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移动通信系统第七章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4G技术需求MIMOOFDM5G关键技术技术要求与路线大规模MIMO非正交多址同时同频全双工超密集多小区技术5G标准化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系统组成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移动台(MS)、基站台(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和与固网相连的接口设备组成图7.1.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网络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组成。图7.1.2GSM系统的基本结构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路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移动台M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操作维护中心(OMC)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台(BTS)移动终端设备(MT)用户识别模块(SIM卡)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演进趋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商用以来,发展速度超乎寻常,相继发展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并正在融合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图7.1.3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制式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基于模拟技术,采用(单载波)窄带调频基本框架:包含基本蜂窝小区架构、频分复用和漫游等理念特点:小区制蜂窝网,初步解决了系统容量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缺点:缺乏统一标准,频率利用率较低,设备较复杂,业务功能仅限于语音通信,容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高级移动电话服务模拟蜂窝移动电话通信系统(AMPS)英国:全地址通信系统(TACS)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80年代中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开始发展,引入数字调制技术,标志着移动通信技术从模拟走向数字时代。特点:频谱利用率较高、系统容量较大、能提供语音和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连接方式:频分多址(FDMA)与时分多址(TDMA)的混合多址连接或码分多址(CDMA)。全球商用
2G标准:1991年美国,基于TDMA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D-AMPS);1992年欧洲,基于TDMA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从2G到现在广泛使用;1993年日本,基于TDMA的个人数字蜂窝系统(PDC),采用(单载波)窄带调制技术;1993年美国,基于CDMA的IS-95(N-CDMA),采用单载波扩频调制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系统性能指标D-AMPSGSMPDCIS-95上行频段(MHz)824~849890~915810~830或1429~1453824~849下行频段(MHz)869~894935~960940~960或1477~1510869~894调制方式GMSKOQPSK(上行)QPSK(下行)载波带宽(kHz)25200301250语音编码方式VSELPRELP-LTPVSELPQCELP信道编码方式CRC+卷积码CRC+卷积码CRC+卷积码CRC+卷积码信道数据速率(kbit/s) 48.6270.833421228.8语音数据速率(kbit/s)8136.78多址方式TDMA/FDMATDMA/FDMATDMA/FDMACDMA/FDMA表7.1.1第二代移动蜂窝通信系统的主要系统参数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000年起,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逐步加快。主要技术:宽带CDMA、微蜂窝结构、QPSK(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自适应调制、分组交换并支持多媒体业务。特点:初步具备统一的全球兼容标准和无缝服务的功能,支持全球漫游业务;支持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具备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高速数据化,与Internet结合,源源不断地增加新的业务服务。主流标准美国:CDMA2000欧洲和日本:W-CDMA中国:TD-SCDMA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标准性能指标CDMA2000W-CDMATD-SCDMA核心网ANSI-41GSMMAPGSMMAP带宽(MHz)1.2551.6扩频类型多载波和单载波直接序列扩频单载波直接序列扩频直接序列扩频多址方式CDMACDMACDMA/TDMA码片速率(Mchip/s)1.22883.841.28双工方式FDDFDD/TDDTDD帧长(ms)201010语音编码可变速率声码器IS-733、IS-127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器AMR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器AMR信道编码卷积码和Turbo码卷积码和Turbo码卷积码和Turbo码功率控制开环+闭环开环+闭环开环+闭环切换软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调制方式上行HPSK下行QPSK上行HPSK下行QPSK上行QPSK下行QPSK或8PSK基站同步GPS同步同步/异步同步表7.1.23G主流标准的主要技术特点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WSCDMA采用3GPP技术演进路线,逐渐发展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主流标准TD-LTE。2008年3月,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规定了一套4G标准,即IMT-Advanced规范。截至2010年10月,ITU-R5D工作组批准了两项业界开发的技术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以纳入国际电联的IMT-Advanced计划。4G的目标要求和特点:1)更高的数据速率和传输质量、更好的业务质量(QoS)、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和灵活性;2)可容纳更多用户,支持多种业务;3)体现移动网和IP网络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4)实现全球范围内无缝漫游;5)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第五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性能指标IMT-AdvancedLTE-R8(3.9G)LTE-R10(LTE-Advanced)传输带宽(MHz)至少40最多20最多100峰值频谱效率(bit/s/Hz)上行15下行6.75上行16下行4上行16(天线配置4*4)下行8.1(天线配置2*2)控制平面延迟(ms)低于1005050用户平面延迟(ms)低于104.94.9由于MobileWiMAX和LTE的首发版本支持远远低于1Gbit/s的峰值比特率,因此它们不完全符合IMT-Advanced标准。2010年12月6日,ITU-R认识到,这两种技术以及不符合IMT-Advanced要求的其他超3G技术仍然可以被认为是“4G”,因为它们代表了符合IMT-Advanced要求的先驱版本并且比起第三代系统在性能和功能上有着实质性的显著提升。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数字业务蜂窝移动数字业务传输的是包括文字、图像、传真、计算机文件等在内的综合数字业务。典型数字
业务包括短消息业务(SM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移动IP(MIP)高速电路交换数据业务
(HSCSD)。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数字业务短消息业务(SMS) SMS是最广泛使用的数据应用,是大多数电话,环球网和移动电话系统的短信服务组件。SMS起源于无线电备忘录寻呼机中的无线电通信,它使用标准化的通信协议来使手机设备能够交换短信息。虽然SMS仍然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传统的短信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基于互联网协议的消息传递服务的挑战,基于互联网协议
的消息传递服务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ViberWeChatLine…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数字业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PRS是一种面向分组的移动数据业务,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标准化,现在由3GPP维护,通常根据传输的数据量来收费。分组交换技术:可让多个用户共享某些固定的信道资源。数据速率最高达164kb/s。信道资源既可用于话音也可用于GPRS数据业务,信道充足时,还可把一些信道定义为GPRS专用信道。异步传输:将数据打散并分组打包,标上最终目的地址并分别传输,数据自动选择最优途径传送。若网络故障,数据自动绕过故障区域,使网络不同部分同时负载大量不同信息,经济高效。尽力而为的服务:吞吐量和延迟取决于同时共享服务的用户数。结合GPRS的2G蜂窝技术被称为2.5G。可提供的服务:短信和广播,“永远在”上网,多媒体消息业务,一键通,即时通讯和无线村,通过无线应用协议(WAP)实现智能设备的互联网应用,点对点服务,点对多点服务等。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数字业务高速电路交换数据业务(HSCSD)
对GSM系统原始数据传输机制电路交换数据(CSD)的增强,旨在通过更高效的信道编码和多时隙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HSCSD属于一种过渡模式,对已有网络改进要求不大,只需更换手机即可完成过渡。机制:通过捆绑4个信道(时隙)同时传输数据,理论上可把14.4kbit/s的WAP速率提高到57.6kbit/s。不必等待网络许可即可发送数据包因而具有比GPRS更低的平均无线电接口延迟。允许不同纠错方法用于数据传输,根据无线链路质量提供不同层次的纠错。应用:Internet浏览,收发E-mail,LAN接入等,更适合高速传真等实时应用。是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EDGE)和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系统的选择。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数字业务移动IP(MIP)MIP是在GSM网上引入IP电话业务,通过在移动本地网和固定本地网接口处引入IP接口网关实现。MIP是一种网络协议,旨在保持永久IP地址的情况下实现移动用户跨越不同网络的漫游功能。机制:MIP中移动节点有两种地址:归属IP地址(固定地址)和移动地址(随移动变化)。归属IP由归属子网分配,设备移动到其它地区时需将新地址发给归属代理。使用归属IP地址发送数据到移动节点时,首先到达归属代理,查找移动节点的注册信息并获得用户当前子网的外部代理地址,访问外部代理最终找到移动节点并通信。应用:解决许多应用(如VPN,VoIP)网络连接和IP地址突然变化问题。常见于有线和无线环境中,用户携带移动设备需要跨多个LAN子网,或在重叠的无线系统之间漫游,如DVB(DigitalVideoBroadcasting)。7.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数字业务其他数据业务包括用于数字传真、可视图文、可视电话、计算机文件传输等多种业务的无绳数据通信;无线数据广播;用于E-mail,小体积用户设备的个人通信系统PCS);无需建立额外无线连接的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等。7.24G技术需求
——MIMO原理:MIMO的多入多出是针对多径无线信道来说的,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或阵列天线)和多通道。图7.2.1为MIMO系统的原理图,传输信息流b经过空时编码形成Nt个信息子流,这Nt个子流由Nt个发射天线(TX1到TXNt)发射,经空间信道后由Nr个接收天线接收。多天线接收机利用空时编码处理能够分开并解码这些数据子流,得到接收数据流b’,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图7.2.1MIMO系统原理7.24G技术需求
——MIMO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如果用于描述具有Nt发射天线与Nr接收天线的无线链路的信道矩阵的元素是完全独立衰落的,则该系统的容量随最小天线数目线性增长,即当天线数目较多时,平均容量为C是香农信道容量,ρ是各接收天线的信噪比,H表示复共轭转置,H是Nt×Nr信道矩阵。可以看出,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也就是说可以利用MIMO信道成倍地提高无线信道容量,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情况下,频谱利用率可以成倍地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因此MIMO对于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具有极大的潜力。7.24G技术需求
——MIMO关键技术:
空分复用和空间分集空分复用:用不同天线发的数据流个数大于或等于2,即同时有多个数据流传送,主要获得复用增益,提高数据速率和频谱效率。空分复用可分为水平分层空时码(H-BLAST),垂直分层空时码(V-BLAST),对角分层空时码(D-BLAST)。空间分集:不同天线发送同一个数据流,只通过编码,不同端口发送的数据的相位等信息不一样,但本质是同一个数据流,主要是为了获得分集增益,降低误码率,提高传输可靠性。空间分集主要包括空时分组码(STBC)和空时网格码(STTC)。7.24G技术需求
——MIMO评价MIMO中包含的技术可同时存在并相互配合应用,如既包含空间复用又有空间分集技术。允许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空间流并能区分不同空间方位的信号。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增加了无线系统的覆盖范围,提升信道容量并提高信道的可靠性。信道容量:理论上功率和带宽固定时,MIMO系统的最大容量随发送和接收最小天线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情况下,频谱利用率可以成倍地提高。同样的条件下仅在接收端或发射端实现多天线或天线阵列,其容量仅正比于天线数的对数。因此,MIMO技术对于提高系统容量具有极大潜力。可靠性与有效性:MIMO可同时实现发送分集和接收分集,同时获得分集增益和复用增益,通过分集技术获取空间分集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利用不同天线间的空间信道,采用空间复用技术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来获取空间复用增益以增加信息传输的有效性。7.24G技术需求
——OFDMOFDM技术实现多载波调制将宽带信道分成若干并行窄正交子信道,使每个子信道的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干带宽,从而每个子信道所经历的衰落近似是平坦衰落,有利于消除码间串扰。同时由于子信道带宽仅是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因此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OFDM技术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并行传输。正交信号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进行分别解调,减少了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包含以下类型:V-OFDM,W-OFDM,F-OFDM,MIMO-OFDM,多带-OFDM。7.24G技术需求
——OFDM原理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的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载波上进行传输,各个子载波相互正交,接收机可依靠正交性来解调信号。系统的基本模型如图7.2.2所示,其中fi表示第i个子载波的载波频率。图7.2.2OFDM基带调制解调原理7.24G技术需求
——OFDM原理一个OFDM符号内包括多个子载波,一个符号可以表示为其中,X(i)为调制前的并行数据符号,NC为子载波个数,也就是OFDM符号长度。从上式可知,OFDM调制可以使用IDFT实现,因此,可以在接收端利用DFT实现解调。使用FFT/IFFT则是更快速的方法。7.24G技术需求
——OFDM原理
首先对输入比特流进行基带处理,复信号串并转换后进行DFT变换将这
个信号矢量s转变到时域。随后Ng个采样点的CP被加到信号上,得到了的发送端的基带矢量u,将信号转换到模拟域与并且上变频到fc,最后通过无线多径信道进行传输。
接收信号通过接收端的射频前端被下变频到基带,得到了的矢量y,模数转换(ADC)后进入基带处理部分。该处理过程移去CP,相当于去掉了ISI的影响。这时DFT处理将信号分离到不同的子载波上得到的矢量x,接下来的并串转换过程即将剩下的数据进行处理。图7.2.3OFDM系统框图7.24G技术需求
——OFDM原理图7.2.4展示了三个OFDM子载波的频谱示意。很明显可以看出,载波的分离无法用带通滤波器来完成。因此,需要应用基带处理的方法,即利用子载波的正交属性。从图7.2.57.2.3中可以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一属性,也即在某一个子载波的最大幅值处,其它子载波的幅度都为0。图7.2.4三个子载波的OFDM子载波信号的形成图7.2.5时域信号OFDM添加循环前缀(CP)7.24G技术需求
——OFDM评价
由于OFDM信号的表达式形式如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因此可以利用IDFT和DFT进行OFDM调制和解调。而由于DFT运算的复杂度为N2,极大限制了OFDM的运用。基于2的快速傅里叶算法(FFT),能够将傅里叶变换的复杂度降低到(N/2)log2N,极大地降低了运算复杂度。得益于快速傅里叶变换芯片的发展,OFDM系统才能迅速推广。调制技术:引入了“自适应调制”概念,按各路子载波所处的频段的信道特性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且随着信道特性而改变,具有极大灵活性。如在信道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高阶调制如64QAM,在信道情况变差时采用低阶调制如BPSK,这样能在频谱利用率和信噪比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抗窄带干扰能力:OFDM系统与生俱来的频率分集特性,能够规避窄带干扰部分的频段,或使用低阶调制和采用前向纠错码等手段来解决。抗多径干扰能力:将单路高速串行数据流转变为多路低速并行数据流,使码元周期变长,从而削弱了多径干扰的影响。此外还采用了循环前缀(CP)作为码间保护间隔,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了码间干扰,并保证了各路子载波间的正交性,大大减少了子载波间干扰。但加入的CP增加了系统开销,降低了数据的传输效率,CP长度越长,传输效率越低。7.24G技术需求
——OFDM评价频谱效率高:允许子载波间频谱相互重叠,拥有很高的频谱效率,理论上可以接近奈奎斯特极限。同时在OFDM符号积分周期内各个子载波相互正交,有效地避免用户间干扰,因此具有很高的系统容量。带宽扩展性强:通过改变使用的子载波数目,能灵活的改变系统带宽。通过载波聚合技术,包括连续和非连续载波聚合,能够将系统带宽增加到100M。资源分配颗粒度小:通过选择使用合适的子载波灵活分配频率资源。且每个子载波可通过自适应调制技术能够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实现MIMO技术简单:由于OFDM中子载波带宽内信道是平坦的,因此在子载波的MIMO检测中不需要考虑多径的影响,极大地简化了MIMO接收机的复杂度。7.24G技术需求
——OFDM评价对载波频偏十分敏感:由于OFDM要求子载波之间严格正交,任何细微的频偏都会破坏子载波间的正交性,引起子载波间干扰(ICI)。实际无线环境中移动物体都会引起频偏。此外,由于硬件引入的相位噪声会造成信号星座图的旋转、扩散,进而引入ICI。峰均功率比过高:OFDM信号由多个载波叠加而成,各个载波的幅值、相位独立,当这些载波的相位相同或相近时会产生较高的瞬时功率。高峰均比要求功率放大器有很大的线性范围,否则会造成波形失真,引入非线性干扰。同时高峰均比也要求D/A和A/D有更高的无失真动态范围。7.24G技术需求
——MIMO-OFDM关键技术(1)同步技术载波同步时间同步采样同步符号同步帧同步基于训练序列的同步算法基于循环前缀的最大似然算法7.24G技术需求
——MIMO-OFDM关键技术(2)信道估计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盲信道估计子空间法蒙特卡洛方法最大似然法基于代价函数的梯度算法利用空时编码技术的估计方法等LS算法MMSE算法SVD-LMMSE算法EM算法等按信道估计原理不同按导频形式不同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方法基于导频符号的信道估计方法7.35G关键技术
——技术要求与路线技术要求未来5G将应用于生活、工作、娱乐等各种领域,大力发展物联网(IoT)应用、机器到机器(M2M)通信或以机器为中心的通信,面临着更加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和极致的性能挑战。ITU-R确定的5G三大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高可靠和低延迟通信(uRLLC)。5G网络的技术要求: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以及高速移动性。关键技术:稀疏码分多址(SCMA)、图样分割多址(PDMA)与多用户共享接入(MUSA)等新型多址技术,全双工(同时同频全双工)、大规模天线、超密集小区组网、新型调制编码、终端直通(D2D)以及全频谱接入等。7.35G关键技术
——技术要求与路线场景应用领域技术要求解决方案eMBB三维立体视频、超高清视频、云工作与娱乐、增强现实等1Gbps用户体验速率、数十Gbps峰值速率、高频谱效率、低网络时延等频谱接入、大规模/3DMIMO、新空口技术(先进多址接入)、内容分发网络、小小区、D2D、网络功能虚拟化、自组织网络、全双工等mMTC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智能楼宇等百万级连接密度、数十Tbps/km2的流量密度、高速移动性、低时延等频谱接入、自组织网络、D2D、新空口技术(先进多址接入)、全双工等
URLLC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低功耗、低成本、低时延、高可靠性等高效节能硬件、内容分发网络、D2D、新空口技术(先进多址接入)、自组织网络等
表7.3.15G网络的主要应用场景与技术要求7.35G关键技术
——技术要求与路线技术路线为满足5G网络的性能与技术需求,将以LTE/LTE-Advanced技术框架为基础,在传统移动通信频率段引入增强技术,进一步提升4G系统的传输速率、系统容量、连接数、时延等关键性能指标,4G向5G演进的技术路线主要聚焦在无线接入和网络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增强或革新。1)无线接入技术:为满足不同场景差异化的性能需求,可采取空间域的大规模扩展、地理域的超密集部署、频率域的高宽带获取,先进的多址接入技术等技术来实现。2)无线网络技术:为满足网络运营的成本以及提升网络部署和运营效率等需求,可采用灵活的多网络融合、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来实现。7.35G关键技术
——技术要求与路线空间域扩展大规模天线M-MIMO地理域扩展超密集组网UDN频率域扩展核心网/无线侧互操作多网络融合功能区块分割网络功能虚拟化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软件定义网络(a)无线接入技术(b)无线网络技术高频段通信7.35G关键技术
——大规模MIMO大规模MIMO除提供更大的空间自由度、信道容量与分集增益以外,还有如下优点:1)极低的单位天线发射功率理想情况下,如果只保证单根接收天线的信号接收强度,则使用n天线总发射功率只需原来的1/n,大大降低单根天线的发射功率。2)较低的热噪声与非相干干扰的影响
利用相干接收机可降低不同接收天线间的非相干干扰部分,非相干的干扰信号明显降低,热噪声等非相干噪声不再是主要的干扰来源。3)降低小区内自干扰,提升空间分辨率利用波束赋形技术让发射信号形成更窄的波束,使信号能量较小的波束有效地汇集,将信号强度集中于特定方向和用户群,显著降低小区自干扰、邻区干扰,同时提高系统空间分辨能力及用户信号载干比。4)信道“硬化”天线数目足够大时,将随机矩阵理论引入到大规模MIMO理论研究中,信道参数将趋于确定性,即信道矩阵的奇异值的概率分布情况将会呈现确定性,信道发生“硬化”,减小快速衰落的影响。7.35G关键技术
——大规模MIMO
随着天线数目的进一步增加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新问题,除增大误码率(SER)外,大规模MIMO还存在如下缺点:1)互耦效应
在给定阵列尺寸的大规模MIMO系统中,天线数量增加必然减小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导致了天线单元间更强的互耦效应,使信道容量下降。2)导频污染
由于基站天线数量增加,相邻小区用户上行信道估计中使用同一组(或非正交的)训练序列,导致基站端信道估计的结果并非本地用户和基站间的信道,而是被其他小区用户发送的训练序列所污染,受污染的信道估计的下行链路波束赋形将对使用同一个导频序列的终端造成持续的定向干扰,降低系统容量。大规模天线技术中天线阵列的增加会增加运营成本,此外,信道测量、建模与估计、波束赋型/预编码与检测设计、硬件复杂度等问题也将限制大规模MIMO系统的实现。7.35G关键技术
——大规模MIMO应用场景
场景类型主要特点解决方案城区覆盖宏覆盖覆盖面积大、用户数量大波束赋型使多流数据并行传输,小型化天线微覆盖覆盖面积小、用户密度大,较高频段,3D波束赋型高层覆盖低基站到高层覆盖垂直方向的提供信号波束赋型的自由度,提高覆盖能力郊区覆盖
覆盖面积大,用户密度小、容量需求低
7.35G关键技术
——大规模MIMO关键技术(1)信道信息测量与建模技术(2)信道信息传输、检
测与反馈技术(3)覆盖增强技术以及高速移动解决方案(4)商业化部署的运营成本信道信息测量信道建模传输与检测技术反馈技术7.35G关键技术
——非正交多址5G技术中,为了解决频谱效率以及海量设备连接的需求,诞生了一种新型多址接入复用方式,即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优点:能够将一个资源分配给多个用户,在发送端采用非正交发送,主动引入干扰信息,在接收端通过SIC技术解调信号,从而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目前共有十多种NOMA候选方案在竞争,我国主要有三种:华为SCMA(SparseCodeMultipleAccess)大唐的PDMA(PatternDivisionMultipleAccess)中兴MUSA(Multi-UserSharedAccess)。7.35G关键技术
——非正交多址(1)SCMA基于码域叠加的新型多址技术,将低密度码和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共轭、置换以及相位旋转等方式选择最优的码本集合,不同用户基于分配的码本进行信息传输。(2)PDMA以多用户信息理论为基础,在发送端利用图样分割技术对用户信号进行合理分割,在接收端进行相应的串行干扰消除(SIC),可以逼近多址接入信道的容量界。(3)MUSA基于码域叠加的多址接入,对于上行链路,将不同用户的已调符号经过特定的扩展序列扩展后在相同资源上发送,接收端采用SIC接收机对用户数据进行译码。7.35G关键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为解决半双工技术频谱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学术界开始研究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简称全双工)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以实现无线通信设备在单一频段上的同时双向数据传输,在理论上实现频谱利用率的倍增,也能有效降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和减小信令开销。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强烈的自干扰。现行的自干扰消除研究中,对于全双工自干扰消除的设计主要采用三种消除方式:被动自干扰消除(天线端)模拟域自干扰消除(射频端)数字域自干扰消除7.35G关键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为解决半双工技术频谱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学术界开始研究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简称全双工)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以实现无线通信设备在单一频段上的同时双向数据传输,在理论上实现频谱利用率的倍增,也能有效降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和减小信令开销。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强烈的自干扰。现行的自干扰消除研究中,对于全双工自干扰消除的设计主要采用三种消除方式:被动自干扰消除(天线端)模拟域自干扰消除(射频端)数字域自干扰消除7.35G关键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被动消除技术天线定向法
天线隔离法物理隔离、天线消除、双工器隔离天线极化法
主动消除技术模拟域消除巴伦消除、矢量调制器消除、多TAP消除
数字域消除信道估计法(时域消除、频域消除),信道建模法,自适应算法表7.3.4全双工自干扰消除的主要技术7.35G关键技术
——超密集多小区技术通过更加“密集化”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部署,使终端在部分区域内捕获更多的频谱,距离各个发射节点距离也更近,提升业务的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在局部热点区域可以实现百倍量级的系统容量提升,并天然地保证了业务在各种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负荷分担。典型应用场景:办公室、密集住宅、密集街区、校园、大型集会、体育场、地铁等人流密度较大的区域。技术挑战:干扰、移动性、站址、传输资源以及部署成本等。在现实场景下,如何有效进行节点协作、干扰消除、干扰协调成为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业内已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接入和回传联合设计、干扰管理和抑制、小区虚拟化技术。7.35G关键技术
——超密集多小区技术接入和回传联合设计包括混合分层回传、多跳多路径的回传、自回传技术和灵活回传技术等。干扰管理和抑制策略当前干扰管理和抑制策略主要包括自适应小小区分簇、基于集中控制的多小区相干协作传输,和基于分簇的多小区频率资源协调技术。小区虚拟化技术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化小区技术、虚拟层技术和软扇区技术。7.35G关键技术
——超密集多小区技术关键技术点1)切换算法:超密集多小区场景下,小区边界数量剧增、边界更不规则,导致更频繁、更为多样的切换,原有的4G分布式切换算法面临着较重的网络控制信令负荷,新的切换算法显得尤为重要。2)SON技术:网络拓扑和干扰类型也随机动态变化加上多样化的用户业务需求使超密集多小区技术中必须配合更智能的、能统一实现多种无线接入制式、覆盖层次的自配置、自优化、自愈合的网络自组织技术,降低网络部署、运营维护复杂度和成本,提高网络质量。此外,在5G网络中为了能够满足极致的用户体验,适应新业务的需求,新型多载波,先进编码调制:高频通信技术、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7.35G关键技术
——5G标准化2015年10月26日至30日,瑞士日内瓦召开的2015无线电通信全会上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正式批准了三项有利于推进未来5G研究进程的决议,并正式确定了5G的法定名称是“IMT-2020”。2017年2月,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联)公布了预期将成为5G最终规范的草案,该草案中包含电信企业在“5G”中必须遵守的十三项不同指标,预示着5G在标准化进程中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2012-2015年(已完成)2016-2017年(部分完成)2018-2019年(计划)2019-2020年(计划)制定计划市场/服务观点技术/研究启动愿景-IMT2020名称低于6GHz频谱过程优化频谱/频段安排(WRC-15之后)技术性能要求评估标准提案邀请分享研究参数(IMT-WRC-19)分享研究(WRC-19)提案评估达成共识CPM报告(IMT-WRC-19)分享研究报告(WRC-19)频谱/频段安排决定于无线电框架详细的IMT-2020无线电规范未来增强/更新计划与过程面向未来做好准备:愿景、频谱和技术概览确定技术规范表7.3.6IMT-2020标准化进程7.35G关键技术
——5G标准化5G编码方案在5G标准移动宽带增强场景编码方案竞争中,有3大编码候选技术:①高通提出的LDPC编码方案;②法国承袭的Turbo编码技术路线;③中国华为力推的PolarCode(极化码)编码方案。在2016年10月14日的3GPPRAN1会议上,美国LDPC方案被3GPP确定为5G中长码编码方案。2016年11月17日的3GPPRAN187次会议上,在短码编码方案中,中国华为主推的Polar方案成为5G控制信道编码方案;而美国LDPC则成为数据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码方案。7.35G关键技术
——5G标准化5G新空口技术“空口”指是移动终端到基站之间的连接协议,是移动通信标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3G空口编码技术为WCDMA、TD-SCDMA、CDMA2000三个不同的CDMA制式;4G空口编码技术为OFDM。目前,围绕5G标准新空口技术的竞争,主要也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展开。中国华为助推5G新空口技术F-OFDM和SCMA;而美国高通称,该公司完成的首个5G连接,展示了多项先进的3GPP5G新空口技术,包括自适应独立TDD子帧、基于OFDM的可扩展波形以支持更大带宽、先进的LDPC信道编码和基于低延迟时隙结构的全新灵活设计等。数字图像通信系统54第8章数字图像通信系统8.1概述8.2数字图像通信原理8.3数字传真通信8.4活动数字图像通信系统558.1概述图像通信是一种视觉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主要手段之一。图像通信传送和接收的图像信息可以是静止的或活动的图像信息可以采用模拟或数字的形式进行传送,传送和接收数字图像信号的通信系统就是数字图像通信系统568.1.1图像通信的特点直观性强
--图像表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数据量大
--数字图像的数据量比语音要大一个数量级,比文本数据大两个数量级。信息确切性好
--与听觉获取相比,视觉获取的信息内容更容易确认,不易发生歧义。578.1.2图像通信的分类按业务性质分传真、可视电话、会议电视、图文电视、有线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和智能用户电报等。按图像信息内容的运动状态分静止图像通信活动图像通信按采用的传输技术分模拟图像通信数字图像通信588.1.3数字图像通信系统的组成(1/5)图8-1图像通信系统基本组成59数字图像通信系统的组成(2/5)输入设备输入设备产生静止或活动的图像信号,例如电视摄像机、录像机、扫描仪、传真扫描头和电子黑板等都可作为产生图像的输入设备。60数字图像通信系统的组成(3/5)编码器信源编码器模拟的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压缩图像信号。信道编码器将信源编码器输出的比特流转变为适合信道传输的形式包括差错控制编码和调制,以及数据打包和传输层控制等。61数字图像通信系统的组成(4/5)信道提供让信号通过的通道,同时也会对信号产生限制和损害狭义信道为传输媒质广义信道还包括相关的转换器和设备,因此,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因特网等网络是广义信道。62数字图像通信系统的组成(5/5)解码器
解调器、解码器分别是上述编码器和调制器的逆过程显示终端用来显示被复原的图像的设备,可以是电视荧光屏、液晶显示屏、打印机、图像拷贝机等638.2数字图像通信原理模数变换图像压缩编码数字传输、宽带接入与交换等关键技术648.2.1图像信号数字化(1/4)原始图像的数字化包括以下三个过程空间位置的数字化幅度值的数字化编码65图像信号数字化(2/4)空间位置的数字化本质上就是对连续分布的空间位置进行抽样,选取有限个位置来表示整幅图像。在二维空间中,包括垂直和水平两个位置或方向的数字化。在垂直位置上进行扫描,即用若干等距离的水平扫描行来表示图像;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抽样,即按照一定的间隔选取信号
66图8-2图像信息的像素点图像信号数字化(3/4)67图像信号数字化(4/4)幅度的数字化量化:用有限的幅度值来表示连续变化的幅度值
“量化”的含义与2.2.1节所述内容相同,这里不再重述。编码编码原理与方法与2.2.1节相同编码使用的码字位数与量化级数有关,量化级数多固然可以减小量化误差,但是编码时使用的码字位数也多,占用的传输带宽也越大
688.2.2数字信号的压缩与编码(1/2)为什么要进行压缩压缩的必要性
数字图像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为了有效地存储和在有限的信道中传输图像信息,有必要对图像信息进行压缩压缩的可能性图像信息包含有用的信息和无用的多余信息,消除多余信息可以节约码字,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图像通信允许图像编码存在一定失真
69数字信号的压缩与编码(2/2)图像压缩的原理和方法压缩编码:在保证一定的图像质量和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原始图像数据量的处理过程两种基本思路利用图像固有的统计特性,从原始图像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尽量去除冗余信息,例如减少相邻像素之间、相邻帧之间的冗余信息利用人的视觉特性,力图发现人眼是根据哪些关键特征来识别图像,然后根据这些特征来构造图像模型
70无失真编码(1/2)压缩编码时不丢失有效信息,编码后的复原图像与编码前的原始图像完全相同
两种典型方法:哈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
71无失真编码(2/2)图8-3哈夫曼编码方法72限失真编码图8-4运动图像的预测编码压缩编码后可能造成失真,编码后的复原图像与编码前的原始图像有差别
预测编码、离散余弦变换738.2.3数字图像信号的编码标准三大系列:H.26x、JPEG和MPEG三大组织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ITU-T:ITUforTelecommunicationStandardizationSector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74H.261标准第一个视频压缩编码国际标准,由ITU-T颁布,在ISDN上开展可视电话和会议电视数据速率为每秒64千比特~192千比特(N64kbps)仅支持CIF和QCIF两种图像格式图像数据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原始图像即为图像层、块组层、宏块层、子块层预测编码与DCT相配合的混合编码方式75H.263标准(1/2)H.263核心仍然是DPCM/DCT混合编码,也采用了四层的分层结构进行编码与H.261标准不同之处是,H.263做了一些修改或扩充支持CIF、QCIF和另外三种图像格式,它们的分辨率分别为QCIF分辨率的一半、4倍和16倍。预测编码估值精度可以达到半个像素增加了四种可选项以提高编码效率采用算术编码代替哈夫曼编码,编码效率更高。76H.263标准(2/2)
H.263+进一步提高了压缩编码性能支持更多的图像格式类型,允许自定义图像的尺寸采用更好的编码方法通过一些技术增强了图像信息在易误码、易丢包的网络环境下的传输
。
77JPEG标准主要用于连续彩色静止图像的数据压缩以DCT技术为基础,能够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压缩率由ISO和ITU-T于1991年联合公布78JPEG2000支持各种类型图像压缩,包括二值图像、多分量图像、遥感图像、医学图像和合成图像等在表示像素位数即每像素位低于0.25时,恢复出来的图像具有较好的细节质量,比原标准具有更好的甚低比特率性能。对同一码流能同时提供有损或无损压缩。允许用户自定义感兴趣区域,并对感兴趣区域的图像提供更好的编码质量。在通过无线信道传输时码流具有良好的抗误码性能,并采用数字水印技术提高图像安全保护性能。采用了压缩率更高的小波变换方法79MJPEG标准JPEG标准也用来对活动图像进行编码,此时JPEG把视频序列中的每一帧当作一幅静止图像来处理,即所谓MotionJPEG,简称为MJPEG目前JPEG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应用场合,比如一般的图片、医疗图片、卫星图片的保存和传输,多媒体应用和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等
80MPEG标准活动图像及其声音的数字编码标准包括MPEG-1、MPEG-2、MPEG-4、MPEG-7和MPEG-21等多个版本比其他数据压缩标准兼容性好,能够提供更高的压缩比率,对数据造成的损失小81MPEG-1用于数据传输率不超过每秒1.5兆比特的数字存储媒体上活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编码方法采用了改进的运动补偿、DCT和量化等技术支持的典型数据传输速率为每秒1.5兆比特,此时提供的图像质量与家用录像系统的质量相当最高编码速率可达每秒4兆比特~5兆比特,随着速率的提高,解码后的图像质量有所降低应用于VCD、MP3和数字电话网络上的视频传输,如视频点播,它也可被用来在因特网上传输音频82MPEG-2
适用于每秒1.5兆比特~60兆比特,甚至更高数据速率的编码,编码码率从每秒3兆比特~100兆比特特别适用于广播级的数字电视的编码和传送,被认定为标准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的编码标准应用范围更广,包括了MPEG-1的工作范围区分不同类型的应用,对不同应用下的图像提供不同级别的图像质量,即低级、主级、高级和更高级低级图像质量与MPEG-1相同主级图像质量相当于演播室图像质量高级和更高级图像质量相当于高清晰度电视质量由于MPEG-2的功能包括了MPEG-3,后来MPEG-3被取消83MPEG-4(1/3)针对数字电视、交互式图形应用、交互式多媒体整合和压缩技术的需求而制定不只是具体的压缩算法,它将众多的多媒体应用集成在一个完整的框架内,目的是为多媒体通信及应用环境提供标准的算法和工具,从而建立起一种能被多媒体传输、存储、检索等应用领域普遍采用的统一数据格式84MPEG-4(2/3)“基于对象编码”的概念将一幅图像分成若干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的视频、音频对象,分别编码后,再经过复用传输到接收端,然后再对不同的对象分别解码,再组合成所需要的视频和音频好处便于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法和表示方法,在压缩效率与解码质量间得到较好的平衡使得数据的接收者不再是被动的,具有操纵对象的能力,可以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独立的删除、添加、移动等操作。85MPEG-4(3/3)其他特点提供了更高的编码效率,在相同的比特率下,更好的视觉听觉质量使得在低带宽的信道上传送视频、音频成为可能。MPEG-4还支持具有不同带宽、不同存储容量的传输信道和接收端,这使得它适用于许多应用场合主要应用于因特网视音频广播、无线通信、静止图像压缩、电视电话、计算机图形、动画与仿真和电子游戏86MPEG-7
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是为了快速、有效地搜索用户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多媒体信息而提出的标准规定了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的标准化描述,将该描述与所描述的内容相联系,以实现快速有效地搜索和索引可以独立于其他MPEG标准使用,但MPEG-4中所定义的音频、视频对象的描述适用于MPEG-7不仅包含了MPEG-1、MPEG-2和MPEG-4标准现有内容的识别,还包括了更多的数据类型,可以是静止图像、图形、音频、动态视频以及这些元素的组合。支持非常广泛的应用87MPEG-21
正式名称是“多媒体框架”,又称“数字视听框架”它是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新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获取数字视频、音频以及合成图形等“数字商品”如何保护多媒体内容的知识产权如何为用户提供透明的媒体信息服务如何检索内容;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等而制定的标准目标是建立一种高效、透明和互操作的真正跨平台的多媒体框架,实现在各种不同的网络间的数据交换,完成内容描述、创建、发布、使用、识别、收费管理、产权保护、用户隐私权保护、终端和网络资源抽取、事件报告等功能。88小视频13:图像通信技术实现过程动画从信号分析预处理、压缩编码、图像传输到接收过程。实物展示898.2.4数字图像的传输除了压缩编码,数字图像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还包括用户的接入网络数据的传输网络信息的交换网络90数字图像的传输两种数字传输方式基带传输直接传输数字化后的图像信号实现简单,但是传输距离有限频带传输长距离传输将基带信号进行数字调制,然后再将调制后的信号送上信道传输91信道差错编码常规的信道差错编码检错重发、前向纠错和混合纠错等多种编码方式图像通信系统采用的差错编码技术前向纠错编码增加信源编码差错控制的能力联合设计信道编码与信源编码以提高图像信息传输的抗干扰性能928.3数字传真通信8.3.1传真分类8.3.2传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8.3.3三类传真机
938.3.1传真的分类对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图像进行扫描、传输,并在接收端将图像重现出来的一种通信方式,也常被称为“远程复印”多种分类方法分类方法种类按发送原稿性质分相片传真(黑白、彩色)、真迹传真按占用电话路数分单路文件传真、多路传真按用途分传真、相片传真、报纸传真、气象传真、彩色传真、缩微胶卷传真94单路文件传真根据实现技术的不同,采用单路文件传真方式的传真机又分为四类,如表8-4所示主要是利用公用交换电话网构成传真通信系统新的传真通信方式已出现利用分组交换方式数字传真机出现,在综合业务数字网中,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真机,提出了传真机与个人计算机相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95表8-4单路文件传真机的分类
数据压缩传输方式传输一页A4幅面时间应用低速传真机(一类机)无没有频带调制
约为6分钟
已不生产中速传真机(二类)无幅度—相位调制
约为3分钟
作为三类、四类机的一种功能高速传真机(三类机)哈夫曼编码,改进的READ码等调制解调,电话线路20秒~1分钟目前主流四类传真机改进的READ码数据网3~15秒正在迅速发展968.3.2传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1/4)
由发送机、传输信道和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如图8-5所示发送机部分包括扫描装置、信号处理和调制器接收机部分由解调器、信号处理和记录装置组成基本组成与前面所介绍的图像通信系统的组成是一致的,只是根据传真业务的特性,采用了特殊的输入设备(扫描装置)和输出设备(记录装置)
97传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2/4)图8-5传真通信系统的组成98传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3/4)扫描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将传真的原稿分解成像素,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扫描装置输出的电信号在信号处理电路中进行数据压缩,以减少传真信号的冗余度,节约传输带宽。这里的信号处理相当于图8-1中的编码器部分。解调器对接收到信号进行解调,经信号处理,还原成与扫描装置输出的原始电信号几乎相同的信号,再进行记录记录装备的作用是将还原出来的文字或图像信号记录在显示介质上,以重现传真原稿99传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4/4)传输信道的概念与图8-1图像通信系统模型是一致的,可以采用8.2.4节中介绍的各种传输技术或通信网络来提供传真通信的传输信道。通常地,根据信道中传输的信号特性,传真通信系统可以区分为数字传真通信系统和模拟传真通信系统
1008.3.3三类传真机(1/8)基本构成主要用在公用交换电话网上传送书信、文件、表格和图形等图像,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真机三类传真机的基本组成如图8-6所示101小视频14:三类传真机的传真过程动画在公用交换电话网上传送书信、文件、表格和图形等图像实物展示102三类传真机(2/8)图8-6三类传真机基本构成103三类传真机(3/8)扫描单元采用图像传感器对原稿进行光电扫描,完成光电变换扫描单元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经过视频处理电路,变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编码器完成图像数据压缩系统控制器是全机的控制中心,完成国际相关建议所规定的三类传真业务的操作程序和传输规程,同时实现传真机的多种自动控制功能,以及管理、协调其他各个部件的工作网络接口是传真机与通信外线、电话之间的连接单位104三类传真机(4/8)记录单元在记录纸上重现传真原稿记录控制电路产生记录单元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信号,比如移位时钟、分段记录信号等电机驱动电路为传真机内各种工作电路提供驱动脉冲三类传真机还提供了用户操作传真机的操作面板,以及传真机自身的电源供给系统,图中没有给出这两部分105三类传真机(5/8)通信过程传真业务的整个通信过程与话音通信过程类似,包括通信建立阶段、标识和命令发送阶段、报文传送阶段、报文发送结束阶段和通信释放阶段等五个阶段整个过程都是在系统控制器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106压缩编码方法两种编码方式在一维编码方案中,采用改进的哈夫曼编码,这种编码方法对传真信息中黑、白两种像素的持续长度逐行进行编码,将每条扫描线上的数据变换成一串可变长度的码字,每个码字表示一个全白或全黑的持续长度,黑白持续长度交替出现二维编码方案中,采用MH和改进的READ码的混合编码方式。这是一种逐条扫描线编码的方法,即本扫描线上每个变化的像素的位置,是根据参考像素的位置来编码。参考像素可以是本扫描线上的其他像素,也可以位于参考扫描线上,每当一条扫描线的编码结束后,它就成为下一扫描线的参考扫描线三类传真机(6/8)107传输要求在公用交换电话网用户电路或租用专线用户电路上使用由于三类传真机采用的是压缩编码和数字传输技术,所以图像的传输质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传输电路的误码率、传输速率、编码方式和扫描线密度等的影响具有四种传输速率(9.6kbps,7.2kbps,4.8kbps和2.4kbps)、两种扫描线密度(3.85线/毫秒和7.7线/毫秒)和两种编码方式如果采用的是模拟通信网进行传真通信,需要采用调制解调器将三类传真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才能在模拟信道上传输三类传真机(7/8)108传真通信发展趋势在普及三类传真机的同时,ITU-T也在考虑利用公用数据网进行文件传真,提出了基于公用数据网开展传真业务的四类传真机标准的完整的新建议。与三类传真机不同的是,四类传真机是“彻底的”数字传真机,作为数字终端,它使用OSI网络体系结构,能够在包括ISDN在内的多种通信网,比如数据网、电话网上使用,可以与其他数字终端设备互通,具有传送速度快、分辨力强等优点
三类传真机(8/8)1098.4活动数字图像通信系统8.4.1可视电话8.4.2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1108.4.1可视电话可视电话是指通话的同时可以看到对方的形象,显示的是活动图像。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可视电话显示的是静止图像,声音和图像信号在模拟电话网中被交替传送,即传送图像时不能通话。这种显示静止图像的可视电话称为静态图像可视电话,显示活动图像的可视电话称为动态图像可视电话,又叫电视电话。在本书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可视电话”指的都是动态图像可视电话。111可视电话系统组成(1/5)IP上的可视电话见第9章ISDN上的可视电话遵循H.320标准系列规定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上的可视电话系统和终端,不仅包括视频编码(采用的是H.261标准)、分频、信号和建立连接的系列标准,还包括音频压缩算法标准,它对可视电话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8-7是基于H.320可视电话系统示意图112图8-7H.320可视电话系统示意图可视电话系统组成(2/5)113可视电话系统组成(3/5)三种不同的传输方案将图像和声音复用在一个B通道中传输,例如图像使用该B通道64kb/s带宽中的48kb/s,声音使用剩余的16kb/s使用两个B信道分别传输图像和声音信号将两个B信道合并为一条128kb/s的信道同时传输图像和声音,比如图像使用112kb/s,声音使用16kb/s交换通信网也可以采用混合网络的形式,在远距离传输时,通信网采用ISDN的B通道或专用的64kb/s
114可视电话系统组成(4/5)PSTN上的可视电话遵循H.324标准系列H.324标准系列由国际电信联盟在1996年制订,可以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数据等信息形式,其中的视频压缩标准是H.263
图8-8是基于H.324可视电话系统基本组成框图115可视电话系统组成(5/5)图8-8H.324可视电话系统基本组成框图116可视电话终端(1/3)可视电话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分类独立式的可视电话终端机顶盒型可视电话终端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可视电话终端117可视电话终端(2/3)独立式的可视电话终端,又叫桌面式可视电话,它将普通电话机、数码摄像头、高清晰液晶显示器和多媒体压缩处理系统集于一体,可以在PSTN或ISDN上实现语音和彩色图像的高速同步传输。机顶盒型可视电话终端在普通电话机之外,配置了带有数字摄像头的外置式电视机顶盒,机顶盒内置了视频、音频等处理芯片和高性能调制解调器等。这种终端需要与一台电视机配合使用,可以工作在PSTN和ISDN上118可视电话终端(3/3)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可视电话终端是指在计算机上安装摄像头、图像处理板、语音输入和输出设备(例如麦克风和扬声器),以及可视电话应用软件后的可视电话终端。目前上市的此类终端主要有符合H.324标准和H.323标准的可视电话系列。符合H.324标准的可视电话工作在PSTN上,通过普通电话线实现双方可视电话通信;符合H.323标准可视电话通过因特网和局域网实现双方可视电话通信1198.4.2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指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和接收等各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脱靴器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废物的运输和贮藏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农业作物虫害生物防治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不锈钢冰块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手动磨利器具产品供应链分析
- 医疗器械物流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电子蜂鸣器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竹帘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底裤服装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老茧锉刀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集及作业设计意图
- 设备稼动率如何计算
- 三方共管账户资金监管协议书
- 物权法知识点
- jtestF级词汇
- 定期清洗消毒空调及通风设施的制度
- 强直性脊柱炎的护理PPT
- 湿、热敷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 护理质量改善项目申报书
- 热轧H型钢理论重量表
- 正片大片-新片速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