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东部战国楚墓的年代问题
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东部的战国墓发现。由于只有少数的墓葬资料发表。而武(汉)大(冶)铁路发掘的一批资料尚未整理编写,因而多年来人们对这个地区的战国楚墓了解甚少。1983年先后发表在鄂城发掘的三十座楚墓、黄岗发掘的五座战国时期楚墓,这些资料的报道比较详细,并对年代分期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使我们对鄂东地区战国墓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我们在江陵和当阳已经发掘了近二千座楚墓,它与鄂东地区的这些战国时期楚墓的文化特征有一定差异,本文主要以鄂城和黄岗两地的发掘材料为主,对鄂东地区的战国楚墓的分期、分类、文化特征等谈点肤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一、该墓的年代和其年代问题在鄂城楚墓的三十座墓中,有十四座墓的年代应分别为秦墓或西汉初年墓葬。其中十二座墓的年代属于第二期(即战国晚期),有些墓的年代应是战国中期。例如鄂钢五十三号墓,1978年发掘简报认为其年代为战国中期;1983年的发掘报告在陶器分组论述中也认为是战国中期,而年代序列归纳为第二组,即战国晚期(同),我们认为,这座墓的年代应属于战国中期较为合适。黄岗国儿冲五座楚墓的年代,发掘简报认为是战国中晚期;但它们的陶鼎、敦、壶、盉与高把壶形器等,形制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关于这五座墓的年代问题,也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期研究。这二批楚墓出土的铜器和漆器数量、品种都很少。无法进行形制分析。因此,本文仅就陶器进行形制分析。(一)型铜带钩装,仅有3.我们不是将全部陶器的形制进行分析,而是对较常见的、早晚变化规律较显著的几种器物形制分析为主,也兼论及花纹变化。具体分析如下:鼎形制相当复杂,这里仅就三种类型进行分析。A型深腹鼎,有盖,蹄足。据其形制差异分为三式:Ⅰ式深腹,圆鼓腹,圜底,方耳,三蹄足较高,有盖,例如鄂城百子畈M4:1号,口径41.2、通高42厘米;又如M5:33号,口径44、通高43.4厘米。Ⅱ式腹较深,腹壁较直,圜底,方耳,三蹄足较高,有盖。例如黄岗国儿冲M3;13号,口径25、通高34厘米。Ⅲ式腹较浅,腹壁弧里收,圜底,方耳,三蹄足略高,有盖。例如黄岗国儿冲M1:37号,口径27.2、通高33.6厘米。B型浅腹,三足扁平,即所谓的“越式鼎”。分为二式:Ⅰ式腹较深,下腹弧里收较甚,大圜底,扁平的三足较高。例如鄂城钢厂M106;15号,口径18.8、通高24.2厘米。Ⅱ式浅腹,下腹弧里收,大圜底,扁平的三足较高。例如鄂城钢广M94:14号,口径18、通高19.8厘米。C型小口,蹄足,有盖。分为三式:Ⅰ式圆鼓腹,腹较深,大圜底,附耳较直。例如鄂城百子畈M5;5号,口径16.9、通高30厘米。Ⅱ式鼓腹,圜底,附耳外撇。例如黄岗国儿冲M3:4号,口径9.8、通高26厘米。Ⅲ式腹壁通直,小圜底,附耳外撇。例如国儿冲M1:4号,口径9、通高17.1厘米敦据其形制差异,分为四式:Ⅰ式整器为扁圆形,三盖纽与三足较矮。例如鄂城百子畈M3:19号,口径18.4、通高24.3厘米;又如百子畈M5:25号,口径19.4、通高24厘米。Ⅱ式整器近圆形,三足与三盖纽略长。例如黄岗国儿冲M3:13号,口径17、通高28.8厘米。Ⅲ式整器为椭圆形,三足与三盖纽较长。例如黄岗国儿冲M1:39号,口径19.2、通高33厘米。Ⅳ式整器为茧形,三足与三盖纽特长。例如鄂城洋澜湖M1;5号,口径18.2、通高39.6厘米。壶形制多而类型相当复杂,这里仅就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进行分析。分为四式:Ⅰ式颈较短,鼓腹,整器较矮胖。例如黄岗国儿冲M3:14号,口径12.5、残高50厘米。Ⅱ式束颈较长,腹略外鼓,整器较瘦长。例如黄岗国儿冲M1:17号,口径13.5通高63.5厘米。Ⅲ式长颈(上粗下细),广肩,下腹斜里收,整器瘦长。例如鄂城钢厂M106:1号,腹径19.4、通高42.4厘米。Ⅳ式颈特长(上粗下细),鼓腹,整器瘦长。例如鄂城钢厂M95:6号,腹径18.6、通高47.7厘米。盥缶分为三式:Ⅰ式直口,方唇,圆鼓腹,圈足。例如鄂城百子畈M5:3号,有盖,腹、肩部有七道凹弦纹,腹径33、高32厘米。Ⅱ式口微侈,圆唇,广肩,下腹弧里收成平底。例如黄岗国儿冲M1:21号,有盖,口径7.6、通高11.2厘米。Ⅲ式口微侈,圆唇,鼓腹,平底。例如黄岗国儿冲M3:30号,底残缺,无盖,口径10.5、高22厘米。盉分为三式:Ⅰ式直口,鼓腹,圜底,兽纹的三蹄足较高,肩部有兽形流。例如鄂城百子畈M5:37号,肩、腹部有六道凹弦纹,口径11.4、通高30.3厘米。Ⅱ式直口,扁腹,圜底,三蹄足较高。例如黄岗国儿冲M3:4号,素面,口径7.4、通高20.3厘米。Ⅲ式口微,平肩,腹壁较直,平底,三蹄足有削痕且略矮。例如黄岗国儿冲M1:12号,腹部有道凸弦纹,口径7.5、通高20厘米。高把壶器分为四式:Ⅰ式大侈口,短颈,圆鼓腹,大喇叭形把,整器较高。例如鄂城百子畈M5:8号有盖,口径8.4、通高28.6厘米。Ⅱ式口微侈,长颈,扁圆腹,喇叭形把较高(有道凸箍),整器较瘦长。例如黄岗国儿冲M3;10号,口径5、通高22.1厘米。Ⅲ式口微侈,颈较短,鼓腹,喇叭形把,整器较矮。例如黄岗国几冲M1。13号,有盖,口径5.6、高18.5厘米。Ⅳ式口微侈,圆唇,腹略鼓,把与壶形器相通,平底,整器很矮。例如鄂城钢厂M94:4号,口径6、高10厘米。(二)同类型墓葬所随葬瓷器的各种组合鄂城和黄岗的二批战国时期楚墓,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而且各种类型墓葬所随葬的陶器种类与数量都有一些差异;但是,由于每一种类型的数量较少,难于按不同类型的墓葬资料进行分期。因此,本文是将三种不同类型墓葬所随葬陶器的各种组合归纳为四组基本组合,而不是将它们的各种组合详细列举。第一组鼎AⅠ、CⅠ、、敦Ⅰ、盥缶Ⅰ、盉Ⅰ、高把壶形器Ⅰ。第二组鼎AⅡ、CⅡ、敦Ⅱ、壶Ⅰ、盥缶Ⅱ、盉Ⅱ高把壶形器Ⅱ。第三组鼎AⅢ、BⅠ、CⅢ、敦Ⅲ、壶Ⅱ、盥缶Ⅲ、盉Ⅲ、高把壶形器Ⅲ、(另外还有国儿冲M1出土的钫等)。第组四鼎BⅡ、敦Ⅳ、壶Ⅲ、高把壶形器Ⅳ(另外还有鄂钢M94出土的盒等)。在这四组陶器的基本组合中,有些墓出土陶盒或陶钫,有些墓却未见。目前积累的考古资料证明,陶盒盛行于秦代或西汉前期。因此,随葬陶盒或陶钫的第三、四组墓葬,其年代应晚于未见陶盒或陶钫的第一、二组墓葬。(三)文化之间:器形特征为了更明确说明问题,将上述四组陶器的基本组合,按其顺序把它的纵横关系绘成陶器分期图表。从陶器分期图表可以看出,这四组陶器的基本组合与其它地区的同类器物作比较,它们的早晚关系也是相当清楚的。第一组陶器的器形,与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的陶鼎、敦、壶盉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其年代不可能为战国早期。它与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陶鼎、敦、壶和盉等,也不完全相似;所以它的年代也不应是战国中期。第一组的器形特征,似乎介于长沙浏城桥一号墓与江陵望山一号墓的同类器形之间,因此它的年代也应介于这两座墓的年代之间,即战国中期偏早,也就是战国中期第一段。第二组陶器的器形,与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陶鼎、敦、壶、盉和高把壶形器等,都基本上相似。因此,它们的年代也应大致相当,即战国中期偏晚,也就是战国中期第二段。第三组陶器的器形,与江陵雨台山五五五号墓出土的陶鼎、敦等的形制都较为相似;而它与江陵望山一号墓的同类器形的差异较大。因此,将这组陶器墓的年代定为战国晚期偏早较为合适,也就是战国晚期第一段。第四组陶器的器形,其中陶盒的形制与江陵雨台山五五五号墓出土的陶盒形制不同,而它的陶鼎形制却与安徽长丰杨公五号墓出土陶鼎的形制相近似。因此,这组陶器墓的年代应当与长丰杨公五号墓的年代相当,即战国晚期偏晚,也就是战国晚期第二段。从上分析,随葬第一组陶器基本组合的鄂城百子畈三号墓、四号墓、五号墓和六号墓等四座,其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早,即战国中期第一段。随葬第二组陶器基本组合的鄂城钢厂五十三号墓和黄岗国儿冲三号墓,其年代应是战中国期偏晚,即战国中期第二段。随葬第三组陶器基本组合的鄂城钢厂一0六号墓和黄岗国儿冲一号墓,其年代当为战中晚期偏早,也就是战国晚期第一段。随葬第四组陶器基本组合的鄂城钢厂九十二号墓九十四号墓和九十五号墓,以及鄂城洋澜湖一号墓,其年代应是战国晚期偏晚,即战国晚期第二段。(四)罐足、整器、中专带结构从上述分祈情况可以看出,鄂城与黄岗这二批陶器的主要器形早晚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现简述如下:鼎腹的内空由深变浅,底部由圜底变为近平底或平底,三蹄足由粗短的弧撇变为直而细长。敦器身与盖由扁圆形变为圆形,再变为随圆形;三足与盖纽,由祖短而变为细长;整器,由矮胖变为瘦长。壶整器由较矮胖变为瘦高,颈部由粗短变为细长,圈足(或假圈足)由矮变高。盥缶整器由瘦高变为矮胖,腹部由圆鼓腹变为鼓腹、再变为扁形腹,底部由大平底变为小平底。盉腹部由鼓腹变为扁腹,底部由圜底变为平底。高把壶形器整器由瘦长变为矮胖,壶形内空由深变浅(秦汉时期与把相连通)。喇叭形座由大变小。二、葬物的种类和数量迄今发掘的楚墓,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四千座左右。这些楚墓的墓坑大小、棺椁多寡、随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应当与墓主生前的身份不同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有些同志撰文讨论楚墓的分类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已经提出的楚墓分类依据,虽然并不完全相同,而对于大量墓葬资料的分类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战国时期各区域、不同类型墓葬制度的发展状况见表1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它的埋葬情况复杂而多变化。我们在进行墓葬的分类研究中,首先应当看到楚国的埋葬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的。在枝江百里洲发现的春秋早期墓,随葬铜鼎三件,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序;在当阳赵家湖发现的两周之际至春秋中期的甲类墓(单棺单椁墓),随葬的铜鼎大多只一件。有些楚墓虽然随葬最富有楚文化特色的铜升鼎(敞口、折腹、平底),例如淅川下寺二号墓(春秋中晚期)随葬七件,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随葬九件,寿县楚王墓出土九件,但是,它们的用鼎制度仍与周礼所记相同。楚墓随葬的铜鼎数为偶数的情况显然与周礼所记不同,它始见于春秋中期,而盛行于战国中期,并且从青铜礼器分祈,春秋中期以前出土的铜礼器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基本上与中原地区的铜礼器相似;而春秋中期开始形成楚国的特点,成熟于战国时期。这些情况说明,楚国在春秋中期以前的礼制,基本上沿袭周王室的一套礼制;从春秋中期开始逐渐形成楚国的礼制,而成熟于战国中期。同时,各种类型楚墓的埋葬制度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例如从春秋中晚期开始,大多数中小型墓随葬的铜鼎件数已是偶数,而战国早期的曾候乙墓与战国晚期的寿县楚墓,随葬的鼎数还是七、九的奇数,可见大型楚墓仍然与中原地区东周墓随葬的鼎数相同。只是铜鼎的形制楚国所特有的铜鼎升罢了。第二,由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各地区的埋葬情况也不尽相同。例如江陵地区大中型楚墓大多有多层土台阶,这与土质容易崩塌有关;而河南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墓坑并没有土台阶,也是与当地土质较好而不容易崩塌有关。又如江陵地区的楚墓随葬陶簠较多,而鄂东地区楚墓中陶簠却较少见。第三,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相当复杂,即使是同一等级的葬制,也不可能会完全相同。望山一号、二号墓,沙塚一号墓和藤店一号墓等四座楚墓,墓主生前身份大致相当于下大夫这一等级。但是,无论是葬具多寡、墓坑大小、随葬器物的种类与数量都不相同,例如望山一号墓各种随葬器物共计六百多件,而藤店一号墓只有三百多件,又如望山二号墓的葬具为二个外棺和一个内棺,而藤店一号墓只有单棺。第四,不同类型楚墓的葬制,有时在某一方面也出现交错情况。例如有的同志认为椁室分为三室是下大夫等级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江陵马山砖瓦厂一号墓的墓主身份为士,椁室也分为三室;又如江陵九店砖瓦厂五十六号墓,这座墓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等,都远远比不上墓主身份相当于下大夫这一等级的望山一号墓,但却设有车马坑,埋葬车二辆、真马四匹。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埋葬制度,各个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墓葬,在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发展变化。我们应当根据墓葬的规模与随葬品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从而确定它们的墓葬分类问题。(二)墓葬形制及随葬物品种类鄂城和黄岗发掘的二十一座楚墓,根据墓葬规模与随葬品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中型墓)这类墓有鄂城百子畈三号、四号、五号墓,鄂钢五十三号和黄岗国儿冲一号墓等五座。百子畈三座墓的墓口长6.5—7.2、宽4.29-5.9米、墓底长4.94—6.1、宽3.1—4.8米,葬具为一椁二棺,其中五号墓的墓室长4.66、宽3.24、高1.95米,椁室分为五室,其中三号墓有一陪葬棺、四号和五号墓有二个陪葬棺。另外二座墓的规模较小,葬具都是单椁单棺,没有陪葬棺。其中鄂钢五十三号墓的墓口长5.5、宽4.29米、墓底长3.36、宽2.5米,木椁长2.82、宽1.82米,黄岗国儿冲一号墓的墓口已残,墓底长3.7、宽3.16米,木椁长3.9、宽3.4米,但是这两座墓有墓道,椁室也都合为五室,故将它们列入这类墓。这类墓的随葬器物,只有鄂钢五十三号墓随葬鼎、敦、壶等成套的铜礼器,而其余四座墓都未见成套的青铜礼器(百子畈三号墓只出一件铜鼎),并有少量的青铜器和一定数量的漆器(其中百子畈三号和四号墓还有鸟架鼓的乐器):而它们都以随葬成套的仿铜陶礼器为主,而且器类与数量都较多(其中鄂钢五十三号墓的陶礼器极少)。第二类(小型墓)这类墓有鄂城百子畈六号墓,鄂钢十八号、七十九号、八十号、九十号、九十一号、九十二号、九十四号、九十五号、一百零六号、洋澜湖一号、以及黄岗国儿冲一号、三号和五号等十四座墓。墓口长度在5米以下,宽在4.1米以下,没有斜坡墓道,墓底的长度都在3.20米以下,宽度在2.5米以下,葬具均为单椁单棺,木椁长都在米2以下,椁室一般只分为二室,只有极少数有三个室。这类墓的随葬器物,虽然国儿冲五号墓随葬铜鼎二件,但不是成套的铜礼器,其余十一座墓只有少量的铜兵器和服饰器等,未见铜礼器,漆器的种类与数量都很少,一般未见乐器,只有九十五号墓出土一件陶虎座鸟架鼓;随葬器物一般仍以成套的仿铜陶礼器为主,但品种与数量都较少。第三类(小型墓)这类墓有鄂城鄂钢二号墓和黄岗国儿冲四号墓等二座。墓坑窄小,墓口均已破坏,墓底长2.5米以下、宽在1.5米以下,葬具只有单棺。随葬器物的总数不超过十件,主要是仿铜陶礼器,只有个别墓出土一、二件小铜器,未见漆器。(三)关于鄂东地区的墓主身份从上所述,鄂东地区战国时期楚墓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三个类型墓葬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而墓葬类别的差异,应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别在观念形态的一个反映。关于周代的埋葬制度,《礼记》和《仪记>等文献有不少记载,我们在上面已述,楚国的埋葬制度是在中原地区葬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至战国时期已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点的埋葬制度,我们在分析战国时期各类楚墓的等级时,就不能完全按<周礼》等文献记载去套。因此,本文采取以确知墓主身份的楚墓为标尺,对鄂东地区楚墓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它们相应的墓主身份。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为楚幽王墓;河南淅川下寺二号墓,为楚令尹子冯墓;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墓,为楚国封君番(潘)墓;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为下大夫固墓。由于这些墓主身份较明确的楚墓之发现,使我们对楚王、封君与公卿、下大夫等三个等级的楚墓葬制有了较明确的了解。上述的鄂东地区三个类型楚墓,虽然第一类墓的椁室都分为五个室,但从墓葬的规模与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尤其是成套的青铜礼器与乐器)等方面,都远不如墓主身份为下大夫的江陵望山一号墓。因此,鄂东地区第一类墓的当主身份低于下大夫这一级。由于这类墓的椁室都有五个室,鄂城百子畈三座墓有二层棺,并有一至二具随葬棺,鄂钢五十三号墓出有成套的铜礼器,可见这类墓主的身份应当高于士。因此,将第一类墓的墓主身份,确定为有田禄的士较为合适。第二类墓的墓葬规模与随葬器物方面,都与第一类墓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其墓主的身份应低于有田禄的士这一等级。这类墓的葬具为单椁单棺墓,随葬品一般都有成套的仿铜陶礼器,,以及少量的漆器和铜器,黄岗国儿冲五号墓还出有二件铜鼎。它们与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的情况基本相似(大量丝织物除外,因这批墓的丝织物均已腐朽无存)有的同志认为,马山一号楚墓的墓主身份为士的这一阶层。因此,鄂东地区第二类型楚墓的墓主身份,也应大致相当于士这一阶层。第三类墓,墓坑窄小,墓具只有单棺,随葬品是以仿铜陶礼器为主,总数不超过十件。它与第二类墓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墓主的身份也应较低,即低于士这一等级。在湖北江陵与当阳等地还发现一批没有任何随葬品和无棺椁的土坑墓,这类墓主身份应比它们高些。因此,第三类墓的墓主身份,应当为庶民这一等级较为合适。三、文化特征的分析在鄂城和黄岗两地发现战国中晚期的三个类型楚墓,它们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各期又有什么变化,试分析如下。(一)鄂城和黄岗楚墓的文化特征鄂东地区的这两批战国时期的楚墓,与江陵地区的楚墓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具有明显的楚墓特征。江陵与鄂东地区都是竖穴坑墓,单椁单棺墓的椁室结构均为长方形条木平砌椁墙板与椁挡板,椁室上复盖有长方形条木的盖板,盖板下一般都有一层薄而宽的顶板。鄂城和黄岗楚墓保存较好的木棺形制,均为悬底弧形棺;而江陵地区楚墓木棺的形制,是以悬底弧形棺与悬底方棺两种为主。可见鄂东与江陵两地的木棺形制,,也是基本相同的。在江稜的中小型墓所随葬的仿铜陶礼器中,深腹陶鼎(即升鼎)一般成偶数,也就是用二、四、六、八件陶鼎,是楚国用鼎制度的特点,它与中原地区用鼎制度中的升鼎为奇数(即一、三、五、七、九)不同;在鄂城和黄岗的楚墓中,随葬的深腹陶鼎也是偶数,例如鄂城百子畈五号墓为六件,四号墓为六件(报告作七件;,其中一件应是镬鼎),黄岗国儿冲一号墓为六件。二号墓和四号墓各二件;由此可见,鄂东地区楚墓随葬的陶鼎情况也是典型的楚国用鼎制度。在江陵楚墓中,小口陶鼎与陶盉等,是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典型器物之一;在鄂城百子畈楚墓与黄岗国儿冲战国中晚期墓中也是较常见的,可见两地的文化特征也是基本相同的。在鄂城和黄岗楚墓的文化特征与江陵地区楚墓的文化特征也有许多差异。首先,,从墓坑的构筑方面分析。在鄂城和黄岗发掘的二十一座楚墓中,只有二座有墓道(鄂城钢厂M53和鄂城百子畈M3),其中鄂百M3为斜坡墓道,鄂钢M53的,墓道中部为斜坡,两侧为阶梯状:而江陵地区战国中晚期的楚墓,单椁重棺墓都有斜坡墓道,单椁单棺墓一般也有斜坡墓道,有些单棺墓也有斜坡墓道。其次,从棺椁方面分析。在鄂城百子畈发掘的三座战国中.期偏早楚墓(M3、M4、M5)都是单椁重馆的墓;战国中期偏晚的鄂钢五十三号墓和战国晚期偏早的国儿冲一号墓,都是单椁单棺墓。但是,这五座墓的椁室都分为五室,即头箱、足箱、左边箱、右边箱和棺室;而且在三座单椁重棺墓中,还有一至二个陪葬棺。在江陵地区的战国中晚期同类型的楚墓,椁室一般只有二个室,极少数有三个室(即头箱、边箱和棺室),至今尚未见有五室的,而且也未见有陪葬棺。第三,从随葬器物方面分析。在江陵楚墓的随葬器物,一般的中小型墓都大多随葬青铜兵器,尤其是青铜剑;而鄂城和黄岗发掘的这些楚墓,随葬青铜兵器的墓葬约占一半左右,而且种类与数量都较少,青铜剑也不多。江陵楚墓随葬的漆器,品种与数量都较多,尤其是镇墓兽几乎每座墓都有,这是江陵楚墓突出的特点之一,而鄂东地区楚墓所随葬的漆器品种与数量都不多,随葬漆木镇墓兽的只有三座墓,其中黄岗国儿冲M1的陶兽为狗头,形状也较特殊。在江陵楚墓中常见的陶簠,在黄岗五座楚墓中未见,在鄂城十六座楚墓也只有四件。江陵楚墓中较少见的陶高把壶形器,而鄂城和黄岗发掘的楚墓中,大多数都随葬有陶高把壶形器,而且鄂东地区的秦汉墓中这种器形仍较发达。从上所述,鄂东地区楚墓文化的特征,具有不少地方特点。在鄂城和黄岗的这二批楚墓中,可以看到一些中原文化的因素。例如在鄂城百子畈M5出土的二件陶壶,这类陶壶在中原地区的战国墓中常见,而江陵楚墓中未见。陶盖豆在百子畈M5出土三件,它与中原地区常见的陶盖豆相似。陶钫在中原地区的战国早期墓中已经开始出现,而且数量较多,黄岗楚墓却是在战国晚期才开始出现陶钫,显然也是受中原文的影响。鄂东地区的这二批楚墓资料,还有一些越文化的因素。例如鄂城百子畈M3出土一件越式铜鼎,鄂钢94号墓和106号墓等都出土了越式陶鼎。越文化的印纹硬陶和瓷器较发达,在黄岗国儿冲5出土一件大瓷罐,鄂城百子畈M5出土二件瓷杯,这在江陵楚墓中都是没有的。在黄岗和鄂城发掘二批楚墓的文化特征中,有一些与湖南战国中期楚墓的文化特征相似之处。例如陶壶和陶钫的整器瘦长,尤其是壶钫的颈较细长;又如陶敦的整器成椭圆形,而且三个盖纽饰与器足都特别长。这些特征在江陵楚墓出土的同类器形中,也是尚未见到的。(二)从推进其构造的方法看,两者分为前室、后室和后室鄂城黄岗这二批战国时期的楚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文化特征也有一些变化。第一类墓的椁室虽然都分为五室,但早晚的葬具仍有一些变化:第一期的三座墓都为二层棺,并有一至二具陪葬棺;第二、三期都是单棺,也没有陪葬棺,但棺盖上均铺有竹窗(即《礼记·丧大记》所说的“池”)。在椁室里分成五个室的构筑方法也有变化。第一期只是用四根横、纵隔梁,将椁室分成五个室;第二期是在四根横、纵隔梁下又分别置隔板,将椁室分成五个室;第三期的构筑方法基本上与第二期相同,但四个边箱的隔板又各开一个双扇板门与棺室相通。随葬器物方面,在第一、二、三期中,都有楚式的高蹄足带盖深腹陶鼎、小口陶鼎、陶盉和陶盥缶、陶敦等,但是从第三期开始出现越越式陶鼎、陶壶和陶钫的颈部特别长,敦的三足与盖纽也变得特别长,而且陶高把壶形器特别发达,几乎每座墓都有;漆木的镇墓兽,第一、二期为江陵常见的单头单身的怪兽,第三期变为狗头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棉在建筑物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0-2024年高考地理专项分类汇编:人口的变化(含答案)
- 化学矿产业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考核试卷
- 日用化学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考核试卷
- DB11T 494.5-2013 人力资源服务规范 第5部分:高级人才寻访
- 医学模板课件教学课件
- k的课件教学课件
- 摇号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辅助翻译》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工业自动化网络》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市民中心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方案
- 职业卫生检测考试题库(400题)
- 硫系玻璃和红外玻璃的区别
- 画法几何及水利土建制图习题答案
- 《合并同类项》赛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 RITTAL威图空调中文说明书
- 12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一课时教案 道德与法治
-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 下颌磨牙髓腔解剖及开髓
- 2021年上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真题
- GB/T 706-2008热轧型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