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高等教育的改革在美国高等教育的200多年发展过程中,开放的教育运营体系逐渐由市场调节主导,国家相应干预为辅,逐渐占主导地位。过去美国比较重视个人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把个性培养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个性化长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是这种崇尚个人价值的取向导致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危机,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很多管理者认为应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大学的教育目标中统一起来。一方面,大学教育需要发展人们的个性;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大学也要受社会的公共利害关系所约束,大学教育必须强有力地肯定社会集体的要求,帮助学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美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通过一定的教学制度予以实现。学分可以积累、存储和转移,并能够在各学科领域、各高等院校和若干年内流通,由此造成了各高校在教学上的竞争。美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高和开放性等优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市场对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效率和效益,要求改革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适应社会的快速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知识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国家间竞争更多地取决于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英国接连发表了《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古典人文教育转到重视现代科技教育,文理并重,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到积极开展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宽口径综合课程教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竞争力,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英国几所著名的大学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牛津和剑桥都采用精英化教育方式,规定了严格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两所学校均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密切交流。导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习导师,他们专门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另一种是生活导师,负责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导师制的实行,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和教师密切交流和沟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主要是它的专才培养模式,其中巴黎中央理工大学是专才培养模式的代表。该校非常注重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入学的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习广泛的理工科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两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业状况划分专业领域。另外众多的有着很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社团,不仅成为学校管理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与很多大公司接触,公司也乐于赞助学生社团活动,并将一些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交由学生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注重高校和企业的科技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立了如联合研究制度、合作研究制度、合同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日本具有职业培训性质的课程较多地是由学生就业的场所(如企业、政府部门等)承担的。日本的大企业或政府部门甚至设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定期地对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所以,日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无需花很多时间学习这些知识,这样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基础理论和接受素质教育。另外,日本很注重人格培养的基础教育,日本的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首尾一贯地强调育人。例如,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开设的课程,从人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家到宇宙,以及从外国文化研究到科学研究规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日本的学分制规定提前修满总学分就允许毕业,为促进大学间的交流、协作,谋求教育教学内容的充实及多样化而实行“学分互换制”,学分互换制有效地加强了大学间的交流。二、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的内容上,从重视科学教育向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近代西方大学以技术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尤其20世纪70年代,在许多国家,“职业至上论”甚至统治了大学的校园,其结果使专业教育掩盖了高等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日益下降。进入90年代以来,科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是以系统化、集约化为基本特征的,仅仅学会某一职业或专业技能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国普遍开始注意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力争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许多西方学者从西方的社会危机和高等教育危机中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教育,有助于在理工科和文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大学生有一个平衡的及较为完整的训练,以弥补科学教育造成的大学生的人格危机和文化分裂,从而弘扬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精神,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因此,许多大学出现了文理工三方面的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甚至出现了文科和理工科的双重学位课程,还有一些学校要求文理科学生必须交叉学习一些课程。在培养目标上,高校既重视知识学习,更注重能力培养,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现存的观点、原理和知识。学生只要依靠记忆力就能完成大学本科学业,教师很少要求学生探索尚未有定论的问题,也不要求学生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知识数量的增长以及学科的进一步分化,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学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得的知识很多,毕业以后仍然面临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的问题,不能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一辈子。对学生来说,最持久的甚至是终生有用的是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把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作为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尤其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注重能力培养应该说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最显著的特点。从而确立了当代美国本科生教育的改革方向。在教育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封闭模式,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产学研”合作是西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最近的30年里,美国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办学新模式。美国“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合作内容主要包括:高校与企业联合组织咨询小组或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双方关心的事情;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资助、贷款或奖学金;企业支持高校的科研,这种合作的发展趋势是集中利用资源,联合使用设备;高校参与企业的训练活动,帮助企业开设培训课程,训练雇员;高校与企业联合开设学位课程;等等。在机构设置上由单一系统向多种系统转变,由面向国内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单一的、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有培养实用人才的社区学院、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以便满足劳动力市场和受教育机会均等等各种各样的复杂需要。高等教育机构走向多样化以履行其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中心、专业培训场所、终身学习聚集点和国际合作伙伴的职能和义务。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具有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的国际化特征。国际化已成为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美国不少大学都把创办“全球性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高校校园已延伸到国外。许多大学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互换本科生的项目,渴望在21世纪让整个世界成为美国本科生的校园。三、创新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的教育应建立在其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起步较晚,步伐相对较慢,所以我们有必要向国外借鉴一些成功经验,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创新教育平台,创建一套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传递-接受”式的一言堂模式。在这种僵硬的教学方式下,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寻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今,我国的高校也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社团活动,主要由学生会组织实行,但其活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远还不及国外的大学。我国高校应给学生多创造更多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富有个性的思维。其次,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过细,课程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学生选择课程和专业的自由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恰恰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条件,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果。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重组各种相近的学科,开设综合性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采取多元评价模式。根据不同课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要借鉴国外的评价方法,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评价的标准。最后,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和提高。还应使高校的科研团队与教学相结合,将教学科研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