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南安一中2017届高三年历史高考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2.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4.《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6.下面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开元户数6809319190554041406234381135131233030754477元和户数10080838618911294611641025180471800035571889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7.“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恶果8.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10.《福建史志》记载:南宋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共有进士994人,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34,为全国之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闽北书院教育兴盛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D.建安雕版印刷发达1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12.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13.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的主要财源。这表明当时()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 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14.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宋代()A.实现货币统一 B.已经发行纸币C.出现货币买卖 D.商品经济发达1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6.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7.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18.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19.有历史研究者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20.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21.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观念和“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2。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23.(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24。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2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26。《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27。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这表明唐朝前期()A.抑制土地兼并 B。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百姓赋税过重 D.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28.“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货币的“记号或象征”,最根本的原因是()A.纸价昂贵,与金属货币价值相当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29。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0。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比较稠密,共有240多万人。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3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32.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耦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33.《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34.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稽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南安一中2017届高三年历史高考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班级姓名座号组题者:曾小全2016。10.3一、选择题1—56-1011-1516-2021-2526-3031—34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3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36.“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宋诗纪事》卷96根据以上诗歌材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高祖七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年度公元口数(口)每口平均亩数顺治十二年1655年1403390027.63康熙五十年1711年2462132428.15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3.56——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材料四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时关中地区,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1。3次。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的社会问题.

南安一中2017届高三年历史高考复习练习卷(中国古代经济)参考答案1.五谷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与提高农业产量之间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在土地上认真细致地耕作,符合精耕细作的含义,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铁犁和牛耕,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形式的特点,与提高农业产量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2.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可知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铁犁牛耕的使用,选D项.【答案】D3.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材料中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使大家庭分解,没有体现血缘关系的变化,A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C项错误;由“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D项错误。【答案】B4.A项属于“相地而衰征”的内容,错误;B、D两项是“相地而衰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推动了所有制形式的变更,C项正确.【答案】C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田制为均田制,均田制分配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D项正确。【答案】D6.从题干中唐朝的时间信息来判定,A项“已经转移到南方”说法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反映了唐朝时期江南人口增长的历史现象,说明了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B项正确;C项无法从题干中反映出来;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工商业的比较,排除D项.【答案】B7.A项不是倭寇成患的“主要原因";“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与“无利可图”不符,B项错误;倭寇成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而非原因,C项错误;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有因果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8.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说明了此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讲官府委托民窑生产瓷器而不是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9.材料并未提及经济计划,故A项错误;从汉代盐铁官营到唐代将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的环节中,再到明清时期大量商品自由经营,体现了国家对工商业政策的调整,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民间贸易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心在于不同朝代政策的调整,而非管理的严格,故D项错误.【答案】B10.两宋时期,中国经济政治重心南移,文化中心随之转移到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才汇聚,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答案】C11.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但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答案】C12.材料只能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在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并没有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是强调出现雇佣关系以及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D项错误.【答案】B13.寺院经济是以寺庙、僧侣、宗教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内容,故B项错误;唐代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没有发生剧变,故C项错误;根据“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可知,材料体现出当时商业活动众多,故D项正确.【答案】D14.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答案】B15.秦汉时期的坊市有严格的规定,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的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出现"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6.在唐朝时农村中种植“惟稻”,而在明清时“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多种植经济作物,而种植稻米的少了),说明了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雇佣关系,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答案】B17.依据材料“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可知形成了区域性明显的江北、江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故B项正确;材料中商人所从事的并不是奢侈品的贩运,A项错误;这些商人从事各种商品贸易,但并不能体现垄断经营敛财,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错误。【答案】B18.“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说明在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农民消费能力有限从而制约了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偏离材料论述的重点,错误;C项与历史史实不符,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答案】A19.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明清处于“近代的前夜”的含义,经济上指的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不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手工技术的进步不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出现“大户”“小户”“计日受值”,说明当时丝织业中出现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故C项正确;白银作为货币的大量流通,只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20.材料体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商业活动频繁,没有体现岭南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税收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可知,长途商业贩运繁多,故C项正确;商帮是指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材料体现内容与商帮概念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4.中国出超的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那时由于“重农抑商"观念和“海禁”政策的压制,使得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艰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出现“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工商业的繁荣,反映出农耕文明下工商业也能够发展,故B项错误;C项中白银的大量外流与题干叙述不符,排除;英法的商品输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瓦解,经济基础出现了革命性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22。C[农民身份的变化导致其称谓发生变化,而身份变化的根源在于土地制度的改变,即先秦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汉以后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因此C项正确。23.B[从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看出,韩宣子想从郑国商人手中得到一个玉环,但子产不同意,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桓公曾与商人有盟约,只要商人不背叛郑国国君,那么国君也不会对商人巧取豪夺;商人有宝物在市场里销售,国君也不要求知道。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故选B项。24.D[材料中体现不出“市场垄断”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市场管理,不是经济发达,故B项错误;《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25。B[北宋政府改铜钱购买马匹为物物交换,主要是因为边民以铜钱铸造兵器袭扰内地,这并不是商业贸易退化的表现,而是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故属于因事制宜。由此可知,B项正确。宋朝政府只是调整了进行贸易的手段,与“贸易严重退化"无关,A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物物交换不会促进贸易往来,D项错误。26。B[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体现了农业生产中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排除C项;对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D项错误。27。D[结合题中关于“老男”“残疾”“寡妻妾”分田的规定和“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等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28。C[A、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C两项都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有关,但B项不属于根本原因,而商品经济繁荣和信用体系的发展才是纸币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为C。29.B[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保障佃户,以此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是涉及租佃中体现人身关系的变化,得出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以偏概全,而且伴随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致使等级秩序的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30.D[西汉末年,由于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原地区的争夺使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影响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D项正确。31.B[选项A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故错误;选项B反映的是北宋商业发展的情况,故B项正确;C、D项反映的是明朝历史状况。32.D[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佃之”、“所得各居其半”可判断,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33.C[材料主旨强调“案田而税”即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34.C[“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唐朝已出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唐朝特征。35.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四分句意,分别从服饰、风俗、商业观念及兄弟当分,嫁女竞侈等信息概括特点.第(2)问联系明中后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方面推断其历史影响。答案(1)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