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关联性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以产业升级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兼对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的比较分析
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合作机制。本文立足于对京津冀两市一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尤其是其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揭示其产业合作的基础及可行性,重点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而探讨克服障碍的方针和路径,以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良性有效发展。一、基础工业和高端工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产业间的关联性是所有经济关系的核心。我们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离不开对京津冀一省两市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省市之间的产业合作与融合的可行性与规律性作出分析。所谓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是指甲产业的产成品作为乙产业的投入物,乙产业的产出品又作为丙产业的投入物,而丙产业的产成品可能又是甲产业的投入物,于是产业间就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生产和投入,也包括无形的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投入;既包括基于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交易、合作投资,联合与共建,也可以是非市场化的合作和交流、互通有无,以及在行政机制推动下的合作行为。但所有这些合作都基于双方互有需求,尤其是投入产出关系所决定的关联度。关联性越强,形成合作以及双方互利共赢的可能性就越大。产业间的关联性一般包括产业内部的关联性(如工业内部的关联性是所有工业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之总和)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如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是工业各行业与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之总和),而更能反映区域产业特征的是不同档次的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如果我们把所有产业作档次划分,则农业可以分为资源型农业和加工增值农业;工业可以分为基础工业和高端工业;第三产业可以分为基本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从现有统计部门的行业划分看,农业部门的档次划分界线并不明显。而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高低端行业则可以作大致的划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产业部门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1)的划分方式,工业行业中,采矿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及皮革制品、电力热力及水生产供应业、炼焦、燃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可以作为基础工业门类,而机械设备制造和其他制造业可以作为高端工业门类。在第三产业中,我们将运输、邮电、信息、计算机和软件、批零贸易、住宿餐饮、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业作为基础服务业,而此外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生产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统列为“其他服务业”,我们将“其他服务业”作为高端服务业。(2)根据我们对我国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的考察[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产业之间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见《中国统计年鉴(2013)》)为依据,计算分档次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度]。表1列出了工业内部基础门类与高端门类的行业之间,以及工业与第三产业行业之间的平均关联度,该表数据表明:第一,基础工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为0.179,而基础工业对高端工业行业的平均关联度为0.157,所有工业对所有第三产业和高端第三产业行业的关联度分别为0.084和0.111,均低于基础工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平均关联度(3),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基础工业较少接受高端工业以及高端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而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加强与后者的关联性正是基础工业提高产业层次及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路径。目前我国产业层次较低表现为多数基础工业(包括资源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制造业)运行的进程主要是进行自我循环和复制,缺乏高端的创新活动,因而与高端工业及服务业进行关联协作的内在需求不足。相反,如果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与高端产业的关联性必然会明显提高。第二,在三大产业各自的内部(如第二产业内部的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大于跨越大产业(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行业之间)的关联度。根据我们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产业间投入产出系数表计算,第一二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为0.159,高于第一二产业对各第三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075;工业内部行业之间平均关联度为0.185,高于所有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084;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为0.070,也高于第三产业对各一二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064。第三,高端工业之间的关联度,高于低端工业之间的关联度。所有基础工业对所有基础工业的平均关联度和所有高端工业对所有基础工业的平均关联度均在0.17-0.18之间,而所有高端工业对所有高端工业的平均关联度达到0.410,后者相比前两者,高出的幅度达2倍以上。显然,高端工业需要更广泛的要素供应以及更多的经济与技术合作,以实现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才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第四,在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同样显示高端行业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高。所有工业对高端第三产业的平均关联度为0.111,高于其对所有第三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084;而高端工业对高端第三产业的平均关联度为0.174,高于高端工业对所有第三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139,远高于基础工业对高端第三产业的平均关联度0.095,更高于基础工业与所有第三产业的关联度0.070。以上述规律性分析为基础,为探讨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存在的障碍,就需要对地区产业结构和层次做分析,而将其与长三角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是有益的。表2列出了2012年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及二、三产业内部不同档次行业的比重。可以看到,京津冀三省市内部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当大:北京市工业的比重只有18.4%,而天津市与河北省的工业都达到47%上下;北京的第三产业达到76.5%,天津市为47%,而河北省只有35.3%;从档次看,北京市的高端工业和基础工业均为9.2%,服务业中高端的比重达到35.6%,与基础服务业40.9%相差不大;但天津市和河北省就不一样了,天津市高端工业比重为15.9%,只有基础工业比重31.6%的一半,而河北省则更少,只有7.9%,仅为基础工业比重39.2%的五分之一。高端服务业,天津和河北分别为15.6%和10.8%,均达不到基础服务业的一半。反观长三角地区的结构: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为60.4%,而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为43.5%和45.2%;工业比重,上海为35.2%,苏、浙均为44.2%,地区差异明显较小。从档次看,差异更小,如上海市高端工业比重为20.0%,而江苏省为19.9%,几乎相等。浙江省也有14.7%。高端服务业的比重,上海为19.0%,低于北京,而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4.5%和14.4%,均约为基础服务业的一半。总之可以概括为三点:1.与长三角相比,京津冀两市一省的产业结构差异大,尤其表现在北京与河北的断崖式差异上。2.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京津冀呈现区域的畸轻畸重: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畸高,而河北的第二产业比重畸高。3.在产业档次上,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长三角各省市相对较高,档次差异较小,布局相对均衡;而京津冀的高端工业相对较少,天津相对于上海和江苏,北京、河北相对于浙江均存在差距。高端服务业除了北京超强外,天津相比上海,河北相比江苏和浙江也有明显差距。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京津冀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的原因:一是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太大,如一个地区的产业以基础性的第一二产业为主,而另一区域以第三产业为主,由于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又不发达,较难形成高关联度;二是产业大多为基础产业或低端加工业产业,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也势必较低;三是不同区域的产业档次差异太大,如河北以低端基础产业为主,而北京以高端产业为主,由于现实低端产业对高端配套和服务的需求不强,区域之间也不容易形成较强的关联度。反之,如果各区域能够形成较合理、均衡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同时政策环境有利于加强以高端产业(包括高端工业和服务业)带动基础产业的产业升级,使得产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即有利于产业间形成密切的关联性,而关联性的增强也必然是产业层次提高的标志。例如基础工业与高端的装备工业、信息技术产业深化合作,促进其高效率装备化和高功能信息化,必然能够有效地推进产业向高端演进;而第一二产业与高端服务业加强合作,更是推进产业升级的根本保证。二、比较分析了几个限制一体化因素除了产业结构总体的非均衡性外,我们进一步对以下制约一体化的因素作若干比较分析。(一)京津冀三大产业的关联度比较第三产业在未来产业升级及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很高,其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中的影响不可忽视。表3列出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各省市第三产业比重的比较数据。从表3中可见,京津冀与长三角的不同点表现在:1.天津和河北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都明显低于北京,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而长三角则不同,江苏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接近为上海的一倍。浙江省也显著高于上海。2.第三产业中高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同样显示上述状况,天津和河北大幅度地低于北京市,江苏和浙江则大大高于上海。3.从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看,江苏和浙江的比重都不低于上海的70%,差距并不很大,而河北则只有北京的46.1%,天津作为直辖的特大城市,也只有北京的61.4%。4.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区别更为显著:高端第三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天津与河北都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二左右,但长三角的江苏省却高于上海(104%),浙江省也比上海略高。高端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天津与河北分别只有北京的43.8%和30.3%,而江苏和浙江分别为上海的76.3%和75.8%。可见,无论从总量和结构、层次来看,相比长三角,京津冀省市之间的第三产业差异性太大,由于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关联度低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关联度,使得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北京与以一二产业为主的河北及天津开展协作的动能不足;而在产业层次较低的状况下,以一二产业为主的河北对北京的第三产业同样缺乏关联合作的需求,就更难以改变自成一体的状况了。(二)高端工业比重在第二产业内部,高档次与低档次工业之间缺乏关联性的问题同样在京津冀存在。在表4中,我们将各基础工业行业占本地工业比重的平均值,(4)和各高端工业行业占本地工业比重的平值作比较,就主营收入和固定资产而言,北京的高端工业比重分别是基础工业的3.35倍和1.08倍,天津分别是1.67和0.95倍;河北则相反,分别只有67%和50%。可见北京和天津(尤其是北京)高端工业比重比河北高得多,相差悬殊。而在长三角各省市,高端工业相对于基础工业比重的倍数,从主营收入看,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3.65倍、2.27倍和1.38倍;从固定资本看,分别为1.57倍、1.57倍和1.04倍,都比京津冀之间的差距要小。相对而言,长三角三省市高端工业均较发达,各高端工业行业主营收入占本地工业总量比重的平均值,三省市分别为6.31、4.99和3.70,比京津冀三省市的5.57、3.71和1.85要高得多且差别较小;而从高端工业行业的固定资产占本地工业固定资产总量的比重平均值看,差别更小,其中江苏省的比重为4.02,高于上海的4.01。长三角的高端工业布局明显较为均衡,加之本地发达的第三产业注意增强产业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间形成较强的关联性。相比之下,京津冀之间高端工业的悬殊差距,增加了产业融合的难度。(三)京津冀发展的历史回顾除了上述基于技术经济的因素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外,还有更多基于体制性和行政性的因素,对产业合作乃至整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产生影响。表5列出了4个方面的主要因素,我们同样以京津冀与长三角比较的方式加以探讨。1.从产业关联性看,长三角两省一市由于产业结构均比较均衡,各省市对本区内其他省市的合作与该省市内部的产业关联合作(如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合作)没有太大的区别,容易形成省市间互补与相互依存、各层次产业平等协调的效应。而京津冀两市一省之间由于各层次产业高低差异较为悬殊(如北京的第三产业与河北的一二产业),其依托于内部产业的关联性远大于对区域内其他省市的合作,使得各省市独自运行,产业自我复制的格局难以打破。2.从省市间的互动效应看,长三角的两省一市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接近,行政性的地位也相差不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发展的条件和机遇都较多。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有较多的机会及条件,但并不束缚于其行政边界,其功能大规模向周边两省辐射,而两省的发展态势在许多方面并不亚于上海,有些可能还强于上海,使得各种优质要素能够更多地按照市场化及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优化配置,有利于优质要素的双向流动,集聚和辐射效应同步扩大。而京津冀的情况就不同,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掌握着最高、最多的权力资源和稀缺要素的配置权,其边界是行政化封闭的。北京的条件和机会,不但河北省难以企及,就是天津市也无法相比,于是很自然地就出现优质要素坚定不移地向北京的单向流动,出现所谓“大树底下无草生”的现象,高端的企业和优秀的个人要寻求发展,就要拼命挤进北京去。这种倾向使得京津冀的断崖式结构不断地复制和加剧,区域基于市场化机制的平等合作很难扩大。3.从运行机制看,长三角是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近现代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和市场机制发展相对完善的地区,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体现得比较广泛深入,市场的基础地位明确,地方政府则更习惯于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适度推动或协调。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虽然也有,但相对较少。而京津冀地区则行政机制较强,市场机制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加之北京的“首都位势”和天津的“直辖市位势”,行政力量之强大不言而喻。我国行政机制的特点就是行政区分割,唯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是用,“肥水不外流”的思维方式势必阻碍跨区域合作及优质要素的合理流动。4.从产权机制看,长三角因其民风习俗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较为认同私人产权的权威性,所有制结构的私有化和民营化较为普遍,重视基于明确产权的要素效益,官僚任意支配和侵犯私人产权的现象较少有其市场,易于形成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合作。而京津冀地区的国有经济或垄断性产权主体强大,官员权力运作的资源配置易扭曲,地方利益驱动下的割裂乃至封锁行为就容易大行其道,阻碍有效的区域融合进程。三、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根据上述对京津冀地区产业一体化的障碍因素的分析,试提出以下主要的对策思路。(一)推行现代服务业种类多,共同创造高增值政策环境既然我们确认阻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根源是产业层次的断崖式差异,在当前我国促进产业升级以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在京津冀地区大力推动基础产业(主要在河北省)的产业升级,使之与北京的第三产业和天津的新兴产业更紧密地合作和融合,是改变断崖式差异的基本途径。其中,增强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推动应是重中之重。历史和理论证明,工业化前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工业生产,服务业是作为依附性和配套的行业发展的。到了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知识和科技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优化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服务的服务业,如教育、科技、文化、信息、咨询、创意、中介产业的蓬勃兴起,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质的提高”的主体力量。产业链的“微笑曲线”理论认为,我国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仅仅在产业链底端从事低增值的加工制造组装环节,而微笑曲线的前端及后端,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产品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投资及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市场开拓等),大多是高增值环节。这些环节能否发展壮大,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见图1)不难发现,这些高增值环节,说到底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表6列出了位于前后端的主要服务业,都与高增值环节能否发展强化密切相关。例如对于支撑“研发、设计环节”的先导和基础领域,我们大致列出了7个主要部门,教育、科研、创意、技术中介以及专利服务部门、信息产业等,均为高端的现代服务业。说到底,这些服务业能否发展,决定了我们的制造业能否占领高增值环节,能否成为高效益的产业。如同高端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提升作用一样,高端工业(如装备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交通运输设备、环保及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对一、二产业的关联性及由此产生的整体拉动作用同样不可小视。表现在高端工业的后向关联(需求)会激发低端的传统一二产业加快提升质量和技术水平,前向关联(供给)则会以创新性产品武装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在关联性增强和产业升级相互激发的动态进程中,实现区域一体化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双重目标。京津冀的河北省以中低端一二产业为主,又与全国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北京相邻,完全可以强化“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意识,这个“楼台”就是北京、天津的服务业和高端工业。通过加强与京津的经济、技术关联性,建立更多“共建共享”的产业合作,拉动产业升级与三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改变以往仅仅重视背靠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行政中心优势(事实上这个“优势”河北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反而被北京的“抽血机制”搞得元气尽失),而利用与北京高端服务业接近的有利条件,全力加强与北京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研发及服务中心的合作,并且重点引入各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条件让高端服务业拉动河北省产业的技术改造,支持创新。例如以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科院各院所与天津、河北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为有效益的投资项目和产品,形成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环境。大力推动北京的金融、信息、文化创意、科技服务、风险投资机构等高端服务业积极主动地向周边省份扩展业务,服务于津、冀乃至内蒙古、山西的各产业领域。重点是人才合作、技术合作、服务引入、联合投资等,提升天津、河北等省的产业竞争力。变“大树底下无草生”为“大树周边花满园”,变抽血机制为造血机制,使得河北的中低端产业真正依托京、津的第三产业和高端工业大步跃升,把融入京津经济圈的进程,变成河北产业浴火重生的进程,产业升级又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更加深入。(二)全面一体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统一市场的原则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即资源要素的全方位流动。促进人才等优质要素真正按照人尽其才、物竞天择的效率原则充分流动,改变因三地间的行政阻隔、产业断层和环境差异而形成的不合理布局。有人将京津冀一体化理解为主要是北京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特别是将一些污染性的产业迁出北京,如果是那样,将会加剧产业的断崖式格局,使得区域分隔更加严重。应形成各层次产业平等协调,优质要素双向流动,集聚和辐射效应同步扩大的机制,使北京天津的高层次产业加强与河北的合作和融合。长三角地区近年来通过每年举行的市长联席会议方式,在交通、信息、人才、旅游、金融等多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一体化成果。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可以扎实地从每一方面做起,以利益共享的多赢格局形成合作的动力,不一定非要在短期内追求全面的一体化规划。事实证明,靠上级部门或三省市的行政主体在一起作出的带有主观强制性的规划,结果可能是要么难以在实践中真正实现,沦为“空头规划”,要么仍然是靠行政强制力来实施,排斥市场与利益机制的作用,起不到区域一体化与效率提升互促共进的作用。以往所谓京津冀区域的“京津”之争产生的原因,很大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绿色能源项目合伙人共同投资合作协议范本3篇
- 多元化资产管理合同
- 办公室空间利用合同
- 网络文化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协议
- 常用购销合同
- 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 2025版医疗健康企业100%股权出售及合作开发合同3篇
- 消防工程施工简单协议书
- 少儿百科知识故事征文
- 水稳料采购合同协议书
- 8.制作豆腐 教案 2023-2024学年江苏凤凰出版社九年级劳动技术
- 《联合国教科文: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中文版
- 合同债务人变更协议书模板
-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必修1)
- 《风力发电技术》课件-第三章 机组运行与维护
-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习笔记第4章 本章知识网络
- 物料报废回收合同范本
- 西班牙可再生能源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培训课件外文版2024.6光伏储能风电
-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困境与对策
- 选矿厂建设课件
- DB32T4065-2021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