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水开敞景观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滨水区城市景观的评价与控制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
城市滨水和滨水是城市选择场地最重要的技术条件之一。现代城市对水体的依赖逐渐减少。然而,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水体因其具有开阔的视野,使人们可以“全景式”地观赏、解读城市(何林泰,2006),因此,对塑造城市的特质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协调和处理城市与水体的景观、空间关系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处理城市与水体景观的关系时,人们通常将他们作为两个独立的、具有拼贴关系的组成部分来理解,采取各自优化的策略,对其关联性的特点关注较少,忽略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意义与价值。笔者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从滨水区城市景观的评价方法和控制手段入手,以相对合理、操作简便、普适性强的方法,解决“以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问题。1研究背景1.1城市滨水环境建筑体景观设计的宏观思考和建筑单体城市滨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①依托开敞水体临水建设形成城市滨水区,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宜兴团氿等;②依托穿越城市的线型水体形成的滨水带,如南京秦淮河、无锡古运河、苏州外城河等。前者水体形态开阔,可形成全景式的城市景观,后者则多为线性景观或景观带,相比较而言,开敞水体更具有城市景观价值。虽然,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是在上位规划及各项标准、技术规定的指导下进行,如滨水区的建筑退让距离、建筑高度及体量控制等,基本保证了城市滨水环境建造的质量,但水体形态及水体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千差万别,不同的水体形态及尺度对人的空间感受、城市的景观效果各不相同。开敞水体有良好的视野和多个公共观景点,人们可以多视点、多视角、全景式阅读城市的形态和轮廓,易于建立起城市的整体印象。随着建筑学与景观学等研究的交叉与结合,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加入宏观思考:考虑新建建筑物在建成环境中的地位及影响,寻求与周边环境最合理的共存方式,探讨视觉敏感地段的建筑设计策略,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建筑体量、行进路线的序列视景、重要视点的景观效果等一系列可行性分析,对建筑体量、建筑高度、立面效果、顶部装饰等要素进行整体效果的研究,建筑设计日趋理性化(孙一民,等,2006)。对建筑单体的宏观思考有利于完善和控制建筑单体的形态与规模,确保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但是,城市景观整体效果的评价,特别是具有开阔视野的开敞空间,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以建筑师个人的眼光讨论和分析城市景观略显单薄,可能会出现局部合理而整体杂乱的现象。因此,滨水城市景观的评价,除了在建筑群体中探讨建筑设计的各种可能,还应该拓宽思路,摆脱建筑师个人喜好的局限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客观评判,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将市民的感受与意愿合理表达,在此基础上达到调整与控制的目的。1.2杭州杭州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视觉优化在我国,拥有较大尺度开敞水体空间的城市不在少数,最为著名的是杭州。西湖是杭州的名片和城市标志,自春秋时期以来,西湖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演变和人工营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既凝聚了江南的灵秀婉约,又蕴藏了诸多人文典故和动人传说,这一汪湖水被杭州独揽怀中。成为令人羡慕的瑰宝。但是,“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质在城市扩展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日益变化的西湖东岸城市景观直面西湖,成片成群的高层建筑、不断突破的建筑高度、越界建设的临湖建筑一览无余,缺乏规划控制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原本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被蚕食、填充,城市景观迅速向齐整、无差异的面状形态演变,远远超出了人们“湖滨尺度”的印象,作为城市开敞水体空间的西湖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西湖与城市的关系变得异常的不协调。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中有关城市景观的视觉优化工作主要分为评价和控制两部分,评价是途径,控制是目的。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将景观分为“景”与“观”,即客体评价与主体评价两个层面:客体评价侧重于现实与理性,主体评价则强调多样与感性。评价和控制阶段均采用“景+观”的研究方法,但根据两项工作的差异,评价阶段以“观”的选择为重点,讨论视觉主体——人在面对景观时通常获得的印象与感受,而控制阶段则以操作性强的“景”的优化为重点,讨论如何在景观评估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景观自身的品质。两者互相补充,标本兼治,在提升景观的同时,选择最优的观景途径,最大程度地达到优化的效果。2观与景的选取为了对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笔者按照城市景观观赏的一般规律,将城市景观的评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观”与“景”。观,强调的是城市景观的观赏点、观赏线及观赏者的心理感受;景,关注的是城市景观构成单元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两个不同角度的评判和综合,对城市景观进行综合评价、控制和优化。2.1评价模式研究在多种景观分析模式研究中,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分析模式:形式美学模式、生态模式等,各自的研究大多为综述类介绍,对各评价模式进行分类,对评价在具体景观评价中缺少“因地制宜”的评价方法。2.1.1观赏点的分类杭州西湖因其“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色而使城市景观具有特质性。西湖南北长3200m,东西宽2700m,水域面积达到5.6km2。西湖的南、西、北三面环山,东侧以宝石山(保俶塔)和吴山(城隍阁)为起点,如同舞台的帷幕,两山之间的开敞空间为城市景观的可视区域。在此视域范围内的苏堤、白堤、孤山岛、湖心岛、阮公墩等西湖景点是最具公共性的活动场所,也是“全景式”欣赏城市景观的主要观赏点(图1)。按照“西湖观城”行为的特点对观赏点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点状、线性和面状。①点状视点通常为制高点或能够获得特殊视觉感受的观赏点。西湖中的点状视点有两处,即保俶塔和城隍阁,它们既是西湖景区的制高点,也是西湖视景的边界,无论从空间形态还是从城湖关系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②线性视点主要是以人的行进路线为特征的多视点线性组合,拥有连续的视觉感受,并随着观赏者的行进不断变化,最终形成景观的整体印象,苏堤、白堤、柳浪闻莺景区为西湖的线性视点;③面状视点指在较大面域范围内多观赏点的集合,多点视觉感受相似,西湖位于城市景观的一侧,依据人们的活动特点可划分为数个面状视点。需要指出的是,“西湖十景”作为西湖最具代表性、人流量最大、特色最鲜明的景点,虽然视点类型与景点形态各不相同,但相对于西湖而言也可为点状,因此,它们具有点状和面状观赏点的双重特点。(3)苏堤因势的面状视线以最直观的图像方式将不同城市景观进行真实的记录,用于后期的分析与研究。西湖湖面游览方式有手摇船和大型游船,游览路线变化而视点众多,是面状视点最贴切的表达。笔者将苏堤以东、白堤以南的湖面以正南北方向、250m为基本单位进行纵横向划分,网格交汇点为子视点并编号,以手摇船为代步工具,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每一个视点的准确湖面位置,各视点均以保俶塔、城隍阁为界环拍城市景观。最终得到了湖面有效照片130张,用于景观分析的照片102张(图2)。通过以上现状景观评价,基本实现了西湖观赏点的全覆盖,从各个角度获得了城市景观的视觉现状图像资料。2.2景观要素构成“景”的评价即对构成城市景观的要素的视觉评价,包括城市景观构成的个体要素和群体效果。虽然,视觉感受偏于主观,不同的视觉主体对同一景观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城市景观存在通活的美学标准,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和手段进行评估。(1)观赏点调查问卷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较为客观地收集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国籍、教育程度等)对景观的感受、印象和看法。分别选取了“西湖十景”、苏堤沿线及游船码头等观赏点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卷以选择题为主,涉及观赏点及观赏路线的选取,景观性质与感受、建筑特征与细节、景观总体印象及评价等。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其中中文80份,英文20份。(2)视觉及心理感受在连续视景中,对视觉效果极佳、极差、突变的点进行特殊标注及文字性描述,并以其他方式辅助记录视觉及心理感受。笔者选择苏堤和白堤作为行进路线,以苏堤南端为起点,以步行方式向北端行进,绕过孤山,沿白堤至东端结束,共标注了32个视点,拍照记录并文字说明。2.2.1滨水景观的轮廓线是景观界面群体的自城市景观是由众多物质要素构成的,其中,包括了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等人工要素和山体、林木、水体等自然要素。在西湖的城市景观评价中,“全景式”城市景观作为一个整体,人工要素占有主导地位,作为背景基层、界面连续的建筑群体对滨水、近人尺度的视觉效果影响重大,其中的高层建筑对城市景观轮廓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以保俶塔和城隍阁为界,以苏堤为主要观赏点、9km为纵向深度,划定了评价范围,对范围内的高层建筑进行逐幢评价,评价的主要指标为:建筑高度、体量比例、立面外观、顶部造型、材料质感和湖边距离等,以不破坏整体视觉效果、与周边建筑风格有呼应为原则,为每幢建筑打分,通过对70幢高层建筑的综合评判,挑选出对城市景观具有最佳贡献的5幢高层建筑:西湖文化中心、新侨饭店、中国银行、杭州友好饭店和浙江粮油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2.2.2城市景观视觉美学评价城市景观的群体效果主要表现在层次和城市天际轮廓线上,由于杭州中心区形态不断变化,土地开发强度加大,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不断刷新,在西湖公共视野下呈现出交叠现象:城区建筑密度的加大,建筑体量的组合和重叠,使整体形态中的“空隙”被逐渐填充,城市景观趋于“墙状”发展。城市景观的“墙状”界面和高度无差别的特点使景观趋于单调和单一,其丰富性和趣味性下降,城市景观的视觉价值因此而有所削弱。在西湖的城市景观评价中,结合东岸城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笔者兼顾主观与客观,从两个方面进行视觉美学评价:城市轮廓线和城市视觉感受。城市轮廓线即天际线,主要是指由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结构或局部景观,是城市给人的一种独特印象。良好的城市天际线需要适当的起伏,需要数量适当、位置恰当的标志建筑,需要与城市的自然山水相互补充、互相衬托的衔接关系(陈峥嵘,2008)。笔者用视觉单元密度、单元面积级差、单元高度首位差等三项因子作为量化指标。视觉单元密度越大,表明轮廓线节奏越不明显;单元面积级差越大,表明轮廓线的可识别性越大;单元高度首位差值越大,表明轮廓线的起伏波动越明显。城市景观感受主要从建筑层次、视觉斑块和建筑色彩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包括视觉层次的丰厚度、人工与自然的面积比和色彩协调度三项指标。层次丰厚度和色彩协调度数值越大,表明视觉效果越好;而人工与自然地面积比值则越小越好,表明城市景观的比例较好(图3)。2.3景观综合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景”与“观”的评价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人是评价的主体,“景”是评价的对象,“观”是评价的介质。一个完整的视觉评价过程是:人们在西湖的某个视点(或某条游线),遵循“观”的原则,运用一种或多种观的方法对“景”做出评价。因此,“观”与“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互相影响的评价要素。抛开“景”研究“观”,容易导致评价失去目标,片面强调主观视点选择的重要性,最终变为空洞的视点评估;抛开“观”研究“景”也是不现实的,城市景观固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实际操作中,现状不易改变,需要采取“移步换景”的方式规避不佳视点。“观”的评价以定性为主,“景”的评价则以定量为主。城市景观的综合评价是在资料综合、筛选的基础上,对景观点和观景点分别进行优劣评判,笔者对西湖景观面可见的高层建筑及临湖建筑进行逐一评判,以“景”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用“观”的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评价结论。城市景观的评价结论不是一个绝对的量化数据,尤其是“观”的评价含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在笔者设定的问卷中包含了带有个人情感的定性表述,如“人位于苏堤上的压堤桥视点对可见的东岸城市景观进行评价,认为该点的综合得分为85分”,或“从苏堤由北向南骑自行车游览,城市的总体景观逐渐变好”,或“人在湖面乘手摇船游览,认为三潭印月以西的湖面景观比东面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调查和评估的过程中,对每个视觉单元(点、线、面)应把握相同或近似的评价标准。3杭州西湖城市景观控制与调整策略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观”、“景”评价及综合评价,对杭州西湖城市景观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杭州西湖城市景观控制与调整的策略。3.1.3中景、近景的应用将视线放大即成为观景面。通过比较,笔者发现湖心岛以东区域是最不理想的观景面,以北次之,以南最佳。得分高低与西湖自身的格局,及其与城市景观的相对位置有关。中景、近景的存在对于开敞面远眺城市的优化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利用优势划定最佳观景面,也是针对西湖的固有特征选择的一种积极改善观赏效果的方法。结合打分与问卷结果,柳浪闻莺段、苏堤沿岸观赏城市的综合效果最佳,除了具有明显方向性的观景面外,将连续的优质视点合并的小观景面也可视作较优的子观景面。3.2杭州西湖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技术措施对景观的改善与调整有多种方式,城市景观的改善应通过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整体形态进行优化,增加城市景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杭州西湖城市景观规划中,笔者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及策略对城市景观进行优化和调整:3.2.1布局体系、高度控制原则这一策略是依据未来城市总体结构的宏观考虑。在现状的城市形态中,杭州的高层建筑群主要分布在武林广场、庆春路商业圈、城站高层群、钱江新城和滨江新城等区域,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钱江新城是杭州城市发展的热点地区,钱江新城中心区的高层建筑将会以更高的高度出现在西湖城市景观的视野中。根据杭州中心区体系的数据测算,杭州中心区将可能演化为连绵形态,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区的连绵发展并不意味着城市高层建筑可以肆无忌惮地“疯长”。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高层建筑群应均衡布局,需要有主有次,兼顾新城与老城的协调关系。从“西湖观城”的视角考虑,期望在城区形态中、垂直于观景面的纵深方向(东西方向)能形成“多点错位组合”的高层建筑分布格局,增强城市景观的层次与错落感,即在城区弧形景观区域中存在多个兴趣点。因此,笔者对杭州城区未来高层建筑分布的判断与控制描述为“二核四辅”的高层建筑分布体系,即以武林广场传统商业中心区和钱江新城为核心,各自代表城北与城南的城市发展中心,四辅则分布于两核及周边地带之间,发挥两核间的联系、过渡作用,当游客在西湖多点观赏城市景观时,会出现高层建筑群间的多种组合格局、丰富的层次和错落有致的城市轮廓线。这样的高层建筑布局体系建构既符合城市建设的趋势,也满足视觉美学的要求(图6)。除了布局的调整外,高度控制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措施。笔者将东岸城市的每一个地块进行编号,将实地调研中建筑层数在8层、建筑高度32m上的建筑,落到图上并建立档案(建筑性质、位置、层数、立面色彩、立面材质、顶部特征等),通过与观景照片比对,再叠加影响视觉效果的因素——大气能见度,最终将东岸城市以苏堤作为南北向观赏线,以保俶塔、城隍阁为弧形城市景观边界,三者围合的三维空间即西湖观城的可视面。以苏堤的南北两端分别为圆心,2km、3.5km、6km、9km为半径,叠合为4个圈层范围,对应近湖建筑、沿庆春路、沿江高层和钱江新城。依据理想的城市天际线对各圈层对应地块的建筑高度提出建议值,分别为32m、100m、150m、200m,地块内70%的建筑必须控制在相应的高度范围内,宜掌握在建议值的50%-70%,以实现建筑高度空间景观的安全格局;同时,结合现状与规划结论对“二核四辅”地块内的建筑可建高度给予调整和提高,以形成点状高层群、面状阶梯式升高的总体分布,以及高低错落、具有丰富层次的天际线。此模式将整个东岸城市划分为18个管控区,既实现了对城市景观地块的全覆盖,通过建筑高度的分区控制与管理,为今后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与平台,并能与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工作很好地衔接,对建筑群体的基准面和高层建筑的高度进行管控(图7、图8)。3.2.2基于建筑特性的高层建筑改造方案以城市景观的控制要求对现状建筑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较小,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建筑形态的调整侧重于对影响城市景观的建筑进行“景观修复”。经过比较与选择,我们认为改善顶部、改变立面、种植绿化等措施具有优化和改善景观的意义与价值,即:对高层建筑顶部的广告及“临时造型”进行规范管理,进行必要性的整顿,还建筑以“本来面目”;在建筑维修时,对建筑外观进行价值评估,依据其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地位“重塑形象”,通过对立面材质和色彩的选择,减少其与周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建筑裙楼的屋顶或平台是城市景观的高度基准面,具有良好的近人尺度和观景意义,通过开放建筑裙楼平台和种植绿化,增加建筑群基准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弱化建筑形象。依照以上思路,笔者选取了各分值等级段的25幢高层建筑,提出了改善建议与方案。除了对已有建筑的改造,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建造也应该提供预见性指导,新建建筑的高度、材质、色彩等要素可以在此框架中提前验证其可行性,并做出及时调整;同时,强制性地对新建建筑提出基于总体城市景观的美学要求,使城市面貌得到控制与提高。3.2.3城市景观界面的调整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特质景观有其特殊的价值。除了为观景提供一个相对分离的界面外,又是两种不同属性景观的结合部,具有最多的丰富性。滨水地带既是人们观湖的主要地点,又是人们湖中观城的“边界”,滨水空间的处理不可忽视。通过拍照打分发现:照片中凡是出现湖心岛、孤山、曲折岸线的视点最终得分均在二类视点以上。由于这些自然景观元素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作为远景的城市自动退到焦外,变得模糊。同时,城市景观在近景的衬托下,不再突兀和庞大。由此得出的滨水景观补充方式有两种:城市界面的修复(滨水作为城市景观的边界)和湖滨景观的建设(滨水作为湖面景观的边沿),滨水空间必须兼具城市属性和自然属性。作为东岸城市景观的起点,岸线应与城市形成自然的衔接与过渡,主要在建筑高度、形式、体量、风格等方面与高层建筑建立联系。对应于城市的总体高度控制,近湖建筑高度不超过12m;考虑到近湖区现有建筑以休闲娱乐为主,新建建筑应与其保持一致,风格力求简洁、朴素,体量不宜过大,以点缀岸线、活跃界面,并衬托江南园林的委婉灵动。另一方面,游人在滨水沿岸欣赏西湖美景时,同样关注岸边景色。调研过程中,大部分游人在白堤、苏堤拍照时不约而同选择岸边的树木、小桥、亭台楼阁作为背景,而拍摄湖面的人很少。湖面宽阔而缺少焦点,相反,堤岸具有足够的丰富度,是更为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孙琴,2008)。植物配置应该与湖面的自然条件、人工条件相结合,如“断桥残雪”景区面向西里湖的视景更优,应考虑在南岸种植近人尺度的垂柳以强调近景,而在北侧种植低矮的灌木以开敞界面;苏堤的六座吊桥附近配植高大的常绿树以衬托背景,平缓段则种植高大常绿树,引导游人向前穿越。4付款时通过杭州西湖城市景观规划,笔者得到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4.1城市品质的提升在城市面貌日趋千篇一律的大背景下,保护、传承特质景观,宣传、彰显文化特色,是提升城市品质与内涵的重要举措,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保护与建设之间寻找平衡点,寻求合理的重塑方法,营造具有活力、具有竞争力,同时充满人文气质、洋溢生态绿色的城市环境,并使之可持续发展下去,直正成为城市的财富。4.2间接、巧地解决了服刑人员的部分合意从“观”的角度,一方面对观赏者进行合理的路线引导、视点选择是城市设计将设计与人的感受紧密结合的表达;另一方面,间接、巧妙地解决了城市形象的诸多硬伤;从“景”的角度,城市景观的优化不仅面向现状,更面向未来,积极地应对城市建设中的困境,并反思出具有预见性的理念,利于建立更为科学的工作平台,使城市景观的调控与管理日趋合理。4.3客观景观评价的实施工作方法首先,基于视觉评价的景观规划不能独立地解决所有的城市景观问题,更不能代替城市总体规划,而是需要与其他相关评估方法、规划成果互相支持、互相借鉴。此次规划中,笔者以传统城市设计方法结合视觉评估,获得了较为客观的景观评估结论;其次,“视觉评价”顾名思义,是个人依视觉美学标准对客观景观环境进行评价,目前,笔者的评价仍遵循平面几何透视法则进行,在多组人员共同工作时,因各自把握标准的尺度不同或个人的喜好,在准确性、科学性方面仍可能存在偏差,有待进一步改进;第三,评估工作中的访谈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参与者的数量及层次直接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所以,认真设定“访谈问题”、组织访谈方案和客观记录结论尤为重要。人们的观景行为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的活动将观景行为分为两类,即静与动。①静态观赏是观赏者位于相对静止的某一观赏点,其产生的视觉感受是独立且唯一的,有价值的静态观赏点能够获得具有标识性的城市景观印象;②动态观赏则是指人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对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人的移动将多个城市景观画面叠加,最终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视觉评价印象。动态观赏通常与线性视点、面状视点相对应,连续移动和视觉叠加是动态观赏的特征,其中,动态观赏过程中的特别视点具有静态观赏点的价值。2.1.2各类视线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视点类型和观赏行为特点,笔者采取了多种评价方法对城市景观的观赏效果进行收集。在对西湖的观景状况分析与比较之后,我们提出了优化方案与措施:在评价环节中,将102张城市景观照片逐一打分并归档,最终分为四档:①一类视点为最佳视点,分值在90-80分之间,共23个;②二类为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股权转让代持协议
-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承诺免责协议
- 养殖场土地租赁合同
- 建设工程三方合同
- 软件著作权授权许可及合作合同
- 股份制企业的合作与发展策略方案
- 单位职工聘用合同
- 电影拍摄合作合同
- 聘请电影导演合同书
- 物业意向性合作协议
- 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版校园乐器销售代理与服务协议3篇
- 2024-2025年天津河西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预制板粘贴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 2025年海南农垦自然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笔试题
- 医疗垃圾转运流程
- 矿棉板模板施工合同
- DB31∕T 1148-2019 水量计量差错的退补水量核算方法
- 2025蛇年元旦晚会
- 延长石油社招笔试题库
- 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课本实验(回归课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