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泰州市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泰州市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泰州市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泰州市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市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泰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印,“信也"。“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守信的优秀美德。

中国“印信"纵贯千年,至少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完备的“印信”。春秋时期,印章主要应用于器物上,一些陶斗、陶缸、陶缶上会有拓印的文字,主要功能就是凭信,证明器物的出处——作者和作坊。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等于现在的质保保证,第二可以防伪,第三是表归属,这就是“物勒工名"。“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器物。

“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首提“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的人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他一直琢磨如何才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后来想到“物勒工名”,该制度率先在秦国实行。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工师效工,陈祭器……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其还将各郡、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统一年审,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功致"。

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由此,唐代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如曾参与建造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等大型工程的阎立德,便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对历史学家来说,《吕氏春秋》对“物勒工名"的记录,透露出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现世,考古专家在俑坑中的兵器上也发现了工匠的名字。

可以说,除了表归属之外,“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的强化与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

(摘编自卢昱《“印”证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大量刻画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它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延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周平王迁都后,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升级,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频繁,诸多诸侯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因而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勒名的多为戈、矛等战争利器。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官营手工业产品多提供给统治集享用,“犀象珠玉,……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这些物品对质量的要求自然很高。统治集团积极助推“物勒工名"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奢侈生活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技术更为复杂、成熟,同时新的生产部门不断涌现,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工种,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业化,一件产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追责,在这种形势下,“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便成为商标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民间陶器上便出现了“咸完里奢”“咸沙里突"的字样。这些手工业者在陶器上刻上自己的住处和名字,以与他人区别开来,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精湛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便形成了产品的品牌和商标。后来一些品牌成为百年老字号,出现了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刀剪、洛阳老城的“济世堂李占标膏药”等著名的品牌,这些名称本身成为产品质量过硬的符号象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章"在春秋时期主要应用于器物,它凝聚着中华历史与文化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

B.“功致”意为精巧细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必以功力密致为上的质量标准。

C.“物勒工名"是一种要求在产品上刻上生产者姓名等类相关信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工业管理制度。

D.“物勒工名”制度是推动以敬业专精、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工匠精神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涉及了“物勒工名"产生的原因,但是两则材料在所论述内容上却各有侧重。

B.统治集团为满足自身奢侈生活需求,对物品质量具有很高要求,有力地推动“物勒工名”制度发展。

C.“物勒工名"制度是秦王朝藉以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最终战胜其它诸侯国一统天下极为重要的保障。

D.“物勒工名”制度带有监督追责等意识,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其(假)百姓甲兵,必書其久,受之以久。"

B.《新唐书·百官志》:“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随火想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C.宋代铸镜中心湖州生产的铜镜上常常有诸如“湖州石家法炼青铜照子"“湖州李家炼铜照子”之类的字铭。

D.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态山,刻石勒功而还。

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物勒工名"制度产生并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5.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说:“工匠精神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时任国家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当代中国如何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精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

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景花大价钱买匾板,却将门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老晋,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

B.老晋将刻字笔画少作为选择的标准,既是为了保证雕刻质量,又表现出手艺人的精益求精。

C.从老景对门匾的态度来看,客人说老景院落“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

D.字典中“一日三秋"并无“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之意,是客人的新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老景靠贩卖古董赚钱发财,说明老景并不是胸无点墨的,和下文老景的俗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B.客人的出现既为老晋解决了选择难题,又从侧面塑造了老景的形象,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有了波澜。

C.小说重在刻画老晋的语言和心理,没有具体描写他刻字的过程,可见作者侧重刻画老晋这个人物的品质而不是手艺。

D.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全篇围绕他帮老景雕匾的情节展开,着墨也比较多,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

8.结尾部分老景两次说到“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请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各自的作用。

9.小说中人物围绕“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俗"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戆谏:迂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矜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为B不C善D遍E于F物G不H自I知J者K无L天M祸N必O有P人Q害R天S处T甚U高V其W听X甚Y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子幸记之"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黄冈竹楼记》)两句中“幸"含义相同。

D.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击,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14.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他人的一个例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项王庙的气势、氛围落笔,引发诗人对项羽千秋功罪问题的探寻。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

D.尾联诗人认为如今《楚辞·招魂》不仅为招屈原之魂,也表达了对项羽悼念。

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

(2)在周邦彦的《苏幕遮》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虚构的梦境作结,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18.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露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何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赏析。

19.词语感彩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二)文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它用“空中舞蹈"传递信息——蜜蜂摇摆舞的持续时间、角度、摇摆次数分别编码食物的距离、方向和质量等信息,巢内蜜蜂通过接收摇摆舞编码的信息并最终找到食物位置。那么,蜜蜂这种“舞蹈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①?

人和动物的许多行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学习是指同类动物之间通过观察或互动而产生的学习,②,尤其在人类独特的、多样化的文化中通过不断积累更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通过表演舞蹈找到食物,采集成功后,又能够继续通过解读舞蹈的信息向其他蜜蜂传递食物。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蜜蜂舞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但幼蜂的舞蹈存在明显的误差,其舞蹈摆动角度(指示方向)的误差会随着采集经验的积累有所减少,而摆动时间(指示距离)的误差却始终不会改善。幼蜂跟随成蜂学习能不断提高舞蹈行为的准确性,也就是说,“言传身教"这种社会学习对蜜蜂“舞蹈语言”的传承有重要作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

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泰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答案解析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印,“信也"。“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守信的优秀美德。

中国“印信"纵贯千年,至少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完备的“印信”。春秋时期,印章主要应用于器物上,一些陶斗、陶缸、陶缶上会有拓印的文字,主要功能就是凭信,证明器物的出处——作者和作坊。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等于现在的质保保证,第二可以防伪,第三是表归属,这就是“物勒工名"。“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器物。

“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首提“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的人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他一直琢磨如何才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后来想到“物勒工名”,该制度率先在秦国实行。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工师效工,陈祭器……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其还将各郡、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统一年审,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功致"。

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由此,唐代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如曾参与建造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等大型工程的阎立德,便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对历史学家来说,《吕氏春秋》对“物勒工名"的记录,透露出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现世,考古专家在俑坑中的兵器上也发现了工匠的名字。

可以说,除了表归属之外,“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的强化与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

(摘编自卢昱《“印”证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大量刻画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它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延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周平王迁都后,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升级,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频繁,诸多诸侯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因而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勒名的多为戈、矛等战争利器。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官营手工业产品多提供给统治集享用,“犀象珠玉,……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这些物品对质量的要求自然很高。统治集团积极助推“物勒工名"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奢侈生活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技术更为复杂、成熟,同时新的生产部门不断涌现,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工种,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业化,一件产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追责,在这种形势下,“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便成为商标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民间陶器上便出现了“咸完里奢”“咸沙里突"的字样。这些手工业者在陶器上刻上自己的住处和名字,以与他人区别开来,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精湛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便形成了产品的品牌和商标。后来一些品牌成为百年老字号,出现了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刀剪、洛阳老城的“济世堂李占标膏药”等著名的品牌,这些名称本身成为产品质量过硬的符号象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章"在春秋时期主要应用于器物,它凝聚着中华历史与文化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

B.“功致”意为精巧细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必以功力密致为上的质量标准。

C.“物勒工名"是一种要求在产品上刻上生产者姓名等类相关信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工业管理制度。

D.“物勒工名”制度是推动以敬业专精、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工匠精神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涉及了“物勒工名"产生的原因,但是两则材料在所论述内容上却各有侧重。

B.统治集团为满足自身奢侈生活需求,对物品质量具有很高要求,有力地推动“物勒工名”制度发展。

C.“物勒工名"制度是秦王朝藉以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最终战胜其它诸侯国一统天下极为重要的保障。

D.“物勒工名”制度带有监督追责等意识,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其(假)百姓甲兵,必書其久,受之以久。"

B.《新唐书·百官志》:“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随火想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C.宋代铸镜中心湖州生产的铜镜上常常有诸如“湖州石家法炼青铜照子"“湖州李家炼铜照子”之类的字铭。

D.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态山,刻石勒功而还。

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物勒工名"制度产生并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5.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说:“工匠精神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时任国家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当代中国如何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精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D3.D

4.①提升产品质量的要求。②社会分工的需要。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民间手工业者的推动。

5.①制造企业专注产品质量提升。②政府通过制度进行监督引导。③社会层面营造工匠精神风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功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并无必要信息支撑,追求质量上乘不等于追求奢丽华侈。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错,原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说明一些私营手工业者并非被“物勒工名”的制度潮流裹挟而前,而是自身主动的选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指政府于器物上刻印以表器物的归属。

B.是指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

C.指器物生产者把名号铭刻其上,可视为对“信”的强化与表达。

D.窦宪于燕然山刻石勒功不属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的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可知,提升产品质量的要求。

结合“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业化……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②社会分工的需要。

结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可知,商品经济发展。

结合“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可知,民间手工业者的推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和处理二“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可知,制造企业专注产品质量提升。

结合材料一“‘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可知,政府通过制度进行监督引导。

结合材料一“‘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的强化与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和材料二“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可知,社会层面营造工匠精神风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

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景花大价钱买匾板,却将门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老晋,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

B.老晋将刻字笔画少作为选择的标准,既是为了保证雕刻质量,又表现出手艺人的精益求精。

C.从老景对门匾的态度来看,客人说老景院落“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

D.字典中“一日三秋"并无“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之意,是客人的新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老景靠贩卖古董赚钱发财,说明老景并不是胸无点墨的,和下文老景的俗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B.客人的出现既为老晋解决了选择难题,又从侧面塑造了老景的形象,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有了波澜。

C.小说重在刻画老晋的语言和心理,没有具体描写他刻字的过程,可见作者侧重刻画老晋这个人物的品质而不是手艺。

D.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全篇围绕他帮老景雕匾的情节展开,着墨也比较多,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

8.结尾部分老景两次说到“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请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各自的作用。

9.小说中人物围绕“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俗"的内涵。

【答案】6.D7.D

8.第一处:指老晋把“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刻成了“一日三秋”,词义不易解释。表明老景是一个追求简约通俗的人。

第二处:指找块板子,重新雕刻;老景决定不重刻,表明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9.①从众是俗,老景准备雕刻“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就是从众心理;②模仿是俗,老景的院落是安阳马家大院的仿造;③缺少文化内涵是俗,“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虽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但不如“一日三秋"新解更具文化内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可知,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是不计较。

B.“又表现出手艺人精益求精”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可知,文中没有体现“精益求精”的特点。

C.“客人说老景院落‘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分析错误,“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老景热衷于仿制门匾,老景的院落是安阳马家大院的仿造,客人的话可信。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分析错误,这篇小说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所以主人公应是老景。

故选D。

【8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是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之后,老景认为这个“一日三秋"是不俗,但是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感觉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由此分析可知老晋建房只是图个吉利,匾额应为大众所理解,换成了“一日三秋”反而带来了麻烦,所以表明老景是一个本身追求简单,追求通俗的一个人,他不喜欢把事情搞得复杂。

第二处:是老晋想再找块板子,重新雕,二老景则认为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可见老景是一个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随遇而安,没有主见的一个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依据原文“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可知,老景想要模仿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并写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字样,可见这是一种盲目从众的表现,没有自己的主见。

(2)依据原文“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可知,老景富裕后盖房制匾,但只是简单模仿,可见模仿是一种“俗",没有自己的艺术创新。

(3)依据原文“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和“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可知,老景想使用传统的“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说明缺少文化内涵是俗,他缺乏对文化创意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戆谏:迂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矜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为B不C善D遍E于F物G不H自I知J者K无L天M祸N必O有P人Q害R天S处T甚U高V其W听X甚Y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子幸记之"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黄冈竹楼记》)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D.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击,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14.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他人的一个例子。

【答案】10.KRV11.C12.C

13.(1)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2)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所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

14.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劝谏,属于“直谏”;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

“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中,“……者”意为“……的人",因此“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做“者"的定语,语意紧密,形成“者”字结构,故K处断;

“无天祸必有人害"中,“无天祸”“有人害"是并列成分,句意完整,且“人害”是“有"的宾语,故R处断;

“其听甚下”的“其"为代词,代指“天处甚高”中的“天",作“听”的主语,故V处断。

综上,KRV处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所以",……的原因。/用来……的。句意:作臣子的之所以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正确。

C.错误。“幸”,幸亏。/希望。句意:幸亏您记住了它。/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接下来修茸竹楼。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曲解文意。由原文“吴其亡乎”可知,这只是晋平公的担忧和疑问,并非“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是判断句;“萌",萌芽;“轻”,轻视,忽视。

(2)“闻",听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奚敬台?以奚敬民";“所敬”是所字结构,是“所重视的对象"的意思。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君直言,臣直对……除君过言,天且闻之”可知,他是列举事实直言劝谏,这符合材料一“四曰直谏"(不难理解,应指直接劝谏)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晏子看似帮景公说话,其实是想借“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说明景公不应“重鸟而轻士"。这带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符合“五日风谏”(同讽谏)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可知,晏子的劝谏方式最符合孔子观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采用的是讽谏的方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忠臣劝谏君主,有五种方法:第一种是委婉而郑重地规劝,第二种是刚直地规劝,第三种是低声下气地规劝,第四种是直截痛快地规劝,第五种是以婉言隐语规劝。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心意来采用,我愿意采用婉言隐语的方法来规劝。”

作臣子的之所以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材料二:

齐桓公对鲍叔说:“我想铸造一口大钟,来显示我的名声。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请问君主您的作为。”齐桓公说:“从前,我围谭国三年,得到它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仁;我北伐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而凯旋,这就是武;我召集葵丘的会盟,以此平息天下的战事,这就是文;诸侯中携带美玉来朝拜的有九个国家,我没有接受,这就是义。这样,文武仁义我全都具备了。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君主您直言,我也直率地回答。从前,公子纠为兄,在上位您却不谦让,这不是仁;违背先祖太公的遗言去侵犯鲁国,这不是义;在会盟台上,屈服于(曹沫的)一把剑,这不算武;姊妹侄女不离怀抱,这不是文。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消除您错误的话,上天将会听到的。”齐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您记住了它,这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不是您赐教,我几乎犯下大的罪过,使国家受辱。"

晋平公派叔向到吴国访问,吴国人装饰了大船来迎接他。船左五百人,船右五百人;有穿豹皮绣衣的,有穿狐皮锦衣的。叔向回国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晋平公,平公说:“吴国大概快要灭亡了吧为什么这样重视舟船又用什么来重视百姓”叔向对他说:“君主您修建驰底高台,上面可以发兵千人,下面可以陈列钟鼓器乐,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于是晋平公就停止建造驰底高台。

齐景公喜好用弋射禽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列举给他,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行。"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齐景公的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国君掌管禽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重罪;让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看重禽鸟而轻贱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列举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项王庙的气势、氛围落笔,引发诗人对项羽千秋功罪问题的探寻。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

D.尾联诗人认为如今《楚辞·招魂》不仅为招屈原之魂,也表达了对项羽的悼念。

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答案】15.C16.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

异: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船沉巨鹿竟亡秦"描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表达了诗人对项羽诛灭暴秦,建立赫赫功业的赞美之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项羽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赞美项羽是一位凛然无畏的英雄。因此,两首诗都有对项羽的赞美之情。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中,写项羽虽然建立起伟大的功业,却不能重用范增、韩信这样的人才,并且“剑舞鸿门能赦汉"写其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表达作者对其惋惜之情;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英勇无畏。而宋朝君臣面对孤军深入的金兵,竟然仓皇南逃,作者借此表达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

(2)在周邦彦的《苏幕遮》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虚构的梦境作结,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答案】①.草创未就②.就极刑而无愠色③.小楫轻舟④.梦入芙蓉浦⑤.江晚正愁余⑥.山深闻鹧鸪(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刑"“愠”“楫"“浦”“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18.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露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何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赏析。

19.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答案】18.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节奏角度);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情感角度)。

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逗号标示的停顿将四个动作间隔开,单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来自山中的幸福感。(情感角度)“呼吸”与“走道"用逗号,停顿较长,节奏舒缓;“张眼看”与“耸耳听"用顿号间隔,停顿较短,说明“看”与“听"融合度高,感受自然贴切。(节奏角度)

19.“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辨析鉴赏哪个句子效果好,可以从句子抒发的情感和句子手法、节奏等角度分析。

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做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情感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一句一停顿,起强调作用,无论是呼吸还是走道,无论是看还是听,都带给读者一种欣赏山景的愉悦和幸福。节奏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句子长用逗号,“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用顿号表达出边看边听的状态。节奏感强,表达细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

“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做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如苔藓般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二)文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它用“空中舞蹈”传递信息——蜜蜂摇摆舞的持续时间、角度、摇摆次数分别编码食物的距离、方向和质量等信息,巢内蜜蜂通过接收摇摆舞编码的信息并最终找到食物位置。那么,蜜蜂这种“舞蹈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①?

人和动物的许多行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学习是指同类动物之间通过观察或互动而产生的学习,②,尤其在人类独特的、多样化的文化中通过不断积累更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通过表演舞蹈找到食物,采集成功后,又能够继续通过解读舞蹈的信息向其他蜜蜂传递食物。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蜜蜂舞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但幼蜂的舞蹈存在明显的误差,其舞蹈摆动角度(指示方向)的误差会随着采集经验的积累有所减少,而摆动时间(指示距离)的误差却始终不会改善。幼蜂跟随成蜂学习能不断提高舞蹈行为的准确性,也就是说,“言传身教”这种社会学习对蜜蜂“舞蹈语言"的传承有重要作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0.示例:①还是后天习得;

②在高等动物中很常见。

21.示例: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能够通过解读舞蹈的信息找到食物,采集成功后又继续通过表演舞蹈向其他蜜蜂传递信息。

22.示例:蜜蜂的“舞蹈语言”与生俱来,但需要后天社会学习加以改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联系下文动物的许多行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先天的,横线处则应填后天习得,前后分句是选择关系,所以此处应填“还是后天习得";

第②处,上文谈的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在结合上下文“同类动物之间"“尤其在人类独特的、多样化的文化中”可知,本句指人所属的高等动物中这种行为常见,所以此处应填“在高等动物中很常见"。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上文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