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镇江十一座晋墓
近年来,我们博物馆在镇江市、丹徒县、句容县和高良县的农业用地上,先后对东汉和西晋时期的11座陵墓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图1)。其中有规模较大的高·化M1砖砌多室墓、元康五年纪年砖墓,出土了有赤乌、甘露、建兴年号铭文的铜镜、元康元年的砖刻李达地券和数量较多的青瓷器等。这给研究江南地区东吴、西晋两个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下面试将十一座墓葬分东吴、西晋两个时期给以介绍:一、东征时(一)砖室墓3座东吴时期墓葬五座,均为砖室墓,多残,结构分多室墓和单室墓两种。多室墓一座(高·化M1),由甬道、前室和二后室组成。甬道并列,券顶,各长1.16、宽0.9、高1.35米,前面为一通长的砖砌封门墙;前室,平面长方形,券顶,长4.08、宽1.24、高2.25米;左后室,平面长方形,券顶,长4.38、宽2、高2.3米,在室内中部及后侧还各砌有砖台,台高0.12米;右后室,平面正方形,穹窿顶,边长3.4、壁残高1.5米。整个墓壁砖均平砌,底砖皆铺人字形,根据遗物的配置分布情况,此墓应为夫妇合葬墓(图二)。单室墓四座。以句·陆M1为例,平面呈凸字形,并设有两耳室,砌券顶。甬道长0.84、宽1.28、高1.3米;室长4.16、宽2.06、高2.10米;左右两耳室,长0.6、宽0.68、高1.25米。壁砖四横一竖,底砖人字形(图三)。(二)整合装置的设计以陶、瓷、铜器等为主,共计一O五件。另外,还收录零星出土采集的铜镜五件。1.青瓷器常见有盘口壶、罐、动物首罐、洗、虎子、钵、碗、蛙形水盂、唾壶等,计三十六件。胎质多青灰色,含细砂粒,釉色以豆青和闪黄为主。盘口壶4件。小口,直颈,广肩,大腹,平底。口、肩部饰弦纹,肩置双复系或双系,系为银锭形,印蕉叶纹。有的肩部压印联珠纹、花蕊纹和堆饰铺首纹。其中,大的一件口径16.8、高35.2、腹径39.2、底径20.6厘米(图版伍,1;图四,15);小的口径9.6、高16.2、腹径18、底径9厘米(图五,11;图六,1)。罐9件。分二式。I式一件,敛口,肩部稍内凹,圆腹,平底,口、肩部饰数道凹弦纹,肩有半环状四系。口径12.8、高19、底径14.6厘米(图四,5;图六,2)。Ⅱ式八件,短直口,突肩,圆腹,小平底,肩置双银锭系,米字纹。还有设盖的,盖为伞形,有子口,顶圆钮。口径9.8—10、高14.8—16、腹径19—21、底径9.—9.4厘米(图四,3;图六,3)。动物首罐2件。一件为鸡首罐,器形类似I式罐,设双银锭系,肩置鸡首和尾饰,口径12、高20.4、腹径25.2、底径14厘米(图版伍,2;图四,6)。另一件为虎头罐,器形类似Ⅱ式罐,肩置虎头和尾饰,口径11.2、高20.2、腹径25、底径9厘米(图版伍,3;图四,2)。洗5件。分四式。I式一件,宽沿微翘,深腹,底微内凹,腹饰凹弦纹。口径35、高12.8、底径20.6厘米(图四,12;图六,4)。Ⅱ式一件,宽口沿,弧腹,浅璧形底,造型与铜双鱼洗酷似,腹部饰印弦纹及堆贴一对熊首纹。口径31、高7.2、底径19.2厘米(图四,16;图六,5)。Ⅲ式二件,宽口沿,深弧腹,底微内凹,腹饰网状纹带和弦纹。口径25.8—27.6、高10.7—11.6、底径11—13厘米(图四,11;图六,6)。Ⅳ式一件,宽口沿,弧腹,璧形底,置三熊形足,腹饰细方格填线纹及一对铺首。口径19.4、高8.4厘米(图六,7)。虎子1件。圆形,弧腹,平底,前斜置管口,背设两半环系及堆饰虎头、虎尾,长24.6、高17.6、底径12.8厘米(图版伍,4;图四,10)。钵4件。敛口,弧腹,平底,口径18、高6.6、底10.6厘米(图四,13)。碗8件。分三式。I式二件,圆唇,斜腹平底,口饰弦纹。口径9、高3.1、底径4.1厘米(图五,2;图六,8)。I式二件,直口,深腹,平底,口饰弦纹,口径14.4、高5、底径9.2厘米(图五,10;图六,9)。II式四件,圆唇,弧腹,平底,口径8.4、高3.2、底径5厘米(图五,3)。蛙形水盂1件。扁腹,背置短管口,腹部堆饰蛙的头、尾和四肢,嘴合目张,四肢若划动状。口径2、通高3.8、腹径8、底径5.7厘米(图版柒,6;图五,4)。唾壶2件。分二式。I式,敞口,束颈,圆腹,圈足,肩饰联珠纹和网状纹。口径7、高8、底径9厘米(图五,1;图六,10)。I式,尖唇,盘口,高颈,扁圆腹,假圈足,施褐釉,口径9.6、高11.4、底径9.6厘米(图四,7;图六,11)。2.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有罐、五联罐、砚、灶、灯、俑、动物塑象、鸡屋模型等,共二十七件。罐4件。侈口,突肩,圆腹,平底,肩设双银锭系,饰网纹或米字纹。口径10.2—12、高14.5—17.4、腹径17—20.6、底径8.6—11厘米(图四,4)。五联罐1件。由五个小罐对称置于大罐的肩部及口部,口径6、通高26.6、腹径24.6、底径11.6厘米(图版伍,6;图四,1)。砚1件。直口,浅盘,置三熊形足,口径23.6、高7厘米(图五,9;图七,1)。灶2件。船式,设二釜一甑,长30—32.4、宽16.8—17.2、高13厘米(图四,14;图七,2)。磨1件。圆唇,弧腹,平底,磨体凸出于盆的底部,磨扇为扁圆台形,上下扣连,口径21、高4.2、底径16厘米(图五,8;图七,3)。灯3件。红陶,实心柱,上接盏形,柱上部连一兽首柄,口径10—12、高18—20、底径11.8—12.4厘米(图四,18;图六,12)。俑5件。红陶。一件为俑的头像,无冠,下接喇叭形,高13.2厘米(图版陸,5)。四件为跪俑,着冠,双手合于胸前,高6.5厘米(图版陸,6)。动物模型7件。均为红陶。猪一件,拱嘴,翘耳,盘尾,立鬃,长17.2、高8.3厘米(图版陸,4)。狗一件,垂耳,立状,长16、高7.2厘米(图七,4)。鸭三件,昂首、束翘,长15—17、高10.6—11.4厘米(图版陸,3)。鸡二件,昂首,束翘,长10—10.6、高6—6.8厘米(图七,5)。禽屋模型3件。屋脊式二件,屋顶人字形,脊端翘起,一侧设双门洞和条式空隙,门前置宽厚的踏步,屋长12、宽6.5、高14厘米(图四,9;图七,6)。圈笼式一件,顶部起券,一侧设双门和踏步,底下置四足,长16、宽15.6、高10.4厘米(图四,8;图七,7)。3.铜器主要有洗、熨斗、斗、弩机、带钩、耳杯、镜等,计十二件。洗1件。宽口沿,弧腹,小平底,底内印双鱼纹,口径37.6、高8.4、底径23厘米。熨斗1件。敞口,宽沿,圆底,设长柄,饰龙首,口径16.2、通长28.8厘米(图四,17;图七,13)。斗2件。敞口,圆底,置三足,设长曲柄,口径12.6、高12.4、长22厘米(图五,6;图七,10)。弩机1件。望山、悬刀及机体另件俱全,长18.5、宽4、高20厘米(图七,12)。带钩1件。钩身弧度较平,钩首卷角较小,长15.5、高2厘米(图五,7;图七,9)。灯1件。直口,平底,曲柄,饰龙首,长20.2、口径11.2、高4厘米(图五,5;图七,11)。耳杯1件。口椭圆形,弧腹,平底,口外设两鋬,口径4.4—7、高2厘米(图五,12;图七,8)。镜4件。分二式。I式三件,扁圆钮,圆座,内区座旁铸高浮雕的羽人和神兽;外区有方形和半圆形小印围绕一周,每一方印均有一字,半圆形印为四瓣叶或花蕊纹,内缘上为锯齿纹,空间多填以小乳点纹;平缘上印一周铭文或卷草纹。其中,一件为甘露元年纪年镜(谏·砖M2),小方印八枚,文字为“天王日月天王日月”,平缘上铭文为“甘露元年正月五日时□日中造作明镜百湅清铜服者寿老宜公□□未英(央)”,此镜径14.4、钮径3.8、缘厚0.35厘米(图版柒,2;图八,1;图一O,4);另一件为“吾作明镜”铭文镜(高·金M1),小方印八枚,文字为“吾作明镜位至三公”,平缘铭文模糊不清,镜径12.6、钮径2.4、缘厚0.3厘米(图八,4)。II式一件(丹·葛M1),圆钮,圆座,内区饰高浮雕羽人和神兽象,及八个突起的乳饰,乳突中凹,应是镶嵌宝石之用。外区饰小方形和半圆形印一周,方印共十三枚,铭文为“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安乐富贵”;半圆形印饰四瓣叶纹。缘内为锯齿纹,空间填以小乳突纹。平缘上里圈为凤纹,外圈为变体云纹。镜径13、钮径2.2、缘厚0.2厘米(图版柒,3;图八2)。4.铁器均属刀、剑类,共六件。刀四件,环首,长身、单刃,长100—110、宽2—2.8、厚0.5—0.7厘米;剑二件,有格,双刃,长30、宽(连格)12、厚0.8厘米。5.金银器有镯、钗、顶针、环等,共十八件。银镯四件,圈状,外饰齿轮痕,径7厘米;银钗二件,残缺;金、银顶针各一,径1.2、宽0.6厘米;金环十一件,径1.1一1.3厘米。6.玉器珌一件,白玉质地,长方形,面饰简化兽面纹,长11.1、宽2.6厘米(图七,14)。此外,高·化M1尚出铜钱数十枚,为“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和内郭“五铢”。本地区还采集到零星出土的属东吴时期的铜镜五件,一并附录于次。I式二件,一件为赤乌纪年镜,缘内九枚小方印,铭文为“□□□十二年天干”,平缘上铭文为“赤乌年吾作明镜□□□□□□□白牙单琴竟(镜)口口”,此镜径11.6、钮径2.6、缘厚0.3厘米(图版柒,1;图八,6;图一〇,1);另一件为青白纪年镜(高·金M1),缘内的小方印十枚,文字为“天下大吉民人位至三公”,平缘上铭文“竟青白年三月十日王是丁也士大吉羊(祥)宜公羊玉常口福面至古今之人长可早儿”,此镜径9.8、钮径2、缘厚0.4厘米(图八,3;图一O,2)。(二)形3座图2主要以青瓷器为主,还包括陶、铜、铁、金、银、漆、玉等类,共计六十三件。1.青瓷器造型有盘口壶、罐、洗、虎子、钵、碗、碟、唾壶、香薰等,计四十五件。胎质灰白,釉色以豆青、闪黄多见,出现一种秧草绿釉,色质明亮莹润。盘口壶11件。分三式。I式三件,特征与前期相同,有半环系,素面,也有双银锭系,系面蕉叶纹,肩饰斜方格纹带或堆贴铺首。形体分大小两种,大者口径13.4、高24、腹径24、底径11.4厘米(图版伍,5;图一二,2);小者口径5—7.1、高8.4—12.8、腹径8—11.4、底径4.2—6.6厘米(图一二,11)。Ⅱ式一件,浅盘口,短颈,鼓形腹,平底微内凹,颈、肩饰弦纹,肩设四半环系,素面,口径12.6、高和腹径17、底径9.8厘米(图一二,6;图一三,1)。Ⅲ式七件,盘口较大,颈呈喇叭状,圆腹,平底微内凹,口、肩饰弦纹,肩设双复系,银锭状,系面蕉叶纹,口径15.6—16、高27.4—31、腹径23—26、底径11.6—12.4厘米(图版陆,2;图一二,3)。罐3件。分二式。I式二件,大口,圆腹,平底,肩饰斜方格间花蕊纹带或套方格纹带,肩置双系或四系,双系为银锭状,系面蕉叶纹,四系为半环耳,素面,口径13.8—14、高16.2—17.6、腹径20.2—25、底径8.2—10.4厘米(图一二,1;图一三,2)。I式一件,短直口,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饰斜方格纹带,设四半环系,素面,口径12.2、高16.8、腹径17、底径12厘米(图一二,4;图一三,9)。洗1件。器形与东吴墓所出Ⅲ式洗相同,腹饰弦纹,口径24.8、高8.8、底径12.6厘米(图一二,18)。虎子1件。茧状,口斜置前首,背设绹绳状提樑,口外饰弦纹和联珠纹,口上饰虎面,背后堆贴尾饰,腹侧划羽翼纹,腹下四足匍匐,长23.8、高17、宽11.6厘米(图一二,20;图一三,11)。钵1件。敛口,弧腹,平底内凹,出土时内盛放铜镜,口径16.2、高5.6、底径10.4厘米(图一二,5;图一三,6)。碗15件。分三式。Ⅰ式一件,与东吴墓所出Ⅱ式碗器形相近,直口,平底,口外饰弦纹,口径21、高8、底径15厘米(图一二,19)。II式七件,器形与东吴墓所出III式碗相同,口径10—10.8,高4—4.8、底径5—5.2厘米(图一二,16、17;图一三,5)。Ⅲ式七件,圆唇,直口,弧腹急收,平底或浅圈足,口外印凹弦纹,有两件腹部饰斜方格纹,这种类型碗制作精致,釉色秧草绿,色泽莹润明亮,施全釉,底外有垫烧痕。口径15—16.6、高6.7—5.6、底径8.6—8.8厘米(图一二,12、13;图一三,4)。碟6件。短直口,浅斜腹,平底微内凹,底外有垫烧痕,口径13.2—15.2、高2.5—3、底径8.5—9.8厘米(图一二,9;图一三,7)。砚2件。子口,盘沿平出,平底,置三兽蹄足,口径11.5—18、高3—6.2厘米(图一二,10;图一三,12)。唾壶2件。口微侈,弧颈,扁圆腹,假圈足,底外有垫烧痕迹,口径11.2、高15.4、底径11厘米(图一二,14;图一三,10)。薰炉1件,炉体为圆球形,镂三层三角形及花边形孔,瓜蒂式钮,炉体下设三兽蹄足与承盘相连,承盘宽沿,弧腹,平底,下置三兽蹄足,盘口外饰弦纹,承盘口径15.5、通高16.6厘米(图版陸,1)。水盂1件。平口,无颈,突肩,弧腹,假圈足,肩饰凹方格纹带,口径3.6、高4.2、底径4.6厘米(图一二,15;图一三,3)。2.陶器以灰陶为主,有铭文砖、地券、砚、水盂等,计五件。铭文砖2件。青灰色,砖长32、宽16、厚4.5厘米,砖正面模印粗绳纹,顶端印圆孔及放射纹,一侧模印套菱纹,另一侧各印铭文为“晋元康五年八月廿五日李氏造”、“元康五年太岁乙卯黄氏造“阳文文字(图一四)。地券1件。青灰色砖,砖长32.8、宽14.2、厚4厘米,一面绳纹,另一面刻六行文字,计九十四字(图一五):元康元年十一月戊午朔廿七日乙酉收」鄱阳葛阳李达年六十七今从天买」地从地买宅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中英(央)戍己买地买宅雇钱三百」华巾三尺任知者东王公西王母若后」志宅当诣东王公西王母是了如律令砚1件。灰陶,槽形口,平沿,浅盘,底微内凹,置三兽蹄足。口径26、高5.8厘米(图一二,7;图一三,8)。水盂1件。红陶,盂身较瓷质盂长,平底,口径2.4、高3.8、底径2.4厘米(图一二,8)。3.铜器有洗和镜,计三件。洗1件。宽平沿,弧腹,平底,底内印双鱼纹,口径36.6、高8.4、底径13.8厘米(图一二,21;图一六)。镜3件。一件形制不明,二件与东吴墓出土的I式镜相同。其中一件扁圆钮,圆座,饰高浮雕羽人及神兽象,九枚方印及半圆形印,其铭文与纹饰均因锈蚀难以辨认,平缘上的铭文能辨读的有“建兴三年五月廿五日大□□作明镜……”等字,镜径12.3、钮径2.8、缘厚0.3厘米(图版柒,5;图一七;图一〇,3)。另一件小圆钮,锈蚀严重,整个纹饰患漫不清,径9.4、钮径1.4厘米。4.铁器镜二件,圆钮镜二件,锈蚀严重,径14厘米。5.银器有镯和环,共六件。镯二件,圈式,齿轮痕边,径6.2、宽0.3、厚0.2厘米。环四件,径2.2、宽与厚0.2厘米。6.漆器盒一件,直口,扁圆腹,底残,设盖,弧面,子口,顶置铜环钮,口径5.6、通高7厘米。三、几个问题的解决(一)镜的演变及完善这批属东吴、西晋时期的铜镜计有十三面,以造像镜为主要形式。其中,I式造像镜八面,I式造象镜二面,II式夔凤镜二面,不明形制的一面。I式造像镜的造型是东汉后期开始出现的。广州东汉后期的葬墓中,曾出有三面,称神兽纹镜(XIX型②式),“为扁圆钮,圆座,内区雕神人及兽纹,外区有方形及半圆形小印围绕一周,每小印有一字,铭为‘三羊作竟(镜)宜官六(位)至三公□兮’,半圆形印为四瓣叶及花蕊形纹相间,平缘上为圆涡纹带”,这与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镜的特点雷同。I式造像镜显然即由上述铜镜演变而来,至东吴时期已跃居重要地位,取代了汉代盛行的规矩镜、连弧镜等浅浮雕、高圆钮的造型。仅从《汉三国六朝纪年镜图说》中收录的六十二面东吴纪年镜的类型统计,人物神兽造像镜占86%,反映出当时铜镜类型的格局。这种采用高浮雕刻划人物和神兽的手法,突破了以往只用线刻或浅刻的传统形式,富于立体感,艺术效果更为强烈。Ⅱ式造像镜也是以羽人、羽兽为主题,它与I式的区别在于设高圆钮,区间内布有等距离的乳状突起,平缘印有云纹或夔纹。这种镜在洛阳烧沟东汉晚期墓葬中出有一面(第十二型),“圆钮、圆座,钮座旁有高肉雕之人物及兽形,边缘有变形云纹”。可见,II式镜在东汉晚期也已出现,它保留了汉镜的高圆钮特征。III式夔凤镜是汉镜演变的另一种形式,浅刻平雕的手法继承了汉镜的作风,包括连弧、心形、夔、凤等纹饰亦是汉镜中常见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它采用满地装的构图,粗犷流畅的笔调,将仅有的夔、凤形象刻划得千姿百态,确是古代铜镜艺术图案的杰作。纪年铭文镜亦在东吴、西晋时期比较流行。这批出土的铜镜有四面是纪年镜:赤乌年铭文镜,未署具体年月日,但在区间内的方枚文字中似有“十二年天干”字样,镜可能是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制作;甘露元年(公元265年)铭文镜,其方枚内的“天王日月天王日月”吉详语,曾见之于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铭文镜;建兴三年铭文镜出于西晋墓中,而建兴年号在三国蜀、吴及西晋都曾使用过,但吴建兴年号只用二年,与之不合,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与墓葬时代相距较远,因此,此镜有可能即是西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制作;青白纪年镜,署有月日,但青白年号并不存在,同时代只有魏立青龙年号,是否可能与之错讹,抑或“青白”二字另表示其他意思?(二)土地价值和铸钱的手段更多地券,亦称买地券,是汉以后墓葬中常见的随葬物品,它多以铅、木、玉、石或砖刻成。其内容一般包括死者的姓名、死亡年月,土地的来源、数量和范围,土地的价值,契约的证明人及效力等项内容。两汉时代地券,它的规格与当时实际生活中土地买卖契约相近。东吴时期的地券已经开始有所变化,对土地的数量、价值及地券的效力,出现虚妄夸大的现象。如南京栖霞山出土东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铅地券,有“地三顷,值钱三百万”、“如律令”等语,显示出地券内容逐渐与汉代始流行的“镇墓文”有合流的趋势。至西晋时期,地券的性质更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虚妄不实的内容。这次出土的元康元年李达砖地券就是典型的例证。如该券称土地来源是“从天买地,从地买宅”,土地范围“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中英(央)戍己”,其土地买卖的证明人请出了“东王公,西王母”。至于,土地价值在西晋地券中也是被任意夸大的。如,江宁丁甲山1号墓出土的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曹翌铅地券中,土地“直钱百万”;南京板桥出土的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大中大夫铅地券中,土地“直钱二百万”。但是,这次出土的李达砖地券于此却保留了汉代地券的遗风,其“买地买宅,雇钱三百,华巾三尺”,这与实际的土地价值相差不大。因为,汉代一般的土地一亩“直钱三千”左右,西晋距汉不远,土地价值亦当相近。李达墓地以“雇钱三百,华巾三尺”的代价购买,还是符合当时土地买卖的实际情况。在汉六朝出土地券中,土地价值一般只用钱币一项表示,而李达地券中以“钱”和“巾”并列,这一现象过去很是少见。其实,东吴、西晋时期铸钱很少,在物品交易中多以谷、帛等实物货币为主,铜货币作为辅助手段。“华巾”,属于帛类,它在地券中既与钱币一起表示土地价值,这当是实际生活里钱币和实物货币并用的具体反映。(三)双重装饰虎足东汉开始出现陶虎子,我馆在金坛县清理的一座东汉墓中,就曾出土一件酱釉陶虎子,其圆口的左侧面饰虎首,腹下设四足,腹部刻划虎皮纹,这是以后青瓷茧式虎子的前身。东吴时期开始出现青瓷茧形虎子,赤鸟十四年(公元251年)的一件虎子,在提梁上装饰奔虎,另在腹下又置四足,这种双重装饰虎足的现象比较特殊。西晋时期茧形虎子比较流行,丹沙M1出土的一件就颇富于代表性,这时的茧形虎子已经比较定型,即将整个器物作为完整的、逼真的老虎艺术形象来处理。圆形虎子是与茧形虎子并行发展的,盛行于东晋时期。过去,有同志认为圆形虎子是西晋时期才出现的,“为圆球腹,平底、没有虎形装饰”。这个认识现在有必要加以修正。因为,在属东吴早期的高·化M1中就已出有一只圆形青瓷虎子。它的形状为圆球腹、平底、翘圆口,在口的上侧面用简单的手法,饰以虎的耳、眼、鼻,另在后部还堆饰虎尾,腹背的前后设双系以代提梁,若在双系内穿绳即可提拎。这件圆形虎子具有同类型初期形态的特征,它的出土使我们可以确认,青瓷圆形虎子的造型,应在东吴早期即已出现了。(四)联罐高·化M1出土一件灰陶五联罐,中间罐大且高,口连一小罐,肩部另外平连四只小罐。出土时与灶、禽屋、鸡、鸭等厨廏之物放置在一起。这种造型的五联罐在东吴墓葬中比较少见,具有汉至东吴、西晋的承上启下的过渡特征。五联罐的起源较早。它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汉、东汉至东吴前期、东吴至西晋。西汉的五联罐基本特征是罐间平列相连,中间一罐甚至体形还较小些。它主要出现于广州地区的西汉墓中。早期五联罐还置足,并与其他联罐,如二联罐、三联罐、四联罐等同出,罐上多饰篾点斜线纹和细线旋纹;西汉中期的五联罐已经去足,变为平底,素面无纹饰,其他的联罐已不复出现。两期的五联罐都以硬陶为主。罐内还出有李核、叶片等遗迹,这应是盛放珍果一类的实用器皿。这种造型在同时代中原或江汉地区的汉墓中没有发现。东汉至东吴前期,五联罐的特征变为双层设置,中罐变大且高,另外四罐变小,并移置于中罐的肩部。这在江、浙一带的窑址和墓葬中常有发现,其质地有“酱色釉陶”,灰陶和青瓷三种。而在浙江奉化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中所出青瓷五联罐上已堆塑人物和鸟兽,可以认为这已是后来“谷仓”的雏形,它比之简朴的灰陶造型更加趋于艺术化。东吴至西晋时期,是五联罐的鼎盛时代,成为当时青瓷工艺的代表之作。中罐更加高大,四小罐几被淹没在繁复的楼台、人物、动物的群塑之中。这时的五联罐又名“谷仓”,从浙江绍兴永安三年的“谷仓”铭文“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中可以看出,此时五联罐已是吉祥、消灾的象征了。五联罐是一种南方特色的器物,它多发现于闽、粤、江、浙一带的窑址和墓葬之中。最早见之于广州西汉早期墓的五联罐,其纹饰与古代百越文化的特征一致,而且据考它们的墓主人多属百越的一支“杨越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五联罐的渊源应与南方的土著百越民族有关,它的分布范围也确与百越文化的活动区域相一致。当然,这种土著民族习俗的遗物,后来也发展、融合成汉文化的有机部分。四、日本泉五十三岁(一)镇江地区位于东吴首都建业(今南京市)东侧,是东吴军事、经济的战略要地。京口(今镇江市)附近在汉代就设立有丹徒、曲阿(今丹阳县)、句容、溧阳(今高淳县)、湖熟(今江宁湖熟镇)等县。东吴时期由于江南劳动力的增加,为了进一步开发这一地区,又增设了一些相当于县一级的农垦行政建制,如句容北境设江乘典农都尉,湖熟附近设湖熟典农都尉,溧阳设屯田都尉,又“分溧阳为永平县(今溧阳县)”。这五座东吴墓葬,高·化M1就出在东吴溧阳县城附近,句·宝M1位于江乘,高、金M1在溧阳屯田都尉辖境,丹·葛M1和谏·砖M2位于京口东边丹徒县内;西晋的六座墓葬集中分布于京口、丹徒、句容一带。它们的分布,也大体上反映出当时江南一隅经济开发和行政建置的格局。(二)属东吴前期的墓葬有高·化M1,它的规模较大,多室结构,其形制大小与武昌孙将军墓相近,且出土遗物中有以系代梁的青瓷虎子,Ⅰ式、Ⅱ式罐,Ⅰ式、Ⅱ式、Ⅲ式洗子,灰陶五联罐等都保留有浓厚的东汉遗风。但同出的遗物中亦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铜钱。《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嘉禾)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又“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因此,可以断定该墓的上限不会早于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时代应属东吴前期。其余,包括谏·砖M2、高·金M1、丹·葛M1和句·陆M1四座,均为东吴后期墓葬。出土遗物中青瓷I式斜腹碗已少见,开始出现III式弧腹碗,前期流行的I式罐渐次被直口、弧肩、小底的Ⅲ式罐所取代,Ⅰ式敞口、正规圈足唾壶与Ⅱ式敛口、扁身、平底唾壶并存,而后者在西晋时期更为流行。综观东吴时期墓葬及遗物的共同特征是:墓葬形制仍保留有汉代多室墓的结构(高·化M1),但以单室带龛状耳室的更为多见(句·陆M1)。遗物中青瓷器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