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唐传》所见询问不进字考_第1页
敦煌文书《唐传》所见询问不进字考_第2页
敦煌文书《唐传》所见询问不进字考_第3页
敦煌文书《唐传》所见询问不进字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煌文书《唐传》所见询问不进字考

在阅读敦煌文献后,作者经常发现一些“肤浅而模糊”和“一般而不同的意义”的困难语言,这些词被记录并记录。历时既久,积累渐多。现选取四则,并试作诠释,以请读者指正。“整体国家之乱”—逗遛逗留斯328号《伍子胥变文》:“贤人贵宰,奔走启告吴王:‘……见一外国君子,泥涂而獐狂,披发悲啼,东西驰走。臣以傍观的审,监(鉴)貌可知,望陛下追问逗遛,必是怀冤侠客!’”其中的“逗遛”,近人多释为“挽留”“使之停留”义。又北图周字51号《开元职方格》断片:“于今后,仰放火之处约述逗留,放火后续状递报,勿稽事意,致失权宜。”“放火之处”指烽候,烽候遇有非常,则昼放烟、夜放火以报警。刘俊文于“约述逗留”下校云:“按据上下文意,疑‘述’为‘束’字音近致讹。”又云:“逗留者,延缓之意也。《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云:‘祈连知虜在前,逗留不进。’孟康注曰:‘律语也。谓军行顿止,稽留不进也。’”按:“逗遛”即“逗留”,“遛”为“留”的后起增旁字(涉“逗”字类化)。“逗留”有停留、延缓之义,辞书已载,自无可疑。但这一意义用于上揭二例则殊觉生硬。其实,上述“逗遛”或“逗留”并非停留、延缓义,而是因由、原因义。前例“追问逗遛”即追问那“外国君子”“披发悲啼”等等不正常举止的原由、根源,后例“约述逗留”即简要地陈述一下放火(示警)的原因。这种用法的“逗遛”或“逗留”唐代前后经见。如斯525号《搜神记》赵子元条记一异乡女子死后鬼魂为太守赵子元制衣,太守不知是鬼,每多与价及饰物以酬,后死女父母发冢取女儿尸骨回故乡安葬,在冢中见“钱无数,并金摄(镊)子及绢两匹。其父母惊怖。人推寻逗遛,方知太守与之”。又伯3078号《唐神龙间散颁刑部格卷》:“但有告密,一准令条。受告官司,尽理推鞠(鞫)。……密条灼然,有逗留者,即准律掩捕,驰驿闻奏。如无指的,不须浪追及奏。”伯4978号《王道祭杨筠文》:“维大唐开元二七年,……东朔方黎阳故通玄学士王梵志直下孙王道,谨[以]清酌白醪之奠,敬祭没逗留风狂子、朱沙染痴儿、洪(弘)农杨筠之灵。”伯2319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长者见目连非时乞食,盘问逗遛处:‘和尚且斋时已过,乞饭将用何为?’”“逗遛”北图丽字85号作“逗留”。《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唐德祀辩辞》:“(前残)聊知是自余钗等物,自是德祀分付。知是今款,即称一时充财分时。仰答逗□者!”“逗”下的缺字当是“遛”或“留”字。《唐律疏议》卷一五:“诸应输课税及入官之物,而回避诈匿不输,或巧伪湿恶者,计所阙,准盗论。”长孙无忌等疏:“应输课税,谓租、调、地税之类,及应入官之物,而回避诈匿,假作逗留,遂致废阙,及巧伪湿恶,欺妄官司,皆总计所阙入官物数,准盗科罪,依法陪填。”凡此“逗遛”“逗留”皆为因由、原因义,足可为释义之证。刘俊文先生不明“逗留”的这种特殊用法,“约述逗留”不可通,遂臆改“述”字为“束”以牵合文义,真可谓一误而再误矣。“各以贯之”,皆不一称“。”《敦煌变文集》卷二《庐山远公话》:“远公对曰:‘但贱奴能知人家已前三百年富,又知人家向后二百年贫;……诸家书体,粗会数般;匹马单枪,任请比试;……若于手下驱使,来之如风,实不顽慢。相公不信,贱奴自书,书卖身之契,即知诣实。”其中的“诣实”一词,颇为眼生。《文献》1995年第一期载蒋宗许《敦煌变文散札》一文,校云:“‘诣实’不辞,当是‘语实’之讹。盖远公大说了一通自身伎艺,欲以书契以证明自言不诬也。”按:蒋说非是。“诣实”犹言核实,符合实际,其义《汉语大词典》已载。唯大词典所引《史通》、《元典章》二例,其中前一例的可靠性尚存在疑问。《史通·载文》篇原文云:“唯王邵撰齐、隋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诣实,理多可信,至于悠悠饰词,皆不之取。”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云:诣,一作“谙”。徐复《<史通>校记》云:“诣当为谙字形近之误。本书《辨职篇》:‘精勤不懈若杨子云,谙识故事若应仲远。’谙,谓熟悉也。谙识故事即谙实也。作诣无义。”这就是说,上面所引“诣实”的三个具体用例中,其中两个被后人定为字形有误。俗话说,证不三,例不立。那么“诣实”究竟“辞”还是“不辞”,就要看有没有足够的例证了。笔者认为“诣实”不误。且看如下的例证:伯3638号《辛未年(911年)五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辛未年五月六日,沙弥善胜,于前都师慈恩手上,见领得函柜……锁钥,一一诣实,抄录如后:……”伯2049号《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右通前件算会,出见破除,一一诣实如前,伏请处分。”斯1774号《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某寺法律智定等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状》:“判官以当寺徒众等,就库内齐坐交割,前所由法律智定……直岁戒性等一伴点检分付后所由法律戒圆……一一诣实,具例如后:……”斯527号《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正月三日女人社再立条件》:“社人名目诣实如后:社官尼功德进,社长侯富子,……”斯2472号《辛巳年(981年)十月三日勘算司仓公廨斛斗前后主持者交过分付状》:“右谨奉勘算,一一诣实,分析如前,交过分付者。”伯3186号《宋雍熙二年(985年)洪润乡百姓某乙等牒》:“所欠诸家债负,录名已(如)后。麦粟已来已前债负,一一诣实。”伯3478号《福岩奉献舍施支分疏》:“今又施大花毡一领,大经床一张……故因强健分明之日,诣实支分。”此外伯2638号《司教授福集等状》、斯3984号《丁酉年羊籍》、斯4116号《庚子年羊籍》等写本亦皆有“诣实”一词。又《唐会要》卷七九载太和九年(835年)左仆射合诸道奏状:“诸节使新授……如须参谢,任具公服。到本州县后,交割兵马,诣实申奏。”等等,凡此皆足以证明“诣实”乃唐宋间使用频率极高的俗语词。但由于此词正统的文言文中殊不多见,故后人或致疑焉。“完善”组的“预防”《敦煌变文集》卷三《孔子项托相问书》:“二人登时却觅胜,谁知项托在先亡。”原校:“戊卷‘却觅胜’作‘各觅强’。”蒋礼鸿师校:“觅字应作觉,是形近之误。……‘觉胜’、‘觉强’的‘觉’就是角力的角,而角力的角即比较的较,‘较’字本义为车较,其作比较义的,是‘斠’字的假借。……‘觉胜’、‘觉强’,即较量胜败强弱,前文所述孔子与项托互相问答,旨在难倒对方,就是所谓觉胜、觉强;作‘觅’字无义。维摩诘经讲经文:‘只候觅皇倾法雨,专希大圣振春雷。’‘觅皇’为‘觉皇’之误,与‘觅胜’为‘觉胜’之误同例。”按:蒋师论述“觉”“角”“较”“斠”的关系演变,原原本本,厘然有当于人心。但文中有两点似还可斟酌。一是所引“觅皇”的“觅”,敦煌写本原卷斯4571号实作“斍”,即“觉”的俗字,作“觅”乃变文集编者传录之误,故不宜把它用作校“觅”为“觉”的证据。二是“觅胜”“觅强”义自可通,似不烦改字。伯2292号《维摩诘经讲经文》:“吾之弟子,十大声闻,寻常尽觅于名能,诚使多般而辞退。”伯2305号《解座文汇抄》:“劫(幼)时光,且觅好,阿谁听你闲经教,看看面皱尚觅强良(泉按:“良”为衍文当删),由(犹)不悟[无常抛暗号]。”《五灯会元》卷一五雪峰存禅师法嗣文偃禅师:“上堂,众集,师以拄杖指面前曰:乾坤大地微尘,诸佛总在里许争佛法,觅胜负。还有人谏得么?”凡此“觅”字用法皆与前揭“觅胜”“觅强”之“觅”字同,可证“觅”字不误。考《玉篇·见部》:“觅,索也。”“索”有求取、争、逞之义。《敦煌变文集》卷一《李陵变文》:“前头有将名苏武,早向胡庭自索强。直为高心欺我国,长交(教)北海牧低(羝)羊。”伯2718号《王梵志诗·骂妻早是恶》:“骂妻早是恶,打妇更无知。索强欺得客,可是丈夫儿!”斯5588号歌辞:“索强之人风火性,爱共人争竞。”其中的“索强”皆为逞强、争强义。“觅胜”“觅强”之“觅”,犹“索强”之“索”,谓争也,逞也,其字灼然无误。敦煌写卷本本《华经》卷数,或称《民法》卷2;其又一称敦煌台湾敦煌学家林聪明教授在其新著《敦煌文书学》第五章《敦煌文书的抄写》第一节第三目下云“功德主雇请写经生抄写佛经,其价格的高下,通常视经卷的长短而定。北图潜字十五号《大涅槃经》末尾题记云:‘……佛弟子清信女令狐陀(泉按:“陀”字原卷实作“阿”,宜据正)咒……仰为亡夫敬写《大涅槃经》一部,三十弔;《法华经》一部,十弔;《大方广经》一部,三弔;《药师经》一部,一弔。冀因此福,愿亡夫神游净乡……’按《大涅槃经》有四十卷,其价格为三十弔;《妙法莲华经》为七卷,价格十弔。可证写经的价格,系以卷数字数的多少为比例。”按:以“弔”作为货币单位,行用于明清之际,而宋元以前未闻。现在敦煌写卷突然冒出了这种用法的“弔”,不能令人无疑。查写卷原文,上揭引文所列举的“弔”字,实皆作“”。这个字并非“弔”字,而是“卷”的俗字。俗书“卷”字或省变作“”“”“”等形,“”又是它们手写的变体。功德主抄写佛经时,除注明部数外,通常还标明卷数。如伯2143号普泰二年(532年)《大智度论》第廿六品题记:“东阳王元荣……敬造《无量寿经》一百部(卷),四十为毗沙门天王……造《摩诃衍》一百,四十为毗沙门天王,三十为帝释天王,三十弔为梵释天王。”其中的“弔”亦“卷”的简俗字,是其例。前揭北图潜字15号写卷的“《大涅槃经》一部,三十卷”,“三十”当据原卷改正作“四十”,“四十”正是该经的卷数;《大方广经》盖指北凉昙无谶译的《大方广三戒经》,正是三卷;《药师经》当是指唐玄奘译的《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或隋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也各是一卷;《法华经》大约是指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正是十卷。日本池田温辑《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载五岛美术馆藏《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北魏永熙二年(533年)东阳王元太荣题记:“仰为比沙门天王敬造《大集》一部十卷,《法华》一部十卷,《维摩》一部三卷,《药师》一部一卷,合廿四卷。”《法华》十卷大约也是指《正法华经》而言。林聪明先生以前揭《法华经》为指称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妙华莲华经》,当然也不无可能。后者一般为七卷本(《开元释教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