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场所到茶馆观演场所变迁与中国传统审美观_第1页
从酒场所到茶馆观演场所变迁与中国传统审美观_第2页
从酒场所到茶馆观演场所变迁与中国传统审美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酒场所到茶馆观演场所变迁与中国传统审美观

艺术表演起源于宗教仪式歌舞,最初的表演场所几乎与寺庙相连,这一点在东部和西部没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演出场地都建在神庙、寺院中(见图一),而古希腊的多建在圣地中,与神庙相邻。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表演艺术的世俗化,演出建筑逐渐进入城市,这一进程在西方来得比较早,古罗马时期已出现了城市剧场、斗兽场等观演场所。尽管中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但在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管理机制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取消了里坊制和夜禁制度),也出现了“瓦舍勾栏”式剧场建筑。有趣的是在此之后中西方观演场所的发展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西方人是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城市专业剧场。而中国人却将观演场所搬进了酒肆、茶楼或堂会,最终演化成了戏园子。实际上戏园子的观演方式和酒肆、茶楼并没有本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将我国古代观演场所的发展过程大致的分为三个时期:庙会演剧时期、勾栏剧场时期和酒肆、茶楼演剧时期。这个分期方式是为说清后面的问题笔者自定的,并不十分严密。这三种方式是互相交叠的,分期只是据其主要特征及其出现的先后。事实上庙会演剧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并未中断,酒肆茶楼的演出虽已很少见,也没有完全绝迹。而勾栏剧场却较为特殊,它从产生到消失只经历了北宋到明初短短四百年时间,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时期。另外,为了区别两种不同观演场所,本文中提到的“专业剧场”特指那些与现代剧场观演方式相似的观演场所,以区别于酒肆茶楼或戏园。一个设施完善的现代专业剧场具有良好的物理环境和严格的运作程序,观众走进剧场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观看演出。他们盛装礼服,面向舞台正襟危坐,每当演出开始,灯光逐渐暗淡,前奏响起,大幕徐徐展开,与此同时观众的意识渐渐由现实世界转向一个虚幻的艺术世界。观众的思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变化,逐渐地,观众的意识远离了那个熟悉的现实世界而进入了一个遥远的梦幻般的艺术世界,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享受。专业剧场的功能是单一的,观众厅灯光暗淡,每一个座位都面对舞台并尽可能保证良好的视线,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向舞台集中,避免一切无关剧情的声音和视觉的干扰。出现在我国北宋时期的勾栏剧场已经具备了专业剧场的基本要素,比如单一的功能、固定的带有坡度的座席区、所有观众面向舞台等。与西方早期城市剧场相比十分相似,或许更完善一些(参见图二、图三)。我国的勾栏剧场甚至出现在戏曲产生之前,但随着戏曲走上舞台,我们的古代专业剧场却淡出了历史舞台。酒肆、茶楼或戏园子与专业剧场的观演方式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戏园子是多功能的,观众在其中可以饮食交谈,自由活动。其次,它的观众席布置方式与专业剧场也不同。戏园子里观众围绕茶桌坐着,通常有方桌与长桌两种形式,如果是方桌,则仅有四分之一观众面向舞台。长桌是以端部指向舞台方向,所有观众都是侧面对着舞台的。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戏园子里座位分三等,头等是官座,多为楼上包箱;二等称散座,指底层左右侧廊;三等叫作池心,即底层观众厅中部。其中最靠近舞台且又居中的池心反而是最廉价的座位区(图四)。清人张际亮在《金台残泪记》中对戏园子有“中曰池心,池心皆坐市井小人”的描述。戏园子的这些特点说明,它所追求的艺术欣赏方式与专业剧场有所不同。中国戏曲离开专业剧场走进了酒肆茶楼以后是什么情形呢?语言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曾经对老北京的戏园子有过形象生动的描述,里面有:扔手巾把儿的、叫卖的、吃喝的、大声叫好的、谈天说地的、呼朋唤友的、寻子觅爷的。观众有面对舞台的、有背对演员的、有站的、有坐的、拔刀相见的事都不算罕见(图五)。在这里戏剧演出至多只能算是一场社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像背景音乐一样,它成了一种“背景演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观演场所所带来的观演方式的确是截然不同的。戏园中免不了有各种干扰,观众不容易集中精力观看演出。比较专业剧场和戏园子的观演环境,后者的杂乱无序是显而易见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戏园子的视听质量反而不如比它早出现数百年的勾栏剧场。于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促使我们的先辈放弃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的勾栏剧场,而采用了这么一种奇妙的观演方式?专业剧场里的观赏过程是一种严谨的全身心投入的欣赏过程,在这里,观众的意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被隔绝,他们的思绪随剧情起伏,与戏剧中的角色同悲欢,或者说进入了角色。这种效果正是西方古典审美原则所要求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提出“第四堵墙”的概念,要求演员将台口想象为一堵墙而忽略观众的存在,以求最真实地再现艺术世界,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让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剧情中,与剧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观者,看、观察、旁观的意思,旁观者与被观察的事物是对立的。一旦二者之间的距离消失而融为一体,旁观者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场,这种状态下的观众也就失去了主观评判的能力。在专业剧场中,观众与舞台上那个虚幻的世界很难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于是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自居心理,以剧中角色自居,斤斤计较角色的命运和得失,而忽视了“审美”这一最终目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点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趣是背道而驰的。西方人也意识到了这种方式的弊端,二十世纪初,布洛提出了所谓“距离说”,认为在审美实现的过程中,观赏者和观赏对象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观赏者不应该进入角色。其实,观赏者与观赏对象之间保持心理距离的好处就在于不必计较观赏对象中的种种利害关系,不必过于操心剧中角色的“生存还是毁灭”。可以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理解剧中人物的行为,更专注于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同一时期,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提出了“间离说”,并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加以应用。我们的先辈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宋、元戏曲表演中就有“插科打诨”一项,也就是演员与观众直接对话,布莱希特对此推崇备至。《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段关于插科打诨的描写很有意思,原文是这样的:“正唱《西楼·楼会》这出将终,于叔夜因赌气去了,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中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一句玩笑,将观众带回现实。插科打诨只是演员的表演手法,与观众的观看方式无关。无论是“插科打诨”还是“间离说”都没有涉及观众厅形式及观看方式的问题,但却体现了戏剧审美的特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与审美心理研究自南北朝以后进展迅速,至北宋已趋于成熟。随着戏曲发展,南宋以后文人逐渐参与戏曲创作并将审美理论成果带入戏曲领域,这才最终导致了中国观演场所的根本变革。“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它千百度”是严谨的探索和寻求,是科学的方法,却未必会有美的发现。“蓦然回首”是不经意的观望,也许会发现美原来就在身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辞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其中有一段描写黛玉偶然听到几个女孩子练习牡丹亭戏文的文字很能说明这种境界。原文是:“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又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书中曾提到过“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但匆匆路过时,偶尔一阵风吹到耳中的几句唱词却让她“心动神摇”。中国古典审美观认为美的发现在于“蓦然回首”的不经意之间,要求审美的主、客体之间保持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表现在戏曲观演方式上,就是要给予观众一定的自由,并不要求观众完全专注于剧情。而专业剧场式的观演场所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这大约是中国戏曲放弃专业剧场的原因之一。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诗有三境:一曰物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这里提到三个境界,意境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对崇高意境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终极目标。然而意境的实现有赖于审美主体的“情境”(也就是观赏者的情思)与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境”相碰撞、产生共鸣。在中国艺术家看来,“情境”是主动的,是“意境”的创作者之一,在审美实现过程中,“情境”的作用甚至要超过“物境”。梁启超先生说过:“天下岂有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戴绿眼镜者,所见一切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一切皆黄。口含黄连者,所食一切皆苦,含蜜饴者,所食一切皆甜。……其分别不在物而在我,故曰三界唯心。”那么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观众所享受到的“美感”源于表演艺术效果与观众自身情感所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也可以理解为“意境”。专业剧场观演方式与这一观念又有了矛盾。专业剧场中的观众仅仅是一些被动的观看者,其自身情感在这里已经被剧情左右,观众的“情境”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参与创作的能力。显然这又是专业剧场观演方式的另一种弊端,与我国传统审美意趣更加格格不入。剧场观剧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戏曲最终又回到了专业剧场,我们大多在现代剧场看过戏,也许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当。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过去戏迷、票友特别多,他们那么沉醉于听戏几乎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图六、清末戏园图)其实就那么些戏,唱词已经可以倒背如流,唱腔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了,还是乐此不疲。这种情况西方国家似乎没有过,中国自戏园子衰落后也已少见。尽管不是戏迷,从这件事里我们也应该发现戏园子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戏园子里的观众,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自由的,对于那些早已烂熟于胸的情节、唱词、唱腔大可不必句句都认真,他们只是期待着欣赏某一段令人“心动神摇”的唱腔或身段。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创造在这里同步进行,观众们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对待舞台上的演出,他们的思绪可以在艺术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自由的飞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语)尽得其自由。他们不必“众里千百度”地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