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_第1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_第2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_第3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_第4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

与老师一起,导言是一种“开放的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开放之门”。这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步骤。这是打开学生兴趣的枷锁的钥匙。它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导语精彩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就为讲授新课内容缔造了良好的开端;反之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因此设计好的导入语是非常重要的。一应遵循的原则(一)明确导入设计原则语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无的放失的导入,要么信马由缰,要么画蛇添足,最终必然弄巧成拙。(二)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导入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三)兴趣的转移语文课文的导入的趣味性较高,学生对于导入的兴趣要浓多,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叙述过多,内容过长,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兴趣的转移,最终失去导入的固有目的。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四)文情并茂,导之以情,以情深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多种文体,我们在设计导入时亦应有所区分: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导入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五)教师要探究语言艺术要想使新课的开始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或风趣幽默,或平实、生动,或准确严谨……二介绍方法(一)《之战》的故事特点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的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某种境界之中。比如讲《赤壁之战》,针对文言文难、课文篇幅又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讲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然后说“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它取材于历史,但毕竟不同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那就看选自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课。(二)运用新课,能输《药》等教学内容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导语适合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悬念的设计“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赤县”、“神州”外,也被称作“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秋瑾,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争,被捕后,不幸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一夏,时令相对,指姓;瑾—瑜,同为美玉,因此人们说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暗指呢?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三)职高生“说虚实”“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后面复习前面的概念,新旧相连,不断拓宽加深学习内容。初中有篇课文《说谦虚》,一位教师这样来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说谦虚》,作者吴晗,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哪篇文章?生:学过《谈骨气》。师:《谈骨气》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生:议论文。师:“谈骨气”、“说谦虚”这些词在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动宾短语。师:对!大家要记住,凡是文章题目中有谈、论、说、驳、斥等字的,文体一般是议论文。你们还能例举初中阶段学过的一些议论文吗?生:《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反对自由主义》。师:很好!大家还记得《谈骨气》是怎么写的吗?生:是用事实作论据,说清楚一个观点,用文天祥的事例证明“富贵不能淫”;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的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师:对!今天学习的《说谦虚》又是怎么写的呢?又说清楚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联系同一作家的两篇课文,而且还串联起初中阶段所学的议论文,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由复习导入,这是导入的重要方法,教学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但是,每次以旧带新进行复习时,应该有新意,不能反复地炒冷饭。(四)用“绿”“画”等形式导入新课,用学成分配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我们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熟悉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来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第三句写得最好,第三句中“绿”字用得最好。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绿是生命的象征,生命之树常青!《绿》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绿》吧!这样导入新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不情趣盎然!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用“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导入;《我的叔叔于勒》,可用“资产阶级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马克思语)的名句导入,如此等等,都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应当注意的是所引诗文必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不要因引用诗歌、格言、警句等而转移了教学目标。(五)培养了学生的非监禁刑满释放后,他把自己打造成未来的历史上的“背景说”,描述他们从前一历史时的即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比如教唐先生的《琐忆》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新课:作者唐,原名唐瑞毅,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研究鲁迅的专家。他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学习到初二就被迫辍学。他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23年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从事散文和杂文的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员至今。本文写于196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他怀着深厚的景仰之情,写了这篇文章。关于本文的写作动机,他说:“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30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关怀爱护青年的呢?学习课文后,你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有哪些新的理解呢?这样导入,将作者介绍、写作动机、时代背景熔于一炉,既加深了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自觉性,同时还能从作者的生平中汲取勤奋学习的动力。但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反对华而不实。(六)培养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树立生活的热情,并将教学内容尽量以情动情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用了一段抑扬顿挫、情溢于辞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教科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具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大家都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满怀崇敬之情,以一种虔诚而又迫切的心情学习课文。这堂课效果之好就在情理之中了。导语以情取胜的关键是:教师自己对内容怀有深情。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缺乏甚至毫无感情,又怎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呢?再如,教师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末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早晨第一列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能尽快进入到课文之中,情感渲染可以对学生起到“晓之以情”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需要要说明的是,导入时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七)提供“导”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登泰山记》一课,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的小黑板后,举着地图说三峡的情况,再指着三峡的照片介绍。亦可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八)课前教学时应注意所选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要求我们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唱片、录音和录象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我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后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我想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九)我们是怎么看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小小的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过了,几分钱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挂齿。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了多少热,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这样的导语,通过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十)金桁架固定论,引导学生多使用,获得深刻意识这里所说的思考,指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从编者的意图看,是作为配合教与学,解决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安排的,或作预习提示,或作课后练习。但它的价值还不仅如此,借助思考题的提示设计出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够的,它可以提高思考题的利用率。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吧,讲莫泊桑的《项链》,利用“思考和练习”题中“文章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的布局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