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战国策·秦策一》载:“(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材料表明()A.变法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B.变法操之过急引发政治危机C.统治者好恶决定变法成败D.商鞅变法触犯旧贵族的利益2.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后,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就责备留守京都的官员,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在废除西郊祀天前数年,孝文帝已开始采用汉地帝王的祭祀天地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孝文帝的上述举动()A.表明北魏以华夏正统的继承者自居B.为北魏顺利迁都扫除了障碍C.反映了北方社会封建化进程的完成D.赢得了北方大族的坚定支持3.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4.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说明康有为()A.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试图减少变法的阻力C.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5.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邀访日,邓小平参观神奈川县某汽车工厂时发现,该工厂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6%,在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参观后邓小平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话:“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据材料可知()A.中国政府已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第一C.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D.日本囿于国情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6.《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7.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两次服饰改革的共同意图是()A.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B.打破华夷之辨C.发挥服饰的实用性 D.巩固政权统治8.如表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做,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北宋)刘挚《忠肃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A.《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D.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9.1901年,张之洞与刘坤一连续会奏变法事宜,要求设立文武学堂,递减科举取士名额,渐次以学堂毕业取中之额替代科举取中之额,使科举、学堂合而为一。这一主张()A.否定科举作用 B.首倡新式学堂C.顺应历史潮流 D.催生清末新政10.下表的内容是1978年以来中国大学生择业观的四个发展阶段。据此可知()1978—1992年择业主体意识唤醒1993—2002年择业功利色彩弥漫2003—2012年择业理性务实回归2013年至今互联网+创新期择业灵活多样凸显A.国家政策主导大学生就业B.社会崇利风尚渐趋浓厚C.高校就业机制仍存在缺陷D.时代转型引发观念变化11.(2022·广东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12.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除保存了法令原始文本之外,还抄录了几个副本。这些副本分别藏在天子之殿、禁室、御史府及丞相府等处。禁室中的法令每年公布一次,中央各级部门及郡县政府的主管法令的官员都要来这里听受法令。这一做法()A.体现了司法程序的公正性B.推动了法律规定的实施C.提升了君主集权的正当性D.确保了法律执行的效果13.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14.清末,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由此可见,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A.政出多门互相推诿 B.缺乏日常秩序维护C.触动官吏既得利益 D.亟需打破百姓习惯15.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慈禧太后()A.谋求富强同意有限变法 B.与光绪帝政治理念一致C.阻挠变法图谋发动政变 D.与维新派变法思想相似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改革要立足于对内外环境的准确判断;改革者要树立远大的目光和大无畏的精神;改革一定要正视人性才能因“性”利导;改革要通过“法治”推行,借助“势治”巩固。——摘编自董成雄、王四达《“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材料二熙宁初,王介甫(注:王安石)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材能知变通,用之。……介甫性狠愎,众人以为不可,则执之愈坚。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争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使众君子未用与之敌,俟其势久自缓,委曲平章,尚有听从之理,俾小人无隙以乘,其为害不至此之甚也。——摘编自郑志强《从范仲淹、王安石到章惇、蔡京——北宋改革警示录》材料三明代的宗藩制度和优免制度引起的弊端极为严重,财政危机、田赋不清、负担不公、社会动荡皆与其密切相关。但张居正知其弊而不改,而是一味强调以增收来解决日益增加的财政支出问题。例如,对于清丈土地,只要地方官多丈量出田亩,并增加田赋,便给予表彰甚至晋升。于是,地方官罔顾事实,为邀功而无所不用其极。——摘编自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似背景,并分析改革都取得显著成效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共同之处。参考答案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秦孝公死后,有人游说秦惠王,认为商鞅影响太大,对国君的统治不利,企图对商鞅及其变法内容进行打击,说明商鞅变法触犯旧贵族的利益,D项正确;变法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变法操之过急引发政治危机,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危机,排除B项;统治者好恶决定变法成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学习中原王朝祭祀制度的内容、程序,祭祀天地祖先,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融入中原文化,继承华夏文化正统地位,表明北魏以华夏正统的继承者自居,A项正确;当时孝文帝已经迁都洛阳,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北方大族对孝文帝革新祭祀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解析:选A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故选A项。解析:选B材料中康有为由主张开议院到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表明康有为试图争取光绪帝的支持,以减少变法阻力,故选B项;制度局成员由无实权的皇帝擢拔说明其政治思想不成熟,排除A项;康有为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不开议院而设制度局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向封建顽固势力妥协,排除C项;康有为的转变说明其为推行变法而作的妥协,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解析:选C根据材料,日本神奈川县的汽车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这说明现代化基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有效管理,C项正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项;由材料内容无法证明日本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世界第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解析:选C材料中商鞅认为,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故选C项。解析:选D材料中“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是为了让赵国能够生存下去,孝文帝改革也是为了北魏的政权稳固,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故选D项。解析:选D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可知,北宋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速度过快,扰乱百姓,加重人民负担;南宋罗大经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晚清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是救其弊,这说明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D项正确。解析:选C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张之洞与刘坤一主张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发展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顺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故选C项。解析:选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代转型引发了原有观念的变化,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D项正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知,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可知,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等。第二小问,可以综合材料信息从城市设计者、城市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和具体规划等角度进行概述。第(2)问,从对古城洛阳的意义、对后世中国都城建设的意义、对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意义: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解析:选B根据材料“禁室中的法令每年公布一次,中央各级部门及郡县政府的主管法令的官员都要来这里听受法令”可知,秦国法令以年度为单位来落实执行,这有利于推动法律规定的实施,故选B项;司法程序为起诉、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判决等,而材料提及的是国家官员“听受法令”,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君主分割地方或各级官员的权力等信息,排除C项;“确保了”不合逻辑,国家官员“听受法令”是法律执行的起始而已,排除D项。解析:选A根据材料“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得,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导致加重了百姓负担,故选A项。解析:选D根据材料“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知,官民对戊戌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