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3.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太阳吟①
闻一多
一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二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三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四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五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六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七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八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九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十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十一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十二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注】①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
文本二:
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
B.“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对家乡的思念。
C.“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
D.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极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B.“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
C.“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
D.“六龙骖驾”“神速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太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意象,拓展了诗歌意境。
7.文本二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调研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小鸟
(科威特)法赫德·杜威利
一辆市政洒水车正在市场里洒水作业。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为避开喷洒而出的水球,径直冲进了老人的店铺。
老人望着小心翼翼猫在天井中的少年,见他左手提着新衣服的边,从右手中垂下一根细线,线的另一端拴在一只小鸟的腿上。那只小鸟在尝试了各种逃跑的方式后,已经绝望地屈服于男孩的折磨之下了,它耷拉着脑袋,低垂着翅膀。每次汽车疾驰过男孩身旁,小鸟就像淋了一场毛毛雨,拍打着翅膀,重新尝试着逃生的努力,直到精疲力竭。接着,它便抬起头,转动脑袋,似乎对这场淋湿它全身的“雨水”感到诧异。它的羽毛湿湿地黏在一起,颤抖时,从羽毛的分际处显出红红的肉色。
老人开始仔细地打量这只可怜的小鸟,他感到仿佛有一只有力的手紧捏着他的心。老人不忍心再任由男孩儿继续折磨他的俘虏,他把男孩儿唤到身边,说:“小朋友,你能把这只小鸟卖给我吗?"
小孩儿似乎没听懂他在说什么,诧异地望着他。大人们要买小鸟?这令他颇感惊奇。他答道:“啊?好的。”
老人爱怜地捧着小鸟回到自己的铺子,用布为它擦去羽毛上的水和污泥,擦拭干净后,老人悲伤地发现小鸟的一只翅膀折断了,他便找来一根火柴棍绑在它受伤的翅膀上,为它接骨。
第二天早晨,却发现小鸟失踪了。老人不停地寻找,正在用力地拍打一个大洋铁罐,突然小鸟从铁罐中跳了出来。老人心中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快乐,好似一个长期离家远行的亲人又回到了身边。
这样几天过去了,老人一直精心照料着小鸟的翅膀。两周后,小鸟的伤口愈合了。老人为它拆开翅膀上的细线,取下火柴棍,用手托起小鸟的翅梢,对它说:“你现在自由了,我的朋友。啊……快飞吧!"小鸟从老人手里跳出来,却落在大铁罐的木塞上。它张开翅膀,又在老人面前垂落下。老人很诧异,盯着它说道:“难道你还飞不起来?过来让我瞧瞧哪里有毛病,老人两只手捧着小鸟,检查了一下它的翅膀,发现骨头没有接回原位,是他在接骨时搞错位了。因自己的过失而让小鸟受罪,老人感到如鲠在喉,又强忍住了泪水。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过了一年。这只折断翅膀的小鸟一直生活在瘸腿老人的铺子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彼此陪伴的生活,但有时两者之间又会剑拔弩张,往往是老人被小鸟的顽皮嬉闹气得咬牙切齿。不时袭来的悲伤的情绪,使小鸟变得不再是主人喜爱的温顺安静的模样。那天,老人的诗人朋友带来一只灰色掺杂着几根暗红色羽毛的小鸟,它的腿上支着一根火柴棍。诗人把它放进老人的杂货铺,说道:“我从街上一个小男孩儿那里买了这只小鸟,你看它的腿断了,翅膀上的羽毛也被揪掉了,你就让它与你的小鸟一道过活吧,说不定它们能互相减轻对方所受的痛苦。”
两只小鸟面对面站着,愤怒地对望了一眼,旋即短兵相接地厮杀起来。开头几天,整个店铺都笼罩在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一个星期过去了,老人觉得两只小鸟间似乎开始出现了友好的关系。每当老人打开店铺的门,它们就齐声欢唱迎接他,然后一起落到老人肩头。“新客人"来了一个月以后,老人有一天发现它翅膀上的羽毛已经长全了,于是对着瘸腿的小鸟说:“朋友啊,你现在已经能够在空中飞翔了。我们交了这么些天的朋友,你想要离开我们了么吗?我想你不会的,你是我们的朋友,你说呢?”
第二天早晨,老人打开店铺,老人看到两只小鸟躲在长凳上,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一看到老人就像往常一样欢叫着,热烈欢迎他。老人也如同每天早晨那般喂它们吃小麦和米粒,又把水盆添满,但是它们却不吃也不喝。老人开始观察起两只小鸟来,发现原来那只小鸟一步不离地紧紧跟随着它的伙伴,然后它们又一次依偎在一起。突然,瘸腿的小鸟张开翅膀在店铺里飞了一阵,像是最后一次向朋友告别似的,接着迅速穿过大门飞到了空中。
苦恼和愤怒同时向老人袭来,而那只小鸟则缩在罐子中间的角落里,它也张开了两只翅膀,任凭它们垂落在地上。老人依稀看到了小鸟眼角的泪水!
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小鸟仍然忧伤不已,不吃不喝。第三天,当老人打开店铺时,发现小鸟已然离开尘世,身子躺在米篮当中,一动不动。
老人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小男孩为避开洒水车而冲进老人的店铺,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老人与小鸟的故事。
B.小说较为详细描述了小鸟“被俘虏"时的状态,既表现了小鸟被折磨时的可怜,也能体现出老人善良的品质。
C.小说使用了大量的“独白”来塑造人物形象,既使人物的语言富有特色,又充满人物丰富的情感。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多次描写断翅小鸟垂落的双翅,表现了鸟儿折翼和无法回归原先生活的悲惨境况。
6.下列对文本中“瘸腿小鸟"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瘸腿小鸟与断翅小鸟一起生活的画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慰藉了独居老人的内心。
B.瘸腿小鸟刚开始与断翅小鸟剑拔弩张,跟先前断翅小鸟与老人之间的剑拔弩张原因是一致的。
C.瘸腿小鸟在翅膀羽毛长全后飞行离去,与断翅小鸟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性。
D.与老人相处陪伴一个月以后,瘸腿小鸟最终离去,加剧了老人内心的孤独,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7.作者有科威特“第一位小说家”之称,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揭示独居老人生活状态这一社会现实的。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医
薛培政
“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
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
“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
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
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而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
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
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却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
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
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
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气方刚的先生在听了刘院长介绍的茹冈村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后,当即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
B.茹冈村人见到县里派来的医生是一个细皮嫩肉的白面书生后,心里充满对先生能否留下的疑惑。
C.喝农药寻短见的二柱子奄奄一息之际,先生不听劝告,毫不犹豫地救治二柱子,挽救了他生命。
D.先生在农村干了一辈子的村医,他虽然对成为领导并不太过于热衷,但心里又难免有些许遗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小说运用外貌描写来展现先生形象,让读者见其貌、知其人。
B.“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小说转述爷爷的话,侧面叙写先生对“我“的救命之恩。
C.小说中“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立即出诊"“不嫌弃小孩吐自己一身”等细节描写,塑造了村医的光辉形象。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写,叙写了作者的亲历故事,以及其同村人的经历,“我"的讲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医的形象特点。
9.读者评论薛培政的小小说“接地气”,请结合这篇小说加以分析。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地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装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她"形象上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又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中不惜繁笔描写母子二人吃晚饭的场景,“菜汤”“馒头"“汤盆放在地上”,吃食如此简陋,是为了凸显对他们的凄凉境遇的怜悯之心。
C.小说中有多处对老者称呼的“妈"加了引号,作者想借此表明人物形象巨大的反差以及由此给“她”带来的强烈的心灵震撼。
D.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的暮年心理。
B.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C.小说运用误会法,在情节上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使读者心理前后产生巨大反差,引发思考。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8.文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对情节、人物有何作用?简要说明。
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鼓声"。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江苏省常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
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
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因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
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
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身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
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
“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
“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
“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
“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
“是吗?”父亲抬起头来。
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
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
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
(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
B.“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
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
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
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8.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3.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
【答案】1.A2.D
3.(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
(2)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4.①泪水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②泪水使得伍原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泪水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错误,由原文可知,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的内心也有过恐惧、挣扎和无助,甚至近乎绝望。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项,“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错,应是给了近乎绝望的伍原以力量、勇气和希望。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梳理情感变化,需要从小说结构入手。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本小说由环境描写开始,压抑荒凉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还是没有任何与人有关的迹象,加上详细的心理描写,无不表现出主人公的窒息和无望。这是小说的开端。看到“如豆的一小点儿光”,是小说的发展,此时伍原心里燃起了巨大的希望。伍原与老乡“搏斗"是小说的高潮。因为不能还手,伍原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而且老乡是聋哑人,此时伍原的内心是绝望的。老乡了解了伍原的身份后,给伍原指明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小说的结局。此时伍原心中充满信心,坚定无畏。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相关物象(泪水)作用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文中出现过“泪水”的地方圈画出来。其次,结合上下文弄清楚伍原每一次流泪的原因。最后,总结“泪水"的作用,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小说开头,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水;等到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聋哑老乡无法知道他是共产党,他又流下了委屈无奈的泪水。据此可知,泪水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了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令伍原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太阳吟①
闻一多
一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二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三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四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五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六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七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八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九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十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十一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十二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注】①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
文本二:
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
B.“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对家乡的思念。
C.“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
D.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极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B.“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
C.“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
D.“六龙骖驾"“神速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太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意象,拓展了诗歌意境。
7.文本二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5.D6.C
7.①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
②诗人将太阳拟人化,把太阳视为使者、知己等,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
③运用第二人称,以呼告方式与太阳平等对话,直接倾诉情感。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便觉他乡是故乡"说法错误。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的意思是,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着东方或者西方的气质与修养,当然,也必定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因此,这是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阳身上,而并不是“便觉他乡是故乡"。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实与虚的完美结合”说法错误。“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诗人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都是虚写,没有实写。因此,并非“实与虚的完美结合”。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从抒情上来看,诗人先是将太阳看着“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烘不干“游子底冷泪盈眶”、不能“五年当一天跑完"的让人埋怨的对象;然后由太阳公转的客观规律,想到要是“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又进一步想到太阳就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我家乡来的”,于是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太阳倾诉“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这是把太阳当成了倾诉对象,像它倾吐衷肠。最后诗人更是干脆将太阳认作是自己的故乡:“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可见,诗人以太阳为抒情对象,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不再单纯将太阳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
从修辞手法上来看,诗歌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梦,“奔波不息",和自己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在第5、6节里,诗人将太阳当作是东方、家乡来的使者,当作是故乡的来客,迫不及待地向它打听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认为太阳奔波不息,和自己“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在第9到12节里,诗人更是将太阳视为知己,向它倾诉心声:“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可见,诗人将太阳拟人化了,使太阳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
从诗歌人称上来看,诗歌将太阳呼作“你”,采用第二人称,充分调动情感,诗人自然就成了抒情的主体,便于以呼告的方式与太阳平等对话,向太阳发问,对太阳诉说心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调研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小鸟
(科威特)法赫德·杜威利
一辆市政洒水车正在市场里洒水作业。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为避开喷洒而出的水球,径直冲进了老人的店铺。
老人望着小心翼翼猫在天井中的少年,见他左手提着新衣服的边,从右手中垂下一根细线,线的另一端拴在一只小鸟的腿上。那只小鸟在尝试了各种逃跑的方式后,已经绝望地屈服于男孩的折磨之下了,它耷拉着脑袋,低垂着翅膀。每次汽车疾驰过男孩身旁,小鸟就像淋了一场毛毛雨,拍打着翅膀,重新尝试着逃生的努力,直到精疲力竭。接着,它便抬起头,转动脑袋,似乎对这场淋湿它全身的“雨水"感到诧异。它的羽毛湿湿地黏在一起,颤抖时,从羽毛的分际处显出红红的肉色。
老人开始仔细地打量这只可怜的小鸟,他感到仿佛有一只有力的手紧捏着他的心。老人不忍心再任由男孩儿继续折磨他的俘虏,他把男孩儿唤到身边,说:“小朋友,你能把这只小鸟卖给我吗?”
小孩儿似乎没听懂他在说什么,诧异地望着他。大人们要买小鸟?这令他颇感惊奇。他答道:“啊?好的。"
老人爱怜地捧着小鸟回到自己的铺子,用布为它擦去羽毛上的水和污泥,擦拭干净后,老人悲伤地发现小鸟的一只翅膀折断了,他便找来一根火柴棍绑在它受伤的翅膀上,为它接骨。
第二天早晨,却发现小鸟失踪了。老人不停地寻找,正在用力地拍打一个大洋铁罐,突然小鸟从铁罐中跳了出来。老人心中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快乐,好似一个长期离家远行的亲人又回到了身边。
这样几天过去了,老人一直精心照料着小鸟的翅膀。两周后,小鸟的伤口愈合了。老人为它拆开翅膀上的细线,取下火柴棍,用手托起小鸟的翅梢,对它说:“你现在自由了,我的朋友。啊……快飞吧!”小鸟从老人手里跳出来,却落在大铁罐的木塞上。它张开翅膀,又在老人面前垂落下。老人很诧异,盯着它说道:“难道你还飞不起来?过来让我瞧瞧哪里有毛病,老人两只手捧着小鸟,检查了一下它的翅膀,发现骨头没有接回原位,是他在接骨时搞错位了。因自己的过失而让小鸟受罪,老人感到如鲠在喉,又强忍住了泪水。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过了一年。这只折断翅膀的小鸟一直生活在瘸腿老人的铺子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彼此陪伴的生活,但有时两者之间又会剑拔弩张,往往是老人被小鸟的顽皮嬉闹气得咬牙切齿。不时袭来的悲伤的情绪,使小鸟变得不再是主人喜爱的温顺安静的模样。那天,老人的诗人朋友带来一只灰色掺杂着几根暗红色羽毛的小鸟,它的腿上支着一根火柴棍。诗人把它放进老人的杂货铺,说道:“我从街上一个小男孩儿那里买了这只小鸟,你看它的腿断了,翅膀上的羽毛也被揪掉了,你就让它与你的小鸟一道过活吧,说不定它们能互相减轻对方所受的痛苦。"
两只小鸟面对面站着,愤怒地对望了一眼,旋即短兵相接地厮杀起来。开头几天,整个店铺都笼罩在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一个星期过去了,老人觉得两只小鸟间似乎开始出现了友好的关系。每当老人打开店铺的门,它们就齐声欢唱迎接他,然后一起落到老人肩头。“新客人”来了一个月以后,老人有一天发现它翅膀上的羽毛已经长全了,于是对着瘸腿的小鸟说:“朋友啊,你现在已经能够在空中飞翔了。我们交了这么些天的朋友,你想要离开我们了么吗?我想你不会的,你是我们的朋友,你说呢?"
第二天早晨,老人打开店铺,老人看到两只小鸟躲在长凳上,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一看到老人就像往常一样欢叫着,热烈欢迎他。老人也如同每天早晨那般喂它们吃小麦和米粒,又把水盆添满,但是它们却不吃也不喝。老人开始观察起两只小鸟来,发现原来那只小鸟一步不离地紧紧跟随着它的伙伴,然后它们又一次依偎在一起。突然,瘸腿的小鸟张开翅膀在店铺里飞了一阵,像是最后一次向朋友告别似的,接着迅速穿过大门飞到了空中。
苦恼和愤怒同时向老人袭来,而那只小鸟则缩在罐子中间的角落里,它也张开了两只翅膀,任凭它们垂落在地上。老人依稀看到了小鸟眼角的泪水!
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小鸟仍然忧伤不已,不吃不喝。第三天,当老人打开店铺时,发现小鸟已然离开尘世,身子躺在米篮当中,一动不动。
老人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小男孩为避开洒水车而冲进老人的店铺,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老人与小鸟的故事。
B.小说较为详细描述了小鸟“被俘虏”时的状态,既表现了小鸟被折磨时的可怜,也能体现出老人善良的品质。
C.小说使用了大量的“独白"来塑造人物形象,既使人物的语言富有特色,又充满人物丰富的情感。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多次描写断翅小鸟垂落的双翅,表现了鸟儿折翼和无法回归原先生活的悲惨境况。
6.下列对文本中“瘸腿小鸟”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瘸腿小鸟与断翅小鸟一起生活的画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慰藉了独居老人的内心。
B.瘸腿小鸟刚开始与断翅小鸟剑拔弩张,跟先前断翅小鸟与老人之间的剑拔弩张原因是一致的。
C.瘸腿小鸟在翅膀羽毛长全后飞行离去,与断翅小鸟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性。
D.与老人相处陪伴一个月以后,瘸腿小鸟最终离去,加剧了老人内心的孤独,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7.作者有科威特“第一位小说家"之称,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揭示独居老人生活状态这一社会现实的。
【答案】5.A6.B
7.①小说通过老人对两只小鸟的如亲人般的关怀照顾,表现了老年人的慈祥仁爱和需要慰藉的内心。
②小说通过瘸腿小鸟的离去和断翅小鸟的悲剧结局,映照了老年人晚年因亲人相继离去后缺乏陪伴的孤独的生活状态。
③小说通过一个在城市中独守店铺的无名老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独居老人这一社会群体内心精神生活的关怀。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设置了悬念”错,文章开篇这样写只是交代故事的开端,并未设置悬念。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跟先前断翅小鸟与老人之间的剑拔弩张原因是一致的"错误。两只小鸟剑拔弩张是因为互不熟悉,而老人与小鸟剑拔弩张是因为断翅小鸟的顽皮嬉闹和有时候的不再温顺安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主要写了老人买鸟、老人医鸟、老人与鸟为伴,两只小鸟相伴,一只鸟离去,另一只鸟死去等情节,再现老人的生活(精神)的变化,表现了老年人的慈祥仁爱和需要慰藉的内心。
依据原文“瘸腿的小鸟张开翅膀在店铺里飞了一……迅速穿过大门飞到了空中”“苦恼和愤怒同时向老人袭来……小鸟眼角的泪水"可知,老人对瘸腿小鸟在康复后独自离去,留下断翅小鸟是愤怒而悲伤的,小说通过瘸腿小鸟的离去和断翅小鸟的悲剧结局,映照了老年人晚年因亲人相继离去后缺乏陪伴的孤独的生活状态。
文中描写了老人和小鸟相处的种种快乐温馨的情节,断翅小鸟死去后,老人重回孤单。小说通过一个在城市中独守店铺的无名老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独居老人这一社会群体内心精神生活的关怀。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医
薛培政
“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
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
“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
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
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而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
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
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却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
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
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
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气方刚的先生在听了刘院长介绍的茹冈村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后,当即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
B.茹冈村人见到县里派来的医生是一个细皮嫩肉的白面书生后,心里充满对先生能否留下的疑惑。
C.喝农药寻短见的二柱子奄奄一息之际,先生不听劝告,毫不犹豫地救治二柱子,挽救了他生命。
D.先生在农村干了一辈子的村医,他虽然对成为领导并不太过于热衷,但心里又难免有些许遗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小说运用外貌描写来展现先生形象,让读者见其貌、知其人。
B.“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小说转述爷爷的话,侧面叙写先生对“我“的救命之恩。
C.小说中“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立即出诊”“不嫌弃小孩吐自己一身"等细节描写,塑造了村医的光辉形象。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写,叙写了作者的亲历故事,以及其同村人的经历,“我”的讲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医的形象特点。
9.读者评论薛培政的小小说“接地气",请结合这篇小说加以分析。
【答案】6.D7.D
8.①热血:为群众留在农村当村医;②敬业: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就出诊;③医德高尚:被小孩吐了一身毫不在意,为救二柱子不怕麻烦;④医术高明:半个月治好了老羊倌的抑郁症。
9.①备受怀疑的白面书生,真心为群众服务,赢得了群众之心,最终成长为慈眉善目的村医老先生,人际关系充满美好的氛围;②作者走进乡野深处,选择乡村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故事,以村医的日常活动来展现人物风貌,人物、故事与乡村生活紧密联系;③作者塑造了为群众扎根农村的村医,展现了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思想,歌颂了奉献精神、人性之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的能力。
D.“但心里又难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窑炉维保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楼体节能照明设备采购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食品加工设备采购与技术转让合同
- 二零二四年临时厕所搭建与拆除承包合同
- 工会登山活动方案样本(3篇)
- 小麦订货合同模板
- 租房西安转租合同范例
- 汽车站车辆疏散应急预案样本(2篇)
- 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例文(5篇)
- 异地工地服务合同模板
- 中医师承拜师合同公证书(通用)
- 2019年上海闵行区初三英语二模卷(高清版-附听力文稿、答案)
- 解剖学 第七章 生殖系统课件
- 科室高风险患者管理记录登记表
- 《大学生劳动教育》第七章 合作性劳动与集体劳动
- 大学授课教案模板三篇
- (完整版)供应商审核表
- 教案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 利用函数的性质判断方程解【公开课教学课件】
- 平面向量等和线法课件
- 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