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审美情趣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1.gif)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审美情趣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2.gif)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审美情趣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3.gif)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审美情趣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4.gif)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审美情趣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5b3de170015daa2855aa9828a914f1b7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审美情趣
一、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与《伊豆的舞女》四川段康成是第一位亚洲第二个诗人,上任后被李鸿章所爱。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对古典尤其是对美的世界的探求。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日本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因此,他也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美学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除了表现自己特有的孤儿情绪外,着重描写了社会下层妇女的生活,以抒情散文般自由灵巧的艺术结构,塑造了一系列身世凄苦但却纯洁、美丽、善良的青年女性形象,弹奏了一曲曲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呼唤的动人乐章,形成了且美且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艺术风格。而川端本人也被中国学者称作“冷艳文士”。《伊豆的舞女》便是其典型代表。它以川端文学特有的清纯、孤寂凄凉和哀伤征服了几代人的心。该作品犹如一首纯洁且充满犹豫元素的抒情歌曲。它长久以来都被认作青春小说,广受喜爱。小说描述的是二十岁的“我”为了排遣心中莫名的苦闷与忧伤,只身来到伊豆,途中偶遇一行流浪艺人并邂逅了十四岁的舞女萱,我被舞女的纯洁无邪所吸引,旅途的最后,“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出来,最后顿感心情舒畅这一故事。《伊豆的舞女》在川端作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川端最初被认可的作品。它的原作于大正十五年连载在《文艺时代》的一月二月刊上,事实上,该小说是《汤岛的回忆》中的一部分。《伊豆的舞女》是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来创作的,作品中的“我”恐怕就是高中时代的川端本人。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179川端幼小就失去双亲,这种不幸的身世,促使他身上具有一种孤儿根性。这种气质以及因此产生的苦闷忧郁情绪长期以来一直是他的心理负担。他本人将其原因归结为缺乏母爱且从未获得过被认为世界上最温暖事物的家庭关爱。在他上第一高等学校二年级的那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来自故乡的“临时收入”,便想要利用这笔收入逃离这种苦闷的生活,便只身开始了伊豆之旅。当时川端与小说主人公“我”一样,也是二十岁。此外文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把那颗牙拔掉,装上金牙又有什么关系呢?”舞女的声音忽然飞进了我的耳朵。我扭头来,只见舞女和千代子并肩行走,阿妈和百合子相距不远,随后跟着。她们似乎没有觉察我回头,千代子说:“那也倒是,你就那样告诉他,怎么样?”她们好像在议论我。可能是千代子说我的牙齿不整齐,舞女才说出装金牙的话吧。178体弱多病的川端母亲怀胎七月便早产下了川端。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生育的川端也是体弱多病的,据说他生下来时就被周围人怀疑能否养活。而根据川端本人的追忆,自己在八岁之前饮食不规律,牙齿长得不好,牙齿排列也不整齐。这些情况都与小说中男主角“我”的情况相吻合。二、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中世纪英川端文学因其独创的审美意识而广受读者喜爱,川端自身也擅长将对传统自然美的描写与对近代心理的描写融为一体,在西式文化与东洋文化的融汇点上显现其特别的审美眼光,从而开创自己独有的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川端文学有其独特的魅力,其影响早已跨越了日本国界,起到了让世界人民重新审视东洋文化的作用。我们通过《伊豆的舞女》来分析。在该作品中,显现了比较典型的三种美,即日本传统美、物哀以及朦胧美。(一)对舞女形象的描述众所周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情,不同的地理环境必将培育不同的审美情趣。诸如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有审美眼光,欧美人有欧美人特有审美视觉。日本人当然也不例外。所谓日本传统美,就是由和歌、俳句、民间舞蹈等事物构成的并以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可以看出,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努力雕刻了日本特有与众不同的优雅与纤细的传统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艺术构思以及审美意象,都能让人想起俳句般的美感。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活像稗史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148这三句话将小舞女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眼前。文中出现的“稗史”一词,原来是相对于正史而言,在中国古代由稗官记录下来的民间传说以及轶事,又引申为故事、小说之意。这里我们一般认为大致指的是江户时候的小说类故事(又称“草纸”)。舞女的音容笑貌宛如江户时代读物中的插画姑娘一般,复古清晰且充满魅力。这三句话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已经对小舞女有了淡淡的好感。这里特别想说明的是,男主角“我”俨然感觉到了舞女的形象如插画姑娘,而江户时代读物中的插画姑娘正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性事物。正因为如此,男主角才对伊豆之旅有了情感寄托。山道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这时候,大粒的雨点开始敲打着我。……走进黑魆魆的隧道,冰凉的水嘀嘀嗒嗒地落下来。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浑浊,成为黄汤了。……鼓声停止,我又不能忍受了。我沉醉在雨声中。……雨停了,月亮出来了。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银亮的。这两段是对雨的描写,川端仿佛将雨也赋予了生命。在自然中美是无限的,而作家的感受却是有限的,因此,体现在小说中的美必须经过作家的感情过滤,凭作家特有的感情提炼、浓缩而后形成艺术之美。真情必须以物来承载,来升华。万物均可生情。日本文学作品侧重寄情于景。诸如夕阳、月夜、雪花、雨水都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日本列岛受到温带特有的湿度降雨量眷顾,文中描绘了雨乡的雨具、雨乡的“避雨茶馆”,而雨也仿若成了日本制造的物品,成为了日本传统美的应景之物。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对雨的描写也不罕见。比如小野小町留给后世这么一首和歌:忧思逢苦雨,人世叹徒然。苦雨绵绵,花褪残红,岁月蹉跎,年老色衰。而《伊豆的舞女》中前文所展示的两段对雨的描写也正是借助“雨”这一自然之物,寄托了作家中心的日本传统美。(二)建立在爱情中的要求物哀是日本中世文学的理念,幽情、物之情感,多愁善感。其源头要追溯到《源氏物语》。自本居宣长以引对《源氏物语》的特性作出规定之后,被用作把握平安时代文艺的本质的概念。通过理性与感情的协调而产生的优雅细腻而深沉的情趣心情。《伊豆的舞女》全篇贯穿了这么一种美,淡淡的,冷冷的,如一曲哀愁的抒情诗,如残梦般的存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着力描绘了男女之前的暧昧模糊之恋。且在不经意间将旅人的忧愁时不时地展现出来。将青春期的爱情描写得如诗一般梦幻。于是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一种温柔的伤感、一种淡淡的哀愁。我们选取小说中两个例子来分析:我一个人看电影去了。女解说员在煤油灯下读着说明书。我旋即走出来,返回旅馆。我把胳膊肘支在窗台上,久久地远眺着街市的夜景。这是黑暗的街市。我觉得远方不断隐约地传来鼓声。不知怎的,我的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了。183此处“太鼓的声音”以及“眼泪”正是怀揣淡淡爱慕之心的“我”的心声。作品整体充满了朴素真诚的感情。并且,这种美丽的恋爱心绪给离别更渲染了冰冷且悠远的哀愁。这种情感基调贯穿川端前期的作品,形成他独有的审美意识。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188文章结尾的一句。虽然我们在主人公登船的场景看不到泪眼别离的大悲大痛,也看不到歇斯底里的挽留呼唤。这种悲伤正是一种温柔的悲伤、婉约的悲伤、富于韵味的悲伤。川端将两人的这种淡淡悲伤归成了美,将微微的哀愁与真实之美融为了一体,构筑了物哀的世界。(三)用自己的东南角梳理狗毛毫无疑问,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正是陈述了一个朦胧的青春爱情物语。比如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还在汤野的时候,我就想跟她要这把插在她额发上的梳子。所以她用这把梳子梳理狗毛,我很不舒服。173“我”为何要将插在鬓发上的梳子带走,正是因为对舞女抱有浅浅的爱慕之情。为什么“我”觉得梳子不能用来梳小狗的毛发,其理由我们来结合梳子的形象剖析。这里梳子因为它的主人,已经成了美的化身,“我”以为,对于天真烂漫的舞女,是半点也容不得有“丑”的成份存在,所以她的梳子给小狗用了可不行。“我”想如果问她拿了这把梳子,离别后看到它也就能够回忆起她这个人以及这段往事。但舞女用梳子梳理了狗毛,让“我”感觉“我”的这种情感会被狗毛给弄脏的。三、川端文学的日本美学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在于传统文化影响、川端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三点。其一就是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风、花、雪、月”为象征的日本美的传统,“白”中可以窥见更多的颜色,“无”中又赋予了一切。川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在于:他重视日本古典文学中淡淡的哀愁与朦胧意识,他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融悲融美为一体;他运用传统的手法,表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他尽可能地活用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学形式,完美地表达了传统的哀伤与风雅的审美意识,通过创作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人文意识的描写,开创了川端文学的日本美学。1968年川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身着带有家徽的和服正装,以高格调的日语进行了演讲,感人肺腑。在演讲的开头他介绍了道元禅师的“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明惠上人的“东月拨云相伴随,更怜风雪侵月身”以及高僧良宽的绝命诗“秋叶春花野杜鹃,安留他物在人间”这三首和歌。他说与自然合一这一点正是日本人传统精神的根源。并且他在演讲中还讲到芥川遗书《临终之眼》以及一休禅师提了“入佛界易,进魔界难”字句的手迹,进而把“死亡”、“虚无”等都归结为与自然合一这一日本人的精神土壤。他的这一名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演讲,正是他自我解剖了日本这片土地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影响。其二就是川端的个人经历。川端是个不折不扣的孤儿,双亲过世后由祖父母抚养,而后又经历了姐姐与祖父的离世。这种人生经历对他的人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关联,对他的审美意识产生根深蒂固影响的重要原因。这种“孤儿根性”便是川端文学的精神底盘。其三,就时代背景而言,川端走上文坛的时候,正值日本动乱、危机的时刻。当时,法西斯份子的军国主义势力不断强化,他们不顾民众反对施行战争政策。另一方面又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应运而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强盛发展。追求艺术美的作家川端,他既没有参与坚决反战,与恶势力斗争的行列,又不“顺应时局”,鼓吹战争,宣扬大日本思想。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旅行、下棋、阅读和研究日本古典作品。在这种时局下,正因为追求传统美与悲的结合,他维持了独立的人格,毕生追求艺术的美与情感之悲。四、川端文学中优秀作家的审美意识综上所述,本文从《伊豆的舞女》来解读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汉大学《综合线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企业预算管理认识实践劳动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房屋建筑学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理工学院《生物标本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飞行器系统分析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牡丹江大学《路桥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强茂公司介绍》课件
- 《CAXA数控车教程》课件
- 交换机工作原理详解(附原理图)
- 小学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课件
- 2023年考研考博考博英语福建师范大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
- DLT1123-2023年《火力发电企业生产安全设施配置》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全册教案
- 山西阳城阳泰集团西冯街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金锁记优秀课件
- 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杀虫单废盐资源化处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单词表(默写版)
- 海德堡HRT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
- 世界国家地区区域划分 Excel对照表 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