯兰教势力占领的地区。又载,宣德六年(1431年),明廷招抚阿端卫散亡部众,令其“还居帖儿谷旧地”,阿端故城“去帖儿谷尚一月程”。据此,高自厚先生认为,帖儿谷“只能在今且末一带”。()洪武八年(1375年)明在设立安定卫的同时,设置了阿端卫。后不久,遭朵儿只巴劫掠,其卫遂废。永乐四年(1406年)该部酋长小薛忽鲁札等来朝,请置卫设官,明廷即授小忽鲁札等为指挥佥事等官,重建阿端卫。自此朝贡不绝。以上三卫均为明朝在撤里畏吾儿居地设立的卫所。三卫的大致方位是:阿端卫在最西,曲先卫在阿端卫之东北、安定卫之西。三卫的统治者是蒙古贵族,而治下的民族主要是撒里畏吾儿人和吐蕃人。其地即今甘肃玉门县至安西县东境之地,今赤金峡当为其统治中心。洪武十三年(1380年),都督濮英西征,进至赤斤站,获豳王亦怜真及其部曲1400人。还师后,复为蒙古部人所占。永乐二年(1404年),其酋塔力尼率部500余人来归,明朝在其地设赤斤蒙古所,以塔力尼为千户,八年(1410年),改千户所为卫,升塔力尼为指挥金事,其部下3人被授官。治沙州城(今甘肃教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蒙古王子阿鲁哥失里遣国公抹阿巴赤、司徒苦儿兰等向明朝贡、献马及璞玉。()永乐二年(1404年)其酋困即来、买住等率众归附明朝,明设沙州卫于其地,授二人指挥之官并赐诰印。八年(1410年),升困即来为都指挥佥事,其僚属28人亦授官职。买住死后,明廷令困即来掌卫事,自此朝贡不绝。地在赤斤蒙古卫南,属敦煌地界,赖家度先生认为,罕东即是党河上游的“海屯,的对音,()方位大致是正确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将蓝玉追击故元将领祁者孙至其地,罕东部众多窜徙,明廷遣西宁番僧三刺前往招服,遂相继来归。三十年(1397),其酋锁南吉剌思遣使入贡,明授其为指挥佥事,置罕东卫。地在沙州故城(今甘肃敦煌)。正统年间,瓦刺壮大,沙州卫都督佥事喃哥(即困即来之长子)暗中与瓦剌勾结,甘肃镇将任礼率兵悉收其部众入关内,沙州地空。这时,罕东部人奄章因与同族不和,互相仇杀,而率其部众逃亡沙州,明廷即许其在那里耕牧。后部落日蕃,益不受罕东卫统属。宣德七年(1432年),奄章之子班麻思结因助明讨曲先有功,被封为罕东卫指挥使。成化十五年(1479年),班麻思结之孙只克请奏明廷,要求设卫于其地以抵御土鲁番势力的侵扰,明廷遂在沙州旧城置罕东卫,由只克统领。在上述诸卫中,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归肃州统辖,罕东卫、罕东左卫同撒里畏吾儿居地三卫属西宁卫管辖。四卫中蒙古人的成份多,撒里畏吾儿人和吐蕃人杂居其中。哈密卫的统治者为蒙古族,治下民族有回回(即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畏吾儿、哈剌灰三种。其地北接瓦剌,西近土鲁番,东连沙州、罕东、赤斤等卫,当西域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廷封忠顺王于此,主要目的在于迎护朝使,统领西域,牵制瓦剌,为明西陲屏蔽。以上诸卫,史称“关西七卫”或“关西八卫”。“关”是指明代嘉峪关及其边墙关口。关西诸卫中,不仅哈密卫,而且其它各卫也都在嘉峪关外,尤其是安定、曲先、阿端三卫最初就设在今新疆东南部。各卫与哈密卫关系密切,共同构成明朝对西部蒙古防御体系的最前线,因而,我们将它们与哈密卫一起叙述。《明史》也正因此将各卫列于《西域传》中。明朝设立的“关西诸卫”虽然也属于卫所制度,但与关内诸卫相比较,它有一些特点。首先,它们是属于羁縻性质的卫所。由于这些卫所离明朝统治中心较远,而且治下人民多为少数民族,限于国力,明朝尚不能够对其进行更为直接的统治,其自主性较关内卫所强。其次,卫所中的各级官职,如都督、指挥、千百户等,一般均委任少数民族部落头领担任,并且允许其世袭。为争取归附的少数民族头领,明朝往往授之以高官,甚至分封为王,如哈密一卫,就授三位都督分统畏吾儿、哈剌灰、回回三族。明朝还分封了忠顺王、安定王等。最后,关西诸卫兼有管军、领土、治民之权,而内地卫所一般只管军事和军屯,不参与民政。这一点也有很大的不同。羁糜卫所制与土司制度在许多方面较为相似,那么,明廷在西域为何不采取土司制度呢?这是由关西诸卫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民族成份决定的。第一,关西诸卫是河西卫所所西域地区的延伸。明朝在向西北进军,建立河西卫所后,为安定哈密、撤里畏吾儿居地的少数民族和进一步向西域发展,在上述两地建立卫所统治。关西七卫或八卫分别隶属肃州卫和西宁卫管辖,与河西诸卫一同构成明朝在河西以西的防御体系,在战略上是防御蒙古势力东进和南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拱卫甘肃的屏障。由于它地理位置重要,肩负任务艰巨,明朝须对当地采取更为有力的军事性防御、统治方式,而不是较为松散的土司制度。第二,明朝设立土司制度地区的最显著特点是,当地豪酋对所在地有着长久的统治历史,世代据有其地,势力根深蒂固。如,至元十四年(1354年)播州安抚使杨邦宪言:“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此土,将五百年”()广西两江“自唐宋以来,黄、岑二氏代居其间,世乱则保境土,世治则修职贡”()。可见,明朝推行土司制度的南方诸地,豪酋世领其地年代久远.而哈密和撒里畏吾儿居地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两地的统治者只是在13世纪中叶忽必烈分封诸子为王,镇戎边疆时,才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在蒙古贵族统治下,又往往是非蒙古人民居多数。明代羁糜卫所与土司制度,虽然统治性质都属羁糜,但各自的组织形式是不同的。羁縻卫所设都督、指挥、千百户等职,均隶兵部管辖,而土司职衔分文职和武职两种。最初,两种职衔都属验封司,隶属于布政司,洪武末年,才将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司改隶兵部,其余各职仍隶布政司管理,实行所谓的“文武相维”之制。明朝在政治上确立对关西诸卫统治之后,促进了与这些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在经济方面,明朝在撤里畏吾此地区采取差发约形式,即由政府垄断的具有极大强制性的官方贸易。洪武初年,明朝政府在甘肃和川西边境地区,共设制了四个管理茶马贸易的机构茶马司。其中,西宁茶马司辖区为今青海湟中、湟源、大通等县,撒里畏吾儿亦在其贸易对象之中。洪武中,明朝“又制金牌信符,命曹国公李景隆赉入番,与诸番要约。篆文其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发’,右曰:‘不信者’,凡四十一面,纳马三千五十匹。下号金牌降诸番,上号藏内府以为契,三岁一遣官合符”。()金牌制有很大的强制性,事实上近于一种税收赋役。()这样,明朝每三年便可从西宁茶马司主管的撒里畏吾儿等地获马3050匹,以充实明朝的军力,加强边防力量,而各族人民可以得到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茶叶等物。宣德以后,由于“番人为北狄所侵掠,徙居内地,金牌散失”,()特别是正德以后,由于运输困难和私茶日盛,金牌制度被私茶贸易代替,并成为明与撒里畏吾儿等地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在宗教文化上,洪武初,明命“西宁番僧三刺为书招降罕东诸部,又建佛刹于碾伯南川,以居其众”(),又立西宁僧纲司,河州番、汉二僧纲司,管理西番及撒里畏吾儿等族宗教事务,加强撒里畏吾儿等族与中原地区文化方面的联系。与撒里畏吾儿地区不同,明朝政府与哈密、赤斤、沙州等卫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通贡和互市两种形式进行。通贡,既是哈密等卫与明朝之间政治隶属关系的表现,又是经济交往的一种特别形式。洪武十四年(1381年),哈密回回阿老丁来朝贡马,从此,哈密等地与明朝建立了通贡关系。哈密等卫进贡的物品有:马、驼、羊、玉、金钢钻、诸禽皮等。明朝政府对各种物品也规定了相应的回赐。最初,朝贡规模有限。永乐九年(1411年)明封兔力帖木儿为哈密忠义王以后,哈密来朝贡的人数和贡物数额有了较大增加。(23)以致于明朝下令限制其朝贡次数和使团规模,但不能奏效。这一时期是哈密等地与明朝通贡最繁盛的时期。进入正统以后,瓦剌强大基本控制了哈密、赤斤、罕东等卫,哈密等地向明的朝贡受到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互市,是哈密等卫与明经济交往的另一形式。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准许哈密以马入关市易,当年市易马就达4740匹。四年(1406年),明又许哈密至肃州、甘州、凉州等地市易。赤斤、罕东等较近的卫所,明廷许其“每季来肃州城互市一次”。()由于明廷对西域朝贡者给了许多便利条件,如使臣食宿,助其运输、赏赐丰厚等等,因而,西域前来互市的商人也多借朝贡之名前来关内。互市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并未得到较大发展。二、明代对瓦刺、不同损失的管辖权和哈斯兰的所有权和管理明对西域瓦剌、别失八里(包括土鲁番)、于阗、哈实哈儿(喀什噶尔)等地的管辖和经营,主要是通过遣使诏谕的形式进行的。1、农业、制作行业的贸易明初,瓦刺已从其原先居住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逐渐神展到札布汗河、科希多以及哈喇额尔齐斯河地区,北与乞儿吉斯为邻,西南与别失八里、哈密毗连,东与鞑靼相接。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元亡后,强臣猛哥帖木儿据其地。永乐元年(1403年)猛哥帖木儿死,其地一分为三: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诸部逐渐与明廷发生直接交往,各封建主或一道或分别遣部属向明廷朝贡通好,明廷也不断派谴官吏带着敕谕及赏赐至瓦刺各部。六年(1408年)十月,马哈木等派暖答失等人向明廷贡马,“并请印信封爵”。次年,明册封马哈木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太平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贤义王。把秃孛罗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安乐王,并赐印诰。以后,瓦剌每岁遣使向明廷朝贡,并被准许在甘州、凉州等地市场进行贸易。随着双方交往的发展,瓦刺使臣被明授予指挥使、指挥佥事、正副千百户的人数也渐多。明廷对瓦剌的封王授官,特别是对瓦剌三王的分封,表明瓦剌在政治上完全臣属于明廷。这种隶属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交往,主要是通过通贡和互市进行的。明初,瓦剌使臣去京师,必须严格遵守所规定的贡期和贡道,即所谓“朝贡有常时,道路有定处”。()据《明实录》记载,瓦剌的贡使大体上是每年十月入大同,十一月间达北京,参加贺正旦节活动,次年正月由北京出发,二月离大同边,踏上归途。同时,明廷也派出答使,次年再伴瓦剌贡使回京。每当遇到非明廷所需贡物或贡物低劣等情况,允许就所在馆舍与民间进行贸易,为期三、五日,称为“贡市”。在马哈木时期,朝贡贸易规模还不很大。脱欢继位后,随其政治与军事实力的增强,朝贡贸易也逐渐扩大。如正统二年(1437年)一次贡使多至267人,三年(1439年)贡马增至1500匹,皮货达2900多张。也先时,贸易额剧增,每次贡使往往数百乃至数千人,所带马驼达万匹,各种皮货多达十几万张。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脱脱不花遣贡使阿都赤等2000余人,贡马2500余匹匹匹,貂鼠、银鼠等皮21200张。当时,贡马价值一般为“上等马每匹给彩缎四表里,绢八匹;中等马每匹彩缎二表里,折钞绢二匹,下等马每匹丝一匹,绢八匹”,对皮张的回赐为:“貂鼠皮五十个,四表里;银鼠皮五十个二表里”。()可见,贸易额是相当大的。马市是在明朝官方的控制下,明廷和蒙古等族在指定地点进行的一般贸易。开市期间,蒙古封建主赶来大批马匹上市,而具体进行交易的人大多是与官府有关的汉族商民。这种马市通常每年开市一、二次,每次进行三至十五天。市罢,蒙古人须立即远离互市场所。明初,没有为瓦刺专设马市。但永乐年间,甘州、凉州等地是瓦剌与内地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15世纪初,明廷在甘州、凉州、兰州、宁夏等地开设了不定期马市与瓦刺贸易。后来,由于瓦剌贡使越来越多,所索剧增,明难以应付,因而,明廷只能允许增开马市,以缓和矛盾。正统三年(1438年)大同马市开设,它标志着瓦刺与中原地区的贸易进一步得到发展。瓦刺与中原地区的遣使交往和经济交流,把两者紧密地联结成一体,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和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别失八里的关系土鲁番是察合台汗国的—个重要城镇。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之后,它属于东部汗国(明代史书称之为别失八里),后来,土鲁番曾一度成为汗国的都城。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且接近明朝,最初它多以当地首领的名义进贡。《明史》中将其单独列传,而我们将之与别失八里一并叙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察合台秃黑鲁帖木儿之子黑的儿火者在杜格拉特家族首领忽歹达的拥立下登上汗位。同年,明将蓝玉征元,至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获撒马尔罕商人数百,明太祖遣官送还,道经别失八里,其主黑的儿火者即遣哈马力丁等来朝,贡马及海青,并于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到达京师。明太祖赐其王彩币十表里,授哈马力丁千户职,使者各有赏赐。()这是明朝与别失八里的首次接触。同年九月,明朝遣主事库齐(宽彻)、监察御使韩敬,大理寺评事唐钲使西域,以书谕巴什伯里(别失八里)王黑的儿火者,其王以无厚赐为由拘留库齐,放回韩敬、唐钲二人。()后经明遣使交涉,库齐才得归。成祖初,黑的儿火者死,子沙迷查干嗣。永乐三年(1405年),明朝遣使以彩币赐其新王。沙迷查千继位后,便一改黑的儿火者时的政策,力图改善和发展与明朝的关系。当时,正值哈密患顺王安克帖木儿为鞑靼鬼力赤毒死,沙迷查干即向明请求许其率兵讨伐鬼力赤,明廷给予嘉奖,并“令与嗣忠顺王脱脱惇睦。”()永乐五年(1407年),沙迷查干又遣使脱亦不花等贡璞玉及方物,且言:“撒马尔罕本其先世故地,请以兵服之。”明廷遣中官把泰、李达、鸿胪寺丞刘帖木儿等,带玺书谕沙迷查干:“宜审度而举事,慎勿轻动以取辱”。()可见,明朝与别失八里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六年(1408年)鸿胪寺丞刘帖木儿不花等还,明得知沙迷查干死,便派把泰等前往祭奠,并赏赐新王马哈麻。八年(1410年),明朝遣往撒马尔罕的使臣受到马哈麻王的厚遇,明又遣使赐彩币。九年(1411年)别失八里贡名马、文豹。十一年(1413年)马哈麻王又与火州、土鲁番一起随给事中傅安等贡马、海青,明再次遣使抚慰。十三年(1415年)马哈麻卒,明遣中官李嘉、给事中傅安等前往祭奠,并玺封马哈木之侄纳黑失只罕为王。()马哈麻在位时,明朝著名使臣陈诚到达其国,并留下了记载该国的重要材料。十六年(1418年)“别失八里头目速哥、克剌满等来朝,贡方物,俱言其王纳黑失只罕为从弟歪思汗杀之而自立,徙其国西去,更号亦里巴里王”。()虽然,《明实录》记载至歪思汗时,别失八里才西迁,并更名为亦里把里,但据王继光先生考证,西迁早在马哈麻时期便已开始了。()我们同意这个看法,除他所列的几条材料外,至少还能从陈诚的《西域行程记》中找到根据。如,洪武十三年(1415年)“三月二十日,晴,明起,由崖儿城南顺水出山峡,向西南行。以马哈木王见居由南,遂分南北两路行,约有五十里,于有草处安营”,“四月十七日,晴,明起,向西行,约有五十里,地名忒勒哈剌,近夷人帐房处安营,马哈木王遣人来接。住一日”。文中两处出现马哈木王,而同一个马哈木王不可能在几乎同一时间身居两处。因而,前者是瓦剌顺宁王马哈木,而后者是别失八里马哈木王。从其行程来看,别失八里的统治中心已在伊犁河流域了。歪思汗在位期间,曾多次与瓦剌也先进行战争,歪思汗负多胜少。《拉失德史》还说,歪思汗每年都要到吐鲁番等地周围打野骆驼,“吐鲁番异常缺水歪思汗却亲自灌溉土地”。()《明宣宗实录》卷72则记载:“宣德六年(1430年)十二月,土鲁番城来归都督佥事尹吉儿察俸视山后人例,于北京米粉各半给之”,“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土鲁番城舍人卜烟川儿等率妻子来归,……卜烟川儿者,已故都督佥事尹吉儿察之子,初,尹吉儿察居土鲁番城,为歪思王所逐,归附来京,太宗皇帝授都监佥事,后以病卒”。这正与《拉失德失史》相印证,说明歪思汗经过多次战争,重新占有了土鲁番地区,但此时其汗国的统治中心已西移到伊犁河流域。进入正统年间以后,瓦剌势力逐渐壮大,在与察合台汗国进行多次战争之后,控制了土鲁番地区,察合台汗国势力再次西迁。歪思汗在位期间,向明朝“连岁贡,而其母锁鲁檀哈敦亦连三岁来贡”,自宣德二年(1427年)后,来贡使臣多被授以官职。()歪思汗死后,其国一度无主,由其母锁鲁檀哈敦管理政事,至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始见新王也先不花来朝。当时,正值歪思汗二子羽奴思与也先不花争夺王位,后因大部分人支持也先不花,羽奴思则率领部众逃奔撒马尔罕,察合台汗国再次分裂。自此以后,察合台后王来朝者也渐少。土鲁番作为别失八里或亦里把里的重要城镇之一,很早便以当地首领的名义向明朝朝贡。15世纪70年代以前,见于汉文史料的土鲁番统治者有:万户赛因帖木儿、也密力火者和阿力。他们自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不止一次地派出使团向明廷朝贡,并接受明廷授予的都指挥使、千百户、镇抚等职,明廷还在其地设立了僧纲司,授其宗教上层人物为都纲等职、国师等号,管理宗教事务,与明朝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到15世纪60年代末,阿力统治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自秃黑鲁帖木儿至也先不花的别失八里或亦里把里的统治者,都与明朝保持了友好的密切关系。但至阿力统治土鲁番后,其后继者一改以前的作法,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3、哈实哈儿等地对明朝的多交往,比他于阗和哈实哈儿(喀什噶尔)在明初名义上一直是察合台汗国的领地,但实标统治权掌握在扶植几代察合台汗王的杜格拉特家族手中。在忽歹达时,这种统治更为严密,他“在哈实哈儿、鸭儿看(今新疆叶尔羌)、于阗、阿克苏、拜城和库车等地区掌握着最高统治权”,()整个塔里木盆地几乎是处在割据状态中。明朝建立后,曾几次遣使至其地招谕,但不遣使来贡。永乐四年(1406年),于阗遣使来朝,贡方物。使臣归时,明廷以指挥神忠母撒等带玺书偕行赐其酋,自此与明朝建立起联系。()后再贡,明朝命指挥尚衡等带书、印等前往。十八年(1420年)于阗又偕哈烈、八答黑商诸国贡马。明廷遣参政陈诚、中官敦敬等复往并赐彩币。二十年(1422年)再贡美玉。二十二年(1424年)贡马及方物。仁宗即位后,以西域商人伪称贡便,有害于中原为由,不复遣使西域,自此以后,贡者渐稀。哈实哈儿。永乐六年(1408年)明朝遣把太、李达等带敕书往赐,其王便于十一年(1413年)遣使随白阿儿忻台来朝,宣德时,亦来朝。以后,明虽然遣使至其地,但其贡使并不常来。于阗、哈实哈儿等地对明王朝的朝贡,无论是从次数还是从朝贡额上来说,都远不如其它各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在歪思汗统治以前,哈实哈儿等地的统治者杜格拉特家族,受帖木儿帝国的威胁,可能依附于它。明朝虽然多次派遣使团招谕,令其朝贡,但贡使始终不至。在没有得到帖木儿帝国的允诺之前,它们不敢冒然向明朝朝贡。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死,两年后就见其使来贡,便说明了这一点。二、其地久经战乱,经济衰退,限于经济实力,也不可能有太多使者来中原地区朝贡。自歪思汗试图剔除忽歹达在哈实哈儿的统治,至1516年赛德汗重新统治哈实哈儿,察合台系与中亚撒马尔罕争夺该地的战争几乎一直没有停息过,使当地经济遭到巨大破坏。三、哈实哈儿等地不同于天山以北地区,农业生产占有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生产方式较游牧生产方式,对外界的依赖性弱得多。正是以上三个原因,于阗、哈实哈儿等地较中亚更近于中原,但与明朝的交往反而不如后者频繁。明朝在这一地区的经营受到很大限制,效果也不显著。三、帖木儿帝国与明代的关系中亚帖木儿等国与明朝发生关系,虽然也主要是通过通贡形式进行的,但这种通贡却与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别失八里、瓦剌等的通贡是有区别的。帖木儿、哈烈等国是中亚实力强大的国家,它们远离中原地区,受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影响远比别失八里、瓦剌等地小。就明朝当时的实力而言,也不可能对它们进行任何形式的管辖。因而,它们向明朝的通贡实质上更侧重于经济上的利益。而别失八里、瓦刺等政权则不同,它们势力较前者小,接近中原,长期受到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并这一地区很早以前已归属中原王朝,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它们向中原王朝的朝贡,不但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同时也是政治上隶属关系的体现。帖木儿帝国兴起子中国元、明两朝换代之际,随着它不断地对外扩张,逐渐成为影晌肖时国际关系的重要国家。明朝在建立后不久,便与它建立了关系。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就多次遣使至其地,但其未曾来贡。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明朝宴其使臣,并赐白金18锭,从此建立起朝贡关系。以后来明朝朝贡的使团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答木丁使团、二十二年(1389)哈非思使团、二十四年(1391)年舍哈厘使团、二十五年(1392)尼昝卜丁使团、二十七年(1394)、二十八年(1395)迭力必失使团、二十九年(13s6)阿刺马丹使团等。这些使团向明廷贡献的物品为马匹、骆驼。明朝多以白金、文绮、钞锭作为回赠。当时,帖木儿帝国与明朝的往来,不但次数频繁,而且贡马的数量也很大。史称:“其贡马,一岁再至,以千计。”()15世纪初赴帖木儿帝国的西班牙使臣克拉维约也说:“我们行至撒马尔罕之数日前,有自中国境来此之大商队,商队拥有骆驼800匹,载来大宗商货。及帖木儿远征归来,认为商货即系中国天子境内运来之物,遂将人货一并扣留,不放一人归去。”()克拉维约还说:“帖木儿御座之右方座位,为中国帝国专使坐处”()可见中国使臣地位极尊,也表明当时帖木儿帝国与明朝关系密切。15世纪初,帖木儿对花刺子模、伊朗、钦察及西亚的战争取得巨大的胜利,于是便改变了与明朝的友好政策,扣留了明朝派去的使臣傅安等,并组织起一支军队,企图远征明朝。()明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向,敕令甘肃总兵宋晟警备。但帖本儿于1405年患重病死去,具有侵略性的远征也就半途而废了。帖木儿死后,其孙哈里(勒)嗣位,重新恢复与明朝的友好往来,送还被扣使臣傅安等,且遣使虎歹达贡方物。永乐五年(1407)傅安及撒乌尔罕使臣至京,明朝摩赐其使,并遣指挥白阿儿忻台等往祭故王,赐新王部落银印。自此以后,明朝先后派往撤马尔罕的使团有:永乐七年(1409)傅安使团、十一年(1413)李达、陈诚使团、十四年(1416)陈诚、鲁安使团、十八年(1420)陈诚、郭敬使而、宣德七年(1432)李贵使团等。在明朝使团回国时,撒马尔罕方面也遣使随之进贡,来往甚密。哈烈国。帖木儿的幼子沙哈鲁起初是呼罗珊地区的统治者。帖木儿死后,诸子为争夺汗国最高统治权内讧不已,公元1409年,沙哈鲁击败撒马尔罕的统治者哈里勒后,成为整个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原帖木儿帝国所有的地区,除西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外,都由沙哈鲁统一起来。他以哈烈(赫拉特)为首都,统治呼罗珊、中亚和阿富汗的广大地区,明朝称之为哈烈国。洪武时,撒马尔罕、别失八里等都已向明朝朝贡,而哈烈不至。二十五年(1392)明遣使敕谕其王,仍不至。二十八年(1395)明命傅安、郭骥带士卒1500人往哈烈,为撒马尔罕所留,不得达其地。成祖即位,遣官带玺书、彩币赐其王,但还不来朝。当时,哈烈国是帖木儿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儿帝国在与明朝建立关系并了解到明朝的实力后,存有戒心,因而严格控制其属国与明朝发生关系。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死,帝国分裂,哈烈国遣使来贡。在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后,哈烈国来贡者几乎连岁不断。据史书记载:永乐五年(1407年)、八年(1410年)、十一年(1413年)、十三年(1415年)、十五年(1417年)、十六年(1418年)、十七年(1419年)、十八年(1420年)等都曾向明朝派出使团。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乐十七年(1419年)的沙狄·火者使团,其成员之中不仅有沙哈鲁的代表,而且有镇守各地王子的代表。成员火盖·盖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