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诊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1页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诊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2页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诊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3页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诊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4页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诊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诊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2015-2019年就诊并诊断为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四川地区黑热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黑热病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骨髓涂片对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2019年就诊的黑热病疑似病例进行诊断,并对确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2019年诊断黑热病疑似病例583人,共确诊90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5.9:1;职业主要以30-70岁农民和10岁以下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4.4%和17.8%。疫区病例中九寨沟县、黑水县、北川县、汶川县、茂县,分别占发病人口的23.3%,21.1%,12.2%,12.2%,11.1%;非疫区病例中广元、都江堰、绵阳城区和成都城区共占20.0%。90例病例中初次就诊仅18例在当地医疗机构确诊为黑热病,误诊和漏诊率为80%。结论2015年-2019年就诊并诊断为黑热病患者多来自四川九寨沟县、北川县、黑水县等黑热病疫区,农民和儿童患者多;非疫区患者均有疫区务工史或旅游史。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黑热病的技术较为缺乏,容易误诊和漏诊。【关键词】黑热病;流性特征;四川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Kala-azarpatientsinSichuanProvincefrom2015[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withKala-azardiagnosedbytheoutpatient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ofSichuanCDCfrom2015to2019,andtoprovideevidenceforstrengthening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kala-azarinSichuan.MethodAnalyzetheinformationofpatientswhocametotheoutpatient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ofSichuanCDCfrom2015to2019andwerediagnosedaskala-azar.Rapid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orbonemarrowsmearwereusedtodiagnose.ResultsFrom2015to2019,583suspectedpatientswerediagnosedand90positivecasesidentified.Themaletofemaleratiowas5.9:1.Theoccupationsweremainlyfarmersandchildren,accountingfor64.4%and17.8%ofthetotalnumberofcases,respectively.ThecasesintheepidemicareascamefromSichuanJiuzhaigou,Heishui,Beichuan,WenchuanandMaoxiancounties.Thecasesinnon-epidemicareasweremainlyfromGuangyuan,MianyangandChengdu,mainlymigrantworkersandfarmerswhohadworkedintheepidemicareas,followedbytouristsintheepidemicareas.Among90cases,only18caseswerediagnosedasKalaAzarinlocalmedicalinstitutionsforthefirsttime,andthemisdiagnosisandmisseddiagnosisratewas80%.ConclusionFrom2015to2019,mostofthepatientsdiagnosedaskala-azarcamefromtheepidemicareasincludingJiuzhaigou,Beichuan,Heishui,etc.,andthepositiverateoffarmersandchildreninepidemicareasishigh.Themisdiagnosisrateofprimarymedicalinstitutionsishigh,andtheability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kala-azarisinsufficient.[KeyWords]Kala-azar;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SichuanArea黑热病(Kala-azar)学名内脏利什曼原虫病(VisceralLeishmaniasis,VL),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Leishmania(L).donovani)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肝脾肿大为典型特征。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以北,包括四川、新疆在内的16个省(市)[1],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2]。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流行区建立专门的防治机构,发动群众从治病、消灭病犬和白蛉子三方面进行防治[3],现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4]。目前,我国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四川时有发现[5-6]。本文对2015年-2019年在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就诊并诊断为黑热病患者信息进行描述分析,以期为有效防控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黑热病人资料来源于2015年-2019年在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就诊并诊断为黑热病患者。1.2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019年前来就诊疑是病例583人,对诊断为黑热病的90例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和地区等方面进行收集整体。使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3病例诊断诊断标准和方法参照《黑热病诊断标准》(WS258-2006)。疑似患者有黑热病流行地区居住史,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呈双峰热,中毒症状轻,盗汗消瘦、发冷、全身不适、肝脾淋巴结肿大、中度或轻度肝大、全血细胞减少、血清球蛋白增加,或有鼻出血及牙龈出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RK39阳性者为临床诊断病例,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为确诊病例[7]。2结果2.1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2015年-2019年疑似患者583例中,临床诊断并确诊黑热病为90例,男性77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5.9:1,见表1。确诊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表12015-2019黑热病男女分布情况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总人数男性151216181677女性2531213男性占比88.2%70.6%84.2%94.7%88.9%85.6%表22015-2019黑热病阳性率分布情况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总人数疑似病例数67109125129153583临床诊断病例数171719191890确诊病例数171719191890确诊阳性率(%)25.415.615.214.711.815.4患者年龄最小11/12岁,最大72岁。其中0-10岁16例,占17.8%,11-20岁4例,占4.4%。21-30岁11例,占12.2%。31-40岁例18,占20%。41-50岁21例,占23.3%。51-60岁15例,占16.7%。61-70岁4例,占4.4%。70岁以上1例,占1.1%。见表3.表32015-2019黑热病年龄分布情况年龄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总人数占比<=10334331617.8%11-201201044.4%21-30221421112.2%31-40214381820.0%41-50645422123.3%51-60125431516.7%61-701300044.4%>701000011.1%发病者中农民占65.6%,10岁以下儿童占17.8%,尤以3岁以下幼儿居多,占14.4%。2.2患病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出现,二月、十一月的患者分别占总患者数的26.7%和25.0%,如图1。患者从发病到初次就诊时间中位数为1天,最早为0天,最长为115天,发病后当天就诊35例,占38.9%,发病后1-3天就诊23例,占25.6%,发病后4-7天就诊为10例,占11.1%,8-30天就诊为20例,占22.2%,超过30天就诊为2例,占2.2%。图1患病时间分布情况2.3患者地区分布来自四川九寨沟县、黑水县、北川县、汶川县、茂县疫区的病例分别为21例,19例,11例,11例,10例,分别占发病人口的23.3%,21.1%,12.2%,12.2%,11.1%;非疫区发病18例,共占20%,如图2。图2患者地区分布情况2.4感染来源分布90例患者中,疫区的常住居民占72例,非疫区的18例病例中,新疆输入5例,占5.6%;九寨沟县输入8例,占8.9%;甘肃地区输入2例,占2.2%;其它地区输入3例,占3.3%。患者均有病患和病犬接触史,或曾被白蛉叮咬。2.5病例的误诊、漏诊情况确诊的90例病例均在当地医疗机构初次就诊,仅18例在当地医疗机构确诊为黑热病,另72例通过四川省疾控中心血清RK39检查并结合骨髓涂片报告作出诊断,初诊的误诊和漏诊率为80%。2.6治疗情况采用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治疗,90例阳性病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痊愈后分别于一月、三月、半年复查血清RK39阳性率为100%。3讨论黑热病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由白蛉传播。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10]。四川是全国黑热病发病率最高的三个省之一,患者主要来自茂县、汶川、九寨沟县等疫源地,这与川西地区家犬饲养广泛和中华白蛉盛行有关[11]。10岁以下儿童为疫区主要发病人群,符合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发病主要为儿童的特点[12];30-60岁之间农民为另一高发人群,与其劳动时间长,预防措施差,易受白蛉叮咬有关。患病人群中以男性居多,考虑与家庭分工,男性外出务工务农,长期户外暴露感染几率升高有关。黑热病全年均有发生,无明显季节变化,以春秋季居多。起病缓慢,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仅10天左右,最长可达数年。黑热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血浆球蛋白增高为其主要表现。症状较轻者常误诊为普通感冒,重者与白血病、淋巴瘤、结核病、伤寒等病症临床表现相似。上述72例漏诊病例中,初诊因发烧等症状诊断为感冒44例,占比61%;诊断为其它症状25例,占比35%;无诊断结果3例,占比4%。四川地区黑热病的诊断主要由市级医院和县级疾控中心诊断报告,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黑热病的技术较为缺乏,医疗机构的实验室人员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镜下识别能力较弱,误诊和漏诊率较高。而黑热病的确诊主要通过骨髓涂片或活检,查找利什曼原虫,对医疗条件和医技人员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可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血清rk39试纸条检查,此方法简单、快速,检测黑热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8]。如黑热病及时正确诊断,可以治疗且愈后良好。采用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治疗,90例阳性病例经治疗后均痊愈。若误诊则会延误病情甚至造成死亡[9]。而黑热病39ku蛋白重组抗原可在患者体内长期存在。2015-2019年就诊黑热病疑似患者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疫区政府负责组织、卫生和农牧部门负责技术与实施、采取全面灭犬、捕杀漏灭和新养家犬与禁养家犬3~5年的犬只管理,以及杀虫剂浴犬措施有关[13]。但阳性率仍然较高,黑热病预防控制工作仍需长期进行,尤以疫区白蛉的防治、对儿童和农民感染的预防,以及至疫区务工和旅游人群的检测为重点。疫区黑热病的防治,必须持续杀灭病犬,降低家犬密度,减少病源;同时做好灭蛉、防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非疫区患者多与至疫区务工或旅游感染有关,有关部门需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对前往疫区务工人员的健康教育,对非疫区疑似黑热病患者诊断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工作史和生活史,减低误诊和漏诊。【参考文献】[1]亚里昆·买买提依明,张海亭,张松,etal.2004—2014年新疆黑热病疫情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3):5-8.[2]张芳,尚文杰.甘南藏族自治州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7):765-765.[3]管立人,高春花.利什曼病及其防治[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8,v.36(04):108-114+118.[4]玉苏布江·塞提瓦尔,依马木·阿布都热西提,伊斯拉音·乌斯曼.2005—2015年新疆克州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回顾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6(06):36-38.[5]余大为,丁国武,格鹏飞,etal.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