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柳条沟村石棺墓发掘简报_第1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柳条沟村石棺墓发掘简报_第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柳条沟村石棺墓发掘简报_第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柳条沟村石棺墓发掘简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柳条沟村石棺墓发掘简报

1928年初冬,在赤峰市敖汉旗新辉市小六沟村发现了一座砖房墓。小柳条沟村位于新惠镇(敖汉旗旗政府所在地)西南四公里(图一),地势为北高南低的丘陵地带。古墓是矿工发现,并及时上报,由赤峰市文物站张松柏、宋国君、赵国栋、王建国会同敖汉旗文化馆的王化等五名同志组成发掘小组对该墓进行了发掘。一、面砖角柱配制墓室为八角形,用素面青砖砌成。砖长35、宽20、厚6厘米。墓门东南方向,墓向北偏西118°。墓室内径350厘米,墓壁自130厘米高处向上起券,内收作圆锥形墓顶。墓室内壁八面砖角用砖磨制砌成半圆状仿木结构角柱,角柱半径为12厘米,每根角柱间距与八角墓壁每面相等,均为150厘米。角柱上端无拱,下端无础,通高90厘米。墓室西北侧有一砖砌棺床,恰好占全墓室面积的一半,棺床高于墓底20厘米。墓室地面用方砖铺成,方砖边长30、厚60厘米。方砖以下为原生土。墓门与墓室之间有一长125、宽106、高125厘米的甬道,甬道顶为双砖起券。甬道的外口即墓门所在,墓门用青砖横三层、立四层、再横一层封门(图二)。二、出土随葬能力分析葬具一件,即石棺(图三)。出土随葬品十七件,有:长方形木桌一件、瓷器六件、铜器八件、丝织品二种(残片)。随葬品位置:石棺陈放在棺床中央,由于年久雨水灌入,使石棺内积水。在清理中从棺内取出残朽木桌一件,铜匜、铜盘、铜钵各一件。此外有丝织品和墓主人的骨灰。在石棺外侧西南角处出土铜碗和白釉小瓷盘各一件,在石棺外东南约35厘米处出土一件白釉瓷碗和两件白釉小瓷盘,在石棺东北和西南西侧各30厘米处出土铜灯台各一件,另外在东北铜灯台位置出土一件铜洗,此外在甬道内口左侧和中间出土两件三彩瓶,墓室中央悬挂一面铜镜(出土前仍坚固悬挂墓顶)。上述出土器物,除二件三彩瓶和铜镜而外,均出土于棺床和石棺内及附近。从出土随葬器物与位置情况分析,有以下四点:1、随葬器物除两件三彩瓶和二件铜灯台、铜洗、铜镜外,其它可能都放置在木桌之上。根据对木桌的复原和出自石棺内及附近的遗物位置分析,说明木桌是由于年久朽烂后掉落棺内和棺外附近的。经复原的木桌面与石棺内口大小基本相似,桌腿的高度又与石棺内高度相同,证明木桌是放置石棺内的,显然木桌本身是陈放随葬品的,而且又充当石棺的棺盖之用。2、两件三彩瓷器和铜灯台、铜洗的位置,应为当时随葬的位置,但三彩器的另一件,可能因水冲有移动(即甬道内口中间的那件)。3、石棺内的骨灰乃是墓主人,但是否合葬不清。棺中发现的丝织品可能是用来包骨灰的,根据出土的丝织品分析,骨灰用三层丝织品包裹,而后用一根丝绢带子梆结放置棺内的。4、铜镜的位置是放在墓顶正中,可做顶口装饰,真如同一轮日月明照墓室。这种情况在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它反映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白釉莲花纹大碗一件。圆唇、平口,浅圈足近似平足。器腹外壁下端作葵瓣状,器内刻划莲花缠枝草叶纹。胎细白甚薄,毛口满釉,制作精致。口径22.6、底径12.3、高9.3厘米(图五)。3、白釉莲花游鱼纹小盘三件。形制相同。圆口、平底、浅盘,盘内底部刻划花纹,其中二件图案为莲花水波游鱼纹(图六,1.2)。另一件为莲花草叶纹,口径11.5、底径8.6、高1.7厘米(图六,3)。三件小盘造型美观,图案形象逼真,釉面和胎质作工同于白釉刻划莲花大碗。(二)叠唇残器灯台二件。造形相同。足、颈。盘,蜡座联成一体。足脚有三,铸成云朵状,颈部作竹节形,颈上端为一托盘,托盘内有一简形蜡座,蜡座腰部饰凹弦纹三道。通高27.5、托盘径9、蜡座高5.1厘米(图七)。镜一件。为海兽葡萄纹,圆形。纽作兽形,缘凸起,内饰葡萄海兽图案。直径28.2厘米。洗一件口沿为宽边,叠唇,洗壁斜曲内收为平底。铜质呈黑褐色,器表光洁并且有机械磨制的同心圆凹弦纹。器底有直径12厘米的铸口痕,器口外径31、内径26、底径19.8,通高6、厚0.2厘米(图八,2)。碗一件。圆口、叠唇、壁较直,至腹部微内曲,平底。铜质为铅黑色,器壁均有机械磨痕。口径18.5、底径12.8、高5.3、壁厚0.2厘米(图八,1)。匜一件。圆口,叠唇,浅腹,器壁内收弧曲,圈足小而浅。口沿旁有一龙头形嘴,龙嘴正中有一圆孔,直通碗内作流。碗均有机械加工磨制的同心圆凹弦纹。器口直径17.6厘米(图九)。钵(残)器外作连弧状,平行内曲,钵上部直至中部向内弧曲,腹部呈瓜棱形。器表通体雕刻二组花卉图案,口沿分别刻画串带状莲枝花草和莲子图案,腹部在每一曲边等份上刻有团枝牡丹和兰花图案。口径18、底径11.2、通高5、壁厚0.2厘米(图一〇,1)。盘一件(残)。平面为椭圆形,边缘作连弧状曲边,平底。盘外部线刻带状卷草图案。长径20、宽16、高1.2、壁厚0.2厘米(图一〇,2)。(三)大盘形设二根形长方形木桌一件(复原图)。桌面边框四角作八字榫,桌心用三块等同木板相拼,下端有两根串带,桌心与串带均用竹钉加固而成。桌腿为方形,上大,下小,桌腿有横撑八根,每面各二根形呈半圆状。长105、宽60、高50厘米(图一一)。(四)纬线加捻,片长0.素花罗(残片)色呈浅黄有光泽。残片长5.5、宽7.5厘米。径线每平方厘米32根,直径约0.18毫米,纬线每平方厘米21根,直径约0.35毫米,经纬线均未加捻。绢残片颜色浅黄有光泽。残片长约8、宽约4厘米。径线每平方厘米40根,直径约0.18毫米,纬线每平方厘米25根,直径约0.18毫米,经纬线未加捻。四、纹盘、回采加工关于墓葬的年代。通过墓葬本身的墓室结构、随葬遗物分析,并同其它地区的墓葬材料比较进行考察与断代,有下面几点:(1)此墓室结构与一九五八年巴林左旗林东镇金墓一号墓①1相近,而金墓出土的白瓷大碗,白瓷碟和小柳条沟墓出土的白釉瓷器在风格上也是一致的。(2)此墓出土的白釉瓷器同一九七三年初北京先农坛金墓②2出土的定窑花草纹刻花洗,除大小有别外,造型与花纹、制作等均相同。(3)此墓出土的莲花纹小盘同一九五七年北京市通县金代墓葬一号墓③3出土的定窑莲花纹小盘,其造型、制法、花纹等都是一样,同属一个时代的定窑产品。特别是北京市通县的金墓⑥4出土一合墓志铭文为:墓主人石宗璧、生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死在汾州大和寨(即陕西省北部佳县一带)。大定十七年(1177年)葬于通州潞县。(4)此墓出土的白釉刻花小盘与一九六一年十月辽宁省朝阳金代壁画墓⑥4出土的白瓷刻花蝶形纹盘,作工、花纹、大小基本一致,显然出自同一窑场。(5)在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火葬习俗,上述四座外地辽金墓均为火葬,小柳条沟墓也是一例火葬墓。(6)此墓出土的二件三彩兔纹瓶,是目前赤锋地区古墓中首次发现的。这种三彩器的制作与三彩特点、纹饰、造型与辽代三彩有明显区别。我们认为这种三彩器时代要比辽代三彩器晚,不可归于“辽三彩”。辽三彩的釉色(指绿、黄、白三色)浑厚,图案丰满,花纹多为装饰性,为模压花纹,较接近唐三彩的风格,而此墓的三彩器,釉色(指绿、黄、白三色)浅淡,图案精练,以写实为主,花纹制作以刻划为主,线条明快,有图画构线之特点。(7)小柳条沟墓除出上瓷器而外,还出土了一批造型新颖,制作精美的铜器,是各地同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精品。无论从冶炼,加工工艺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根据与其它地区金墓材料的比较和小柳条沟墓的自身特点,当属金代时期墓葬。这座金代墓的发现,为研究辽金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将提供重要参考。小柳条沟墓出土的随葬遗物,不仅丰富了金代的考古资料,特别指出的是二件三彩器的出土,为研究辽代的三彩的发展和金代三彩的形成及特点,提供了宝贵资料。三、埋葬准备(一)卧兔与病兔的图案三彩长颈瓶二件。六曲花式口。釉色由绿、黄、白组成,其中以绿色为主,釉面光泽,器表微闪冰裂痕。胎质呈淡红褐色,火候偏低。腹间刻划有精美写实的卧兔和草丛各两组对称的图案,图案上下两端有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