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义勇与合法权益的保护_第1页
论见义勇与合法权益的保护_第2页
论见义勇与合法权益的保护_第3页
论见义勇与合法权益的保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见义勇与合法权益的保护

勇敢是一个道德概念。一般来说,勇敢是指完成法律或合同的公民。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财产的利益,并少受非法侵害,造成自然灾害和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勇敢地采取法律行动。然而,见义勇为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屡见报端,让人痛心疾首。见义勇为者保护了他人利益,自己受到很大伤害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奖励。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利益,是关系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这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待此问题我国法律并无十分明确的解决办法,理论上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一、义勇为条例的所规范的内容虽然我国法律对于见义勇为行为并无明文规定,鉴于对于见义勇为行为法律保护的缺失,为了弘扬社会正气,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很多地方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北、河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0余县市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的主要内容差别不大,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见义勇为者的保障、奖励,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及资金的来源和相关的责任等。这使得对见义勇为者的保障与奖励有法可依,但我们有无必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有权机关出台的法规呢?二、独立法的概念(一)道德为法律调整对象反对见义勇为立法者的核心观点就是见义勇为属于道德的规范范畴。在我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言利为小人所为,为世人所不齿。笔者以为,这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将道德与法律截然分开,只看到了两者的区别,却并未考虑到两者的联系。这对于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基本权益是不利的,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会引起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安全感的缺乏,出现道德危机。“道德可加以普遍化的特征内在地要求把人人能够做得到的道德法律化。”即道德有可能法律化的;道德与法律的调整对象交叉重合上为那些只受到道德的调整的社会关系上升为法律调整即道德法律化提供了空间。但并非所有的道德都可上升为法律。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维系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等;第二类是指更高层次的道德,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随社会的发展,一些道德,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例如,家庭暴力问题。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被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例如我国已经废除的通奸罪。另外,法治社会要求法官判案时,只能以现行法律为依据,而法律的滞后性导致法律无法适应新出现的情况,即在国家制定法与道德之间缺乏过渡、缓冲,造成了法律的僵硬、无力及冷酷;而道德等非强制社会规范则可以其主观性调整新生的行为现象,这就在法律与大众心理、社会风习之间产生隔阂,“造成了道德的无力感和被蔑视,甚至鼓励了对道德的违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二)公民需要法律上的公正从法的价值角度说,见义勇为立法并不违背法的价值目标,而且是更生动的体现了法的价值灵魂。很多人认为,法律所关心的是如何抑制和惩罚人性中的恶,但他们却忽视了如何去激活人性中的善,导致公民间缺少关爱,人情冷漠。笔者以为,“法律是善和正义的艺术”。只有当公民行为中的善和恶得到法律公平的关注时,温暖的法治社会才能实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所以为正义而斗争,在许多情形下都是为了消除法律上或习惯上赞同的不平等安排而展开的,因为这种不平等既没有事实上的基础,也缺乏理性。”见义勇为立法消除了传统上法律只强调制约的习惯,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不仅仅是对恶势力的根除,更是对人类社会中善的弘扬。见义勇为立法正式宣告对公民那些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予以肯定和保护,切实实现了法律扬善避恶的价值理念。三、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的无因管理关系1、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见义勇为有学者认为,现行法律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无因管理制度足以调整见义勇为问题,当前各地纷纷成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法律在实践中的欠缺。解决见义勇为,不需要专门立法。笔者并不否认,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却与见义勇为有着密切关系。我国1979年刑法第17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见义勇为行为在排除不法侵害时就属于正当防卫行为,根据本条规定,不具有违法性,保护了防卫人的利益,同时也起到了鼓励见义勇为的作用。紧急避险制度也可以排除避险人的刑事责任,同样鼓励了见义勇为。然而,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并不是等同的。(1)它们的侧重点并不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侧重于防卫行为、避险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排除防卫人、避险人的刑事责任;而见义勇为并不一定会产生刑事责任。(2)从行为的对象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是为了排除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与危险;而见义勇为包括排除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和抢险救灾。(3)从行为的目的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可以是为他人利益的,也可以是为自己利益的;而见义勇为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2、无因管理与见义勇为主张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存在无因管理关系的人认为,见义勇为具备无因管理的全部构成要件。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是不负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人,主观上管理人有管理意思即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客观上实施了处理他人事务的积极行为。见义勇为不仅具备此要件,而且还有更高的要求。见义勇为是无因管理的类型之一,两者的关系是种属关系。另外,二者都是受到法律肯定的合法行为,立法的宗旨在于倡导互助友爱的道德风尚。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存在无因管理关系的主张是妥当的。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的无因管理关系类似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也排除了见义勇为者涉入他人事务的不合法性,同时,根据《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受益人对见义勇为者还负有补偿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2条进一步解释“民法通则第93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因无因管理关系要求受益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我国已有司法实践。发生在浙江上虞市的全国首例见义勇为损害赔偿案第一审判决认为“见义勇为者(蔡某)的行为符合法律上的无因管理,且其有为受益人(杨某)谋利的意图,因此受益人应当承担8.5万元的责任”。要求受益人承担一定责任,有利于减轻国家的社会保障压力,也有利于给予见义勇为者更多的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没有侵害人或侵害人根本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甚至受益人也往往无力提供补偿时,见义勇为者的利益很难得到较好的保护,以致发生见义勇为英雄困顿度日甚至跳楼自杀。因此,仅仅依靠无因管理的规定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综上所述,无论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还是无因管理,都不能代替见义勇为。为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及时维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我们应该单独为见义勇为立法。四、见义勇为者的社会保障法定位从各地已颁布的法规来看,见义勇为的现有立法层次较低,均是地方性法规,大多是省级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还有少数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规章。不仅如此,各地的规定也有较大差异,各地方立法不统一,会导致同样的事情不一样处理,构成地区差异导致的不平等。因此,一部适用于全国的见义勇为法急需出台。笔者以为,见义勇为立法应属于社会保障法范畴。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关系中受益人有两个:一是私权利受益人被救助人及亲属;二是公权力受益人政府。较之一般公民,见义勇为者面对危险,挺身而出,对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有着特殊贡献。施救人延伸履行了警方对公共秩序的管理职责,警方理应、补偿不足的酬金奖励、表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补偿。既可以解决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又有助于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的真正意义是响应社会的倡导,而不是因为救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