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二、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2.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难点: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步骤与内容(一)新课导入中国古代文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宏远的志愿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修身洁行、归隐山林。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今天,让我们在《归去来兮》的吟咏中,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板书题目、作者)(二)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情况。1.结合小序,总结陶渊明选择“归去”的原因。(4分)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程氏妹丧于武昌”2.既然选择“归去”,陶渊明当初又为何要出仕呢?(6分)①家贫子多、生生无术。②亲故劝告、家属引荐。③诸侯惠爱、心惮远役。④公田之利,足以为酒。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志向(三)文本梳理陶渊明的诗歌,往往带人进入一种深远的意境,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欧阳修为什么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提问:作者围绕“归”,写了哪些内容?预设:此前,学生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能很全面地回答出来。总结:作者围绕“归”,写了归去的原因以及归去的感受。(四)体悟情感提问:归去后,读出了陶渊明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明确:快乐。提问: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注意地点的变换,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预设1.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归途之乐。预设2.携幼入室的天伦之乐。预设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居室之乐。预设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的园中之乐。预设5.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自然之景而乐。预设6.人情之乐、躬耕之乐。预设7.出游之乐。总结:有些句子的理解不够准确。比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只是把这两句话理解为自然之景,云在天心,倦鸟还巢,作者因景而乐,但实际上作者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飞归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理想的归宿。这是归家的乐趣。所以,陶渊明的快乐,具体表现在归途、归家、出游三个方面,这是一种田园之乐。他笔下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宁静、自由。(板书:乐)提问:归去前,陶渊明的内心深处有什么别的情感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诵读文本,分组讨论,并在文本中找出依据具体说明。明确:悲伤提问:既然田园生活这么美好,陶渊明为什么感到悲伤呢?(板书:悲)明确:主要原因是世与我而相违。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作者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做过晋朝的大司马,但本身并非高门士族,在当时就已难避讥骂。到了陶渊明时代,家道衰落,他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重视。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王公大臣忙于争权夺利,不断地互相倾轧和残杀。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桓玄的篡位,以及刘裕的拥兵自立。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问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提问:陶渊明追求什么呢?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总结:这里存在着两种矛盾,官场的黑暗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官礼的束缚与追求自由、人格独立的矛盾。当面对这两种矛盾的时候,陶渊明选择了归隐,这是他本性的召唤,更是他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和苍凉。(板书:无奈)所以,陶渊明在最后发出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慨。(五)思维拓展提问:古往今来,像陶渊明这样的士大夫还有很多,一方面他们有兼济苍生的志向,另一方面他们又追求人格的自由,面对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们做出了一种怎样的选择?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预设1.李白预设2.苏轼总结:同学们的评论很精彩,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例子。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一看诸葛亮是怎样选择的。播放诸葛亮的视频。总结: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余年还作陇亩民。当两种志向不能兼得的时候,诸葛亮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因为政治清明,因为他遇到了明主。试想一下,如果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或者生活在我们现代社会,他的选择可想而知。(六)课堂小结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比如因新井诗而被贬江州却恬然自安的白居易,比如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却不惧风雨的苏轼,比如被南宋投降派排斥仕途坎坷而写诗著文的爱国诗人陆游。陶渊明的价值在于他为古往今来仕途失意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既然“显”不能成其志,“达”不能洁其身,选择逃离,远离污秽,尽力做好自己,有诗文传世,其实也很不错。因为陶渊明选择的是人格的独立,选择的是心灵的自由。这是陶渊明的处世哲学,也是我对大家的心愿。(板书;人格独立心灵自由)最后,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文本,感受陶渊明的处世哲学!(七)布置作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田野,选择了高楼大厦,便是朝乾夕惕,为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