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1月24日)》)材料二:工匠精神是近年我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语,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研究工匠精神的文献多如牛毛,但是,多数文献都是从“如何做”的角度研究其内涵。譬如,工匠精神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等。还有的学者把劳模精神中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内容纳入工匠精神的范畴,混淆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我们应该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为指导,一方面理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认识到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相比所体现出的特色。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缺乏足够的全球竞争力。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职工素质工程。从大国工匠到各地方、企业工匠的选树工作就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不只是产业工人,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因此,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工匠精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工匠精神的主体是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拥有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成为生命的“发光体”。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在平凡工作中干出不平凡业绩。在工厂车间,就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工匠精神是激发劳动者潜能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激发的是每一位劳动者的内在潜能和劳动热情,释放的是每一位劳动者的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阿里巴巴集团的董文红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前台,成为一名高管,最终拥有了亿万财富。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人不能老是以打工仔的心态打工,否则他永远都是打工仔。一个人要以老板的心态打工。”这与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异曲同工。一个人要想有非凡成就,就必须自我加压和自我激励。一个上进的人,谁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工匠精神让每一位劳动者都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充分调动每一位劳动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匠精神是自己成就自己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追求极致的精神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激励每一位劳动者永远处在永不满足的工作状态。这种不满足主要是指对工作的要求,尤其对自己进步的要求是无止境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只有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才有可能拥有高超的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工匠精神才会让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大国工匠高凤林能在火箭发动机0.16毫米宽度的焊点上完成操作,几乎突破了人类的“极限”。所以,也有人将工匠精神称作极限精神。(摘编自乔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与时代背景、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之间的联系,二者具有相同的时代感与着眼点。B.材料一认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C.材料二指出,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但劳动者都应该拥有工匠精神,这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观点相契合。D.材料二以高凤林能在极微小的焊点上完成操作为例,论证了工匠精神具有“自己成就自己”“突破极限”的精神内涵。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辨明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之间的区别,可以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寻找理论依据与支撑。B.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势在必行。C.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哪怕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也能践行工匠精神,不断自我超越,成为生命的“发光体”。D.劳动者只有通过自我加压、自我激励,激发内在潜能和劳动热情,才有可能取得非凡成就,实现卓越人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左传》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B.许慎《说文解字》里记载:“匠,木工也。”C.“探界者”钟扬多年援藏,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D.评论员李斌说:“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4.“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理念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高中生应如何参与其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二者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B3.D4.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②讲好劳动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③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成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5.①材料一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指出其意义与价值,侧重于号召大家践行;②材料二围绕工匠精神展开论述,侧重于解读其内涵与特色。【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与时代背景、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之间的联系”错,材料一只谈到“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并未谈到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B.“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错误,原文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由原文“大国工匠高凤林能在火箭发动机0.16毫米宽度的焊点上完成操作,几乎突破了人类的‘极限’”可知,高凤林的例子论证的是“突破极限”,而“自己成就自己”这一观点与高凤林的例子并无关联。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曲解文意,原文是“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勤劳,可以支撑材料一的劳动精神;B.认为匠指的是木工,与材料二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不一致;C.表现了钟扬的奉献精神,可以支撑材料一的劳模精神;D.强调了追求卓越,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可得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②由材料一“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可得出:讲好劳动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③由“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可得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成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指出其意义与价值“……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侧重于号召大家践行,“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②材料二围绕工匠精神展开论述,侧重于解读其内涵与特色。如“我们应该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为指导,一方面理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认识到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相比所体现出的特色”“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然后介绍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工匠精神的主体是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工匠精神是激发劳动者潜能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追求极致的精神状态”。(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翠湖诗韵肖复兴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昆明,今年是第六次,眼见着昆明的变化,越来越大都市化,人和楼越来越多,却也越来越少了点儿老昆明味儿。如今,硕果仅存的,大概就是翠湖一带,包括讲武堂、云南大学和云南师大校园内老西南联大旧址,多少还能让人回忆起老昆明的样子。车子沿着云南大学校门和云南文联(那里原来是西南联大的教工宿舍)下坡不远,就看见一池碧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明亮的眼睛一样;眨动着的睫毛,就是湖边风中轻摇的杨柳。再近些,清晰地看见了红嘴鸥飞翔,驮着透明的云霭霞影,衔着湿润的湖光山色。翠湖到了。如果没有了翠湖,还能找到老昆明的影子吗?诗人于坚曾经为翠湖写过这样的诗句:“大隐隐于市/旧公园/一盆老掉牙的古玩/居然在市中心逍遥法外。”他说得很对,因为他是老昆明。翠湖,作为街心公园,其特点就在于:一、特别地老;二、位于市中心。这两点都很重要,如果它不在市中心,像滇池一样在城外,意思就不一样了。如果它不古老,不是老得当年和滇池连成一体,它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一座古城,具有这样两个特点相结合的地方,这个地方便成为这座城市一个醒目的节点,连接历史和现实,疏通情感与思绪。可以就地徜徉,也可以虚蹈怀旧;可以集体到这里跳广场舞,也可以一个人借这里抒怀写诗。因为这次来昆明住在翠湖宾馆,出门便是翠湖,翠湖一览无余,感觉翠湖和昆明别处一样,到处是人,天天都显得像过节一样热闹。即便到了晚上,翠湖依然弦歌四起,人声鼎沸;特别是环湖大道两侧鳞次栉比的饭馆灯红酒绿,让翠湖成为不夜之湖。翠湖,有些过于热闹了。拥挤的城市,把它挤压得像一只气球,膨胀得鼓鼓的,随时都有可能脱手腾空而飞,也随时都可能爆破似的。起码我第一次来这里时不是这样。猜想,当年陈寅恪来这里时,就更不一样。扯起陈寅恪,是因为到翠湖,不能不想起他那首有名的诗《昆明翠湖书所见》:“照影桥边驻小车,新妆依约想京华。短围貂褶称腰细,密卷螺云映额斜。赤县[注]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昆明残劫灰飞尽,聊与胡僧话落花。”那是他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首重要的诗,这首诗的手迹,后来在《浦薛凤家族收藏师友书简》一书中曾经见过。那上面还有一题跋:“庾子山哀江南赋云,谈劫之飞灰,辨常星之夜落,今日必有南京明星流落昆明矣。一笑。”诗和题跋意思互现,清晰说明这首诗是战时的离乱弦歌。那时候,陈寅恪来西南联大教书,妻子和女儿在香港,托付给许地山照顾。而且,那时候,他的眼睛已经不好,视力急剧下降。正所谓国难家恨,离愁别绪,以及病魔的折磨,都在心间,便也都在诗间,其中“赤县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一联,最让人心动。那时候,他家住青云街,离翠湖很近,便常到这里散步。和他一起到翠湖散步的,还有他的挚友吴宓。这一池碧水,多少可以慰藉离乱之人不平静的心。猜想,那时的翠湖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人多如蚁。即使战乱之际,如果不是空袭,在平常的日子里,翠湖也应该是适于散步的地方。一座城市,哪怕建设得再堂皇,再繁华,再国际大都市化,也应该留下一两处可以让人安静散步的地方。更何况,翠湖因有陈寅恪等这样的文化人留下的身影和诗篇,而让人们到这里散步时呼吸到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悠长之气息。这个地方,便越发显得对昆明人也同时对外来游人的重要,散步时会多涌出一份遐想和几丝诗思情意。心里暗想,如果把陈寅恪的诗,把于坚的诗,把很多诗人写翠湖的诗,镌刻在翠湖边的石头上,翠湖会多一番色彩,成为一泓诗湖呢。便忍不住把陈寅恪的诗重新找出,敬步原韵,也写了一首,不求石头镌刻,只求自己铭记翠湖和先生:此地当年驻小车,而今碧池映秋华。翠湖锦瑟红鱼出,黄叶佳人白雀斜。江北梦消羞有国,云南路断耻余家。战云七十五年过,风动满园金菊花。陈寅恪当年有诗:“黄鹞鲁连羞有国,白头摩诘尚余家。”记住先生和翠湖,就是记住那段历史,便会分外珍惜翠湖,力求让翠湖保持原韵。2014年11月22日昆明归来【注】赤县:指华夏、中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第六次”来到昆明,旧地重游,欣喜地发现如今的翠湖弦歌四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B.于坚有关翠湖的诗句,突出了翠湖古老又位于市中心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翠湖的独特情感。C.陈寅恪曾在翠湖边生活过,留下了足迹,写下了诗篇,所以作者漫步翠湖,自然就想起了他。D.篇末作者应和陈寅恪一诗,既表达对先生的缅怀追思,也抒发了作者对翠湖复杂深沉的情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善用修辞,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如“驮着透明的云霭霞影,衔着湿润的湖光山色”一句运用对偶,句式工整匀称。B.本文与《赤壁赋》有相似之处,都由自然之景而生发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深沉的哲思。C.本文将翠湖置于现实与历史的维度进行观照,对比中展现了翠湖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城市发展和遗迹存留的思考。D.本文由昆明的变化起笔,然后写到翠湖周边景致,再聚焦翠湖,点面结合,各具风韵,思路清晰,层次丰富,重点突出。8.文章多次引用陈寅恪的诗,在谋篇布局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文章结尾写到“力求让翠湖保持原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原韵”的理解。【答案】6.A7.D8.①照应标题,强调翠湖的诗韵;②引出后文对昆明的评价;③与后文作者的和诗相呼应;④结尾引用,收束全文。9.①安静的氛围,适合散步,引发遐思诗情,能慰藉心灵;②厚重的历史,悠长的文化气息;③浓厚的家国情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欣喜”理解有误。由“翠湖,有些过于热闹了。拥挤的城市,把它挤压得像一只气球,膨胀得鼓鼓的,随时都有可能脱手腾空而飞,也随时都可能爆破似的”可知,诗人对翠湖如今的热闹并不喜欢。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写到翠湖周边景致,再聚焦翠湖”顺序错误。由“车子沿着云南大学校门和云南文联(那里原来是西南联大的教工宿舍)下坡不远,就看见一池碧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翠湖到了”和“因为这次来昆明住在翠湖宾馆,出门便是翠湖,翠湖一览无余,感觉翠湖和昆明别处一样,到处是人,天天都显得像过节一样热闹”可知,应是先聚焦翠湖,再写翠湖周边的景致。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①文章引用陈寅恪的诗“照影桥边驻小车,新妆依约想京华。短围貂褶称腰细,密卷螺云映额斜。赤县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昆明残劫灰飞尽,聊与胡僧话落花”“黄鹞鲁连羞有国,白头摩诘尚余家”,结构上是照应标题,强调翠湖的诗韵;②同时引出后文对昆明的评价。如第一次引用“照影桥边驻小车,新妆依约想京华。短围貂褶称腰细,密卷螺云映额斜。赤县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昆明残劫灰飞尽,聊与胡僧话落花”,自然引出当年陈寅恪与吾宓在湖边散步,再引发对昆明的议论,“一座城市,哪怕建设得再堂皇,再繁华,再国际大都市化,也应该留下一两处可以让人安静散步的地方……这个地方,便越发显得对昆明人也同时对外来游人的重要,散步时会多涌出一份遐想和几丝诗思情意”。③第一次引用陈寅恪的诗,与后文作者的和诗相呼应。“心里暗想,如果把陈寅恪的诗,把于坚的诗,把很多诗人写翠湖的诗,镌刻在翠湖边的石头上,翠湖会多一番色彩,成为一泓诗湖呢。便忍不住把陈寅恪的诗重新找出,敬步原韵,也写了一首,不求石头镌刻,只求自己铭记翠湖和先生……”。④第二次引用在文章结尾“陈寅恪当年有诗:‘黄鹞鲁连羞有国,白头摩诘尚余家。’记住先生和翠湖,就是记住那段历史,便会分外珍惜翠湖,力求让翠湖保持原韵”,收束全文。【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尾写“记住先生和翠湖,就是记住那段历史,便会分外珍惜翠湖,力求让翠湖保持原韵”,然后从上文寻找关于翠湖“原韵”的内容加以概括。①由“这一池碧水,多少可以慰藉离乱之人不平静的心。猜想,那时的翠湖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人多如蚁。即使战乱之际,如果不是空袭,在平常的日子里,翠湖也应该是适于散步的地方。一座城市,哪怕建设得再堂皇,再繁华,再国际大都市化,也应该留下一两处可以让人安静散步的地方”“这个地方,便越发显得对昆明人也同时对外来游人的重要,散步时会多涌出一份遐想和几丝诗思情意”可知,过去的翠湖有着安静的氛围,适合散步,引发遐思诗情,能慰藉心灵;②由“更何况,翠湖因有陈寅恪等这样的文化人留下的身影和诗篇,而让人们到这里散步时呼吸到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悠长之气息”可知,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悠长的文化气息;③由“诗和题跋意思互现,清晰说明这首诗是战时的离乱弦歌。那时候,陈寅恪来西南联大教书,妻子和女儿在香港,托付给许地山照顾。而且,那时候,他的眼睛已经不好,视力急剧下降。正所谓国难家恨,离愁别绪,以及病魔的折磨,都在心间,便也都在诗间,其中‘赤县尘昏人换世,翠湖春好燕移家’一联,最让人心动”可知,这里有当年陈寅恪留下的浓厚的家国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明朝凡遇水旱灾,则蠲免租税,或遣官赈济。太祖祖训:天下承平,四方有水旱等灾,验国之所积,于被灾去处,优免税粮。若丰稔之岁,虽无灾伤,亦当验国之所积,稍有附馀,择地瘦民贫优免之,特不为常例。洪武初,诏鳏、寡、孤、独、废疾民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年七十以上,许一丁侍养,免其科繇五年。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民不能自生,许入院赡养,月给米三斗,薪三十斤。永乐三年,苏湖被水,民饥求食他郡,命所在官司善加抚绥。候水退令复业无粮食种子者并官给之。八年,以去年江北水患,遣副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视军民疾苦赈恤,谦等寻告请发廪赈贷。十年,山东稷山等县耆老言:“岁歉民饥,采蒺藜、掘蒲根以食。”命户部遣官赈济,其布政司及所属郡县官蔽不以闻者,悉械送京师论罪。(节选自《古今治平略》)文本二:明太祖凡岁灾,尽蠲二税,甚者贷以米,又甚者赐之米,若布若钞。又命各州县设预备仓四所于境内东西南北居民丛集之处,贸米储备,遇荒歉赈给。太祖在位三十馀年,所赐予布钞数百万,米百馀万,所蠲租税无万数。成祖闻河南饥,有司匿不以闻,逮治之。因谓都御史陈瑛曰:“国之本在民,民无食是伤其本。朕每岁春初及农隙之时,敕郡县浚河渠,修筑圩岸陂池,捕蝗蝝。遇有饥荒,即加赈济。比者河南郡县,荐罹旱涝,有司匿不以闻,此朕任用匪人之过也。其榜谕天下,有司自今民间水旱灾伤不以闻者,必罪不宥。”又敕朝廷岁遣巡视官,自今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下狱。太祖时报灾不拘时限。弘治,始限夏灾不得过五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万历,又分近地五月、七月,边地七月、九月。(节选自《学庵类稿》)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候水A退B令C复D业E无F粮食种子G者H并I官给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耆老,文中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古时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现在泛指老年人。B.户部,六部之一,主管全国赋税、户籍等,明朝时在户部下按地区分设各司。C.比者,文中指近来,其中的“比”字与成语“无与伦比”的“比”意思不同。D.岁,文中指每年,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乐岁终身饱”的“岁”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武年间,明朝建立了弱势人群救助制度,如年龄在七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法律规定的五年科繇。B.永乐十年,山东稷山等地歉收,百姓采蒺藜、掘蒲根为食,朝廷下令赈济百姓并逮捕隐瞒实情的官员。C.明成祖关注民情,每年春初和农事闲暇时都下令各郡县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捕捉害虫,做好防护措施。D.明朝不断调整灾情上报时限。太祖时不设限,弘治时期以季节为限,万历时期又根据地域远近进一步调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苏湖被水,民饥求食他郡,命所在官司善加抚绥。(2)成祖闻河南饥,有司匿不以闻,逮治之。14.明朝地方政府防灾救灾的做法有哪些?【答案】10.BEH11.D12.A13.(1)苏湖地区遭受水患,百姓饥饿去其他郡县求取食物,朝廷下令有关部门妥善地加以安抚。(2)明成祖听说黄河以南闹饥荒,有关部门隐瞒实情不上报,成祖下令逮捕惩治他们。14.①设置预备仓,兴修水利;②派遣官员赈济抚绥;③及时如实上报灾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待水患退却,下令恢复生产,缺乏粮食种子的人,都由官府给予。“候水退”是动宾结构,宾语“水退”后B处断句;“令复业”是动宾结构,宾语“复业”后E处断句;“者”是“……的人”,做句子主语,主语较长,“者”后H处断句。故BEH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C.正确。近来;/匹敌。句意:近来河南郡县。/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没有能比得上的。D.错误。意思不同,“乐岁终身饱”的“岁”意思是年成。句意:成祖又下令朝廷每年派遣巡视官。/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年龄在七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法律规定的五年科繇”错,根据原文“许一丁侍养,免科繇五年”,是指免除侍养者的五年科繇。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被”,遭受;“善”,妥善地;“抚绥”,安抚。(2)“河南”,古今异义,黄河以南;“匿”,隐瞒;“闻”,使……知道,上报;“治”,惩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又命各州县设预备仓四所于境内东西南北居民丛集之处,贸米储备,遇荒歉赈给”“敕郡县浚河渠,修筑圩岸陂池”可知,设置预备仓,兴修水利;②由“永乐三年,苏湖被水,民饥求食他郡,命所在官司善加抚绥”“又敕朝廷岁遣巡视官,自今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下狱”可知,派遣官员赈济抚绥;③由“太祖时报灾不拘时限。弘治,始限夏灾不得过五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万历,又分近地五月、七月,边地七月、九月”可知,及时如实上报灾情。参考译文:文本一:明朝但凡遇到水涝和早灾,就会免除租税,有时还派遣官员救济。明太祖有祖训:天下太平,四方有水旱等灾害,要检查国家储备的粮食,在遭受灾情的地方,要优先免除税粮。如果遇上丰收之年,即使没有灾害,也要检查国家储备的粮食,稍有多余部分,选择土地贫瘠百姓贫苦之处优先免除赋税,不能只遵循惯例。洪武初年,太祖下诏不能自给自足的鳏、寡、孤、独、废疾等百姓,官府对之进行救济。年龄七十以上的老人,配给一位成年男子侍养,并免除侍养者的五年科繇。下诏天下郡县设立孤老院,不能养活自己的百姓,允许进入孤老院中得到赡养,每月给予三斗米,三十斤柴。永乐三年,苏湖地区遭受水患,百姓饥饿去其他郡县求取食物,朝廷下令有关部门妥善地加以安抚。待水患退却,下令恢复生产,缺乏粮食种子的人,都由官府给予。永乐八年,因为去年江北遭遇水患,派遣副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视察军队百姓的疾苦并加以救济抚恤,虞谦等人不久就上书朝廷请求开仓救灾。永乐十年,山东稷山等县耆老说:“年成歉收百姓饥饿,采摘蒺藜、挖掘蒲根来吃。”朝廷下令户部派遣官员救济,布政司和属地郡县的官员隐瞒实情不上报的,都加刑具押送京师判罪。(节选自《古今治平略》)文本二:明太祖时期凡在灾年,夏秋两季的赋税全免,甚至把米借给灾民,更有甚者赐米给灾民或者赐予布或者赐予钱币。又下今各州县在境内东南西北四方居民聚集的地方设置四所预备粮仓,购买米作为储备,遇到荒年则救济施与百姓。太祖在位三十多年,赐予数百万布钞,百余万米,免除的租税不知多少万数。明成祖听说黄河以南闹饥荒,有关部门隐瞒实情不上报,成祖下令逮捕惩治他们。于是告诉都御史陈瑛说:“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没有粮食会伤害国家根本。我每年春初和农闲之时,都下令各郡县疏通河道,修筑圩岸陂池,捕捉蝗虫幼虫。遇到饥荒,就施加救济。近来河南郡县,接连遭遇旱涝灾害,有关官员隐瞒实情不上报,这是我用人不当的过失啊。朝廷张榜告知天下,从现在起发现民间水旱灾情造成损失不上报的有关官员,一定判罪不宽恕。”成祖又下令朝廷每年派遣巡视官,从现在起看到百姓艰难而不上报的人,都逮捕下狱。太祖时期上报灾情不受时间限制。弘治时期,才限制上报时间,夏季灾祸不能超过五月末,秋季灾害不能超过九月末。万历时期,上报时限又分近地五月、七月,边疆地区七月、九月。(节选自《学庵类稿》)(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七言诗郑燮①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②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注】①郑燮,即郑板桥。②横皴[cūn]:山水画中常用技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了翠竹高高耸立、竹节交叉的画面,富有生机,清新淡雅。B.诗人巧用叠词,“萧萧”与“淡淡”勾勒了竹枝、山影两相映衬之景。C.尾联写清明时节适逢阴雨连绵,诗人安居室内品一杯香气四溢的新茶。D.本诗竹茶二物交替出现,看似跳跃,实则交融,是诗人心境外显。16.《红楼梦》中林黛玉有言:“意趣真了,词句不必修饰也可。”本诗颇有意趣,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天气晴朗之时欣赏翠竹的乐趣,由“正晴和”“翠竹亭亭”等词语可知。②有佳客来访、共同赏竹品茶的闲趣,从“佳客至”“一壶新茗”等词中可以看出。③提笔画竹,笔墨清淡,享受赏竹画竹的雅趣,由“几枝新叶”“淡淡山”“坐其间”等词可以看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阴雨连绵”错,“谷雨”是指节气,并非阴雨连绵。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天气晴朗之时欣赏翠竹的乐趣。首联“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意思是,无风也无雨,正是晴朗温和天气;翠竹高耸直立,竹节交叉摇曳煞是好看。由“正晴和”可知天气晴好,适宜赏竹;“翠竹亭亭”写出竹子的颜色赏心悦目,枝干“亭亭玉立”,修长秀美;“好节柯”则是直接赞叹竹子之美,流露出喜悦心情。②有佳客来访、共同赏竹品茶的闲趣。颔联“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意思是,最喜晚凉天气里,贵客来访;泡一壶松萝新茶来招待。“晚凉”是一喜,“佳客至”则更喜。“佳”字修饰可见客人是主人所喜欢的,因而才用“最爱”表达心情;“新茗泡松萝”是招待客人的,主客共同品茶赏竹,可见高雅之至,原来客人与主人志同道合,正所谓“主雅客来勤”。③提笔画竹,笔墨清淡,享受赏竹画竹的雅趣。颈联“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意思是,铺纸泼墨,先画凄清冷落的几枝新竹叶;再是数点淡墨,以干笔横皴春山。赏竹意兴不尽,干脆那笔来挥毫泼墨画竹,“几枝新叶”“淡淡山”可见画作意境正契合诗人高雅情趣。而尾联“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意思是,正是清明已过,临近谷雨的时节;捧一杯香茶坐在竹石画间多么寂静。手捧香茗赏竹、画竹、赏画,尽情享受其中雅趣,怕不似神仙。(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记载,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___”,经过齐河、长清,“______”,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2)杜牧在《泊秦淮》中触景生情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王安石也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下歌女“______,______”表达相同情感。(3)小华以杜甫为原型,创作了一台话剧《杜甫》,最后一幕引用诗人的名句“______,______”感慨其人生际遇。【答案】①.自京师乘风雪②.穿泰山西北谷③.时时犹唱④.后庭遗曲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乘”“犹”“作”“繁霜鬓”“潦”等。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A,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B: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①):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②)。“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③)。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C”。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18.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结合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的修改,任选两处简要分析鲁迅在遣词上的准确。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B.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C.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D.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字斟句酌;B可见一斑;C各就各位19.①“脊梁”比“背脊”范围小,在语境中更为准确;②“后窍”是“后身上的孔”,比单说“后身”范围小,更为准确;③“一股”用于条状物,形容“烟雾”不准确,而“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或现象,形容“烟雾”更准确。20.①常用的意义有三个;②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③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21.C22.“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引申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A根据“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非常注重遣词造句”可知是说对字词的使用很讲究,可填“字斟句酌”。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B“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就可以推知作家们对遣词造句的重视,这是由个例推知整体,可填“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C由“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可知是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去,可填“各就各位”。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分析鉴赏词义的能力。①“脊梁”指全身骨骼的主干;“脊背”指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脊梁”比“背脊”范围小,语境说按住斑蝥,使用“脊梁”更准确;②“后窍”是后身上的孔;“后身”指身体的下半部分。语境说从斑蝥身体里喷出烟雾,应该是从后身上的孔里喷出,用“后窍”比单说“后身”范围小,更为准确;③“一股”,表数量,用于条状物形容一个整体,表数量水流、气流、道路、气味、力气等;“一阵”指一片、一段时间。“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或现象,形容“烟雾”更准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解释“班”的含义,由冒号可知这是总领句,由“一是”“二是”“三是”可知其常用意义有三个,可填:常用的意义有三个;②由“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而“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就能把几个意义的关联分析清楚,可填: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③由“‘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可知,分玉给臣下是按着身份地位分的,因此暗含: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的“你”是泛指。A.特指,指鲁侍萍;B.特指,指红烛;C.泛指,指任何人;D.特指,指小明。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产生”与“‘排列’之义”搭配不当,改为“引申”;成分残缺,缺介词,改为“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