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或部分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_第1页
局部或部分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_第2页
局部或部分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_第3页
局部或部分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_第4页
局部或部分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局部或部分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

1.局部删除理论在语法研究中,甚至列出结构一直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本来被反复证明有效的规律,遇到并列结构就不灵了。比如,一切句法规则的施用对象都是句法成分,并列结构是唯一的例外:(1)a.Sarahsentmealetterandhersisterapackage.b.Kentalkedquietlyyesterdaymorningbutloudlythisafternoon.c.JackmightbutJillwillsuethepharmaceuticalcompany.d.嫌疑人去过银行两次、邮局一次。e.小陈昨天、老赵今儿早上都去探望过病人了。这些例子的共性,是每组标有下线的词都不构成一个句法成分。比如例(1a)中,mealetter是动词的直接和间接宾语,而例(1e)中,“老赵今儿早上”分别是主语和状语。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这样的一组词叫做一个并列单元。并列结构不遵守已知的句法规则,究竟是真的例外呢,还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当代句法理论选择了后者,并且用尽解数,设想了多种方法,在表层结构之下把每个并列单元处理成一个符合句法规则的成分。现有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每个并列单元在深层都是一个句法成分;删除其中重复的部分就得到表面看到的并列单元。比如设例(1e)的深层结构为两个并列子句:(2)小陈昨天去探望过病人了,老赵今儿早上去探望过病人了。因为子句是个句法成分,所以符合语法;删除的部分是动词短语,还是句法成分。每一步都符合句法的普遍规律。这个理论看起来直截了当,操作简单,被很多学者采用。在形式语法的框架里,早期的有Ross(1967),归纳出了一套删除的规律;在近期的文献里,Kayne(1994:59—63)甚至从短语结构理论中推导出,即使简单的动词并列(如buyandcookthechicken)都是深层短语的并列加大量删除的结果。为了便于讨论,本文把这类分析叫做局部删除理论。局部删除理论并不能解决和并列结构相关的全部现象。比如,例(1e)中还有一个量化词“都”,对应于复数主语。但是在例(2)里,每个子句的主语都是单数,不能用“都”(*老赵今儿早上都去探望过病人了)。按照局部删除理论,保留的动词短语在结构上只属于第二个子句。如果深层结构必须没有“都”,在表层同样不应该有,因为这部分的句法结构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动。第二类和并列结构相关的理论来自Larson(1988)。Larson提出,每个动词短语中的位置有限,如果需要包含更多的成分,必须在结构上重复动词短语。以例(1a)中的Sarahsentmealetter为例:一个动词短语里只有主、宾两个位置。要安置第二个宾语,就需要复制动词短语,并且把它放在原来的动词短语里面,如例(3)所示。初始位置在V2的动词上移到V1,生成“主—动—宾1—宾2”的语序。例(3)被用来处理一些有关双宾语的现象,包括双宾语做并列单元:一旦V2上移,VP2里只留下两个宾语。所以表面上做并列单元的是双宾语,而实际上是VP2。本文按照句法界的传统,把Larson的理论称为双VP理论。对于并列结构来说,双VP理论的明显缺点是不能处理动词前面的非成分并列单元。这是因为VP的叠加只能让句子的内部结构向动词以下延伸,却不能影响动词以上的结构,因此无法改变主语和位置高于动词的状语不构成句法成分的事实。也就是说,例(3)可以用来处理例(1a),却仍旧需要另外的手段来处理例(1c),尽管这两个例子从描写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型,即并列单元包含两个句法成分。此外,即使是动词不带任何宾语的例(1b)也需要VP重叠,因为在单一VP的状态下,无论如何不可能让两个相邻的状语组成不包含动词的句法成分(请读者自证)。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独立的证据表明状语的数量会影响到VP的数量。第三类处理并列结构的理论是Phillips(2003)提出来的。Chomsky的最简方案认为造句过程是“自下而上”。比如要得到例(3),第一步是把V2和DP3组合成V’,然后把V’和DP2组合成VP2,以此类推。Phillips反其道而行,假定句子是自上而下构成的。此外,他还假定造句过程的每一步都可以“瞬时定格”;而每个并列单元都是瞬时定格那一刻的一个句法成分。仍旧以例(1e)为例。如果暂时不考虑无关紧要的技术细节,那么自上而下构造句子S的第n步是把主语和状语组合。或者说,“小陈昨天”是S在第n步的瞬时定格:在这一刻,VP的“架子”已经搭好,但是内部暂时只包含时间状语。如果讲话的人在第n步构造并列结构,那么DP与尚未完成的VP就组成句法成分S的全部内容,因此可以成为一个句法单元。显然,造句的第n+1步将破坏这个临时的句法成分,所以Phillips还假定后续的结构变化不会“抹杀”瞬时定格所造成的某一刻的既成事实。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对这个理论的优劣加以详述,但是有一点显而易见:瞬时定格只能用来解释动词前面的非成分并列单元;对动词后面的同类现象,却只能求助于局部删除或者双VP结构。原因很简单:位于句子末尾的成分在自上而下的造句过程里是最后加入的,所以在这一刻的瞬时定格等同于句子的终结状态。如果两个成分在终结状态不构成句法成分,显然无论如何定格都无法改变事实。2.边缘语料:构式的其他语法成分如果例(1)中各例已经让理论界众说纷纭,那么下面的语料就完全超出了现有“众说”的应用范围:(5)英语a.Boyswithglassesshouldandgirlswithcontactlensesmustsitinthefrontrows.b.?Boyswithglassesshouldandwithcontactlensesmustsitinthefrontrows.c.*Boyswithglassesshouldandcontactlensesmustsitinthefrontrows.(6)汉语a.他们从苏州买了丝绵被。b.从苏州他们买了丝绵被。c.(?)他们从苏州买了丝绵被,南京买了盐水鸭。例(5a,1c)属于一类,其中的每个并列单元包含主语和一个相邻成分。例(5b)的可接受程度明显下降,但和例(5c)比起来又好得多,是本文所关心的边缘语料。两句的区别在于并列单元在例(5b)里包含主语里的介词短语和情态词,而在例(5c)里只包含该介词的宾语和情态词。比较例(6a—b)可见,“从苏州”能够提前,是一个句法成分。我们把它分析成介词短语。例(6c)可以接受,但大部分人更倾向于在第二个并列单元中重复介词“从”。因此从接受程度看,例(6c)也归于边缘语料。问题是:怎样解释这些例句的边缘性?首先,仅仅把每个并列单元分析成深层的句法成分是不能解释这些语料的,因为一组词(及其相应的句法结构)要么构成一个句法成分,要么不构成一个句法成分,不存在半是半不是的状况。所以仅靠句法成分来衡量,无论在深层还是在表层都无法产生边缘性的例(5b,6c)。瞬时定格理论同样对这类语料无能为力,因为组成并列单元的两个相邻成分在造句过程的任何一刻都不构成临时的句法成分。以例(6c)为例,见例(7):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在第n步时,句子的VP只包含位置最高的状语PP,如例(7)里的小菱形框所示;第n+1步将VP扩展成PP和V’,即中菱形框里面的内容;第n+2步完成整个VP的构建,由大菱形框代表。自始至终,介词宾语DP1和包含动词及其宾语的V’都不组成瞬时成分,因此也不能在瞬时定格理论内变成并列单元。同样的证明适用于例(5b)。双VP理论无法处理例(5b)的原因很简单:主语里的介词短语和情态词在位置上都高于VP,因此无论VP内部的结构是什么,都不会改变它们不组成句法成分的事实。至于例(6c),由于介词宾语“苏州”不是动词短语的直接成分,所以没有任何VP能够只包含介词宾语而排除介词本身(否则例7中的DP1就不是介词宾语,而是动词本身的论元了)。在第1节介绍的相关理论中,最有希望涵盖上述边缘语料的是局部删除理论。比如例(6c)可以分析成两个并列的VP外加删除重复的介词“从”。这个可能性将在下一节详细讨论。现在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删除理论虽然可以生成相关语料,却不能解释其边缘性。结论是,并列结构所容许的边缘语料决定了探索新思路的必要性。3.文创形式的对比形式语法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因循一种从未被论证过的思维定势,即语法规则都是二值性的。满足语法规则可以接受,不满足则不能被接受,没有中间状态。这样的理论不能解释边缘性语料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同样从逻辑出发,二值性理论自身的局限并不等于说形式语法不具备解释某些边缘语料的潜力。在这一节里,我们以形式语法所采用的短语结构为基础,探讨并列结构多值理论的可能性。一个比较明显的思路是以局部删除理论为出发点,用被删除成分的数量来衡量结果的可接受程度。定义如下:(8)a.确定构成并列单元的最小成分Z;b.删除量=Z中需要删除的成分的数量总和;c.Z的可接受程度和Z内部的删除量成反比。先看例(5),树形图采用最简方案的基本思想,不存在没有分支的节点,见例(9):TP是构成例(5)中各个并列单元的最小句法成分。如果是例(5a),则只需要删除VP,保留主语DP1和情态词T。删除量=1。要得到例(5b),需要删除VP和主语里的N,保留PP和T。删除量=2。例(5c)只保留介词宾语DP2和情态词,所以必须删除N、P和VP,删除量=3。根据例(8c),删除量增大则可接受程度下降,与例(5)中各例相符。对应于例(6c)的树形图如例(10):VP是构成例(6)中并列单元的最小句法成分;删除介词P得到例(6c),删除量=1。把删除量进行跨语言的对比未必完全可靠,因为很难判断删除量同为1的例(6c,5a)是否有相同的可接受程度。但是至少在汉语内部,例(6c)的可接受程度略低于在两个并列单元里重复使用介词“从”、即删除量=0的情况。这个结果和例(8c)是基本吻合的。例(8a)要求确定构成并列单元的最小成分,其必要性也可以用例(10)来说明。从纯粹的逻辑可能性来看,并列VP+删除P可以生成例(6c);并列TP+删除P和主语DP1也有同样效果。但是后者的删除量=2,显然和例(6c)的近乎完好有一些出入。而且既然可以把TP并列,为什么不可以把包含VP的更大的成分并列,从而无限制地加大删除量?所以就保证理论的可行性而言,例(8a)必不可少。以上的分析基于局部删除理论。由于该理论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例1e中的“都”的来源;见第1节),我们再考虑另一个解释边缘语料的思路:并列单元的可接受程度和其中的相邻成分之间的“结构深度”成反比。定义见例(11):(11)令X1,…Xm,…Xn为并列单元Y中的显性句法成分,其中1≤m≤n;如果有m+1≤n,则Xm与Xm+1相邻且不构成Y中的句法成分。那么a.确定包含Xm,Xm+1的最小成分Zm;b.令D1=Xm到Zm之间的短语数量,D2=Xm+1到Zm之间的短语数量,不计Xm、Xm+1、Zm。Xm和Xm+1之间的结构深度Dm=D1和D2之中较大值。c.Xm自身的结构深度=Dm=0;d.Y的可接受程度和Y内部的最大的Dm成反比。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例(9)重复如下:(9)TPDP1DNPNboysPPPwithDP2glassesT’TshouldVP……对于由主语(或主语的一部分)和情态词组成的并列单元来说,包含它们的最小句法成分是TP。如果不算DP1和TP自身,那么两者之间的短语数量为零,即D1=0。同样,T和TP之间也没有其他短语,因此D2=0。根据例(11b),DP1和T组合的结构深度Dm等于0。也就是说,用主语和情态词组成并列单元的例(5a)属于可以接受的句子。如果并列单元包含情态词和主语里的介词短语,即例(5b),TP仍旧是包含这两个成分的最小成分。PP到TP之间有两个其他短语(NP和DP1),所以D1=2;T和TP的关系不变,D2还是0。D1大于D2,Dm=D1=2,对应于例(5b)的边缘状态。以此类推,介词宾语DP2和TP之间有三个短语。DP2和T的结构深度Dm=3,因此例(5c)是最坏的句子。再看中文的例(6c),即例(10):包含介词宾语DP2和动宾结构V’的最小句法成分是VP。从DP2到VP经过一个短语(PP),D1=1;VP到V’的D2=0;所以Dm=1。换句话说,例(11)和例(8)不同,认为汉语的例(6c)比英语的例(5b)略好一些。事实是否的确如此,有待于句法界建立起衡量跨语言的语料可接受程度的程序和标准。总的看来,例(11)对边缘语料的解释也是符合事实的。以上讨论的是n>1的情况,即一个并列单元中含有两个不能直接构成句法成分的成分。如果n=1,则无m+1,即并列单元等于一个句法成分。根据例(11c),一个成分自身的结构深度为0,显然应该是可接受程度最高也最自然的情况。需要指出:成分自身的结构深度=0是逻辑上的必然,并非为了处理语料而强行规定的假设。结构深度的根本含义,是从句法成分甲到其内部的句法成分乙的“距离”。以此来看,成分甲到自身的距离只能为0。4.采用“局部删除”的语料既然两个理论使用完全不同的概念,却都可以把相关语料划分出不同的接受等级,哪个理论更接近语言自身的机制?首先,例(11)显然比例(8)复杂,而人们通常在直觉上倾向于选取简单的理论。但我们认为,这种直觉并不可靠,因为用文字和符号表达起来简单的概念或过程,对于人脑来说未必更容易。比如,加法是最简单的运算之一,只要不断加1就成。可是加法对人脑却不容易;绝大多数人甚至在做两位数加法的时候都需要几秒钟有意识的计算。相比之下,对面容的识别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获取大量的几何信息并将其和记忆中的范型加以比较和筛选。但是正常人却可以在意识无法察觉的瞬间完成这个任务。语言也是一个认知现象,所以对于描述语言现象的定义,不能单纯凭借简繁来决定取舍。真正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或解释相关的语料。上文提到,局部删除理论不能自然地解释“都”来自何处,因为每个做为并列单元的子句都不能用“都”,而删除其中一个并列单元里的谓语部分仅仅是语音层面的操作,并不改变句法结构。相比之下,例(11)直接测量相邻成分的结构深度,并不依赖删除理论。所以至少在逻辑上可以容许两个主语(以及两个情态词)共享一个谓语VP的可能。这个可能性的技术细节涉及句法理论的很多方面,大大超出本文的主题,我们将另行撰文阐述。再看另一类语料1:(12)a.*HeboughtbooksfromBostonandboughtsouvenirs(,)NewYork.b.(?)HeboughtbooksfromBostonlastweekandNewYorkyesterday.第一句无论怎样读都不可接受,而第二句只要把重音放在介词宾语上就近乎完好。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这组语料。第一,如果不考虑语序,例(12a)和用来描述汉语的例(10)具有同样的结构(见例13):如果局部删除是语言用来构造并列单元的手段,那么例(12a)应该采用和汉语的例(6c)相同的方式构成:确定包含介词宾语和动宾结构的最小句法成分,即VP,然后删除重复的介词from。问题是例(6c)基本完好,而例(12a)却坏得不可救药。第二,汉语和英语的差别之一是语序,所以例(6c)里“被删除”的介词“从”在整个并列单元的最前面,而例(12a)里的from位于并列单元的中间位置。但是语序的不同并不足以挽救局部删除理论,因为英语其实允许并列单元中部的词被省略:(14)SamboughtbooksandSarah,souvenirs.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用删除来解释例(12),基本完好的例(12b)所需要删除的成分反倒多于完全不可接受的例(12a)。例(12b)的相关结构是例(15):前面说过,从例(13)的结构得到例(12a)只需要删除介词,即删除量=1。而从例(15)的结构得到例(12b)却需要删除介词和由动词及宾语组成的较小的V’,所以删除量为2。也就是说,删除的越多,最后的并列单元反倒越好。这和第3节的结论正好相反,由此得知建立在局部删除基础上的并列结构理论自相矛盾,是不正确的。鉴于当前句法界广泛采用Larson的双VP结构,可能有人会说例(12b)的结构并非例(15)而是例(16)2:一旦把V2下的动词上移到V1,VP2中就有一个表面上只包含PP和DP3的句法成分V’。用该V’构成的并列单元无须删除动词和动词宾语,因为这两个成分都已经在V’之外了。我们对双VP结构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持有异议,并将专门撰文阐述3。但是即使采纳例(16),仍旧不能解决例(12)所代表的问题。一旦采用双VP,例(12a—b)都具有例(16)中的结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是否有DP3(以及相应的V’)。在有DP3的例(12b)里,VP2下面最大的V’包含所有相关成分的句法成分;删除介词P的结果是造成表面听到的并列单元Bostonlastweek。整个过程的删除量是1,句子可接受。而要得到例(12a),则例(16)中无DP3,选取VP1下面的V’做包含所有相关成分的最小句法成分并删除介词P。删除量同样是1,结果却完全不能接受。可见无论如何,删除理论都不能自圆其说。相形之下,例(11)中的结构深度理论却能为所有的语料提供一个简单的解释。假定出于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原因,介词不能被删除4。对于汉语的例(6c)和英语的例(12b)来说,构成并列单元和介词删除没有任何关系。以例(15)为例(但同样适用于例16)。包含介词宾语DP2和时间状语DP3的最小成分是VP。从DP2到VP要经过一个短语PP,即D1=1;从DP3到VP没有其他短语,D2=0。所以Dm=1。也就是说,例(12b,6c)在各自的语言里都属于基本完好的句子。这个结论与事实相符。区分例(12b)和例(12a)的关键,在于后者中的介词位于动宾结构和介词的宾语之间。除非删除介词,否则V’和DP2就不能相邻,因而在一起组成并列单元的可能性更无从谈起。但是删除介词是违反其他句法原则的,所以例(12a)不可接受。例(14)可接受,是因为动词不同于介词,可以删除。需要指出的是,禁止介词删除这条假定不能用于局部删除理论,因为如果不准删除介词,就连例(6c)和例(12b)都无法处理。5.双vp的结构结构深度理论的核心是句法中存在不完全倚赖句法成分的现象。这个结论在本质上有别于目前形式句法理论的基础假设,即一切句法结构的基础和句法操作的对象、结果都是句法成分。由于这种根本的不同,结构深度理论如果成立,对句法的很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篇幅有限,只在这一节里简要地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结构深度理论所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并列结构的树形图。当一个并列单元不是一个句法成分的时候,自然不可能以一个“单位”的形式和其他并列单元连接起来。所以传统的树形图不能描述这类情况。唯一合理的答案是,并列结构名副其实,是由数个在结构上并列的单元组成的。如果把不包含并列结构的树形图看作平面上的二维结构,只在上下和前后两个方向展开,那么并列结构在局部上就是三维的,由多个并列单元“肩并肩”地在宽度上展开。取例(10)中的VP,沿纵轴旋转90°,把最左端面对读者,那么例(6c)中的并列部分有下面的结构(其中在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