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_第1页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_第2页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_第3页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_第4页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

一、新时空观成为推动城市电影叙事结构的非线性因素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存在形式一直是一个神秘而有争议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科学领域对时间和空间的解释变得越来越深入和多样化。在较长的时间里,经典力学时空观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它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独立的,各自按着永恒不变的规律发展。以时间为例,其形象化的表述是———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即时间之矢。这个时间之矢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然而,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传统的时空观逐渐被推翻。新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应当是紧密相连的,“空间和时间融合成为一个均匀的四维连续区”(1)。“空间(位置)和时间在应用时总是一道出现的。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由空间坐标X、Y、Z和时间坐标T来确定。”(2)此外,两者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如在超光速的条件下,时间可以倒流;在强大的引力场作用下,时间变得缓慢,产生钟慢效应。在强引力场中,时空会同时发生弯曲,形成闭合类时曲线,使物体可以通过“虫洞”,再次回到同一时间同一事件……新时空观的诞生,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世界观,革新了人们对宇宙、时空的传统认知,又一次激发起人类强烈的求知欲望。尽管这些观点有许多仍属于科学猜想,尚未得到最终的证实,但它们却打开了人类想象的另一空间,给人类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灵感。正如当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威尔什在《重构美学》中强调的那样,美学法则的变化同科学革命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科学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艺术的发展。新时空观让人类思维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时空存在形式可能是多样化的,这种可能与未知的空白给电影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广阔天空。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多重性,为电影叙事结构从单向线性向多向非线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经典好莱坞叙事的线性事理结构除单一时间向度的线性原则和因果逻辑之外,还包括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和时空统一连续性的幻觉。当然,这种在时间流向上均呈单一指向性是一般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走向,适当的插叙、倒叙是该结构的点缀。然而,非线性结构则打破了时间的单一向导和空间的统一连续性,创造了时间错乱化、空间(视点)多元化的模式。尤其是在讲求刺激、新颖、奇幻的科幻电影中,更充分展现了其艺术的张力。近年来,美国科幻电影在题材方面并没有出现过多的新鲜元素,却在叙事套路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主要得力于新时空观的刺激。他们将新时空观大胆地应用到电影叙事结构中,天马行空地展现时间和空间在四维结构中的任意变化,随之产生不同的排列组合,出现多个时空或平行、或折叠、或交错等不同以往的状况。于是,涌现了一批将焦点放在了时空穿梭,且叙事结构别树一帜的科幻电影,如《12只猴子》(1995)、《蝴蝶效应》系列(2004、2006、2009)、《源代码》(2011)、《环形使者》(2012)等代表性作品。非单一线性叙事结构的开拓,使如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这样已落俗套的科幻电影突破了创作的瓶颈。更加具有科学猜想性的悬疑剧情和更加变幻莫测的叙事新架构,不仅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逻辑和智力考验,也带给他们全新的艺术体验,成为当下最受追捧的科幻电影模式。二、反思:时空中的历史在美国科幻电影中,物理界新时空观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时空穿越类型电影上。根据广义相对论,时空会在强引力场中发生弯曲。在图1(a)中,水平的空间和垂直的时间代表了正常状态下时空的连续性。图1(b)中,强引力场导致时空表面产生缺口,由于两个缺口的顶端相互接触,结合成了一段弯弯的隧道,结果,一段时间流脱离主流,从隧道流过,然后在它离开隧道之后重新汇聚到主流。因此,在这条时间轴上的人,将跟着穿过隧道的时间流,越变越老,直到重新出现在过去(3),如图1(c)。时空弯曲,让人类产生了能否回到过去的猜想。那么,时空旅行是否真的能改变历史呢?这就涉及到了时空穿梭理论中著名的“祖父悖论”———假如人们回到过去,在父亲出生前把爷爷杀掉,那么你就不会出生,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干预已发生的事情(4)。物理学界关于这个命题的争论主要形成了两大派别的观点,进而影响着电影叙事的结构方式。一是“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他认为:人类会被种种因素所干扰限制,这是由时间旅行者进入时间机器前的初始条件决定了的,所以,过去历史不会被更改(5)。受此观点影响,在电影叙事上,历史陷入了不断重演的圈套,即形成了循环结构。二是休·埃弗莱特提出的“多世界理论”或“平行宇宙论”“多重宇宙论”,他认为:在量子测量过程中,观察者的观察状态分裂成不同的分支,每一分支对应客体系统中的一种本征态,代表观察者所得特定的测量结果,所有分支是共存的,具有同等的实在性(6)。该理论在电影叙事上体现为,因人为改变历史而造成多个时空平行共存,即形成了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下面就对这两种典型的新型叙事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一)循环结构的运用正如前文所述,时空弯曲形成了闭合类时曲线(ClosedTimelikeCurve),即物体世界形成了一个圈,上面的每一事件都同时是另一事件的过去和未来。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业已出现一批运用这种结构以模糊“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界限的作品。这类作品,读后容易让人产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感觉,对于表达某些停滞不前、难以改变或者时间轮回、永恒回归的主题是不错的结构选择。同样地,循环结构的电影叙事亦有如此效果。影片的开端与结尾重合,往往表现为出现同一画面,使这个所谓的“开端”和“结尾”之间发生的事情都成为循环的单元。循环结构的科幻电影大都围绕着“开始便是结束,结束便是开始”的思路进行演绎,因而都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时空点———“开始”和“结束”。由于这两个时空点在随后的叙事中将互换其相对的属性,所以把影片中先出现的时空点抽象表述为“时间点一”,后出现的为“时间点二”。电影按照从时间点一到时间点二的正常时间顺序叙事,在到达时间点二的时候,通过一定科学手段,如时间机器等,闪回并重新出现在时间点一的时空,重复经历从时间点一到时间点二所发生的事情,从而达到循环往复的效果,如图2。这种循环结构,在美国科幻片中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微观上的,一类是宏观上的。1.记忆的制定和时间加入这种循环的时间点跨度不大,有的甚至只在一天内循环。微观循环结构的特点在于:多次的单一循环。在开此类结构先河的《土拨鼠日》(1993)里,主人公天气预报员菲尔在美国传统的土拨鼠日———2月2日去一个小镇做报道,却在第二天清晨意外发现自己已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每天都是2月2日……。类似的影片还有《12:01》(1993)因时间反弹,4月27日这一天反复出现,所有的人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这一天的行为,只有主人公巴瑞·托马斯能够记忆这种反弹。正是这一天,他暗恋的女同事丽萨被枪杀,于是他便利用这个时间反弹去救她。影片一共重复了五次从时间点一4月27日7点35分到时间点二12点01分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托马斯五次返回都各有不同的做法,遂导致他及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不一样的经历。然而无论如何,一到这天的12点01分,世界上所有事物又瞬间返回7点35分的模样,除了托马斯的意识和记忆。7点35分托马斯躺在家中床上被闹铃吵醒的一幕,是旧循环的结束,也是新循环的开始。同一天事物的循环往复,使主人公对之熟视无睹,并形成“预知”视角,不断重复着属于过去的未来。开端和结尾的注定重合,并不意味着思维和情感的停顿,而是在每一次轮回有所进步,有所感悟。从主题意义方面而言,这类影片不仅折射出现代生活的困境、模式化,也启示人类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带有一定的黑色幽默色彩。2.柯尔的“我”与叙事支点从时间跨度来说,这种循环中,影片时间点一与时间点二的间距明显比微观的大得多,它可以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从循环的次数来说,它却比微观的少得多。一方面由于影片时长有限,不可能多次重演时间跨度过长的片段,否则会失去趣味性;另一方面,它通过个人命运反映世界命运,立意更深刻,影响更广远,需要更宏大的结构来承托。宏观循环结构影片其特点在于:(1)双视点。在此类结构中,处于两个时空的自己相遇,这种情况是普遍的。经典之作《12只猴子》就是一例。影片中,1996年,处于儿童时期的主角柯尔在机场亲眼目睹枪战,之后这段记忆成为他往后梦里常常出现的零碎片段。1996、1997年之间,人类因细菌袭击遭遇了灭顶之灾,柯尔跟随幸免于难的人们离开地球表面继续生活。2035年已成年的他被科学家多次通过时空机器送回到过去,企图找出散播细菌的真凶以实现人类重返地球生活的愿望。结果,当成年的柯尔在机场找到真凶并企图阻止他登机时,自己却被警察枪杀了;原来,成年的柯尔即是其童年时代目睹被枪杀的那个人。那个时刻的机场里,共存着两个“我”。童年的“我”是枪杀案的目击者,是茫然的、全新的经历;成年的“我”却是枪杀案的被害者,是惊讶的、重演的历史。这一结构在《环形使者》中也有所体现。双视点线索交汇,使得时间的相对性意味更为浓烈。(2)更多的叙事分支。由于故事的时间跨度放大至几十年,导演们便在基本的循环结构:时间点一→时间点二→时间点一……的基础上制造出更多叙事分支,如《12只猴子》,柯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经历概括如图3所示:该片主要时空点仍是两个,时间点一:1996年12月,它是童年柯尔目睹穿越回来的成年柯尔被枪杀的时间点,也是真凶成功携带细菌逃过机场安检,人类将遭遇大灾难的序幕。时间点二:2035年,就是所谓的“现在”,是成年柯尔在地下生活且接受科学家任务的时间点。两个时间点之间,并非单一的指向,而是增加了几次时空穿越的剧情,这些剧情并不影响结局,只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女主角凯萨琳相信柯尔是来自未来、意欲拯救人类的人,并甘愿与他一起追寻真凶。因此,更多的叙事分支包含在循环结构当中,使情节更丰富、合理,也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反衬出结局重回开端一霎间的挫败感、无力感。就宏观循环结构的主题意义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宿命论色彩,表达了时间旅行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到过去、试图改变的人只是在重复那些早已经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且无法改变。(二)特殊的时空旅行事件与循环结构电影相似,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也在“现实”与“历史”间跳跃。然而,出于对“祖父悖论”不一样的态度,它在同一个时间点拥有着事件更多种的可能性,正如从某一点引发的无数射线,这些事件在时空中是平行并列、共同存在的,如图4。简单来说,假定正常已发生的叙事顺序是原点O沿着射线A发展,但因时空旅行的原因,叙事顺序瞬间闪回到点O,并人为地改变了某些因素,使一切存在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也随之发生改变,遂产生了“蝴蝶效应”,沿射线B或C等等发展……,从而形成不一样的叙事结果。根据原点O的情况,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结构。1.影片的叙事结构即原点O只有一个,且完全相同,这是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最基本的模式。如果说《机遇之歌》(1987)、《滑动门》(1998)仍属此类结构的实验之作,那么德国的《罗拉快跑》(1998)则是此类结构走向成熟的标志。之后的美国科幻电影,不少影片的叙事结构都带有它的影子,如2011年上映的《源代码》。影片中,原点O为列车爆炸前第八分钟,综观全片可推断出常态事件A应为:该列车上的所有乘客已被炸死,新一轮更大的恐怖袭击将发生;主角史蒂文斯上尉已在之前的空战中殉职,其死后的神经系统被用于执行时空试验项目。借助科学手段,史蒂文斯共9次穿越回原点O,企图找出炸弹客并阻止爆炸的发生,于是形成了9个与事件A平行的叙事架构(见表1):2.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的特征即原点O化身为n个,各不相同,这是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较为复杂的模式。穿越回去的时空点不再局限于同一叙事线索中的原点O,所有的叙事分支都可引申出更小的分支,如图5。这种结构在《蝴蝶效应》系列的三部影片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三部作品基本遵循这样的叙事逻辑:原空间顺序发展→穿越到过去某一时刻→作出改变→形成新空间→新空间顺序发展(过程省略)→瞬间闪回现在时刻并存在于新空间……。以《蝴蝶效应3》(2009)为例(见表2):由表2可知,该影片的叙事线索可抽象为:A时空的某一时→O→B时空→O1→C时空→O2→D时空→O3→E时空→O4→F时空→O5→G时空→O→A时空的未来。多次不同原点的跳回及改变,使影片的平行结构更加复杂而富于逻辑的趣味。总而言之,同一出发点或不同出发点的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都具有以下特征:(1)周而复始的闯关。按照电影叙事学的说法,时频表示某一事件被叙事提及的次数及它在虚构世界里所发生的次数之间建立的关系(7)。主人公不断重返过去,使影片中同一事件或空间出现的时频相当高,形成周而复始的感觉,其本质是反映人类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布雷蒙在《叙事可能之逻辑》里认为,故事的基本单位是故事原子,分别为“目的”(愿望)、“行动”“结果”,这三者一经组合便产生了故事的基本序列(8)。在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的每一层叙事空间里,都离不开“目的”“行动”“结果”这个序列,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修正已知历史的弊端,进而采取相应的改变行为,以获得不同的结果,形成新的叙事空间。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推动了周而复始试图改变的行为,同时它又反过来推动了多种可能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循环、改变,使影片中多个叙事空间的情节高潮迭起,观众始终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2)多时空共时并进。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的构成因子是多个跳跃式的、片段式的并列时空。时空并列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恰好吻合了电影蒙太奇的拍摄技巧,通过镜头的组接,同一主体可分身穿越至同一时刻的不同空间,每一层叙事时空始终保持着平行发展的关系。如《源代码》和《蝴蝶效应3》的图表所示,此类结构的电影作品超越了单一时空叙事模式的简单化,尽管可能会造成观众思维、意识上的重叠、混乱,但却极大增强了电影叙事的复杂性。观众可以多次观影、反复思考,这不仅可以增加票房,也让科幻电影摆脱“速食品”的定位,有了一定的深度。(3)叙事空白。根据热奈特的观点,叙事者在作品结构中的视角有三种:非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多属于内聚焦型,一切叙述都限制在作为焦点人物的叙述者的视野之内。因此,主人公所见即观众所见,影片藉此让观众最大限度地体验主人公视点下的时空转换。正是由于时空的转换,旧时空点与新时空点之间的剧情都仅以“闪”的模式带过,对于主人公和观众而言,即造成了叙事的空白。这个断层的空白,类似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需要观众自己从影片细节中去发现线索,或随着影片的进程,不断重组信息。这类结构极大地调动了观影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影片中事物间的联系,强调细微的改变也能影响大局。三、叙事艺术的新突破—两种叙事结构的意义和影响以新时空观点为依托的科幻电影,其主要的两种叙事结构———循环结构、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是电影叙事艺术的新突破和成功尝试,无论是从创作、接受层面,还是就科幻电影自身的发展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一)两种结构的两种叙事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两种叙事结构是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在科幻电影叙事领域的一种尝试。首先,它们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质,不仅颠覆了传统时空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线性叙事思路,还使叙事时空如同魔术一般灵活、多变,形成了叙事结构的另类美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是后现代电影超验结构的一种表现。它不仅代表了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唾弃,同时也意味着对感官知性的超越,进而追求一种超越的通感和悟性(9)。其次,这两种结构都是以“闪回”的方式促使过去和现在空间的相互交替,这种碎片式的拼接、游戏式的重复,通过电影蒙太奇的形式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趣味进行了充分展现。从效果上看,电影要比文本形式更适合展现后现代主义在艺术上的魅力。再次,这类科幻电影大多采用了后现代主义创作常青睐的开放式的结局,即电影留下一个遐想的空间。如循环结构代表———《12只猴子》最后一幕,博士为何坐在真凶的旁边?多种可能性并列结构代表———《蝴蝶效应3》,片尾小女孩火烧洋娃娃并诡秘地一笑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可见,这两种创新的电影叙事结构,是后现代主义风格在电影拍摄手法上的成功实践,也有助于推动该艺术形式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实践和发展。(二)第二,新时空观改变了观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对观众而言,这两种叙事结构带给了他们新的审美体验。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曾提出“期待视野”之说,指的是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已经具有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观念、价值等因素,会从各个层面影响接受者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而且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审美行为中能转化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