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儒家宽恕道的作用与意义
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的发展首要的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首先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个人的和谐发展上。作为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备力量,青年大学生在传统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也才能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已经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方法。本文从理论方面辨析儒家恕道的积极作用,从实践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性融合,以期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格和修养。自律性、排他性的衍生效果以及表现所谓恕道,即是以心度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儒家将此提升为一种普世价值,由个人人格层面的完美,推及到群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构成,进而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西方有些哲学家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尼采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是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这样看来,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一种矛盾,且是不可调和的,若是能够调和,便违反了人的本性,即“自律性”。在这里,我们将其看成是一种自律性,不如将其看成是一种排他性。这种排他性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在个人身上的体现,表现为个体的人对他者的强权和暴力;二是在群体之间的对抗,表现为群体之间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三是放到强弱对峙的政治、军事格局和经济体系结构中,则容易演变成一种一元化的霸权主义。总而言之,自律性、排他性的衍生效果即是让处于优势、掌控话语霸权的强者群体将他们自己所喜好的信仰、真理、价值观等全部都强加给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西方哲学所谓的他者性哲学、利他主义原理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可通约性。传统儒家恕道讲究的是“以心度心”,这里面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一是何谓“心”;二是“度”之度。换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通约的范围和程度。通常我们认为,用“心”者必是感性的东西,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人与人之间的通约是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但实际上,人心是难以揣测的,其发生和表现都是极其自我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语言和思维。儒家认为“恕者,仁之施也”,“恕非宽假之谓:又曰推己及人为恕”。《孟子·告子上》说:“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即是说,推行恕道即是实施仁道,但“仁”是内指的,它要通过义理表现出来。所以,人与人之间通约的内容大抵是能够被外在化、客观化的理与义,是一些渗透着普遍理性和绝对价值的因素。所以,当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们通常追求的并非个人情感的宣泄。这也是“度”之度,即是人心同然的程度问题。就是说,只有当义理是一种大道真理的时候,人心方可同然。当人们都认可一种道德准则的时候,人心才能趋同。儒家认为恕道的施行还建立在人心“善”的基础上,这是“度”的有效性问题,即是人心是否能够统一。简单来讲,儒家将自己所立、所想通过类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式,将他者想象、理解成和自己一样,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存在。总而言之,西方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完全割裂,夸大了个人的行动力和思想力。儒家恕道的内在旨趣在于使个人的道德人格达到理想的境界,从而向外扩张,推己及人,在广泛的道德准则下规范人心,最终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这便是其内在的积极品格。设己所不欲,吾观其人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工业化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淡,隔膜越来越深。在大学校园中,由于青年群体之间的无功利性交往,青年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独立性、开放性等主要特点,但越来越多地出现青年学生之间因为小事引发矛盾,进而升级到发生一些无法挽回的悲剧,青年群体间的一种淡漠、自私的心态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针对这种情况,在青年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是当代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传统儒家恕道引申出的普遍公正原则和普遍关爱原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淡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青年学生中利用恕道培养和谐人格,将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首先,从儒家恕道的三层含义看其实践品格的社会化。《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想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简单来说就是“勿施恶于他人”,这是恕道的第一层涵义。《论语·雍也》篇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第一层含义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即是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也要帮助别人完成愿望。这就对个人的要求更高了,是恕道的第二层含义。孔子认为,能行“恕道”便是“为仁”,但是“仁”不仅是对个人的洁身自持,更是要行“仁德”于天下。所以,我们要从“利民”的角度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也是恕道的第三层含义。“恕”即是一种大德,一般人很难做到。孔子希望的,即是由个人的洁身自省推衍到对他人的影响,从而建立普遍的道德秩序,在制约中塑造人格的完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由此看来,恕道的实践品格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不仅是个体之间的日常操守,更是天下之事,是社会都应依从的为政之道。其次,从当前青年学生特点看恕道实践品格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人们对利益无限追逐,竞争和冲突成为主旋律,人的异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物质化带给人们的是勾心斗角和道德缺失,青年学生也不可避免地被外部环境所影响。很多学生在利益面前丧失自我,大学生中也弥漫着一股功利化的气息。传统儒家恕道所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宽容和人格平等,以及建立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它在淡化矛盾、沟通交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若从恕道出发,从小事上就能从对方角度想问题,大事上能协同集体的安排。从个人修养上来看,不仅能够洁身自爱,更能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他人,以关爱之心、公平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从而达到儒家所谓之“仁”。不过,需要补充的是,儒家恕道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人,而在现代社会,西方哲学对人的理性的尊崇,对科学真理的思辨也对人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将人性二分,认为只有美和美育才是使人达到和谐状态的路径,才能使人性完整自由,而儒家思想之“同”即能将两者统一,内化和谐。所以说,只有将道德主体的人扩展为理性、科学主体的人,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如何将恕道在构建青年学生和谐人格中的作用具体化,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更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举办传统文化教育的讲座外,教师的日常行为示范作用、青年群体中的主题性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是可以渗透恕道思想的有效途径。当前,在高校对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大多都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完成的,很多时候对传统文化的应用都是整体性、全局性的,青年学生也很难有具体的感受,所以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上文对儒家恕道进行概念分析,接下来笔者通过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进行阐释,希望探索出能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接的内容,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针对性。首先,教育者本身必须具有儒家恕道之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多教育者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差距,大多数情况下会站在一个高的位置上向下看,让青年学生感到与教师距离很远,代沟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如果教育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放下自己固守的行为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带着同理心、同感心走进学生,那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娱乐中,就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听从教导。反过来,教育者的这种示范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为心理的趋同性,学生自然会跟随以及模仿教育者的这种行为,从而完善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其次,在青年群体中开展有关恕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现代社会,部分人因为看到一些道德的缺失现象,就欲回归原始的自然状态,回归自我和本真。在大学课堂中进行传统儒家恕道思想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恕道的精髓和意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运用到实践中来。综上所述,传统儒家恕道的积极品格在当今社会仍然起着修身养性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恕道运用于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中,对于规范学生群体道德和维护校园环境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恕道思想。很多教育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常常感到学生不愿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