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1.gif)
![第14课《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2.gif)
![第14课《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3.gif)
![第14课《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4.gif)
![第14课《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f3d8d70b656e85b20ca129427fb34d1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水调歌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2.感受词人澄明豁达、乐观旷达的情怀美。“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新课导入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整体感知——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字词学习格律对照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字词学习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到早晨,大醉,写了这首,同时怀念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译文你从小序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你从小序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兼:不止一方面苏轼:“子由,我只是顺便怀念你一下”那作者除此之外还想写什么呢?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你从小序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作者真的很欢乐吗?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有什么呢?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还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为什么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他最终是否选择了乘风归去?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显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但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说明他最终选择了入世。词人为何“无眠”?试分析“无眠”背后的深意。无眠表面:思念亲人——“怀子由”实质:泛指那些和自己一样中秋佳节不能和亲人团聚而难以入眠的离人。深入探究——写作借鉴1.跌宕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2.引用典故。3.象征手法的运用。4.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首词以“月”为线,抒写了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对人们的祝愿。词人的心情由忧郁、惆怅渐渐走向乐观、旷达。小结借背景悟诗魂美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遭受“文字狱”的诗人,他因“乌台诗案”而入狱。此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当时正值当权者推行变法之际,苏轼看到了变法对百姓的不利影响,极力反对变法。于是当权者指使御史台的官吏对苏轼写的诗断章取义、曲解附会,指控苏轼写诗文毁谤朝政,目的是置他于死地。苏轼蒙受不白之冤,被投入御史台的监狱。几经生死,终于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再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说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它把写景、说理、抒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哲理只美另一方面,此词写出了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所具有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和旷达豪放的情怀。
苏轼一生经历曲曲折折:遭受排挤时“失意却充满希望”,获罪被贬时“无奈凄苦”,再到最后的“旷达释然”。千年之后,我们抬头望月间,依然能感受到他淡然旷达、澄明豁达的超脱的人生境界。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补偿款禁养协议书(2篇)
- 环境监测设备研发合同(2篇)
-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听课评课记录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2框加强宪法监督听课评课记录(新人教版)
- 五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5.3 分饼》(1)-北师大版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第4课时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听评课记录
- 2022年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1-3课6课时听课评课记录
-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1《3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听评课记录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听课评课记录
-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听评课记录:第63讲相似的应用
- 广西贵港市2023年中考物理试题(原卷版)
- 仁爱英语八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和答案
- 山东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八上 第4讲 光现象
- DB11∕T 1875-2021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 心肺康复完整版本课件
- 传统节日春节英文介绍课件
- 质量奖现场评审问题集锦精编版
- 装配式结构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水资源论证报告
- 实现结构化: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
- FZ∕T 54088-2016 锦纶6全牵伸单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