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_第1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_第2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_第3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_第4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1认知是隐喻翻译的本质特征隐喻被视为语言的异体表达,并被纳入语言研究领域。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即视隐喻的翻译为修辞层面上的语际转换问题。译者只是在对原语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修辞分析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寻求与之“对等”的隐喻表达形式或力求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从而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际转换。隐喻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认知性质和缺乏对翻译的实质的正确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Lakoff&Johnson1980:15—32)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与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的,意义与推理则是以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为基础的。传统译论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加上其方法论上的缺陷,即“囿于传统文艺评论特别是传统文艺美学的方法论影响,注重宏观主体的迁移性‘了悟’或‘悟性’过程;而微观上对客体(译作及翻译过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形式论证方法。传统翻译理论在微观分析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严密性,对许多价值概念都未确立系统科学的始终一贯的范畴界说和现代逻辑学的定界分析,模糊性、印象性太强,内容流变,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往往流于空泛。”(刘宓庆1999:XIII)传统译论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由于不能对其所提出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解释,思辨性倾向也就在所难免。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把隐喻的认知特征纳入隐喻翻译研究的范畴是隐喻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的理论则是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2翻译的隐喻2.1隐喻翻译的理论研究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他在《翻译教程》(ATextbookofTranslation)一书中(2001:106—113)把隐喻归纳为deadmetaphors,clichemetaphors,stockmetaphors,adoptedmetaphors,recentmetaphors,originalmetaphors等6类。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toTranslation)(2001: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和(7)隐喻和喻底结合。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空前活跃,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也常见于国内各种翻译理论著作或学术刊物,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侧面从理论到具体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如蒋跃(1991)、柯平(1993)、丁树德(1996)、毛荣贵(2001)、谭震华(2002)、魏平(2003)和徐王君(2004)等。客观地说,众多学者的理论观点对隐喻翻译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柯平先生(1993:139—144)指出,“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在任何情况下,喻义都是应当保证传译的东西。”这一观点抓住了隐喻翻译的关键。Peter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方法可操作性强。但总体而言,传统译论与上述学者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重点是隐喻的修辞功能,是以修辞为取向的。谢天振(2004:9)在回顾人类翻译史时指出,“口语交往阶段”和“文字翻译阶段”的译学观点基本上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转换基础上的。包括隐喻翻译研究在内的传统译论体现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但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看,避开隐喻认知性质的隐喻翻译研究是不科学和不可论证的。探讨隐喻的翻译,我们在明确隐喻性质的基础上还应该首先弄清翻译的实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1999:11)他还指出“译者必须力求再现作者原义”(ibid.7)。刘宓庆(1999:6)提出了“所谓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的主张。郭建中(2000:277)也认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王宁(2000:46)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不断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来诠释原语的意义……”著名翻译家萧立明(2001:4)把翻译的过程描述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王东风更是强调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2005:71)明确指出“自从人们开始关注翻译这一活动起,人们就开始关注意义与翻译的关系了,”并提出了“翻译的灵魂是意义的语际转换”观点。由此看来,语言的意义是翻译的核心已是翻译界的共识。这与“意义是语言最明显的特征”这一语言学论点也是一致的。据此推断,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隐喻翻译的关键同样在于意义。然而,什么是意义、对语言意义的产生做出什么解释以及如何看待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却是语言学和哲学领域长期存在分歧的问题。“什么是意义?哲学家们具体针对语言就这个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Lions1981:136)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则是不同语言学流派语言哲学基础和语言观的反映。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其客观主义哲学观和“语言是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的语言观的影响,致使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成了其最薄弱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对于语言的意义则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以致最终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如前所述,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却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是解释语言学,力求对语言提出能独立论证的而不是特设的解释,以达到揭示语言本质的目的。其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语言并非是封闭的和自足的体系。(赵艳芳2001:3—14)认知语言学走的是一种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完全不同的研究语言的路子。与其它语言学流派相比,其所具有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包括语言的意义和隐喻在内的自然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解释。关于语言意义的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赵艳芳2001:12)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有认知基础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这样的心理运作机制而产生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隐喻的翻译就不只是修辞层面上的语言符号转换问题,译者还须从认知的角度深入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2.2隐喻的重要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无论对英语还是对汉语而言,隐喻都是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都是富含比喻性的语言,‘明喻’、‘暗喻’、‘引喻’、‘换喻’在汉语中俯拾皆是,其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表达婉转,语句凝练,是语言的精华”。(徐王君2004)当今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隐喻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即便我们的祖先,也早有认识。(王寅,2003)所以隐喻首先不是不可译的语言现象。EugeneA.Nida指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谭载喜1999:1)虽然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提出的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体现出来的依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但他与其他翻译理论家倡导的“翻译就是意义的翻译”的观点和翻译的重点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可采取的策略包括:2.2.1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感官和身体构造)和包括通感现象(synaesthesia)在内的相同心理基础,不同民族的认知能力非常接近。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基于相同的感知,不同民族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自然能够产生类似的概念结构。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1998)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前提的,语言是与概念结构一致的象征符号系统。基于对客观世界相同的认知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赵艳芳2001:13)。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包括隐喻)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也是建立在人类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上的。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概念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表达形式。对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根据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方式可以实现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翻译目的。如,基于TIMEISMONEY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体现这一结构隐喻概念的许多隐喻表达形式:①Youarewastingmytime.②Canyougivemeafewminutes.③Howdoyouspendyourtime?④Wearerunningoutoftime.⑤Isthatworthyourwhile?(Ungerer&Schmid2001:118)在这些隐喻表达形式中,TIMEISMONEY这一结构隐喻就是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汉民族同样视“时间”如“金钱”一样珍贵,也有TIMEISMONEY的隐喻概念。汉语中同样有包含“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结构隐喻概念的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惜时如金”等。所以在翻译上述英语隐喻表达形式时,译者通过概念域的对等映射进行翻译,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并非难事。如:你在浪费我的时间。你能给我几分中时间吗?你的时间是怎样花的呢?我们的时间就要花光了。.那(件事)值得你那么多的时间吗?⑥Don’ttrusthim.He’saslyoldfox.(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444)译文:别信他。他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这也是一个概念隐喻的例子。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对fox(狐狸)的认知非常相似,所以形成了相同的隐喻概念——FOXISCUNNING(狐狸很狡猾)。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444)对fox的释义是fox:…3.[C]infml.usu.Derogapersonwhodeceivesothersbymeansofclevertricks;汉语对“狐狸”的解释几乎完全一样:“[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现代汉语通用字典》,1987:203)这说明英、汉两个民族对狐狸的认知所形成的隐喻概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凡属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与狐狸相关的隐喻概念的语言表达,译者就可以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的对接,并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⑦Thewholejourneywasanightmare...welostourluggageandwearrivedtwodayslate.译文:整个旅行就象[就是]一场恶梦,我们丢了行李,又晚到了两天。(Cambridge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2004:909)这是一个实体隐喻的例子,原文中的隐喻表达是由具体概念(恶梦)向抽象概念(可怕的事物)的映射而产生的。2.2.2原语隐喻的文化内涵映射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互相的作用。”(赵艳芳2001:4)。可见,社会文化也是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源于人与人的互相作用获得的经验自然存在很多差异。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也同样会体现在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表达形式中。因此,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语言集团的文化和经验的沉淀密切相关。如上文提到的汉语谚语“再狡猾的敌人也会露出狐狸尾巴”,用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来分析,汉语中的这一隐喻是由属于物质认知域的具体概念——“狐狸尾巴”向非物质认知域中的抽象概念—“破绽”(“比喻终究要暴露出来的坏主意或坏行为”《现代汉语词典》:818)映射的结果。西方文化中虽然有同样的抽象概念,由于对“狐狸尾巴”认识上的差异却不存在相应的概念域映射。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可以首先考虑采取原语隐喻始发概念域(认知模型)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模式进行翻译,即使用符合目的语社团社会文化特点的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来映射原语隐喻中的抽象概念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和隐喻表达形式。因此,上句就可以试译为“Allenemies,nomatterhowtrickytheyare,willgivethegameaway”.译文的读者获得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获得的反应相同。⑧武警工程兵擅长啃硬骨头。译文:ConstructivesoldiersoftheArmedPoliceArmyaregoodatcrackinghardnuts.(徐王君,2004)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原文隐喻的概念域映射过程是: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啃硬骨头)—>目的概念域的抽象概念(吃苦耐劳、有战斗力)。这一概念域的映射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这并不意味这一隐喻表达不可译。通过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原文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原文的隐喻表达形式同样得到了体现,译文也符合译文的文化特点。译文读者可以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反应。这与徐王君(2004)探讨比喻性词语的翻译问题时所讲的文化内涵对接有所相似。她说,“翻译的英汉文化内涵对接,指的是首先理解英语比喻词语的文化内涵,弄请喻体在英语内的象征意义,然后再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喻体词来实现语义对接,最后实现英汉语义和修辞最大程度上的‘等值’翻译。”⑨Takenotamuskettokillabutterfly.译文:杀鸡焉用牛刀。⑩Afterthefather’sdeaththesonbecamethemainstayofthefamily.译文:父亲逝世以后,儿子成了家中的脊梁骨。(刘上扶1988:138)(11)Praiseisnotpudding.译文:恭维不能当饭吃。(刘上扶1988:138)2.2.3对原语隐喻的认知语言与文化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语言。翻译时遇到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并不为奇。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原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映射在目的语文化中往往既不能实现概念域的对等映射,也无法做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的权宜策略就是采取隐喻概念域映射的移植手段。如:(12)Alltheworldisastage.译文: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刘上扶1988:138)(13)Lifeisajourney.译文:人生是一次旅行。(14)Asilverplateisrisingupinthesky.译文:一个银盘在天边升起。(刘上扶1988:139)这种翻译策略虽不能保证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完全相同的反应,但并非没有可取之处。首先,原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在目的语中得到了再现;其次,这种翻译策略体现了隐喻的认知基础。即使译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读者对隐喻理解的困难,读者结合隐喻表达形式的具体语境,理解上的困难也是可以解决的。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王东风2004:213)通过概念域映射的移植把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就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因此,概念域映射的移植不仅是处理蕴涵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的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移植进原语文化还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郭建中2000:279),并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相似的认知方式,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民族的认知呈趋同的特点。从理论上来讲,运用概念域映射的移植方法翻译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也是可行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当前隐喻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译者缺乏对隐喻认知性质的认识,致使有时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转达原语的意义上,结果原语隐喻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意义得以再现,但原语的隐喻特征却丧失殆尽。翻译理论家罗选民(1998)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转换,是两种语言之间在保持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语言形式的转换。”失去隐喻特征的隐喻翻译,由于无法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致的反应,当然不能算是达到了翻译的目的。现举例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