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_第1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_第2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_第3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_第4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经济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之后爆发了10年。在这10年里,美国人民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的、在社会生活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重视从政治、经济或外交方面来论述,却很少有学者真正从社会生活这一角度作过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从当时美国人民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加以阐述,并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心理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各方面,探讨美国人民生活及行为与美国社会政策发展中的互动效应,及对美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一艰难的家庭和冲突的冲突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当时的美国社会,产品和加工过程越来越普遍的标准化、对科学管理和技术知识的重视、对大规模生产和财政措施的日益加强的依赖以及旨在进一步竞争的行业组织的出现,企业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白领阶层)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然而,进入30年代,即通常所说的“大萧条”时期(尤其是1932年,曾被人们称为“山穷水尽”的一年),(P.1)情况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经济萧条、下滑,失业人口急聚增加,人们生活在一片恐怖之中,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有了极大的改变,就好象生活在一片迷茫的社会里。成千上万失业工人和贫困人口,处于贫困无救的地步。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便能找到一份工作。然而,事实并不容他们乐观,结果还是不得不申请政府的救济,以此来度过艰难时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靠救济生活,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萝兰叶;城里的部分人去争夺被扔出来的腐烂水果和蔬菜等,象这类现象“早已到处看见,可是,后来到了悲惨绝望的1932年,人数更是与日俱增了。”(P.57)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才得以生存的。当时的家庭生活是极为艰难的,以前主要是靠男性在外工作来养活一家人,此时,即使是妇女也必须参加一些劳动,来补充家庭收入的不足,甚至有些儿童都不得不外出捡一些酒瓶去卖。由于经济危机的破坏,中产阶级的破产也是迅速而令人痛心的。在加利福尼亚水库工地上干粗活的工人当中,有好些先前是农场主、牧师、工程师,他们不得不与其他的下层人民一样在工地上干活。(P.174)总体上来说,这一个时期里,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是相当艰难的,不论哪个阶层,都有不同的影响,真可谓是“大萧条”。在艰难的环境中,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极为不正常,表现出恐慌、逃避现实与茫然。他们大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恐怖的。正如《大萧条》中所说:“你不能安心睡觉,你会在晚上2:00醒来,当你睡时,噩梦可能出现,忧虑和恐惧将会来临,害怕孩子和家庭出事,有时你会独自哭泣。”(P.173-174)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家庭生活中的性爱问题。在极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下,妇女们都不想要孩子,但是,“为了防止丈夫因空虚而发疯”,这种生活是必要的;即使是丈夫不对,也不敢多说。(P.180)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逃脱自己与社会的联系,只要有钱,便整天与酒为伴(尽管可能没有一点食物);他们感到自卑,害怕见到朋友,认为那样会被贬低;有时他们认为自杀是最后也是最好的解脱办法。当时主要的娱乐方式是看电影,但从初期上座率较高的影片来看,人们主要是对暴力的描写比较感兴趣,如《畸形人》、《吸血鬼》、《隐身人》、《伦敦的狼人》、《小凯撒》、《疤脸》等。还有对一些亡命之徒的崇尚,他们羡慕一些抢劫的行为。恐怖片也很卖座,人们寻求刺激以度过因无事可做的时间。(P.25)二救济和救济两极分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济基础以及不同的国家政策,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非常的年代里,这种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30年代的美国社会,人们的生活出现上述情况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下面就略为分析一下美国出现这种社会生活状况的原因。从当时的经济状况看,20年代是美国的“黄金时代”,但是那也是相对一些主要的工业和金融业来讲的,而当时的农业、矿业和纺织业长达十几年的不景气;随着机器代替工厂中的部分劳动力,技术进步引起了失业的增加,虽然20年代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靠贷款的(是一种盲目的消费)。因此,在出现大萧条时期之前,美国就已经隐藏了经济衰退的危机。可以说这是当时美国人民出现这种畸形生活的重要原因。自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虽然怀有很大的理想,希望能够改变这种萧条的局面,但是,显得有点无奈。由于他不能摆脱自由竞争思想的束缚,只是相信个人主义、人人平等、个人奋斗,虽采取措施来拯救银行,但对饥饿者仍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他主张的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及私人慈善团体来进行,联邦政府少管闲事;救济重点是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并主张缩小和限制救济的规模。因为干旱,他签发了4500万美元给农场主,但拒绝为务农者及其家人配发价值2500万美元的食物:他害怕打乱人民的生活秩序。(P.377)到1932年,胡佛的思想就变得完全保守了,他没有重建的计划,只是拒绝任何人的新观点、新思想,因而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直到罗斯福实施“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才使国民经济逐步有了一点转变。从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在20年代,经济较“繁荣”,人民(特别是中产阶级)都持有一种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追求大众消费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及其道德观念。然而,进入30年代后,由于“繁荣”消失,人民的收入减少,商业冷清时节的出现,这种价值观念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种情况使当时的美国人民进行反省、深思。因而社会各界都从自己的角度来寻找这一社会根源。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思潮:有一部分人是保守的,他们认为这是与当时社会政策有关,于是,便经常从过去的一些“辉煌”中去挖掘其价值所在;还有一部分人的思想比较激进,他们由于不能在自己的国家里找到正确的处理的办法,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了国外——俄国。当时的俄国相对来说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人民的生活有较好的保障;而且当时的俄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强调集体主义、互相帮助、团结友谊等,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困境的美国人来说,与他们所崇尚的个人主义是格格不入的。而且,这两种思想与当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又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对美国人民来就无疑是一个美好的向往。美国人自尊心也是较强的,当不能找到工作时,从男子的角度来看,他们会认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因而感到自卑、自责,精神低落,感到生活无望,便整日喝闷酒,去看电影或从事其它的“娱乐”,有的甚至想到自杀等来逃避现实。即使到这种地步,他们起初也并不愿意向政府要求给予援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自尊心开始动摇了,他们的价值观变了,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他们开始了乞讨,开始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如破产的中产阶级去做下层人做的事情:帮别人挖沟渠,去捡破烂等;失业工人为了生存,也经常去捡别人丢弃的食物来吃。三关于“新政”罗斯福上任之后,实施了有利于人民生活的一系列措施,如社会救济法案和社会保障法等。这些都有利地为罗斯福下届总统的竞选奠定了基础,使罗斯福得到美国有史以来最多选票,同时也使民主党在国会中的席位占绝对优势。(P.136-137)由于人们生活极端困难,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促使罗斯福政府实施有效的措施来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美国曾流行一种特殊的“生活”,那就是经常与美国总统胡佛和罗斯福以及当时的高层行政机构官员写信。写信的人有农民、知识分子、学生,甚至还有儿童,大多数都是反映他们的生活的艰难,要求发放救济金,以及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这种萧条局面的继续。据统计:罗斯福每天收到群众来信少则5,000多封,多则8,000多封。(P.115)胡佛仅用1名秘书来回答信件,而罗斯福政府则用50名。(P.212)他还经常向他的夫人——埃莉诺打听有关“补偿金远征军”营地、幼儿园、青年游乐园及穷苦佃农的情况。(P.129)他上任之后,头一批命令里就有这么一条:凡是因有困难打电话向白宫求助的,一概不准挂断,政府里必须有个人同对方谈谈,这就使他的群众来信在美国总统史上名列前茅。即使平日并不佩服罗斯福的查尔斯·比尔德也写道:罗斯福所讨论的“有关美国生活和美国社会的种种根本问题,比历届总统加在一起还要多”。(P.112)在罗斯福的演讲中也经常涉及到人民生活的问题。他曾经说:在我们的目标当中,我把我国男女老少的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对于个人以及家庭的安全保障,从基本上说,涉及三个因素,家宅、工作和保障。(P.58)而“新政”的内容中,也包含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表达他们要求帮助的意愿。特别是国会参议员瓦格纳提出的《全国劳工关系法》(或《瓦格纳法》)。开始时劳工领袖们强烈支持此法,而总统和劳工部长则不予以支持。虽然工会得到部分地区的资方承认,可是在大企业厂主占上风的情况下,罗斯福举棋不定,这时瓦格纳对罗斯福说:除非提高工资,让工人买得起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大萧条的惨状就不会消失,罗斯福为他的劝谏而动心,于7月5日签署了此法。(P.191)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工会的合法性,维护了工人阶级的权利。如果要说罗斯福想通过“新政”来很好地实现其挽救资产阶级的统治,那么,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说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一次“新政”在抑制垄断资本和“扶助农工”这方面成绩是很有限的。广大劳动群众、失业者、贫苦无告的老人十分不满,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要求进一步改革。到1934年罢工人数达到147万,比1933年的117万,增加了30万。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使罗斯福对企业界感到失望,无论从人道主义考虑,或从维持自己政权考虑,他都要不顾企业界反对,大力实行社会改革,以改善广大群众的政治、经济处境。罗斯福和新政派还认识到:除企业界和两党保守派的反“新政”运动外,其它各种运动的兴起和加强,都是由于第一次“新政”在改革方面不深入。为了推进和加强“新政”,他在1934年6月8日致国会的咨文及6月28日的炉边谈话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他的政府在下届国会期间,将制定具体措施,解决美国人民的住房问题、生计问题,并实行社会保险;同年9月30日的炉边谈话中,向美国人民保证:“我国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不再出现,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P.74)虽然政府当时面临保守派强大的阻力和司法部门要求废除“新政”立法的威胁,但还是在1934、1935年之交,开始了第二次“新政”。罗斯福虽相信平衡预算,不主张赤字开支,但他认为,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进行救济;为了“不让一个人饿死”,应当实行救济。当地方政府无能为力时,联邦政府应负起救济责任。他就任总统不久,就迅速地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拨款3亿美元,雇佣25万青年,在大约1,500个营地劳动。到1935年,雇佣青年达50万;(P.98)建立“公共工程局”拨款33亿美元,举办大规模公共工程,从1933-1939年,它帮助建造了全国新校舍的近70%,县政府办公楼和污水处理工厂的65%等”。(P.101)1933年6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它有权借款475,000万美元,用以帮助即将失去房产赎回权的房主……。(P.102)1935年又成立了“工程振兴局”等。罗斯福除吸收失业人员参加工作外,还讨论联邦直接救济事宜,于1933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法》拨款5亿美元;(P.125)1935年又通过了《紧急救济拨款法》直接救济无力工作的人。虽然罗斯福实施的救济法案只是暂时的应急措施,但到1935年6月13日以后通过的一些法案,更为持久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经济制度。1935年8月由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障法》,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失业补助做出妥善的安排。”他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称:“这项法律照顾了人的需要,同时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多数美国史学家认为:社会保障法是所有“新政”立法中最重要立法,它使美国走上通往福利国家的道路,(P.129)为今后美国的福利制度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四对会会员数的影响罗斯福政府所实施的这些措施,在改变大萧条状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新政”的有关措施,缓和了一定的阶级矛盾,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在萧条时期的1933-1940年中,工人参加罢工的人数依次为117万、147万、112万、78.9万、186万、68万、117万和57.7万,依次占受雇佣工人数的6.3%、7.2%、5.2%、3.1%、7.2%、2.8%、3.5%、1.7%。而参加工会会员数(除去加拿大工人入美工会者)依次为268.9万、308.8万、358.4万、398.9万、700.1万、803.4万、876.4万和871.7万,占同期工人总数的5.2%、5.9%、6.7%、7.4%、12.9%、14.6%、15.8%、15.5%。(P.4-10)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缓和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为工人赢得了一定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参政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罗斯福利用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实施救济措施及社会保障法案,加强了政府对多方面干预措施,在客观上扩大了美国政府的职能,为今后的政府在各个方面工作,特别是在人民的经济生活中,提高了地位。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