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叙事句目录:TOC\o"1-5"\h\z1、基本动词句:1)施事主语句;2)当事主语句;3)受事主语句。 12、使令动词句:1)使令动词的构造;2)意使和致使。 73、能愿动词句:1)愿、欲、敢、肯;2)得、获、能。 11叙事句根据谓语里面中心动词的不同,叙事句可分为三类:基本动词句、使令动词句和能愿动词句。一、基本动词句基本动词句是由基本动词作谓语中心词构成的叙事句,是典型的叙事句。在这种句子里,谓语中心词最常是行为动词,也可以是状态动词、形容词等。在谓语的中心词是行为动词时,这种句子的主语最常是施事,构成施事主语句;还可以是受事,构成受事主语句。在谓语是状态动词或形容词时,主语常是当事,构成当事主语句。在这三种句型中,施事主语句数量最多,当事主语句次之,而受事主语句则比较少见。以下分别介绍这三种句子。1、施事主语句所谓施事,就是说主语所表示的人,对于谓语中的行为是能够自我控制或调节的,也就是说通常是自主的。施事主语最常由有生名词充当。在前一章讨论连谓短语、介宾短语时,我们曾说词序在语义上有两个主要特性,这就是时间性和活动性,无论从时间性,还是从活动性来看,施事都应居于句子的最前面,所以在叙事句中,施事最常在一句话的开头做主语。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的不同,施事主语句(以下简称施事句)可以分为两类:自动句和致动句。1)自动句主语直接施行述语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句是自动句。自动句的述语通常由行为动词充当,这种句子的谓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也可以是各种谓词性短语。例如:。《孟子•离娄下》:寇退,曾子反。• ••本例是自动句,主语直接施事述语所表示的行为,而谓语是单个的行为动词。。《礼记•王制》:诸侯将出。••本例是自动句,主语直接施事述语所表示的行为,而谓语是状中短语,述语是行为动词。。《史记•秦本纪》:齐桓公伐山戎。...本例是自动句,主语直接施事述语所表示的行为,而谓语是述宾短语,述语是行为动词。。《战国策•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本例是自动句,主语直接施事述语所表示的行为,而谓语是述补短语,述语是行为动词。注意:在自动句中,施事与其后动词所表述的行为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施事完全可以控制该行为,如前边的四例中述语表示的行为;有的施事对其后的行为并不能完全控制,只能作些调节。只能调节的行为主要集中在感知和情态这两类动词中。例如:。《庄子•知北游》: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将告诉你时,可是心中正想说时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要说的话”。)本例中的感知动词“忘”所表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外界的限制,而施事主语“予”却不能完全控制。。《史记•魏公子列传》: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本例中的感知动词“闻”所表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外界的限制,而施事主语“秦”却不能控制。。《战国策•秦策二》: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秦王惧。••本例中的情态动词“惧”所表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外界的限制,而施事主语“秦”却不能控制。。《战国策•燕策一》: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 本例中的情态动词“喜”所表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外界的限制,而施事主语“秦王”却不能控制。2)致动句致动句是由各类实词带致动宾语构成的句子,这种句子的特点是通常要带宾语。我们知道,在自动句中,如果一个句子的述语是及物动词并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句子最常构成“施事+行为+受事”这样一种语义结构。致动句在带有宾语之后,也构成这样一种语义关系;与自动句不同的是,致动句中的述语所表述的变化、状态、性质、行为等,并不是由施事主语发出的。.•••.•.....••.•.•.•••••••施事主语所发出的,是由这个句子结构的句法意义所表示的一种隐性行为(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第三章第一节动词)。常见的致动句有两种使动句和意动句,这两种句子的谓语通常由8 8带有使动宾语或意动宾语的短语来充当。例如:。《左传•昭公元年》: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您辅佐晋国作为盟主,到现在已经七年了。两次会合诸侯,三次会合大夫,使齐国、狄人归服,使华夏的东方国家安宁,)本例中的动词“服”、“宁”为不及物动词,所表述的行为、变化,并不是由施事主语“子”发出来的,是使动句。。《战国策•秦策五》: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应侯想讨伐赵国,武安君以此而反对。)本例中的动词“难”为不及物动词,所发出的行为、变化不是由施事主语“武安君”发出来的,是意动句。2、当事主语句一个人、物既非施事也非受事,而是状态变化、性质特征等的客观陈述对象,这是当事。当事句的主语是当事,常见的当事主语句有四种:状态动词句、形容词句、在字句、其他当事主语句。1)状态动词句状态动词句大多是由不带宾语的状态动词做作谓语构成的基本动词句,由于状态动词是非自主的,所以主语通常是当事。这种句子常用来叙述社会或自然现象中的状态、变化。在这种句子中,不管主语由有生名词充当,不是由无生名词充当,都是当事。例如:。《左传•桓公十年》:曹桓公卒。•••本例中的有生名词“曹桓公”充当例句的当事主语,状态动词“卒”叙述的是自然现象。。《礼记•檀弓下》:齐大饥。本例中的有生名词“齐”充当例句的当事主语,状态动词“饥”叙述的是社会现象。。《韩非子•说难》:天雨,墙坏。本例中的无生名词“墙”充当例句的当事主语,状态动词“坏”叙述的是自然现象。注意1:由状态动词构成的述补短语充当谓语时,一般也构成当事主语句。在这种当事句中,补语中的介词通常是“于”。这种补语常表示处所,也表示范围、时间、原因等。补语到底表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介词的宾语决定的。当“于”的宾语是有处所、时间意义的体词性词语时,常表示处所、时间;当“于”的宾语是谓词性词语或抽象名词时,往往表示范围、原因。例如:。《史记•穰侯列传》:穰侯卒于陶。本例中有生名词“穰侯”充当例句中的当事主语,状态动词“卒”与述补短语“于陶”构成谓语,介词“于”的宾语有处所意义。。《韩非子•大体》: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本例中的无生名词“名”、“德”分别充当例句中的当事主语,状态动词“成”、“垂”分别与述补短语“于前”、“于后”构成谓语。介词“于”的宾语有时间意义。。《左传•文公十年》: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下臣幸免于一死,又有人诬陷,说下臣想要逃跑,)本例中的有生名词“臣”充当例句中的当事主语,状态动词“免”与述补短语构成谓语。介词“于”的宾语是谓词性词语,表示范围。。《战国策•齐策四》:文倦于事。本例中的有生名词“文”充当例句中的当事主语,状态动词“倦”与述补短语构成谓语。介词“于”的宾语是抽象性名词,表示原因。注意2:一般地说,状态动词带有宾语之后,通常就是使动句,主语是施事。但也有个别句子并非如此,而是构成当事主语句。在这种句子中,主语与宾语所表示的事体之间一般有领属关系。例如:。《韩非子•难言》:范雎折肋于魏。••本例中形态动词“折”带有宾语“肋”,有生名词“范雎”充当例句中的当事主语,而且主语与宾语之间有领属关系,即“肋”是范雎身上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宋师败绩,公伤股。本例中的状态动词“伤”带有宾语“股”,有生名词“公”充当例句中的当事主语,而且主语与宾语之间有领属关系,即“股”是“公”身上的。2)形容词形容词的语义特点是存在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请参看第三章第三节形容词),它这种语义上的特点在构成当事句时,表现出下述三方面的特点。Q时常加用修饰语。形容词是存在性的,它所表示的性质、特点等属性通常是与、物共在的;其前加修饰语后,常是说明与一般情况的不同,或是说出现了变化。例如:。《韩非子•难三》:夫六晋之时,知氏最强。•本例当事句中形容词“强”前,加修饰语“最”,并说明当事句与一般情况不同。。《礼记•表记》: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本例当事句中的形容词“寡”前,加修饰语“益”,并说明当事句出现了变化。©较常构成述补式,由于形容词有程度的不同,常用来相互比较,所以可以带补语构成比较的形式。例如:。《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贤德的推广,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本例当事句中的形容词“速”,带补语“于置邮”构成比较形式。。《左传•哀公二年》:郢异于他子。 ••・(郢和别的儿子不同)本例当事句中的形容词“异”,带补语“于他子”构成比较形式。©在前两种句式中,形容词都不单独用做谓语,形容词如果单独做谓语,常出现在复句中。这种复句常用来做对比,或说明背景性的原因。例如:。《左传•昭公七年》:卫大,鲁小。• • 本例当事主语句中的形容词“大”、“小”,在复句的单句中分别单独做谓语,是对比。。《荀子•王制》: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本例当事句主语中的形容词“多”、“少”,在谓词性联合短语中单独做谓语,是紧缩复句,也是对比。。《孟子•万章上》: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启是贤明的,能恭敬地继承禹的事业。)本例当事句主语中的形容词“贤”单独做谓语,而复句说明了背景性的原因。3) 在字句在动词分类时,我们把“在”归入行为动词的居止动词,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动词。不管“在”前的主语是无生名词,还是有生名词,通常构成的都是当事主语句。例如:。《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天下的基础在国)本例中的谓语“在”前的主语是无生名词,构成当事主语句。。《左传•哀公六年》:楚子在城父,将救陈。•• (楚昭王驻扎在城父,准备救援陈国。)本例中的谓语“在”前的主语是有生名词,构成当事主语句。4) 其他当事主语句除了上述当事主语句之外,数词、数量短语、名词性词语及谓词性代词也能构成当事主语句。注意1:数词、数量短语构成当事主语句。例如:。《吕氏春秋•圜道》:人之窍九。••本例中的数词“九”作谓语,构成当事主语句。。《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本例中的数量词短语“数仞”作谓语,构成当事主语句。注意2:定中短语做谓语时,也能构成当事主语句。这种句子的主语可以是体性词语,也可以-8 8 8 8 8 8 8 8-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主谓短语。谓语常具有描写性,多是说明人物的服饰、外貌等。此外名词表示列举也能构成当事句。例如:。《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本例中的定中短语“大布之衣”、“大帛之冠”作当事主语句的谓语,体词性词语“卫文公”作当事句的主语。。《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本例中的定中短语“隆准”、“龙颜”作当事主语句的谓语,主谓短语“高祖为人”作当事句的主语。。《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本例中的名词表示例举构成当事句的谓语。注意3:谓词性代词做谓语也可以构成当事主语句。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凡事都是这样,人心更是这样。)本例中的谓词性代词“然”构成当事主语句。。《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上具狱事,有可却,却之;不可者,不得已,为涕泣而对而封之。其爱人如此。••(皇上把准备审理的案件交给他,有能够退回重审的就退回;不能退回重审的,因事不得已,就流泪而哭,并亲自看着封好文书。他爱别人就是如此。)本例中的谓词性代词“如此”构成当事主语句。3、受事主语句主语是受事的句子,是受事主语句,又称为被动句。所谓受事,是指接受动词所述行为的一•••••••••••••方。一般地说,及物动词可以构成受事主语句,状态动词有时也可以构成受事主语句。尽管这两类动词都可以构成受事句,可是这种句子的数量仍不多见,首先是总数不多,其次是可以构成被动句的动词也不多。可以构成被动句的动词,多数集中在真他人事动词中的追逐类和征伐类这两类中。此外在数量不多的受事句中,受事与施事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的就•••••••••••••更少。这种情况说明:词序在语义上所表现出的活动性和时间性的规律,在古汉语中的作用•比较强。常见的受事句有四种,这四种句子分别要使用“见”、“于”、“为”和“被”。••••1)见由“见”构成的被动句,一般不能出现施事。例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本例受事主语句中“盆成括”,是受事主语,动词“杀”前用介词“见”,构成被动句。。《韩非子•二柄》: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于罕掌握。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本例受事主语句中“宋君”,是受事主语,动词“劫”前用介词“见”,构成被动句。2) 于在由“于”构成的被动句中,“于”的宾语既常表示施事,也常表示处所,有时还可以是比较• ••• •••• •••• •••抽象的范围。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而外欺于张仪。••(楚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本例受事主语句中的专有名词“怀王”,是动词“惑”、“欺”的受事,介词“于”后的宾语“郑袖”、“张仪”,分别表示“惑”、“欺”的施事,构成被动句。。《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本例受事主语中的专有名词“襄子”,是动词“围”的受事,但介词“于”后的宾语“晋阳”不是施事,而是襄子被围的处所。同时,构成被动句。。《荀子•解蔽》: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唐鞅被权利的欲望蒙蔽而赶走了戴瘴)本例受事主语中的专有名词“唐鞅”,是“蔽”的受事,但介词“于”后的宾语(述宾短语作宾语)不是施事,而是表示比较抽象的范围,构成被动句。3) 为由“为”构成的被动句,其后的动词有较大的限制,常用的动词大多有不幸或羞辱的意义,•••••••••••比如:“戮”、“禽(擒)”、“虏”、“没”、“辱”、“笑”等等。“为”的后面施事可以不出现,也•••••••可以出现。例如:。《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本例受事主语句中的介词“为”,其后是动词“戮”,构成被动句,施事没有出现。。《左传•襄公十年》:战而不胜,为诸侯笑。 •• 本例受事主语中的介词“为”,其后是动词“笑”,构成被动句,名词“诸侯”是施事。注意1:“为”的后面也可以用“于”引入施事,构成“为……于……”句式。例如:。《战国策•秦策二》:楚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本例受事主语句中的介词“为”后,是动词“制”并与于宾短语构成被动句,有生名词“秦”是施事。。《史记•吴太伯世家》:胥之父兄为戮于楚。(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杀。)本例受事主语句中的介词“为”后,是动词“戮”并与于宾短语构成被动句,有生名词“楚”是施事,定中短语“胥之父兄”是受事主语。注意2:“为”还可以与“所”组合在一起表示被动,施事处在“为”和“所”之间,也可以不出现施事。即构成“为所”、"为……所……”句式。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本例受事主语句中的介词“为”与助词“所”组合表被动,名词“人”为施事,处在介词“为”和助词“所”之间。。《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你们这班人都将成为人家的俘虏)本例受事主语中的介词“为”与“所”组合表被动,代词“若属”为受事主语,施事“沛公”没出现。4)被“被”表示被动,萌芽于战国末期,汉代逐渐增多,动词大多有使受事感至环愉快的意义,施事一般不出现。例如:。《韩非子•五蠹》: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现在假如自己的兄弟受到侵犯,就一定帮他反击的人,被认为是正直;)本例受事主语句中的动词“被”表被动,并使受事者有不愉快的意义,施事没有出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本例受事句中的动词“被”表被动,并使受事者有不愉快的意义,施事没有出现。二、使令动词句使令动词句(以下简称“使令句”)是由使令动词构成的句子,常用的使令动词是“使”,其次是“令”。“使”、“令”等词在这种句子中并不表述具体的行为、活动,只是表示其后的行为、变化等•••••••・是使动的,而非自动的。••••••・使令句与动词的使动用法都是表示使动,但是有一点很不同:使动用法通常只是使用单个的••••••••动词,所以由使动用法构成的使动句结构通常都比较简单;而使令句中的动词性词语通常都•••••••••••比较复杂,由它构成的使动句可以比较复杂。关于使令动词句,我们谈两个问题:1)使令动••••••••••••・词句的构造,2)意使和致使。1、使令动词句的构造1)为了说明使令动词句的构造,先来谈谈基本动词“使”、“令”和使令动词“使”、“令”的区别。注意1:“使”、“令”可以是基本动词。作为基本动词,“使”常表示“役使”、“任用”、“派遣”••••••••・等意义;“令”常表示“命令”,它们常带体词性宾语,是及物行为动词。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操鞭使人,则役万夫。 (使人:役使他人) •(如果他拿着鞭子指挥,就能驱使上万的人去救火。)本例中“使”的基本动词表示“役使”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使能:任用能人)(尊重有德行的人,作用有才能的人,优异杰出的人都有职位。)本例中“使”的基本动词表示“任用”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伯有将强使之。 (使之:派遣他)(伯有要强派他去)本例中“使”的基本动词表示“派遣”的意思。。《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桓公将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父。”(齐桓公想要给管仲“仲父”的称号,命令群臣说:“我要立管仲为仲父。”)本例中“令”的基本动词表示“命令”的意思。注意1:“使”还可以是不及物行为动词,意思是“出使”,可以带处所宾语和处所补语。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苏代为齐使燕。 .本例中“使”是不及物行为动词,可以带处所宾语“燕”,构成述宾短语。。《战国策•燕策一》:苏代为齐使于燕。 ••本例中“使”是不及物行为动词,可以带处所补语“于燕”,构成述补短语。注意2:使令动词“使”与不及物动词“使”的区别比较大,一般不会混同。人们有时把使令动词“使”、“令”与及物动词“使”、“令”混同在一起,其实它们并不相同。使令动词“使气“令”不带体词性词语做宾语,只带主谓性宾语,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表述什么具体的行为、活动,只是表示其后的行为、变化等是使动的,而非自动••••••••••••••的。先来看“使”:。《吕氏春秋•执一》:吴起曰:“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 •••••••・子与我孰贤”(吴起说;“治理全国,完成教化,改变习俗,使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次序,您跟我比哪一个强些?”)本例中的动词“使”是使令动词,完全不能理解为动词“使”的“役使”等基本意义。只能理解为,由于前面的“成训教,变习俗”才致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这种结果的出现。同时,这里的“使”并不是带“君臣”、“父子”做宾语;如果一定要这样切分,那么“使君臣”和“使父子”在本句中就会变成为不可理解的结构。这里只能分析为:“使”带复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做宾语。。《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林枝扶疏。••••(作为君主,要经常象修剪树林那样削割臣下的势力,不要让臣下的势力如枝叶繁茂。)本例中的使令动词“使”,同样不能用“使”的基本动词义来解释,与上例类似。注意3:为了说明这一点,再来看用“使”的四个例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这次温地会盟,晋文公召请周襄王前来,率领诸侯朝见,并让周天子打猎。)本例中晋侯与王之间,不会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诉听话的人:小主语“王”实现其后的行为,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晋侯”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主谓短语“王狩”做宾语。。《左传•文公十六年》: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 •••••••(襄公夫人打算让宋昭公到孟诸打猎而乘机杀死他)本例中襄夫人与宋昭公之间,不会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诉听话的人:小主语“宋昭公”实现其后的行为,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襄夫人”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主谓短语“公田”做宾语。。《左传•昭公十三年》:观从使子干食。••••・(观从让子干吃饭)本例中的“观从”与“子干”之间,不会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诉听话的人,小主语“子干”实现其后的行为,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观从”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主谓短语“子干食”做宾语。。《左传•哀公十一年》:孔文子使疾出其妻。••• ••••(孔文子让太叔疾休弃了他的妻子。)本例中的“孔文子”与“疾”之间,没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诉听话的人,小主语“疾”实现其后的行为,不完全是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孔文子”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主谓短语“疾出其妻”做宾语。注意3:使令动词的“令”与基本动词“令”的区别更明显。例如:。《老子•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 (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本例中的“五音”不会去命令“人耳聋”,而只能是致使人有耳聋的结果。如果把这个“令”分析为“令人”,在本句中也是不可以理解的。而“令”所带的宾语“人耳聋”,只能分析为主谓性宾语。“五味令人口爽”与前面类似。。《墨子•备城门》为闺门两扇,令各可以自闭。••••(做小门的两扇门,使各自可以开一扇闭一扇)本例中的“闺门两扇”不会去命令“各可以自闭”,而只能致使闺门有自闭的结果。如果把这个“令”分析为“令门”,在本句中是无法理解的。而“令”所带的宾语“各可以自闭”,只能分析为主谓性宾语。正是因为使令动词“使”、“令”都不带体词性宾语,所以也就不能把它们分析为递系句(或兼语句)。基本动词“令”倒是可以构成递系句,关于这个问题,请参看第八章第四节紧缩复句。2)使令动词句中“使”、“令”的后面常用主谓短语做宾语,当使令动词句中小主语所表示的人物在上文出现过时,“使”、“令”的后面,小主语一般都不再出现,而是取无主句的形式。•••••••••••••••••・例如:。《左传•闵公二年》:郑人恶民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 ••••••(郑君讨厌高克,派他率领军队住在黄河岸边。)本例中“高克”是动词“使”后所带宾语中的小主语,由于在前分句中“高克”已经出现,所以“使”后省略不再出现。。《战国策•赵策四》: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左师公说:“我的儿子舒棋,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老臣已经衰老了,心里很疼爱他。希望能让他作一名宫中卫士,来保卫王宫。”)本例中的“舒棋”是动词“令”后所带宾语中的小主语,由于在前分句中“舒棋”已经出现,所以“令”后省略不再出现。注意1:有时,这种句子可以用“之”作小主语。这样的例句很少见,在我们所用的六部书中,共有十几例。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里)本例中“使”所带宾语是主谓短语,其主语用“之”替代作小主语。。《墨子•备突》:用车两轮,以木束之,涂其上维置突门内,使度门广狭,令之入门中四五•••・尺。(将两个车轮捆在木上,外面涂上泥巴,用绳系轮置于门上,计算门的宽容,让轮悬于门中四、五尺之处。)本例中“令,,所带宾语是主谓短语,其主语用“之,,替代作小主语。注意2:如果受使者是不能或不必确指的人,主谓短语也常取无主句的形式。例如:。《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使请战。••(齐顷公派人请战)本例中的受使者是不能确指的人,“使”的宾语用无主句的形式。。《左传•僖公五年》: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晋侯派人报告杀太子申生的原因。)本例中的受使者是不必确指的人,“使”的宾语“以杀太子申生之故来告”,是无主句的形式。注意3:有时这种小主语也可以用“人”来表示。例如:。《孟子•公孙丑下》:王使人问疾。 •(齐王派人来问候孟子的病)本例中“使”后的宾语中,名词“人”是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但这里的“人”是泛指,而非确指。。《庄子•说剑》: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本例中“使”后的宾语中,名词“人”是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但这里的“人”是泛指,而非确指。2、意使和致使1) 意使在包含使令动词的句子中,由于主使者的授意,受使者独立地去完成某种行为,便构成意使。意使通常要同时符合下述两个条件。首先,由主使者须向受使者授意,所以使令句的大主语••••••••••••••・和小主语通常由有生名词充当,而不可以由无生名词或谓词性词语充当。其次,由于受使者••••••••••••••••••••••••・是接受主使者的意图去完成某个行为,所以这种行为通常由行为动词或带宾语的状态动词表•••••••••••••••••••••••••••••••示,并且这种行为是受使者可以并同意去独立完成的。意使句只能由“使”构成。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 •••・(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危急情况。)本例中的大、小主语“宋人”、“门尹般”都是有生名词,其中大主语是主使者,而小主语是受使者。动词“如”、“告”都是行为动词。。《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救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国)本例中的大、小主语“魏王”、“晋鄙”都是有生名词,其中大主语是主使者,而小主语是受使者。动词“将”、“救”是行为动词。注意:在使令动词句中,“使”最常构成意使句,占使令动词句的80%以上。2) 致使由于主使者的活动或影响,使受使者具有某种状态或活动,便构成致使。致使句可以用“使”,... . .也可以用“令”。通常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便可成其为致使句。•••••••••••••••注意1:致使句要符合的条件一:主使者并非人或国家,而是由无生名词表示的物,或是某种••••••••••••••・行为、变化。例如。•••・。《老子•十一章》:五色令人目盲。•• 本例中的大主语是“五色”是物,而并非是人或国家,为无生名词。使动词“令”表示致使。。《左传•昭公十一年》:郑庄公城栋而真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郑庄公在栋地筑城而安置子元,让昭公不能立为国君)本例中的大主语是主谓短语“郑庄公城栋而真子元焉”,使动词“使”表示致使。注意2:致使句要符合的条件二:受使者是由无生名词表示的物,而不是人或国家。••••••••••••••••。《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本例中的小主语“木枝”即受使者是无生名词表示的物,而不是人或国家。虽然大主语是有生名词“人君”,但仍符合致使句的条件之一。。《墨子•备穴》:满炉而盖之,毋令气出。本例中的小主语“气”即受使者是无生名词表示的物,而不是人或国家。注意3:致使句要符合的条件三:受使者所涉及的变化、活动,是受使者不能独立完成或是不.••.•.•.••••••••••同意去完成的。.•••・。《荀子•富国》: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每年即使遇到旱涝灾害的光景,让百姓没有冻饿的灾难,这是圣君贤臣的事情。)本例中虽然小主语“百姓”是有生名词,但“无冻馁之中患”是百姓不能单独完成的,符合条件三,为致使句。。《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朝露。••••••••••••(一定要让你们的国君丢弃你们的封疆和守备,跋山涉水,冒着霜露。)本例中“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朝露”是小主语“君”不愿去完成的事,也构成致使句。三、能愿动句能愿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其中的“可”、“足”主要用来构成说明句,我们在第二节说明句中介绍。这里分两组介绍其他几个能愿动词构成叙事句的情况。1、愿、欲、敢、肯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例如:•••••••・。《左传•定公元年》:季孙愿与子从政。•••••・(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伐虢。••••・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例如:。《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疑问代词“谁”作情态动词“怨”的宾语前置,并构成疑问句。。《韩非子•孤愤》: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 (奸臣的臣子又怎肯趁着有利时机而自行引退呢?)本例中主语“奸邪之臣”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乘利而退其身”做宾语。疑问代词“安”和能愿动词“肯”构成疑问句。注意1: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这四个动词还各有特点。“愿”常带主谓性宾语之后构成祈使句,与此有关的内容,请参看第七章第二节祈使句。“欲”常带“之”做宾语,“之”常表示“这样(做)”。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欲之:想要这样做)(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做,哪里能避开这个祸害呢?”)本例主语“姜氏”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论语•季氏》: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欲之:想要这样做)(主人想要这样做,我们二人都不主张呀!)本例主语“夫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注意2:“欲”有时还可以带“速”、“久”等形容词做宾语。例如:。《左传•衰公十四年》:野曰:“尝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车逆子。” •(野说:‘我试着私下和他谈谈。’国君想要快一点,所以用一辆车子来迎接您。”)本例中主语“君”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速”作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