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等级考复习——山东专版·原创整理高三一轮章节课时小练卷(二)第页高三·一轮复习章节课时小练卷(二)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说明:4课时为1卷,每课时限时25分钟,选自23届模拟,24届模拟,山东真题。课时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2023届济南二模)如图所示的路线应是()A.秦始皇历次的巡行路线 B.汉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路线C.秦统一六国的进军路线 D.汉平定七国之乱的调兵路线2.(2024届烟台高三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3.(2024届山东部分学校10月联考)隶书出现在秦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据此可知,隶书在秦代的出现()A.受到“书同文”政策的影响 B.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C.是基于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D.是文化专制政策的必然产物4.(2023届济南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才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材料一
独秦(国)不然,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宋·洪迈)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清·钟文桑)材料二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战国·墨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韩非子)概括材料一中对秦国用人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指出材料二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6.(2023届淄博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材料二
对历史上行政区进行政治地理视角的研究,主要总结了三条规律:一是政区层级在三层到两层之间反复;二是政区边界划分有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大原则;三是政区幅员经过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波动。——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三条规律”的认识。课时二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1.(2024届滨州10月联考)下表为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的统计表,这一现象导致东汉后期(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继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卒年27231303936341454A.政治日益腐败 B.皇权趋于衰落 C.相权逐渐强化 D.豪强地主势重2.(2024届日照开学考)自春秋、战国经秦至西汉前期(武帝以前),士人一直为游士,其社会角色游移不定。自汉武帝时始,“游士”逐渐成为“儒士”,到东汉前期最终演变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士大夫”。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大一统政局的形成发展C.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 D.选官用人标准发生转变3.(2024届齐鲁名校第一次联考)汉武帝从中朝官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的大臣,这些人既是中朝的侍从顾问,又同时出任外朝官,代皇帝巡行各地。该项措施()A.完善了监察谏议体系 B.改变了选拔官员的制度C.便利了中央加强集权 D.提升了地方行政的效率4.(2023届泰安肥城一模)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A.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B.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C.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D.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5.(2023届日照三模)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6.(2023届潍坊三模)公元66年,汉明帝诏令郡国以公田赐贫人。69年,又颁布诏书,宣布将“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其举措旨在()A.打击豪强地主 B.巩固政治统一 C.解决土地问题 D.调和社会矛盾7.(2023届淄博三模)《汉书》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公元前27年,这一地区的粮价增至每石三千至四千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A.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B.王朝更迭战乱不断C.通货膨胀趋于严重 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8.(2023届济宁三模)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9.(2024届潍坊安丘10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课时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1.(2023届济宁二模)如表为部分典籍中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反映出汉代(
)出处内容《后汉书·王充传》(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闻所卖书《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续汉书》荀悦十二能读《春秋》。贫无书,每至市间阅篇牍,一见多能诵记A.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 B.市场交易的繁荣C.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D.学校教育的发展2.(2023届滨州二模)表为汉代御史大夫的设立与演进概况。这一概况的形成是源于(
)西汉初年“银印青绶”,“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西汉末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东汉初年“掌⋯⋯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及“四方水土功课”A.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C.君主专制能力的保证 D.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3.(2023届聊城三模)图1、图2是目前出土的汉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的战争出行图,画像中有大量的人物和车辆,以及激战的画面。这类画像石反映出,汉代()图1《胡汉战争图》图2《武氏祠前石室西壁下石画像》A.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B.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作物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萎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C.人们审美观的多元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4.(2023届淄博二模)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5.(2023届菏泽二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仅监察地方,还监察地方监御史。其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这反映出()A.刺史权力逐渐减弱 B.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步缓和C.对地方监督的强化 D.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6.(2023届聊城三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进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表明汉与匈奴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 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西晋280年2400000161600007.(2023届青岛一模)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秩序的变动B.户籍制度的调整C.中央集权的消长D.人口的大量流动8.(2023届泰安一模)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A.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B.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C.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 D.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8.(2023届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课时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3)1.(2023山东)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2.(2022山东)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3.(2020山东)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4.(2023届淄博一模)汉初建都时,多数大臣建议定都洛阳,但娄敬和张良却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最终刘邦决定“都关中”。西汉定都关中旨在()A.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 B.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C.维持统驭全国的优势 D.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控制5.(2023届济宁一模)汉代,御史大夫晁错在上汉文帝的《论贵粟疏》中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其所谓的"贵粟"是指()A.适度提高粮食价格 B.引进优良作物品种C.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D.扩大粮食种植面积6.(2023届泰安肥城二模)先秦儒家开启的内圣之学具有积极高昂的主体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圣化”人格范式;董仲舒强调“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对个体人格进行消解。这一变化()A.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有利于君权的扩张C.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D.完全背离先秦儒学7.(2023届青岛一模)《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8.(2023届临沂一模)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这反映出()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B.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D.竞技体育成为娱乐的主要方式9.(2023届日照一模)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10.(2023届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资料夹】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答案·解析课时一答案解析1.【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秦朝。根据材料中所示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咸阳为都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可以判定此图为秦朝建立之后的路线图,即秦始皇历次的巡行路线,A项正确;西汉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与材料描述路线不符,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之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郡县制在全国尚未推行,排除C项;汉朝都城是长安,而不是咸阳,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可知,秦朝时用隶书取代小篆,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B项正确;“书同文”政策并不一定要求以隶书取代小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审美价值的信息,排除C项;从材料看,隶书的兴起与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有关联,但并非必然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1)见解:用人不疑;不论出身。(二点)目的:实现天下统一大业。(2)变化: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或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联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详解】(1)见解︰根据材料~皆委国而听之不.…….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可知为用人不疑,根据材料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可知不论出身。目的:结合秦统一六国的史实可知目的是实现天下统一大业。(2)变化:根据材料*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可知由重用贵戚世臣到任用有才能的人,反映了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联系:依据马克思主义史观进行分析。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洽统治地位,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5.【答案】从政区层级角度作答,秦朝实行郡、县两级,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隋朝实行州、县两级。从政区边界角度作答,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为十道,元朝行省的划分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从政区幅员角度作答,秦朝郡统辖范围广,隋朝郡数量不断增加、统辖面积不断缩小;唐朝的道和元朝的行省幅员广阔。综上所述,行政区的变动中政治因素占主导,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川形便便于地方管理,犬牙交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详解】认识: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行政区划实行郡县两级制;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根据材料一“唐代十道示意图"、“元代十行省示意图”并结合多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道”级行政单位基本依据山川形便而设置元代的行省的设置则显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然打破了山川形便,依据犬牙交错"原则设置;比较材料一四幅地图我们不难发现,秦朝郡统辖范围广,隋朝郡数量不断增加、统辖面积不断缩小;唐朝的道和元朝的行省幅员广阔。因此,综合考虑,我们不难得出这种认识:行政区的变动中政治因素占主导,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川形便便于地方管理,犬牙交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课时二答案解析1.【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地位和寿命相对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使得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晚期政治日益腐败,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在本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皇权没有趋于衰落,排除B项;东汉晚期皇帝多年幼继位且寿命不长导致了东汉晚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局面出现,与相权和豪强地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2.【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儒学的内容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所以“士”的角色发生变化,C项正确;到两汉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慢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秦朝就已经开始了大一统的政局,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选官用人的标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中朝官员中选拔官吏,出任外朝官,代皇帝巡行各地,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监督,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谏议”是臣下对君主直言规谏论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A项;官员选拔制度的改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虽然*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四名官员得到官方祭祀体系认可,这四名官员的行为实际上都迎合了两汉政府的需要,是中央强化文化大一统的表现,A项正确;南阳、洛阳都是北方城市,因此不能体现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内容不是主流思想强调的内容,而是强调的是中央强化文化大一统,排除C项;上计是对官员的考核,民众观感并不是基础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材料主要涉及战国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农牧接线的变化,据图可知,汉武帝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农牧界线向北移动,而且更加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说明汉武帝时期,政府更想扩大统治区域,经略边疆,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没有转移,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汉朝,还涉及战国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公元66年至69年的东汉时期。根据材料“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及所学可知,汉明帝时期,实行“假民公田”,把封建国家所控制的荒地及苑囿、山林川泽租借给无地的贫民进行生产,以解决破产农民的土地问题。并且将滨渠下田,赋与贫人,强调不能令地方豪族得利。说明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豪强地主与贫民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打击豪强地主,排除A项;东汉建立时,豪右势力纷纷拥众起兵,帮助刘秀建立并稳固了政权。此时的东汉王朝社会安定,并未出现分裂动乱局面,其举措与巩固政治统一关系不大,排除B项;解决贫民的土地问题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公元前27年,这一地区的粮价增至每石三千至四千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是西汉汉成帝在位期间,政治黑暗,农民起义不断,任由外戚专政,为王莽篡汉埋下隐患,其在位期间粮食价格剧增,是其统治危机所造成的,B项正确;农业生产力提升,增加粮食产量,会促使粮食价格降低,排除A项;通货膨胀严重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地区是张掖以东,非在丝绸之路,且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不会造成粮价大幅上升,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东汉统治者采取的“三互法""避免了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从而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做法客观上遏制了地方豪强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融合,排除B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和是否限制官员特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示例:汉初统治者遵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修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出现文景之治,国力强盛。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中央集权。面对上述状况,董仲舒提出调整统治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时代潮流。汉武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确立儒学的主导地位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社会发展。总之,面对社会发展,国家适时进行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题意要求,谈谈对董仲舒认识的理解,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结合时代背景,对董仲舒的认识进行论述。从应对时代变化需要适时进行政策调整的角度论述;从"大一统"观念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从而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结合材料二汉武帝应对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政策、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及其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最后,联系现实,谈自己对适时进行制度调整,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课时三答案解析1.【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闻所卖书"、“,卖书于市以自资"和"荀悦十二能读《春秋》.….每至市间阅篇牍,一见多能诵记"可知,汉代市场出现卖书的行为,体现了社会上会儒家思想书籍的需求,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C项正确;通过书籍传播文化的方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市场中有卖书的现象,但没有涉及市场交易是否繁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市场卖书的情况,没有涉及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可知汉朝初年,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也能辅佐丞相;根据材料“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改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地位有所提升,但实权却早自武帝时期便逐渐移于尚书,变为虚位;根据材料“掌……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四方水土功课"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只称司空,掌水土营建等事,与原御史大夫职权无甚关联。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不断远离内朝决策中心,皇权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并非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出土的汉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的战争出行图,画像中有大量的人物和车辆,以及激战的画面。”可知,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形式,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画像石中有大量的人物和车辆,以及激战的画面,表现了汉代战争的场面,以及当时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根据画像石的描绘,无法确定是否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A项;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与审美观的多元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画像石描述的是战争场景,而非社会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但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准确时空可知是汉朝。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刺史逐渐归御史大夫节制,受中央管控,脱离与丞相的关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其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可知汉代刺史最大的变化在于归御史大夫节制,没有涉及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矛盾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逐步脱离与丞相的关系,归御史大夫管辖,没涉及地方监督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注重开发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开发水利并移民垦荒,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D项正确;王国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汉与匈奴时常发生战争,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可知,东汉至魏晋时期,无论是户数还是人口数,都呈下降趋势,这与当时国家动乱具有重要的关系,东汉后期中央权力下移,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动乱,C项正确;社会秩序的变动是一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调整和人口的流动,与人口的减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8.【答案】D【详解】根据"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可得出董仲舒把人间与上天联系起来,借用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皇权,体现了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的主要结论是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把人君与天意相联系),既制约又维护皇权,统治者的自省谨慎只是制约的一面,片面了,排除A项;儒学的神学化、神秘化并非鬼神论,排除B项;“轻人伦”既非儒学特点又与董仲舒的思想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评析:郡国相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产物,自文景到元帝,郡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细化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国力逐渐上升,但王国问题亦愈发严重。汉文帝、景帝时期,诸侯国相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限制诸侯国相忠于诸侯的行为;汉宣帝时期,诸侯国相承担更多地方治理的责任;汉元帝时期,明确诸侯国相"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汉成帝时期,明确规定诸侯国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由此可见,西汉诸侯国相的职责与郡守职责趋同。综上所述,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与大一统局面下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趋势相一致。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从内部牵制、分化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实现了中央对王国的全面管理,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西汉(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把握题干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其次,结合具体史实论证西汉诸侯国相逐步郡守化。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甚至当刘氏诸王年幼不能执政时,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到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加剧,此时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权。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如果诸侯有罪,国相不举报会受到惩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最后,强调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在汉代中央大一统背景下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课时四答案解析1.【答案】A(非官方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汉朝对于马的重视,源于战争的需要。汉朝初年,面对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战争遗留下的千疮百孔,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对内政策。而面对周边民族的挑衅,一方面采用和亲政策,缓解边疆矛盾,另一方面又积极备战,因为只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才有和平安宁的社会,而战马的众多与精良是军事力量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故C正确;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项。3.【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未有涉及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信息,故排除A;由材料可知,西汉前期社会上存在众多大盐铁商,但到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将资金投入农业,结合所学,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挤压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获取空间,同时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大商人将资金投入农业,成为大地主,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故B项正确;C.海上丝路贸易会促进山东东部地区商业发展,故排除C;D.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不可能对局部地区产生影响,故排除D。故选B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刘邦建都关中﹐在于关中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制约东方诸侯﹐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C项正确;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和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排除AB项;关中地区已经在刘邦的控制范围之内﹐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方今之务为赏罚。”可知御史大夫晁错认为,要让农民愿意生产﹐在于提高粮食价格﹐以此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引进优良作物品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B【详解】相比于先秦儒学中的人的积极的主体精神而言,汉代的儒学更多呈现出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染病防控:学校卫生管理新篇章
- 仓库管理员劳动合同
- 个人欠款合同范例
- 个人房产买卖合同-简略模板
- 人事管理中的心理战术
- 人力资源试用协议员工关系与招聘
- 个人保险分期付款协议
- 仓储空间租赁协议
- 仓储物流土地征用协议
- 交通设施彩钢瓦安装协议
- T-CRHA 046-2024 标准手术体位安置技术规范
- 阳光食品APP培训考核题库(含答案)食品生产企业端
-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一元二次方程(50道计算题)(无答案)
- 村卫生室静脉输液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测试含答案
- 超声技能操作评分表
- 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河南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高教版)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湖北省宜都市马家台矿区电石用、建筑石料用、水泥用石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 DLT 817 立式水轮发电机检修规程
- 工程设计管理岗位面试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