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第二乡_第1页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第二乡_第2页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第二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第二乡

伊豆的舞者川端康成是作品的主角原型。他因生活的困难和精神的痛苦而开始了孤独之旅。他是漂泊者,却又是一个幸福的追随者,旅行途中的人情风景让他可以给自己组建一个家庭,这个家庭不是成员关系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一个真实可感的为精神与心灵提供庇护的家庭。川端康成为摆脱困苦做出了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虽然这样的回报一点儿也不丰厚,但就心理状态而言,这就是作者幸福的一切,这一切甚至够他咀嚼一生。一、艺人们的fig食周国平在他的散文《家》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家是一只船,在漂泊中有了亲爱。”①此时的“家”已经不仅仅是那个有墙有瓦的地方,而是一团凝聚着的亲爱之情。这种“家”对于川端康成来说是极为陌生的,对于文中的“我”而言也同样模糊。为什么在见到舞女一行人之后,“我”会产生相亲相爱的情愫?“我们”非亲非故,却能够坦诚相见。“我们”只是偶然相识的陌生人,却似亲人一样在对方的身体和精神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人间的温暖和可贵的慰藉。在当时的日本,巡回艺人身份低微,茶馆老婆子以轻蔑的口吻将舞女一行人称作“哪有客人留他们,他们就在哪住下”的“这种人”。他们居无定所,同当时的“我”一样漂泊。“我”虽然是高等学校学生,受路人尊敬,但“我”内心的孤苦是不被人察觉和了解的。“我”和巡回艺人的心理状态相仿,甚至可以说他们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恒定的环境中,更能适应与理解漂泊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和巡回艺人是一类人,同样漂泊如浮萍,同样生活艰难,同样带有巨大的自我怜悯心情和对他人的宽容之感。在《伊豆的舞女》的第四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我仿佛忘记了他们是巡回艺人之类的人,既没有好奇心,也不轻视,这种很平常的对他们的好感,似乎沁入了他们的心灵。”②这是“我们”相互渗透的最好证明,后来主人公所有派生出来的情感皆源于此。“我们”组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家庭,这个家虽然没有被明确地提出来,但它的存在是被文中的一切善良人所认可的,也是川端康成想要的。在作者的潜意识中,他把自己视作艺人们的家人,所以在作品中,当艺人决定在汤野逗留一天接待客人,建议“我”到下田与他们会面时,“我感到像是被人遗弃了”。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植入一群善良的陌生人,不曾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的感情一触即发难以控制。此时此刻,川端康成企图让他人所拥有的成为共享,这是人的本能和灵感,是追求幸福时的幸福和害怕失望的不安。作者把自己和艺人们归为一类,在他们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但遗憾的是,文中的“我”获得的愉悦是短暂的,艺人们的漂泊是一个轮回,他们的生活即是漂泊。“我”的漂泊则是作者为了解脱而尝试的解救办法,“我”的漂泊不可能代替“我”的一生。伊豆,这个第二故乡,给作者归属感,给作者一个理念上的家、心灵的家、精神的家,却不能给作者提供现实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这一次心灵归家之旅。二、拥有强烈的道德普遍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按照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定义,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自我感),即个体对自身生存发展意义的情绪体验。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而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我这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我正因为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感,这才走上到伊豆的旅程。因此,听见有人从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的感谢。”③对于一个孤儿而言,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家庭给予的温暖和来自世人的认可。作品中的“我”即是川端康成本人,他从小缺乏亲人之爱、朋友之爱,性格孤僻,有强烈的自卑感又有同样强烈的自尊。人的内心越是脆弱,其防御机制就越强。川端康成难于融入与自身相异的社会环境,无法通过博取地位和荣誉掩盖心中痛苦,所以试图重视自我寻求解脱。川端康成在他的伊豆之旅中结识了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尽管这些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生存环境糟糕而具有不好的习气,但是他们纯朴善良的本质是恒定不变的。他们不带偏见地以客观的眼光评定川端康成,并发自内心地尊重他赞许他。这正是当时的作者最需要的,存在感由此而生。当文中的“我”多次被信赖时,“我”是既惊讶又欣喜的,所以文末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④在这次伊豆之旅快要结束的时候,川端康成心中的苦痛化作泪水畅快地流了出来,他寻思着自己得救了。三、内容的真实感受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说道:“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们自身;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⑤川端康成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他独自旅行,试图用欣赏美景的眼光欣赏他身边的人与事,试图找回不带半点儿怨恨和遗憾的纯洁心灵。《伊豆的舞女》的创作动力是人生的悲痛、寂寞之感和渴望得到救赎的强烈愿望。文章从始至终弥散着淡淡的忧伤,节奏平缓而沉稳,这样的基调与浸透在雨雾中的伊豆山水组合成了一曲悠远的咏叹调。没有大悲大喜的直接宣泄,没有纠缠不清的复杂场景,却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受。川端康成不希望读者在作品的淡淡忧伤中窒息,更不希望自己沉溺于与他形影不离的忧郁气质,他将自己的期望写入了作品,让幸福的光芒从文字之间闪现出来。《伊豆的舞女》中的中风老人时刻与病痛为伴;三个幼儿失去了在莲台寺银矿做工的父母,与可怜的婆婆相依为命;千代子在奔波途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宝宝;熏子迫于无奈,年纪轻轻做了舞女;妈妈严厉、慈爱,同时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幸的,他们代表了当时挣扎在社会下层的那群人。“我”同这群人一样生活艰难,所以“我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珍惜。在不幸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家庭成员的亲爱之情和笑对人生风雨的乐观精神。他们的贫贱生活也许在出生之时就开始了,但在漫长的奋斗之路上,他们学会了习惯现状,理解他人,善待自己。伊豆之旅带给“我”许多美好回忆,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此后,川端康成多次旅行到伊豆,把伊豆看作自己的故乡。在这样一个“群山和天空的颜色都使人感到了南国风光”的地方,有着纯净的没有受过一点儿沾染的优雅和安静。而这些东西的存在正好让沉浸在痛苦中的作者解开枷锁,毫无负担地亲近自然亲近自己亲近他人。短暂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坦诚交流,使“我”第一次真诚面对命运,真诚接受和看待尊敬、理解、关怀。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人的本质就是爱自己,设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川端康成就是努力实践的一个例证,透过《伊豆的舞女》中朦胧的景色,他展现出下层人民的酸甜苦辣,提醒我们用心去体会可贵的微小的快乐。四、川端康成的结局川端康成的人生困境并没有因为他的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