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0(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0(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0(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0(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0(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2.汉初,民间商业借贷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等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政府制定法律对民间借贷进行调控,规定了贷款利率。政府这些做法旨在(

)A.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定 B.规范商业交易行为C.推动官营商业的发展 D.抑制社会经济活力3.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东汉:尚书台之副。◎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4.蹴鞠在宋代是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当时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节“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民俗活动。这表明宋代(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宫廷体育已向民间扩展C.蹴鞠在民间得到了普及 D.蹴鞠运动受到普遍欢迎5.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

)A.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B.明清政府垦荒政策取得显著成效C.高产农作物引进缓解了社会矛盾 D.清代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应不足6.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传统朝贡体系受到冲击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传播民主共和理念C.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8.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A.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B.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C.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9.据统计,1953--1957年,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这一状况的出现(

)A.表明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B.突出了农业的主导地位C.说明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 D.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10.2002-2007年,全国共有309个城市与五大洲119个国家的105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对外友协举办建交纪念会及各种大型活动358次,开展文化交流项目180多个,举办各类大型演出、展览活动超过500场次。这(

)A.拓展了对外交往的空间 B.推进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C.实现了外交的重大突破 D.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11.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12.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基督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知()A.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B.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C.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经济发展14.下图是1500年至1750年间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下列选项中对图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1500—1750)A.1550—1650年间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日收入增高与商业革命关系直接B.1600—1700年间农场主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圈地运动导致其破产C.1650—1750年间伦敦工人的日收入较高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D.1650—1750年间英国的高工资状况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诱因15.1919年2月,苏维埃政权开始进行另外一种试验: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获得土地,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此举意在(

)A.缓解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抵制情绪 B.利用工业扶助农业发展C.解决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D.顺利实现向农业集体化过渡16.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努与制度》(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8分)(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3分)(3)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3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2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1年,英国违背金汇兑本位制,停止英镑自由兑换黄金并大幅贬值,这使美、法等金本位制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以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以法国为核心的金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美元集团先后成立,加剧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1933年,美英法召开伦敦货币会议,大多数代表认为货币稳定是摆脱经济萧条的根本,然而罗斯福更关注美国“健全的内部经济体制”,这熄灭了英法与美国达成货币稳定协议的希望。随着英美两国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德国加紧重新武装,促使美国积极推动美英法三方货币合作。1936年,三国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一致同意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而努力,“黄金价格将围绕35美元兑换1盎司的金价浮动,并愿意将之延伸至以后加入宣言的国家”。这是三方同时发表的接受法郎适度贬值、承诺相互合作来降低汇率波动的声明,也是一个没有执行机制的“君子协定”。——据谈谭《从“货币战”到“有限合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三方货币稳定协议》。(6分)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时间历程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公元前5世纪以后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5世纪以后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城文化。16世纪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17世纪以后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19世纪上半期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认为西周分封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孕育着统一因素,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意识确立于秦朝,而非西周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孕育着统一因素,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情况,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强,周王室无法有效控制地方的土地和人口,排除C项。故选D项。2.汉初,民间商业借贷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等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政府制定法律对民间借贷进行调控,规定了贷款利率。政府这些做法旨在(

)A.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定 B.规范商业交易行为C.推动官营商业的发展 D.抑制社会经济活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汉初,民间商业借贷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等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政府制定法律对民间借贷进行调控,规定了贷款利率。”可知,反映了汉代民间借贷发展带来了卖田宅子孙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影响政治安全,体现了汉武帝维护政治统治稳定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商业交易行为规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营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维护政治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东汉:尚书台之副。◎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不同时期尚书仆射的地位和职责发生调整,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C项正确;尚书仆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的一部分,不能反映完备,排除A项;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B项;职能是先强化后削弱再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4.蹴鞠在宋代是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当时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节“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民俗活动。这表明宋代(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宫廷体育已向民间扩展C.蹴鞠在民间得到了普及 D.蹴鞠运动受到普遍欢迎【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当时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节‘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民俗活动”可知,宋代社会从皇帝、贵族到民间艺人,甚至到普通民众都喜好蹴鞠运动,说明蹴鞠运动受到普遍欢迎,D项正确;材料只是介绍的关于蹴鞠活动的发展状况,无法说明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宫廷体育已向民间扩展,排除B项;“普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

)A.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B.明清政府垦荒政策取得显著成效C.高产农作物引进缓解了社会矛盾 D.清代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应不足【答案】D【详解】依据图示可知,明至清粮食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逐渐增多,到清代需求量逐渐高于生产量,而人均占有量明显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人口增长迅速,使得粮食供应不足,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不能说明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没有涉及明清政府的垦荒政策,也不能说明取得显著成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排除C项。故选D项。6.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传统朝贡体系受到冲击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与清政府建立近代条约关系,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外交体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清政府外交体系的变化,没有强调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传播民主共和理念C.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详解】根据“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可得出终结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也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排除AC项;传播民主思想属于开始,排除B项。故选D项。8.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A.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B.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C.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可知,中共在四大决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国共合作期间,要保证党的独立性,防止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而忘记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C项正确;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排除B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据统计,1953--1957年,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这一状况的出现(

)A.表明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B.突出了农业的主导地位C.说明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 D.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1953--1957年”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依据材料“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时期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C项正确;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农业并不居于主导地位,主要是为工业化提供原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10.2002-2007年,全国共有309个城市与五大洲119个国家的105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对外友协举办建交纪念会及各种大型活动358次,开展文化交流项目180多个,举办各类大型演出、展览活动超过500场次。这(

)A.拓展了对外交往的空间 B.推进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C.实现了外交的重大突破 D.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答案】A【详解】据材料可知,“2002-2007年,全国共有309个城市与五大洲119个国家的105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对外友协举办建交纪念会及各种大型活动358次,开展文化交流项目180多个,举办各类大型演出、展览活动超过500场次”,这体现了我国对外交往的空间拓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改革,而是强调全国共有多少城市与五大洲119个国家的105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排除B项;我国外交实现重大突破是20世纪七十年代,材料未涉及外交的重大突破,排除C项。故选A项。11.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可知,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在种植业欠发达的情况下,依赖商贸活动,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现象,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C项正确;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与“(古希腊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等不符,排除A项;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古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等不符,排除B项;世界文明的“一体”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基督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可知,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希腊文化,但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排除B项;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不是材料信息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知()A.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B.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C.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C【详解】根据“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新的事物,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C项正确;材料没有人文主义的内容,此时人文主义现不是主流,排除A项;近代科学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1500年至1750年间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下列选项中对图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1500—1750)A.1550—1650年间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日收入增高与商业革命关系直接B.1600—1700年间农场主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圈地运动导致其破产C.1650—1750年间伦敦工人的日收入较高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D.1650—1750年间英国的高工资状况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诱因【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500年至1750年间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可知,1650年至1750年之间,英国工人的工资普遍较高,手工工场的成本加大,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要求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这就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诱因,D项正确;1550年至1650年间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收入增高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相关,排除A项;1600年至1700年农场主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而非圈地运动导致其破产,排除B项;1650年至1750年间,不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15.1919年2月,苏维埃政权开始进行另外一种试验: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获得土地,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此举意在(

)A.缓解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抵制情绪 B.利用工业扶助农业发展C.解决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D.顺利实现向农业集体化过渡【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2月......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获得土地,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可知,1919年,苏维埃政权开始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通过国家手段提升粮食产量,以解决新政权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C项正确;缓解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抵制情绪,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利用工业扶助农业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发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6.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农业和工业人口比重都在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变化。①②④符合材料,B项正确;英国最早建成“福利国家”,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努与制度》(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8分)(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3分)(3)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3分)【答案】(1)特点:渠道多样;有专门信息传递系统,迅捷高效;根据事务轻重缓急有不同渠道;君主有专属信息渠道;能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官民的信息;多种信息渠道能相互质证;制度设计上言论畅通等。(任意(任意三点,6分)作用:多方面收集信息加强了皇权,维护了统治;维护了边疆安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事指挥效率等。(2分)(2)原因:社会信息增量急剧扩大,对信息传递的需求增长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的交通网;边疆不稳定对长途信息传递需求增加;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兴盛,提高了信息传递需求;统治者为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较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君主为加强皇权,建立多样化信息渠道等。(任意两点)(3)评析:该学者运用全球史(或整体史)研究方法,关注世界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将宋代交通与信息发展置于欧亚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和解释;注重将国际与国内复杂的形势综合研究;注重从空间关系观察和理解历史;从信息增量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宋代交通发展,具有创新性等。【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特点:由材料“驿传”“宰辅宣召、侍从论思……”,可得出渠道多样;由材料“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可得出有专门信息传递系统,迅捷高效;由材料“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可得出根据事务轻重缓急有不同渠道;由材料“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可得出君主有专属信息渠道;由材料“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可得出能获取不司层次不同类型官民的信息;由材料“盖无一日而不可对”,可得出多种信息渠道能相互质证;由材料“无一人而不可言”,可得出制度设计上言论畅通等。作用:从根本来看,多方面收集信息,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从边疆管理而言,有利于维护边疆安全;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军事角度而言,提高了军事指挥效率。(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从信息本身而言,社会信息增量急剧扩大,需要有广阔的交通网;从边疆角度来看,边疆不稳定对长途信息传递需求增加;从对外贸易而言,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兴盛,提高了信息传递需求;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统治者为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较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从君主专制而言,君主为加强皇权,建立多样化信息渠道等。(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从历史研究范式而言,将宋代交通与信息发展置于欧亚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和解释,属于全球史(或整体史)研究方法;由材料“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可得出注重将国际与国内复杂的形势综合研究;由材料“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可得出注重从空间关系观察和理解历史;由材料“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可得出从信息增量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宋代交通发展,具有创新性等。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2分)【答案】(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任答两点即可,4分)(2)不同: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体现近代化趋势;具有民主法制色彩。(任答两点即可,4分)原因: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2分)(3)历史经验: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实行全过程民主;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2分)【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可以归纳为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根据材料“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可以归纳为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根据材料“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可以归纳为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根据材料“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2)不同:根据材料“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可以归纳为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根据材料“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可以归纳为体现近代化趋势;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可以归纳为具有民主法制色彩。原因: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状态、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思想的改变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可以归纳为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根据材料“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可以归纳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根据材料“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可以归纳为实行全过程民主;根据材料“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1年,英国违背金汇兑本位制,停止英镑自由兑换黄金并大幅贬值,这使美、法等金本位制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以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以法国为核心的金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美元集团先后成立,加剧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1933年,美英法召开伦敦货币会议,大多数代表认为货币稳定是摆脱经济萧条的根本,然而罗斯福更关注美国“健全的内部经济体制”,这熄灭了英法与美国达成货币稳定协议的希望。随着英美两国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德国加紧重新武装,促使美国积极推动美英法三方货币合作。1936年,三国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一致同意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而努力,“黄金价格将围绕35美元兑换1盎司的金价浮动,并愿意将之延伸至以后加入宣言的国家”。这是三方同时发表的接受法郎适度贬值、承诺相互合作来降低汇率波动的声明,也是一个没有执行机制的“君子协定”。——据谈谭《从“货币战”到“有限合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三方货币稳定协议》。(6分)【答案】(1)变化:从货币战转向与他国合作。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货币战加剧了危机;法西斯德国崛起的推动等。(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货币体系的稳定;缓解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改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为二战后货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经验。(任答2点即可)该协议因参与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主旨,并未得到完全执行,收到其应有的效果。【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变化: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以法国为核心的金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美元集团先后成立,加剧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英美两国经济的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