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概览_第1页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_第2页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_第3页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_第4页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本讲要点西方翻译思想史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主要流派思想简述西方翻译思想史时间划分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近代译论:十七世纪----十九世纪当代译论:二十世纪---今各阶段概述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公元前三世纪:《圣经·旧约》《奥德赛》

荷马史诗及希腊戏剧作品等1)西方翻译理论一开始就具有文学翻译的特征。2)人们发表的是对翻译的零散的见解。如“保留原作风格,反对字当句对的理论,给予原作竞赛之说等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古罗马帝国后期:《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随《圣经》翻译发展起来的译论最早的是哲罗姆发表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以及“不逐字对译”的观点;奥古斯丁提出翻译的风格取决于译本读者的类别,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并从译词与原词词义的对等来衡量翻译的对等,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符号学说。他的译论对后世的语言与翻译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中世纪:《圣经》1)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2)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3)后来,翻译的理论问题才逐渐引起重视。翻译理论家们一方面重复古代翻译时期翻译家的观点,一方面又围绕直译与意译的问题,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一系列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14-16世纪:《圣经》古典文学作品其它人文科学著作的翻译许多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翻译家、文学家、哲学家或艺术家。这使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鲜明特征近代译论:十七世纪----十九世纪十七世纪----十九世纪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各国翻译活动的规模虽不如文艺复兴时期,但翻译题材更加广泛。在这三百多年间,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出版了令人瞩目的文学和人文科学译著。翻译理论开始走出狭隘的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提出更加全面、系统、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模式。如泰特勒发表了重要的《翻译三原则》:

《翻译三原则》FirstGeneralRule:a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SecondGeneralRule: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inatranslation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ThirdGeneralRule:A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composition.《翻译三原则》第一条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第一条原则: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具有与原作同样的特征。第一条原则:译作的行文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当代译论:二十世纪---今20世纪被誉为“翻译的时代”重视读者和交际环境,强调理解的自然与流畅;翻译从宗教、文学和科学著作扩大到技术、贸易、时事宣传、广告等几乎一切题材;文体形式大大增加,从书籍(包括剧本和诗歌)到文章、论文、合同、条约、法令、告示、广告、宣传、处方、食谱、信函、报告、公文、文件等;术语逐渐标准化;翻译组织纷纷成立;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和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翻译成为传授知识、加深不同群体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传播文化的工具。

---Newmark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划分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社会符号学派语文学翻译重“语义结构、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方式”,详细分析修辞方法,权衡和比较修辞价值;语言学翻译观将翻译视为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和语言结构,力图制定对等转换的规则;交际学的翻译观着重研究动态使用中的语言,刻意分析文本内容、形式、接受者以及交际情景对翻译的影响;社会符号学的翻译观以符号学理论为理论基石,强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与其它符码的关系“,强调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根茨勒(EdwinGentzler)的划分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谭载喜的划分伦敦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交际理论学派苏联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布拉格学派李文革的划分西方文艺学派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的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武光军的划分语言学范式文艺学范式交际学范式文化学范式其它张柏然的划分语言学派文化学派翻译研究学派文化翻译学派小结当代西方翻译理史和理论流派纷呈,带有多元化,多学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相互补充、不同翻译思想和实践各有侧重的鲜明特点;翻译历史划分和流派的界定本身就反映了翻译研究角度的差异、重心的转移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互影响;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所作的概括,清楚地勾画出了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揭示研究范式的演进、转换、交锋与替代,表明了研究方法上的诸多变化:由研究视角的扩展,也有研究视角的转移;有对研究思路的引进,也有研究方法的更新。为何西方如此学派林立,观点迭起?西方是一个统一的犹太---基督教传统下的多民族国家和多语言文化多样统一体;西方有良好的社会规范和学术规范,包括人类创造力学术激励和智源供应系统;优良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包括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发表机会的增加不容忽视;在西方,科学和人文传统同样的发达,而且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吸收和促进;频繁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国内的或国际的)直接促进了翻译活动及其理论研究为何西方如此学派林立,观点迭起?

一般不追求“翻译学”者有全面的学科体系,而是立足于具体的问题研究;研究者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背景,其语言、思想和方法绝不雷同;不同背景和相同志趣的研究者共同工作,相互探讨,容易彼此沟通和激发思想火花;发散性思维和异向思维,批判性和吸收创造性,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和经验所在;长期在一个领域内坚持研究,若有发展,敢于先发表出来,然后再求完善和系统化。主要流派思想简述翻译的研究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文化学派、描写学派等)翻译的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等)翻译的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从发展趋势来看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缺陷西方译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的起止时间做了划分:

1959年俄国学者雅各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学观》开始

1972年荷兰的霍姆斯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结束。

翻译的语言学派的特点有朦胧的学科意识认为需要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并没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心甘情愿地让翻译研究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具体来说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学派的代表研究者雅可布逊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赖斯弗米尔费导罗夫巴尔胡达罗夫等人翻译的研究学派它们都是小国,人口少,说的都是小语种,“民族”文化深受周围“大”语种文化的影响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这些国家的整个文化都有赖于翻译所处的地理位置翻译的研究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于80年代才广为人知90年代后则为巩固、扩展与更新期翻译研究学派代表人物霍姆斯:埃文-佐哈尔图里勒弗维尔韦努蒂等。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奈达简介

奈达现象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兴盛原因

首先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那是一个对西方盲目崇拜的时代,翻译界当然也加入到这个大潮当中。使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能够在中国出尽风头达10年之久。国人最初接触奈达的理论是在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们党批判了个人崇拜,提倡解放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对大陆文化下形成的祖先崇拜无疑是个重大的冲击。具体到翻译界,人们自然对“信、达、雅”的惟一权威性产生了怀疑;

其次,当时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需要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这就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而当时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真空,这样翻译界不自觉的把眼光转向当时流行于西方的奈达理论。第三,奈达的理论比较系统,应用了不少语言学、语义学、信息论等当时的最新理论,有许多新颖的东西,特别是他的读者反应论第四,奈达讨论的问题说到底是直译与意译的两元对立,是保留语言形式与传达原文内容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关系,这与中国译界的主流思想不谋而合。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从一九四三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到一九五九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为止。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初创时期。奈达对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对具体语言的分析中,他把言语差异当做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而不是当做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来加以描写,并且逐步转向多语种比较的具体研究,特别是有关《圣经》翻译的研究,进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交际理论阶段从一九五九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起到一九六九年出版《翻译理论与实践》止。在这十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一九六四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科学探索》一书,这是他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其他主要著作还有《信息与使命》等,论文有“语义结构与翻译等值的某些问题”、“圣经翻译与语言科学”、“语言与语义结构”、“翻译科学”等。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将现代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干翻译问题的研究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提出四步式翻译过程,即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

社会符号学阶段从七十年代开始,奈达的翻译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社会符号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这一模式包容了原有理论中的有用成分,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现象,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他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加明确;同时又将意义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两类。奈达翻译思想浅析翻译科学的思想...Translatingisfarmorethanascience.Itisalsoaskill,andintheultimateanalysisfullysatisfactorytranslationisalwaysanart.

-----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

(NidaandTaber1969)翻译过程的三段模式analysis〔分析〕transfer〔转移〕restructuring〔重组〕对等概念Translation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ce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

NidaandTaber,1969)优先考虑的因素:asystemofpriorities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动态对等优先与形式对等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与书面形式听众及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Wetpaint

Hearrivedinthecityinwetweather.

Thegirlusuallyhaswetpantsinthenursery.

Shehadawetnurseforherinfant.

Heisstillwetbehindtheears动态/功能对等Dynamicequivalenc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tothesourcelanguage”)isthereforetobedefinedintermsofthedegreetowhichthereceptorofthemessageinthereceptorlanguagerespondtoitinsubstantiallythesamemannerasreceptorsinthesourcelanguage.----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

NidaandTaber,1969)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的转换Theconceptoffunctionaladequacyintranslatinghasbeendescribedinanumberofbooksandarticlesas"dynamicequivalence”.In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dynamicequivalencehasbeentreatedintermsof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buttheterm“dynamic”hasbeenmisunderstoodbysomepersonsasreferringonlytosomethingwhichhasimpact.Accordingly,manyindividualshavebeenledtothinkthatifatranslationhasconsiderableimpactthenitmustbeacorrectexampleofdynamicequivalence.Becauseofthismisunderstandingandinordertoemphasizetheconceptoffunction,ithasseemedmuchmoresatisfactorytousetheexpression”functionalequivalence"indescribingthedegreesofadequacyofatranslation.功能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对等。

白如木棉絮

whiteassnow信息论是“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石

Dynamicequivalenceisthereforetobedefinedintermsofthedegreetowhichthereceptorofthemessageinthereceptorlanguagerespondtoitinsubstantiallythesamemannerasreceptorsinthesourcelanguage.Thisresponsecanneverbeidentical,fortheculturalandhistoricalsettingsaretoodifferent,butthereshouldbeahighdegreeofequivalenceofresponse,orthetranslationwillhavefailedtoaccomplishitspurpose.

(Nida,1969)

从读者反映论看霍译<红楼梦>的翻译英国的霍克斯DavidHawkes1980中国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

YangXianyiandGladysYang1994尤金·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Culture语言文化。[1]“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霍译:"It'shardtotell,"shesaid."Ineveryfamilyaffair,onesideortheotherhastowin.Ifit'snottheEastWindit'stheWest."[2]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霍译:TheirMistress,standing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