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知识整合】【综合训练】1.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南到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鼎盛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3.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且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虢国夫人厨吏邓连,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 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4.山东临清由于地处鲁西,京杭大运河从其腹地穿行而过,吸引了四方货物在此集散,逐渐成为大运河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史载“临清为南北都会,萃四方货物”。但由于清道光年间漕粮试行海运成功,加之黄河泛滥,临清商业逐渐衰落。据此可知,导致临清商业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海外贸易新格局的形成C.传统运河航线的衰落 D.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5.竹枝词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记载了历史变迁,其中一首如是说:“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反映了()A.中国铁路最早出现于上海 B.先进科技逐步被国人接受C.国人思想愚昧制约了社会进步 D.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6.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报纸上刊登告示:“租界各处马路,原多马车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及避让。”这一告示反映了当时上海()A.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 B.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C.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 D.殖民统治渗透到交通领域7.1876年,中国外交官刘锡鸿在英国体验了欧洲文明的先进性并感慨万千;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却以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等理由,反对修建铁路。据此推知()A.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低 B.官僚的认识水平影响近代化进程C.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 D.铁路的建设便利了列强侵略中国8.1929年2月10日,汉口市开通了从六合路到轿口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1路,后因水灾停开。1933年,汉口市市长吴国桢提议恢复公共汽车,并拟订《乘车须知》,规定:公共汽车要到站停车,先下后上;无论向车内车外都不可吐痰;乘车不许抽烟;要给老人和妇女让座。这说明()A.汉口积极响应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汉口的公路交通发展迅速C.近代交通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D.汉口的重工业开全国先河9.2014年7月,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工程顺利通车。该工程全长15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通车后,乘列车由安卡拉到达伊斯坦布尔(庞蒂克区)的时间大大缩短。伊安高铁的建设得益于()A.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示范 B.中国高铁的核心技术跃居世界第一C.中国高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D.中国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10.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11.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12.二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13.【水利与中国历史】材料一在全国各地区水利工程总数中,北方的陕豫晋冀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汉、隋唐和宋,分别为81%、41%、6%;苏浙闽赣皖川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以上各时期分别为12%、45%、69%。战国时秦的地广人稀能吸引地狭的三晋农民,汉代郑白渠能“衣食京师亿万人口”,唐有“秦中地狭收粟不多”之忧。南宋时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浙闽广,东南沿湖沿海及丘陵地区圩田、围田、梯田、塘坝、涂田得到开发。明朝移民开发了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农田水利。“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不满乃至反对运河漕运的思想。“会通河全是人力做成,使水节节就制而为我用,功亦伟矣。然当时臣工,何不移此心力,共成西北水利,而顾为此以困东南,大巧反为大拙”,有人痛心于国家“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道光时才停止漕运,实行海运。——摘编自王培华《水利与中国历史特点》材料二《史记·河渠书》有“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记载。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古代都江堰灌溉总面积为150余万亩,至1949年前夕,灌溉面积为200余万亩。1949年以后,经过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026万亩。同时,都江堰引水还保证了成都平原工业发展用水和数千万人民生活用水。东南沿海的鉴湖水利工程修建成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千百年来,在运河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摘编自王培华《古代水利工程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人们对铁路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晚清就形成了不同的铁路文化观。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先进人士主张在中国修铁路,但遭到了顽固派的坚决反对,于是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通过十年的论战,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铁路在军事国防及在经济等其他方面的作用,导致清政府决定兴办铁路。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使国人把铁路看成了救国救民的利器,维新派对此积极宣传,大规模修铁路成了清政府的基本国策。晚清国人对修铁路的态度经过了坚拒、松动、认可、急办这样的变化过程,他们的铁路文化观也就相应地经过了拒斥、萌芽、发展到形成的过程。——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材料二:中国铁路从技术引进到自行设计,从人有我无到人有我快,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铁路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创造了“高铁里程世界第一,工程建造技术、装备技术世界领先”的最新成就,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让世人感怀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铁路不知不觉间成了中国70多年建设成就的见证,从列强垄断到大国崛起的历史性跳跃,它承载的是中国历代铁路人的心血,是中国的科技发展的体现,更是我们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勇向上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铁路文化观变化的原因及反映出的本质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70年铁路建设的成就及从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道路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道路是在秦朝建立后修建的,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道路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武力控制的结论,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夸大了材料中的道路的作用,排除。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丝绸之路是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治理,排除C项。3.答案:D解析: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输送京师,以保障都城民众生活需求,此外来自江南地区的特产专供朝廷贵族用度,这表明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根本”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米北运,且只有一种农产品,不能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排除B项;关中地区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需要来自其他地区的物资来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非经济严重衰退.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京杭大运河经过山东临清,促进了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清道光年间海运的发展和黄河泛滥,导致传统运河贸易衰落,从而也导致临清商业的没落,C项正确;导致临清商业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传统运河航线的衰落,ABD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词句可知,国人认识到先进的交通工具所带来的便利,先进科技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故选B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上海租界管理者注重培养市民的交通意识,表明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故选A项。B项中“最早”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材料不能反映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不是殖民统治的渗透,排除D项。7.答案:B解析:刘锡鸿提出理由反对修建铁路,说明封建顽固官僚的愚昧落后观念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选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低,排除A项;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铁路的建设便利了列强侵略中国,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公共汽车要……先下后上……不可吐痰……不许抽烟;要给老人和妇女让座”可知,近代汉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文明乘车规定的出现,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C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公共汽车,不能等同于公路交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汉口的公共汽车及相关乘车规定,与重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2014年伊安铁路二期顺利通车,故选C项;日本新干线建成于1964年,故排除A项;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但世界第一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日本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故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德国航运业的发展。A当时德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与英国仍有差距,达不到“世界工厂”的地位×B德国“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正是其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即商品输出)的表现。而材料中“德国船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为德国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电力、内燃机的使用,且德国“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11.答案:A解析:选择A: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来看,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排除B: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强调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也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12.答案:B解析:高速公路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去往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乡村的环境更加优美,污染更少,因此A项不是购物中心设置在城郊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与购物中心设置在城郊无关,排除;二战后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人口较多,排除D项。13.答案:(1)历史发展特点:经济重心南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的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国家财赋过分仰仗江南,加剧了江南民生问题。(2)意义:水利工程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或答出利于防洪和民生等);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繁荣;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南宋时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浙闽广,东南沿湖沿海及丘陵地区圩田、围田、梯田、塘坝、涂田得到开发。”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中的“唐有‘秦中地狭收粟不多’之忧”可得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材料中的“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可得出农田水利的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材料中的“南宋时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浙闽广”可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中的“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可得出国家财赋过分仰仗江南,加剧了江南民生问题。(2)意义:根据材料中各时期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农田灌溉面积增加、抗洪能力提升等信息可得出水利工程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根据材料中的“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可得出促进了南北物资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