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和情绪_第1页
神经系统和情绪_第2页
神经系统和情绪_第3页
神经系统和情绪_第4页
神经系统和情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人有感情,这似乎是个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事情。可感情是什么,答案就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能够明白描述出来了。为了让这个问题更易解决某些,心理学把感情这个概念先划分为2个层面,那就是情感和情绪。可感情这个东东并不是块豆腐,划分也不能象刀子那样整洁划一,并且各家有各家原则无法统一,这也就是出现了如此众多情绪定义的因素,也是各派之间争执不休起点。但是,尽管大家的原则并不统一,但毕竟有共同承认的地方,那就是: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会在生理(血压,心跳频率,呼吸频率,腺体分泌)和行为(面部表情,肌体语言,行为模式)上体现出来。2,情绪和外部或内部刺激(S)有关,也是生物体应激反映或行为(R)的准备阶段。3,情绪更多和意识中的潜意识部分关联,但也不排除故意识部分。例如,当我们愉快时,我们可能并不懂得自己在愉快;但只要我们主动注意,又能体验到自己在愉快这个状态。(这点很重要,表明情绪有自己独有的产生运行机制,否则按照2,情绪就纯正是S-R的中转站了)4,情绪涉及到了认知成分,和事物(内在或外在)的评价有关,但又不象思维认知那样明确更多是一种潜意识的状态。(这点把情绪和情感做了初步的界定,例如,某些人怕蛇却不怕蜘蛛,而某些人怕蜘蛛却不怕蛇(固然有人蛇和蜘蛛都怕)。某个人为什么会怕蛇或怕蜘蛛,某个男人为什么喜欢这个女人而不是那个女人,这是情感方面的内容;而无论是蜘蛛还是蛇,无论是这个女人还是那个女人,也就是说无论对象如何变换,恐惧和喜欢本身则有很大的共同点,这就落入情绪定义范畴内。)按照这个描述性定义,心理学家对文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感情的描述做出了分类,拟定了一批属于情绪范畴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数量诸多,某些只是某种特定情绪量上的不同体现,例如“微笑”“开怀大笑”都是不同程度愉快的面部表情描述。固然,尚有某些是无法归于强度变化的则先归为不同的分类,例如“微笑”和“皱眉”显然是不同情绪在面部表情上的不同体现方式。这些不同的特定情绪数量尚有诸多,心理学家又提出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这些概念认为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来。对于基本情绪的定义是幼体一出生就含有的情绪,至于究竟是哪些,普通说来不同教科书和不同流派就不太同样了。对于人类,大致上涉及下列几个:1)愉快。2)悲哀。3)期待。4)厌恶。5)恐惧。6)愤怒。应当说,这个分类有很大的任意性,并没有统一的原则。例如有的心理学家就认为,恐惧和期待,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是观察不到的,因而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学习而来,更应属于复合情绪是发展心理学的范畴。不管基本情绪究竟包含哪几个,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对存在基本情绪这个事情却是没有异议的,并且又基本同意,基本情绪存在是神经系统的不同神经元成分和神经元之间不同连接方式决定的。这,就延伸到了神经科学的范畴内。本系列贴,就是试图从神经网络的构造方面,来描述基本情绪的形成机制,以梳理近来一段时间内读到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固然,由于这些领域多是处在知识积累阶段,诸多问题都没有定论,这个构造描述是非常粗糙的。神经元的演化我们懂得,直到现在,地球上仍然有单细胞生物生存,而我们也是从远古某个单细胞生物一步步进化而来。单细胞生物固然不会有什么神经元,可他们仍会对刺激做出反映,这是细胞本身含有的能力。随着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演化,起初只是诸多单细胞生物汇聚在一起共同生活,例如绿藻;后来形成最简朴的多细胞生物,例如海绵;此时生物体仍然没有分化出来专门的神经元细胞,他们靠细胞本身的应激反映和细胞间的组织液来维持联系,这就是最早的激素调节。而现存生物中出现最早的神经系统是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代表是水螅。那么神经元必然出现在远古水螅之前了,只是没有留存下来也无化石,我们永远不会懂得那是什么生物了。构成水螅网状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已经含有了现在神经元的基本形态,有胞体和突出,但还没有树突与轴突之分,突出之间互相靠近能够直接传递电信号,这就是水螅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理基础。由于能够直接传递电信号,这种神经网络是全链结的。也就是说,只要一点接受到刺激,那么整个生物体就会做出反映,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显然,这种应激模式不能做到精确化和局域化。这种类型的电神经细胞在人体内仍有留存,例如人眼中,就有这种电神经元链结视杆细胞对应神经元的树突。在高级一点的腔肠动物中,例如海葵或者水母,就演化出来和我们类似的神经元细胞,即依靠神经递质传递电信号的神经细胞,这样信息的传递模式就变成:电-化学-电。后来,轴突突触里的神经递质演化出多个不同的成分从而分化成不同的神经元,对应的,树突中的受体也演化出不同的类型,这使局域化精确化成为可能。据说大自然这个上帝是个裁缝,他只会修修补补这拼那凑的干活。成果就是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现在体内仍留有多个调节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固然就是神经模式,电信号依靠神经递质在轴突和树突构成的高速公路上传输;另一方面就是激素模式了,激素靠组织液扩散或血液运输来传递信息;最后就是细胞或其构成的器官本身调节各自为战,也能适应内外环境的某些变化,固然这是最不重要也最有局限的方式。这里有个核心点,那就是诸多个激素和神经递质其实就是同一种东西,是称呼他们为神经递质还是激素,只是取决于他是通过神经网络传输还是组织液或血液传输。另外,当某部分组织分化出来专门分泌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传输,我们称之为腺体;而如果某神经元也分泌出某些类似物质,并通过组织液传输,我们却仍然称之为神经元。这种神经元就存在在情绪中枢中,影响调节着我们的情绪。神经元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是诸多类细胞共同含有,例如医学中的心电图脑电图胃电图等,只是神经元的生物电现象更加复杂多样。并且神经元的特殊功效又和他的生物电特性密不可分,理解了神经元生物电机理,对理解神经元功效会有较好的协助。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电紧张电位以及阀值电位。静息电位是指当神经元处在安静状态时,胞体内外电压差,由于习惯上普通把组织液的电位定义为零,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约为-70mv。静息电位之因此会存在,重要是神经元的膜机制造成的。细胞膜上存在钠离子泵和钾离子泵(没有氯离子泵),同时细胞膜对钠钾氯离子又有通透性(但是,对3个离子通透率不同)。为了阐明其中细节,我们先分析钠离子的转运过程。当钠离子泵把钠离子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时,就形成了细胞内负电位(以组织液电位为零),而这个负电位对钠离子由内至外的运动产生一种阻力作用,这样就消减了钠离子泵的转运能力;同时,当因钠离子泵往外泵运钠离子时,会造成钠离子外部浓度不小于内部浓度,因而有个往内部渗入的机制,而负电位对这个过程起到增进作用,因而渗入速率会随着浓度差增大而增大;因而整个过程最后会达成平衡,形成一种稳定的负电位。在这里,钠离子泵和膜对钠离子的通透率决定了内外电位差,通透率越低,电压差越高。显然,如果通透率为零,那么电压差完全取决于钠离子泵克服电压差的能力。对于钾离子会有同样情形发生,只但是钾离子泵是主动的把钾离子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达成平衡后会形成一种正电位(组织液为零)。对于氯离子,由于没有氯离子泵,因而只是电位驱动造成内外浓度不平衡,而渗入速率又抵消了这个不平衡,从而达成一种平衡态。在平衡态时,组织液氯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固然,上述3个过程其实是同时起作用的,因而最后达成平衡时,形成了一种-70mv的负电位(组织液为零),这就是静息电位。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膜的通透率是决定膜内外电位差因素之一,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是神经元能够产生兴奋克制现象的生理基础。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膜的通透率呢?还是以钠离子为例,首先,膜本身就有一定的通透性;另一方面,膜上存在2种钠离子门,一种是电钠离子门,一种是化学钠离子门。当他们关闭时,膜的通透性就由膜本身的通透性决定。诸多化学钠离子门就构成了所谓的受体,当其中一种化学钠离子门接受到轴突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就开放,因而就变化了膜在这一点的通透性(氯离子和钾离子不能通过这个离子门),造成的后果就是让钠离子因浓度差而向细胞内渗入。这一过程受到几个因素影响。1,钾离子形成正电位对这一过程有克制作用,相称于施加了一种恒定的正电位。2,渗入速率会随着内外浓度差减少而减少,这也是一种克制过程。3,因膜在这一点通透率增加,钠离子本身电位平衡态被打破,会向新的平衡过分,这是个增进因素。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膜内外会达成一种新的平衡,此时在这一点上新的膜电位低于-70MV。接下来就是电钠离子门的舞台了。电钠离子门有个特性,当膜的电压高于一种数值,那么他就会打开。普通来说,这个电位约高于静息电位20MV左右,对于大多数神经元来说,是-50MV,这就是阀值电位。普通来说,单个的化学钠离子门触发,是无法让某点的新电位达成-50mv,但当多个化学钠离子门同时被触发,或者一种化学钠离子门在一定时间内被多次触发,都有可能造成某点的电位突破-50mv。此时,电钠离子门被触发打开并发生连锁反映,造成了更多的电钠离子门打开,这个正反馈造成此处电压快速升高,直达成到此时膜渗入性所决定新的平衡态,这个数值是50mv。这就是动作电位。当某处形成动作电位后他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峰值而是类似正态分布。膜的通透性和此处膜围起来的胞体直径决定了这个分布的宽度。距离中心位置不同点,电位数值也不同,这个以距离为参数的电位就是电紧张电位。显然,只要电紧张电位不小于阀值电位,那么所对应的那个部位也会被激发到50mv。而中心处的电钠离子门,开放一段时间后就会关闭,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再被激活,这就是失活。随着电钠离子门的关闭,膜通透性恢复到原来数值,而新的一轮钠离子输送开始并达成平衡,从而恢复原来的-70mv的静息电位。这样以来,总的效果就是动作电位构成的一种电脉冲由树突向胞体再轴突传输过去。这个过程对应的就是神经元兴奋,而神经递质就是兴奋性递质,受体是兴奋性受体。那么,克制性受体又是怎么回事呢?克制性受体控制的是化学氯离子门,当接受到对应的神经递质后,化学氯离子们就打开。和钠离子机制类似,也会造成氯离子由浓度高的组织液向膜内渗入。但由于氯离子带负电,成果是造成此处膜电位减少到-90mv左右,由于没有电氯离子门,因此这个变化不是很大。由于没有氯离子泵,恢复到正常的静息电位时间也比较长。总体效果就是让受体以及附近区域更不容易激化成兴奋状态。那么钾离子又起到什么作用呢?首先,钾离子形成正电位是平衡钠离子形成负电位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钾离子正电位还是形成阀限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阀限是避免神经元之间因偶然因素而过激反映的重要机制。另外,在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节里,观察到了一种慢兴奋和慢克制,延拓时间达500ms,兴奋和克制持续时间可达数秒,这可能和钾离子有关。但是,具体机制不清晰。这就是神经元的生物电现象,费了这样多力气,实质上是想搞明白下列概念:不同成分的神经元互相联系构成相对独立的神经中枢时,有的神经元的活动,并不会造成神经中枢状态的变化,但他的活动却使别的神经元的激发更加容易或者更加困难。这时,我们就说这个神经元起到了易化或克制作用。同样,在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系上,这个概念仍然使用,有某些神经中枢,就是使别的神经中枢的活动更加易化或者克制。而和情绪有关的神经中枢,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在韩济生主编的《神经科学原理》中,对氯离子有不同叙述:1,存在和氯离子对应的电氯离子门,但这个电氯离子门对应的阀值电位是多少,则没有细说。如果这点是对的,那么因氯离子引发的超极化克制过程,也能象钠离子引发的兴奋同样,在膜上传输。(否则克制只能是局域性,这曾让我感到困惑)2,存在氯离子泵,这点在别的教材上没有类似说法,存疑。对于钾离子,《神经科学原理》也有不同叙述,认为:钠离子引发膜从-70mv至50mv的快速去极化后,电钠离子门失活;此时,电钾离子门被激活,钾离子的流动造成膜电位快速从50mv减少到-70mv,在此过程中甚至有超激化现象。在姚泰主编的《生理学》,对此有类似陈说。由此看来,是钠钾离子共同作用,才造成膜动作峰值电位出现。附《生理学》中有关问题图片附件图1.jpg(40.66KB)-8-1812:29图2.jpg(22.52KB)-8-1812:29信息在神经元上的编码既然动作电位是以50mv为峰值的全有全无式脉冲电位,那么振幅显然不能作为信息的载体,来反映感觉细胞或别的神经元传递过来的和强度有关的信息。固然,地球人都懂得,神经元是以频率的不同,来表达传入信息强度大小这个参数的。从动作电位的有关实验中可知,因电钠离子门开放造成的峰电位至50m,最快的神经元也需0.5-1毫秒左右,而电钠离子门的失活阶段,也就是绝对不应期,则在1毫秒左右,2者综合,则2个脉冲最低间隔在2毫秒阶段。也就是说,神经元能够传导的最大频率,是约500赫兹这个量级。这样就产生了一种问题:1,如果一种兴奋性神经元同时接受到2个兴奋性神经元100赫兹的输入,那么这个神经元会输出多少赫兹的脉冲呢?对于这个问题,在我所能找到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书籍中,没有从动作电位这方面给出的答案。2,同样,这个动作电位模型,也无法给出当一种兴奋性神经元的频率是100赫兹时,如果再加上一种克制性神经元的输入,那么他的脉冲频率将减少多少,以及减小的微观机制是什么这样的答案。因而,对于信息在神经元上的编码问题,还没有一种微观模型能够给出答案,现在生物学家所根据的,还是以神经元为对象作出的效应递减简化假设。韩济生的《神经科学原理》中,曾给出史蒂文斯S=a*(K-K0)^n这个经验公式,可这个公式明显不是以神经元为对象总结出来的,为什么要用在这里,不理解。反射弧与中枢链接普通来说,反射弧概念指的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部分构成的回路。从进化角度看,即便抛开单细胞生物本身对外界的反映,也存在着单神经元构成的反射活动。例如水螅,就有单个电神经元链接感受器和效应器这种现象。固然,这个神经元还会和别的神经元构成网状神经系统。在人类身上,最简朴的回路是键反射,那个很有名的膝反射就是其一。在膝反射回路中,只有输入神经元和输出神经元,而没有中间神经元(见图)。但是,这个回路不能称为反射弧,由于单纯这个回路并不能完毕膝跳这个动作,正如图所示,膝跳还需要一种克制性中间神经元辅助才干完毕,他们共同构成膝跳反射弧。而中枢神经即是指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的那些中间神经元,而神经中枢指的是能够完毕一种基本反射动作的所必需由中间神经元构成的系统。诸多简朴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例如性反射神经中枢就处在骶髓内。在这里,基本反射动作是一种含糊描述,举例阐明一下。例如性行为基本环节涉及勃起,溢出,射精。这些都在骶髓内完毕,即便切断脊髓内上行神经,基本性反映也会出现,只是没有了快感。这些现象在腰部截瘫病人身上已经观察到了。人体的脊髓共有31段(见图),各段脊髓之间只能临近通讯。例如5段只能和4段6段直接联系,而和3段联系则需要4段做中介。同样,以体表感觉输入为例,输入神经元在接入脊髓时会有分叉,例如重要负责输入5段脊髓的感觉神经元,会分叉分别输入4和6段脊髓。同样,重要输入4段的,会分叉输入3和5段。那么,脊髓的临近联系和输入神经元分叉输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由于,脊髓之间的临近联系构成了一种克制反馈式互联网络。也就是说,重要输入5段的信号,通过分叉对4和6段脊髓产生克制作用,从而让15段信号更加锐化。这就是侧枝克制。通过侧枝克制,各段脊髓和体表感觉之间形成了一一对应。(侧枝克制这种机制,在眼睛那里更加明显。眼睛就是通过侧枝克制机制,初步解决落在视网膜上的图像所引发的信息,让信息更加清晰和精确。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已经基于侧枝克制机理成功的建立了数学模型,成为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一段脊髓有一或几个神经中枢,其中中枢神经元通过复杂的链结形成兴奋克制性反馈网络。对于不同中枢,其联系细节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只要有兴奋克制反馈,那就有一种熟知的成果,自振。自振对神经中枢来说是一种很基本的概念。自振所对应的频率称为基点频率,而输入信号是在基点频率基础上调制的成果。只有有了基点频率,才干理解眼睛中那个中心克制概念。另外,基点频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有漂移。在和情绪有关的神经中枢中,基点频率对应了人的安静时情绪。在此基础上频率增加代表兴奋,而减少则是抑郁。在另外,人对基点频率会习惯。因而基点频率和上瘾又产生了关联。吸毒就是通过兴奋或克制某些神经元从而产生了基点漂移。让人更易于兴奋。当人适应了这个基点漂移后,只有加大量才干获得同强度的感觉。而一旦缺少,则产生痛苦感觉。在脊髓这个层次尚有个重要概念就是换元。以感觉输入为例,位于输入神经元把皮肤的感觉细胞信息传递到对应中枢,他的一种分叉和一种长轴突神经元链结,然后这个长轴突神经元投射到脑干处的网状神经构造里。这里感觉输入神经元和长轴突投射神经元之间的衔接,就叫换元。在网状神经构造里面会有类似的换元过程,这样几次,就到了大脑皮层。换元和侧枝克制相结合,就能实现感觉的精拟定位与排序,这就是大脑皮层会存在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的因素。但是,在脊髓内尚有一种方式的换元,那就是把初级中枢解决的成果通过几级换元投射到大脑皮层,这样的信息则不含有对应性和精确性,只是一种笼统的感觉。[本帖最后由大漠孤狼于-8-2109:00编辑]附件键反射.jpg(53.6KB)-8-2014:30附件脊柱.jpg(57.02KB)-8-2109:03感觉区和运动区.jpg(98.13KB)-8-2109:03脑的演化为什么神经中枢之间要换元,这从进化角度较好解释。脊髓作为从含有链状神经系统(代表是蚯蚓)进化产物,他曾是生物活动的控制中心,可随着进化,演化出含有大脑功效的生物,那么这些后来添加的部分即通过换元来联系。从进化角度看,脑部分化之初,就形成了3个部分,即后脑,中脑,前脑。前脑又分化为2部分,前面称为端脑将来发育成大脑皮层,背面称为间脑发育成了丘脑(情绪动机奖励处罚);中脑上半部分和间脑共同发育成了称之为边沿系统的各个器官;后脑和中脑下部分化成小脑,延髓,脑桥,中脑。其中延髓,脑桥和中脑也称为脑干。值得注意的是,端脑发育而来的大脑皮层(或俗话中的大脑)最初只有一种功效即嗅觉(鱼类)或极少的联系功效(低档哺育动物)。如果把鱼的大脑皮层切去,鱼的行动毫无影响,只是没有了嗅觉;切除老鼠的大脑皮层,基本不影响老鼠的行动;切除猫的大脑皮层,猫仍能活动,只是动作缓慢;切除猴子的,猴子仍能呼吸,很久不死;切除人的(不知这个实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人很快昏迷死去。由此看来,大脑皮层作为中心控制中枢,其实是哺育动物后来的事。在此之前,真是各领风骚几亿年,先是脑干中的网状构造,后是所谓的边沿系统即间脑,都曾含有生物控制中心的荣耀。即便现在,也是诸多重要神经中枢的控制部位(人类脑子有点像唐朝,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共存)。附件网状构造.jpg(45.17KB)-8-2413:48中缝核.jpg(57.6KB)-8-2413:48脑干感觉.gif(39.95KB)-8-2413:48脑干与网状构造网状构造占据延髓脑桥和中脑大部分位置,本身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以网状构造为参考,可把脑干部位分成网状构造外和网状构造内。在网状构造外的脑干部分,有诸多核团。这些核团就是除了嗅觉外一切传出传入脑部的神经元的中转站。按照功效可划分为感觉核和运动核2大类,普通来说,感觉核是传入信息由上行神经构成;而运动核是传出信息由下行神经构成。针对上行下行神经传递的是定位信息还是脊髓或脑部神经中枢整合后的信息,又可分为特异核和非特异核(有的书中称为特殊核和普通核)。这样核团可划分为7类:躯体运动核;特异+非特异内脏感觉核;特异+非特异内脏运动核;特异+非特异躯体感觉核。但是,这只是一种笼统的划分方式。另外,尚有根据特定的传入传出通路给核团标志不同的名称,例如:视觉通路中,大规模换元发生部位称为外侧膝状体,然后外侧膝状体分支到网状构造和丘脑(丘脑是神经通路中下一级大规模的部位)。听觉通路中,大规模换元发生部位称为耳蜗神经核,然后耳蜗神经核又分支传入网状构造,对侧上橄榄球核和同侧上橄榄球核。躯体触压觉是在脊髓先换元,后在脑干部的脊柱核再一次换元,也是分支投射到网状构造和其丘脑。味觉的换元核团叫做孤束核,类似。痛觉太复杂了,先留位。总之,全部的网状构造外输入核团,都有分支进入网状构造;而网状构造也有神经纤维投射到这些核团内或其下一级换元部位。对于运动核类似,全部的运动核都受到网状构造的影响。但是在人类身上,除了交感神经核和副交感神经核几个特殊的反射活动外(心跳,呼吸),网状构造对其他的核团仅是起到易化或克制作用。在网状构造内,沿着内腔也分布了诸多核团,称为中缝核团,其就是进化史上曾经的控制中心。在人类身上,中缝核团除了是呼吸和心跳的初级中枢外,最重要的功效是控制着人体的最基本工作状态。在网状构造这个反馈网络中,不同部位和不同核团的兴奋程度,代表了机体基本工作状态,如,睡眠,警惕,进食,争斗,逃避等。决定基本状态时,网状构造是整体体现的。例如,争斗中,视觉分辨率减少,疼痛通路被切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造成心跳加速,肾上腺分泌增多,面部表情峥嵘等,都是网状构造的不同部位兴奋度不同造成的易化和克制引发的,而为什么这些反射会组合在一起,则显然是进化的产物。间脑对于人类来说,间脑是指处在大脑皮层和中脑之间部分,分为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低丘脑。其中丘脑最大,是间脑的重要部分,也是除嗅觉外全部感觉的中继站。其他的几个丘,特别是下丘脑,则和边沿回路上的海马,杏仁核等构成边沿系统,是人类情绪动机短期记忆的生理基础。从进化角度看,间脑是鱼类,鸟类,爬行类,甚至低档哺育动物的控制中心,功效比脑干要复杂得多。和脑干类似,丘脑里面的30多个核团也可分为几类。1,中继核群。这部分重要负责大脑皮层各感觉区和运动区与脑干部各感觉和运动核团的联系,是特异神经通路的中继。例如听觉通路即耳蜗神经核-橄榄球核-听觉皮层。这部分解决的都是特异信息。2,髓板内核群。这些核团分布在丘脑的一种髓板内,是丘脑最原始的部分。它们接受来自大脑皮层,中继核,和脑干各核团,以及中缝核团的输入;也有投射到以上所提各个部分神经纤维,彼此构成一种复杂网络。这部分解决的是非特异信息。它大致上和脑干的中缝核团相对应。3,网状核,它们是分布在丘脑表面的一层核团。他的神经纤维只投射到丘脑以及脑干部分核团,并不投射到大脑皮层。但是无论是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还是大脑向丘脑的投射,其神经纤维都有分支进入此部分,它们解决的也是非特异信息。它大致上和脑干的网状构造相对应。(有一假说是,网状核与注意有关,是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大脑皮层内,也可粗略的分为这3类。例如,视觉区,感觉区,运动区等解决特异信息部分,自然和中继核群对应;语言区,记忆区和髓板内核群对应;思维,推理和网状核对应等等,只是更复杂。)现在来说,对于脑干和丘脑以及大脑皮层解决特异信息部分,专家们理解的已经比较全方面了。重要是由于他们的构造原来就比较简朴,再加上解决的是特异信息,微电极实验办法正好能够大显身手,就积累了诸多的实验数据。而对于非特异部分,由于每个核团可能接受诸多核团的影响,而它的输出又可能影响多个核团。在这样复杂的网络内,无法有效的独立出哪个核团来;由于不能拟定当对某个核团施加刺激,对应处在兴奋状态的其他核团和其是一级链接还是2级链接;也无法有效的根据输入输出,猜想这些核团的工作机理,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因而微电极办法也就收效甚微了。我曾想根据接触的资料,尽量梳理出核团间的联系,可各教科书并不统一,最后还是放弃了。附件间脑.jpg(55.36KB)-8-2812:46丘脑.jpg(59.59KB)-8-2812:46杏仁核与下丘脑及边沿系统边沿系统最初提出源于一种错误。Papez在1937年提出了海马回路(Papez)的概念,涉及海马-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回带-海马所形成的回路。Papez认为是这个回路是情绪的生理基础。可后来发现,这个回路跟情绪关联较少,倒是和短期记忆和意识关联很大。后来人们发现杏仁核和下丘脑才是控制情绪的重要器官,但情绪也和围绕间脑诸多组织有关,因而把海马,扣回带,乳头体,杏仁核,下丘脑,丘脑前核,隔阂,颞页,隔区(见图)等统称边沿系统。在脑内相对位置上,杏仁核位于颞叶背内侧部,紧邻海马。它本身也由诸多核团构成,大致可分为皮层内侧核群和基底外侧核群;皮层内侧核群又可细分为皮质杏仁核,皮层内侧杏仁核和外侧嗅束核(这是嗅觉整合到脑部的第一站);基底杏仁核可细分为外侧杏仁核,基底杏仁核和副基底杏仁核。在最初的实验中,用微电极刺激颞叶,发现能够激起动物的恐惧,因而误认为颞叶是恐惧中枢。可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摘除颞叶的动物仍然会发怒只是不再恐惧(例如,摘除颞叶的猴子,抓起曾经恐惧的蛇就吃);摘除杏仁核后,动物则体现出异常的温顺和安静,无论怎么刺激,都不再发怒。进一步用微电极测试,发现皮层内侧杏仁核是愤怒的兴奋中枢。而恐惧的兴奋中枢实质上在下丘脑。下丘脑涉及的功效很复杂,现已经探明的完整中枢就涉及饮食初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