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启蒙与启蒙论散文的复活与辉煌世纪末散文回忆_第1页
散文的启蒙与启蒙论散文的复活与辉煌世纪末散文回忆_第2页
散文的启蒙与启蒙论散文的复活与辉煌世纪末散文回忆_第3页
散文的启蒙与启蒙论散文的复活与辉煌世纪末散文回忆_第4页
散文的启蒙与启蒙论散文的复活与辉煌世纪末散文回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的启蒙与启蒙论散文的复活与辉煌世纪末散文回忆

一引导体系的变革:“文化热”的出现散文是一种艺术地自学的风格。一个是艺术,另一个是自己的故事。这些特性使它在“文革”结束后到90年代初,一直处于两难境地。散文作家的主体长期处于封闭冬眠状态,他们习惯于重复“上帝”的语言,现在骤然要说自己的话,有些不寒而栗,王实味、邓拓等冤魂似乎还紧挨着他们。有些仁人志士,敢于说自己的话,但他们对散文艺术很隔膜,又无法进入散文的艺术天地。因此在80年代的一个长时期里,散文眼睁睁地看着朦胧诗走俏,看着小说在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匪盗黑幕文学里自由翻滚,自己却无动于衷:80年代的散文不死不活,不阴不阳,不火不爆。也有勇士,那就是巴金。当散文家们仍在封闭的屋里冬眠着的时候,他苏醒了。他提出了把散文“当遗嘱一样写。”(p.50)并且以身作则,以彻底否定“自我”的自焚,写下了《随想录》,以此唤醒散文家的“人”的觉醒。巴金深知:散文的复活需要“人”复活,需要“人”的情感复活,《随想录》正是发动了散文的情感革命,提倡“讲真话”,以“我是我自己”重铸散文精神支柱。对散文来说,巴金提出散文“当遗嘱一样写”实实在在是一个颠覆。说起来有些可怜。“讲真话”对于散文来说,其实是一般层次的要求,也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或者说,这似乎是带有“扫盲”色彩的启蒙。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的散文,需要的正是启蒙。但高昂的呐喊,在冬眠的散文界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应,尽管有一些先觉醒者,如孙犁、杨绛、陈白尘等,已开始艺术地自说自话,但却难以形成气候。再加上散文是英雄模范以及各式各样权威的专利品,“四人帮”倒了,英雄模范以及各式各样权威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有颂歌癖的散文家们和“无我”的散文家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练着杨朔、刘白羽等式样的散文,以此统治散文界。他们没有变革的要求。80年代散文在平静中挣扎。其实80年代的中国文学环境,并不平庸。原来封闭的文学大门敞开了,各种被拒之门外的思潮、流派、风格都蜂涌而入。文坛上探索如潮。文学一次次地向传统,向原有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向各种各样的权威发动冲击。文学的主题在蜕变,文坛上不时有“离经叛道”出现,虽则每次“离经叛道”出现,人们都惊愕、不安,偶尔还会有零星的武器的铿锵声,但不久人们又会看到,“离经叛道”者安然无恙,且“离经叛道”魅力无穷,也会不自觉地喜欢它,于是新的“离经叛道”又会冒出来。正是在这种循环中,促使80年代文坛一步步开放。文化时尚频繁更叠,人们追逐文化的新潮,某一个名词概念还没有弄懂,却又在急于包装另一个观念,把它推向文坛。“自我”在发烧,文坛在发狂。尤其是80年代后期掀起了“文化热”。“文化热”规模浩大,是近代史上继洋务和五四之后的又一高峰。散文家从“文化热”中接受到了这样的洗礼:他们在“文化热”中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好的话题。同时大批20世纪西方哲学、史学、文学批评、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著作的评价,所带来的话语也使他们耳目一新,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最佳话语方式。此时的精神领域里也经历了否定——肯定——再否定的多次反复,散文从“造神运动”中脱落出来,在失去精神家园的迷茫闲荡之后,又振奋起来,开始了新的精神理想的追求,神圣和倔强又重新回到散文之中。这一切汇聚起来,酿造了大批以世界和中华民族文化为大背景的文化反思的学者散文,其中领衔者和皎皎者就是余秋雨。散文变革的时刻终于来临了。二关于学者关注集体性的考虑,在文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也是一次散文文体体式的成功爆破。其实,学者散文并非余秋雨的首创。我们可以稍作历史回顾。现代散文诞生于20世纪初,《新青年》在1918年开辟的“随感录”是它的第一声。仅仅经过不到10年的努力,现代散文就日趋成熟,标志就是20年代的“语丝体”散文的出现。我们常常把现代散文称为“早熟”,原因也就在这里。考察“语丝体”散文,是我国的最早的学者散文的雏型。所谓“学者散文”不仅是作者的身份必须是学者,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具备学者的本色,这种本色最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具有尖端性和非大众性:“冶古今中外于一炉且引经据典”,“在整个散文的广大世界中,是造诣较高,弹性较大,内涵较丰的;”(p.38)第二条对社会能持公论,有一种文明批判的精神,“恰如学者本色的社会职责,应该地带领提升的作用”。(p.39)正因为如此,海内外著名学者余光中、梁锡华等都指出,学者散文是“现代中文发展的方向”,“在散文世界,学者的作品肩负责无旁贷的大任,就如研究机构领导学术一样。”(p.41)通俗地说,在散文大家庭中,学者散文是一个领导文体。40年代中国出现过一些优秀学者散文:他们是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以及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在当时战乱纷争的中国,它们的出现,虽曾引起一些人的注意,但最终受到冷落,乃至湮没了,直到90年代,余秋雨重新把它挖掘出来,功莫大焉。余秋雨的挖掘,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它的艰难就在于对杨朔、刘白羽为代表的散文体式的坚决的否定,也是对40年代以来统治散文文坛的散文体式的坚决的否定。40年代以来统治中国的大陆的散文,基本上是以40年代末的军旅散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军旅散文诞生于战火,它是一种战争思维政治思维。这种思维的特征,一是坚持两极对抗,敌我对抗,决不容纳“敌”“我”以外的第三种感情。它没有中间色和中间地带,是非此即彼的生死对抗。二是服从性,“小我”服从“大我”,因此所抒写的情感是一种政治情绪。建国后,杨朔、刘白羽的散文在军旅散文基础上作了改造,并加以发展,把它推向了极至,形成了杨朔式刘白羽式散文。所谓杨朔式散文是“人间海市”式的极乐散文,它是以美的景(物)起兴,尔后写先进人和事,再陡转弯高歌革命的情。景是美的,情是美的,一篇散文就是一个“天堂”。刘白羽式散文更局促狭窄,他对“晨光”“灯火”“急流”意象近乎偏执的爱,他的豪情几乎全是从这些意象中迸发出来的,因此他的散文情感抒情走向是这样明确:“日出”“晨光”式的景——“日出”“晨光”式的人——“日出”“晨光”式的豪言壮语。50、60年代,散文园地就被这些样式主宰着。在文学服从政治的国策指引下,这些散文的功能也发挥到了极至,乃至使它们的体式也成为散文的某种秩序的权威的象征。80年代散文的平静,很突出的也就是表现在对杨朔式、刘白羽式散文的敬畏上。破除这一权威的灵丹妙药,就是学者散文。这里暂且撇开对余秋雨散文功过的争论。余秋雨散文最成功之处,它在体式上进行了革命。他凭借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作为背景,以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作为基础,随物赋形,谈古论今,犹如万斛泉源,不选择地方,随时随地可以任何形式化倾泻在平地,可“滔滔汩汩”,遇山石也可随机应变,随物赋形,而且要行即行,要止即止。他又以对人生体验作为后盾,但又不预设主题,使他的散文成为现实的一面镜子,处处都有历史之外的“弦外之音”,闪耀着文明批评的智慧火花。更重要的是这一切艺术地凝成一个天地一个境界,是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声音。这种体式既自由又丰满,还有一种气势。与它相比,杨朔式刘白羽式的散文体式就显得非常呆板僵硬和瘦弱。余秋雨的成功的实践破除了人们对杨朔式刘白羽式散文的敬畏,散文家终于找到了艺术地抒发自己的声音的文本。散文中的“自我”复活了,散文复活了!三散文热研究的内容令人意外的是,出版商也为90年代散文的复活和繁荣作出了贡献。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是与商品形式的对抗。当40年代海派散文家们公开宣称他们的散文是“商品”,是“为了需要钱”,“吃饭第一”,人们对此似乎不屑一顾。90年代的余秋雨的散文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出版商嗅到了金钱的味道。他们最敏感,热情也最高,他们最了解读者,他们深知读者的胃口已被各式各样新的旧的大的小的尖锐的温和的刺激败坏了,他们研究了散文的脾气,感到写家常事谈家常语的散文如春风一般可以让读者亲近,为此,他们一方面鼓动形形色色的编家选家们,对散文旧作进行重刊,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编选现代散文的书籍一时充斥书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钱。另外他们又用丛书的方式,包装各种类型的散文家,再加上传媒手段的推波助澜,散文成了大众情人,散文爆炸了!散文终于出现了无序和乱步。在体式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大散文”、“小女人散文”、“手记散文”、“旅游散文”、“自述”、“自白”等满天飞,还有什么专栏杂文,快餐散文也都快速滋长。从作家层面来看,许多诗人如邵燕祥、周涛等都改换门庭,写起散文来,而且文名胜过诗名;另有一些学者,玩起了左手写论文右手写散文的把戏;更有一些明星和主持人,也不甘示弱,又是回忆又是辩白,他们的散文也成为读者的抢手货,出现了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写散文,这不禁使我联想起1958年大跃进中六亿人民当诗人的景象。对此,有些评论家十分忧虑,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假性散文热”。是真热还是假热,对此争论意义并不大。但90年代散文热中有些问题是值得议一议。第一:如何看待余秋雨散文?对余秋雨的散文捧者和骂者都不少。在文坛上,这也是屡见不鲜,鲁迅死了,有人就靠捧和骂来吃饭;余秋雨还活着,当然也可靠捧和骂来吃饭。捧也罢骂也罢,如果严肃认真,还可忍受,如果玩无聊把戏,就让人作呕。近来购得一本书,名曰《审判余秋雨》。因为我研究散文,看到这书名,估摸这书中有什么重磅炸弹,赶紧买下,谁知一打开,赫然醒目的是一纸对余秋雨的“诉讼状”,列着这样5条诉讼请求:1、被告立即停止其散文写作;2、已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几部著作不得再版和大肆宣传;3、在一家全国性的大报上公开向被被告诬为“文化杀手”和“文化盗贼”的批评家及广大读者道歉;4、被告立即停止所谓的文化苦旅,不得再四处讲学,以致谬种流传,误人子弟;5、承担本次诉讼的全部费用。(p.5)不仅如此,通篇都是控告审判余秋雨谋杀散文。象这类的研究居然能公开出版,我只能佩服作者的胆量和出版社的勇气。余秋雨的散文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尤其《山居笔记》的“序言”也确有上海人喜欢炒作的毛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余秋雨散文通过文化反思,对现实发出批判的“弦外之音”,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天地。这种艺术的文明批判,正是在这场散文爆炸中起到了导航作用,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艺术和文明批判的和谐统一,是余秋雨散文的文本意义所在。在90年代散文爆炸中,有些散文家忽视了这一文本意义:或抛开艺术状写一些人和事,如一些专栏散文;或折断文明批判的翅膀,在个人的圈子里打转,如“小女人散文”。我不反对对余秋雨散文的争论,但争论的基础应是余秋雨的散文的文本,离开文本的争论以及审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虽有杀伤力,但意义不大,仅是泡沫而已。第二,如何看待散文中的“自我”复活散文中的“自我”热也是一个永远纠缠不清的“哥德巴赫猜想”。散文是美文,也是情文。“自我”的感情的复活,就牵涉到什么样的感情具有审美价值,这些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八十年代的散文批评界提出要写真情实感,但事实上,一些写家常事的散文也很真,如小女人散文和一些专栏散文,所抒写的情感也不能说不真,但到底有多少审美价值?从中国散文批评史来考察,京派散文的盟主沈从文就拒绝“真”,他的散文理论基础重“美”轻“真”:“什么叫作真?我倒不太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学上的区别,也不能分辨它在情感上的区别。文学艺术只有美。精卫衔石,杜鹃啼血,情真事不真,并不妨事。”(p.276)这是一个极端,我们还是主张“真”和“美”的和谐统一,并以此来审视世纪末的散文热。从总体上看,世纪末的散文繁荣,已经恢复了散文的个性。一大批散文家在散文中能“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p.113)除余秋雨以外,如邵燕祥,周涛、贾平凹、王小波等,都以一种自由心态,除去奴隶根性,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显示了人格力量。散文成了散文家的生命的表现的最佳场所,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