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班主任怎样深入研究学生没有一位班主任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最好的效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尽如人意的情况又往往特别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真正的了解学生,实施教育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所付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成了无效劳动,有时,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让我们举一个很小例子。
某校初一新生入校了,班主任为住读生安排床铺。由于住房紧张,必须两人一铺。一位女学生硬要一人一床.班主任向她说明学校的困难,她低头不语.第二天班主任想找她详谈,她仍坚持不与别人合铺。班主任请一位女同学帮助做工作,还是不行。班主任急了,把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冲她大喊:“你太过火了,不理解老师工作的难处……”哪料到这位女生“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非常伤心地说:“是你太不理解我了……”事后,班主任扪心自问:“我确实还不了解她为什么这么固执。”
班主任去家访了,经与家长谈心,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这位女生的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拖着4个孩子过日子,家境贫寒,使这位女生身体一直病弱,13岁了,还经常“尿床".考入初中,要到校住宿,她第一件烦心事就是怕“尿床”被人取笑。在姐姐的反复劝慰下,她才迈进中学校门。这位班主任深深体会到:没有了解,就不可能理解,了解是理解的别名.假如这位班主任不做调查,事情恐怕还会僵持下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会心情极不舒畅。
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你如果光是从学习这条“线”上去找原因,找解决的方法,常常不能奏效。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在一个学生的某一点、某一侧面表现出来的情况,大多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对学生仅做一般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研究。只有研究,才能对学生有比较全面的整体的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影响.
班主任研究学生,既要研究群体,又要研究个体,既要研究普遍性的东西,又要研究特殊性的东西.
班主任所带的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几乎是同龄的,在他们身上必然反映出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共同特点。班主任需要研究和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普遍性规律。而任何一个班级都是一个特定的组合。其成员结构及与社会的联系总是有别于其他班级的。这样,一个班级自身就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集合体.同时,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个“个性”都有自己的存在与运动方式并对班级发生影响。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研究一个个“个体”和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怎么采取教育行动呢
班主任研究学生,既要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又要进行“历时"性的研究,既要进行内部世界的研究,又要进行外部世界的研究。所谓“共时”的研究,是指研究现状,研究现时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关系和表现的特点;所谓“历时”的研究,是指研究与现状有关的历史情况、发展变化过程及未来趋势。任何一个班级,组成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其现实“表现",也有其发展过程。把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一个班级有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在其内部有组织系统、规范要求、人际网络、运动过程等多项因素,同时,它又有年级、学校、社区、社会等环境背景因素,而且内部与外部紧密地沟通联系着;一个学生有他的内部世界,他是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多因素的组合体,而这内部世界与他生活、学习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等外部世界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们必须把研究内部世界与研究外部世界结合起来,才能认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运动规律。
我们强调在综合研究学生过程中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避免在一条“直线”上查因果,论是非。这样做,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并不相背,恰恰是在多侧面的研究中抓住主要的症结。究竟应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呢?第一节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我们知道,人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发展的。人的遗传素质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人与人之间具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是人们在发展上的个别特点的遗传基础。就一般人来说,这种差异是不大的。遗传在人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只有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才能使人得以发展,形成人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以及性格爱好等。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环境影响人,人也在改变着环境。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自己.在同一个环境中,由于个人的主观态度不同,他们各自的发展也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实质上,教育也是一种环境,它是环境中影响人的发展的一种自觉的因素。教育以外的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发的因素。正因为如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它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较好的发展,又可以控制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和排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个体的发展方向。教育也受着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制约,教育也不是万能的。
我们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需要研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尽管三者始终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尽管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其影响力并不总是一致的。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各种影响力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消长趋势:家庭环境的影响由大变小,学校环境的影响由小变大,社会环境的影响也由小变大,而且学校与社会的影响变化趋势并不同步,社会影响的变化要慢些。
(一)家庭环境
对学生第一成长环境的家庭,要做细致的研究。要研究家庭的道德环境、智力环境、生活环境、特长环境。
家庭的道德环境是指家庭的道德风貌,包括家庭成员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诸方面。一个孩子,如果生长在道德风貌良好、民主和睦的家庭里,其品德、学习的发展都会比较好。据对570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凡家庭道德风貌好的和比较好的家庭的孩子,出现好学生的比率高.在266名好学生中,这两类家庭的孩子有247名,占好学生总数的93%;道德风貌中等的家庭出现的好学生19名,占好学生总数的7%;而道德风貌较差和很差的家庭中,根本没有出现好学生.另据对125名工读学校学生的调查,其家庭属于中等、较差和很差的道德风貌的有110名,占工读学生总数的88%。虽然中小学生已经接受学校的正面教育,但家庭从小给他们打下的影响烙印,是不容易抹掉的,况且家庭还在不知不觉中继续影响着他们。
家庭的智力环境是指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智能水平以及在尊重知识、渴求知识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如果家长的知识丰富,有比较高的智能,就会在言谈和行为中表现出来,这对孩子是很好的熏陶;如果家长能够有意识的开拓孩子的知识视野并培养孩子的技能,就为孩子的智力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家庭条件。有的人认为,家长有“文凭”指受过高等教育,就是智力环境好,这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还是家长在尊重知识、渴求知识、努力提高自己方面所表现出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孩子的父母有较高的学历,但孩子本身的学习并不好,这往往跟父母没有从知识、技能的角度与孩子有较多较深的“交往”相关联,孩子不理解知识、技能的真正作用。许多家长恰如其分地把自己对科学知识的追求,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告诉自己的子女,以科学事业的深远意义启迪子女,还以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影响子女,这对孩子积极进取,立志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的生活环境是指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气氛。一般地说,家庭生活比较充裕、自如,能使孩子比较安心地求知求学。除了衣、食、住之外,孩子的课本、作业本及必要的文具用品应得到保证.在家里,最好能有一个适合学习的小角落,有读书、写字的“地盘”.条件允许的,还应订几份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买些好的书籍。有的家长,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过于大手大脚地搞“智力投资”并不是好现象。许多事实证明,孩子的学业进展与家庭经济投入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家庭经济困难,不一定是成才的阻力,有时,反而激励人刻苦奋进。东北地区某城市对一批受奖的科技人员做了几项调查,其中一项是调查他们上学时的家庭经济情况,结果发现有50%以上的受奖者,在上中小学时家庭经济情况是困难和比较困难的。这个事例,对我们会有所启示。孩子在家里学习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如果环境嘈杂,乱乱哄哄,孩子就不能静下心来。有些家长,只顾自己,不顾孩子,看电视,听音乐,声音开得很大,与亲朋好友大声说笑,打扑克,打麻将,等等,这样的家长要先受受教育。
家庭的特长环境是指家庭主要成员甚至全家共同的爱好、特长,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体育、集邮、科技制作等。一个家庭的健康的特长爱好,常常是家庭和睦相处的感情纽带,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重要动力。这样的家庭的孩子自身的特长,又是他们在班集体中获得一定地位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这一点,对于调动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协调班级人际关系是很有利的.当然,有些家庭的不太健康的爱好,如经常不分时间的打麻将、打扑克、看录相等,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我们要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也要对家长进行劝导。在这方面,班主任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位中学班主任老师买了一台洗衣机,在学生帮他搬洗衣机时,学生问他怎么攒钱买了几件家用电器,他在交谈中说道:“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喝茶,一喝茶晚上就睡不着,四不超计划——只要一个小孩。”事后,班上有两个同学写了同样题目的日记:“爸爸,请您戒烟吧”.一篇日记里写道:“……自从入××中学以来,我一直在观察我的班主任,常常把他和您相比……可我走进家门,只要您在,便烟雾缭绕;如果来了三朋四友,‘打一梭子’,就烟雾腾腾了。您有病,常咳嗽……一月得抽八九元,一年就得用一百余元……亲爱的爸爸,您就答应儿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向您提出的书面请求吧”班主任的人格力量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还通过学生作用于家长.
关于社会环境,应该考虑三个层次,一个是时代大环境,一个是国内大环境,一个是社区环境。这三者都对学生的成长发生影响,影响之大小,跟学生与环境的融合程度以及学校的主导作用有关.对时代大环境、国内大环境,学生是通过大众宣传媒介、学校教育等渠道感受的。一般地说,年龄越小,感受越少,随着年龄增长,视野扩大,感受到的越来越多,对孩子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发生影响.这方面我们以往就比较重视.学校和班级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时事政策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大环境,从而接受正面的影响.而我们对社区环境与学生的关系往往重视不够。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常常生活在同一社区里,对该社区的特殊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时“若明若暗”。这就需要教师“跳"出来做一番考察与思考。一个社区,常常有它自身的特色,可以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方面、思想道德风貌方面以至民风、民俗等诸方面.拿经济来说,有的是工厂区,有的是商业区,有的地方国营商店林立,有的地方小商小贩特多;拿文化来说,有的地方临近高等学府或重要而高雅的文化设施,有的地方临近电影院、电视厅、舞场、酒吧;有的地方求知求学气氛很浓,有的地方“读书无用”论盛行。拿思想道德风貌来说,有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较高,人心振奋,道德风貌好,有的地方不抓精神文明建设,人情淡漠,道德滑坡,污七八糟的东西泛滥。其他如封建迷信、投机倒把、赌博、走私等也常常带有社区特点。这一切,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看到它们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运用学校教育的力量去调节、控制、引导。有的学校,尤其是中学,学生来源涉及的范围很大,我们除了注意本校所在社区的特点之外,还应通过谈话、家访、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不同社区的情况,这对我们全面地把握学生是有利的.
(二)学校环境
关于学校环境,主要是认识学校、年级、班级的环境特点.从学校角度看,学校的历史、学校的优良传统、学校的设备情况、学校的师资队伍、学校在当地的地位、学校的发展前景,等等,都与学生的成长发生关系。不管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历史不长的新建校;不管是远近闻名的重点校,还是鲜为人知的普通校,都应把创造优良的学校环境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年轻"的普通学校,尤其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从校长到每一位职工,爱校、建校的行动,对学生们是一种精神力量。有的普通校的领导和教职工常常在一种“自惭形秽”的心态下工作、生活,这本身就成了一种有害的学校心理环境,如何能让学生们奋发向上,学生爱校、尊师与乐于接受教育影响是一致的.认识学校的环境与改造学校的环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上面我们说明了学生成长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究其核心是“人际环境”,因此,我们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应当把“人"的环境放在首位。任何一个学生,他与其他人的接触、交往促进了他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也影响着别人。每一个学生的“人际环境",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人际环境”做“共时”的和“历时”的考察十分重要,可以分析出学生所受的思想、道德、兴趣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的影响。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有必要对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加以引导和帮助。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普遍的人际关系变化规律是由纵向人际关系为主向横向人际关系为主过渡。这个过渡的完成主要在初中阶段。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班主任要特别在这个问题上加以注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学生横向交往的“人选”,既有不可控制的因素,又有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够防患于未然,帮助孩子建立有利于成长的交往圈,工作将主动得多.
还需说明的是,一个学生的人际联系,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接联系、直接交往,这对学生的影响当然也是直接的.有一位初中班主任调查了本班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情况,其中交往密切的,平均每人25人,而交往对象中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50多岁。每个学生交往对象的情况、交往频率、交往内容都是了解认识该学生的参照。第二种是间接交往联系,这是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有的是单向的,有的是双向的,例如通过书信.这种交往虽然不直接,对学生的影响却不能忽视。比如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没有直接交往,但这个学生的突出的个性特征、优良品行可能通过间接渠道对另一个学生产生影响。还有第三种情况,是学生的“内心交往”,即所谓“神交”,一个人的头脑里有时会出现理想化的或丑化的“交往”对象,在他的主体意识里或对其崇敬、追求,或对其嫌恶、抗拒。严格说来,这不是现实的人际环境,但它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折射,对人也发生着影响,尤其是儿童,少年也不应忽视.
第二节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现时代,“智力"这个心理学概念满天飞,“智力投资”、“开发智力”、“智力竞赛”等语言,不仅在口头上说,而且落到了行动上,从家庭到社会形成了一股潮流。这既有令人兴奋的一面,又有令人担忧的一面。这可以说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种时代风气的反映。但是也正由于人们自身素质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又把“智力”的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于是“智力投资"成了“玩具投资"、“电子琴投资”、“补课投资”;“开发智力”成了提高考试分数的别名;“智力竞赛”,更是五花八门的“记忆力竞赛”、“考试竞赛”、“知识竞赛”。要想让社会上的人们都认识智力的真正内涵并与培养教育子女联系起来,短时期内还不可能,但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却不能糊涂,而且有责任对自己的学生及学生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我们说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跟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是不大一样的.我们是研究自己所带的一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研究每一个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孩子们的发展。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科学成果,是我们的理论指引和参考。当然,有的班主任的深入研究也会获得理论的成果。
研究智力发展水平不只是为了“智育",而是为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因为一个人的智力素质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来,而且在各“育”中,都能培养,提高智力。
究竟什么是智力,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科学界定,比较普遍的理解是:智力就是认识能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智力的组成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几个基本方面.还有人认为应加上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归到“思维力”中去。智力的几种成分在认识活动中各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一、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过程中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做教师的在讲课过程中都能体察到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人的各种心理过程都需要有注意力伴随。一个人的注意力水平,由两方面原因决定,一个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如强烈新奇、对比鲜明、不断变化等容易使人注意力集中,反之则不然;另一个是人的主观因素,即人的态度、兴趣、需要、责任感、知识基础、思想观念等,这是注意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注意又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二者互相转化.我们研究学生的注意力水平,特别要注意他们有意注意的水平,比如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力的集中与持久的程度,这对我们针对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开展工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帮助的。
一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改变学生完成作业拖拉、磨蹭的现象,她对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注意力情况进行一次观察研究。20分钟的语文字词抄写作业情况。时间情况百分比开始~5分钟全班学生踏实认真书写,没有任何声音和动作100%5分钟后3名同学开始看别人作业,并提出别人的书写毛病7人9%6~10分钟7人开始有动作,或开始发愣。有的玩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18人4%10分钟后20人开始有动作,发愣,有的开始出声音52人63%13分钟时6人完成作业79%10分钟时4人未完成作业16%又延续5分钟后,25分钟时又有20人完成作业,4人仍未完成63%
这位班主任老师进行的研究并不复杂,但是她得到非常明确的结论:一年级学生在完成一些重复性记忆作业,如字词抄写、生字书写时,最佳时间段为10-1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有较强的注意力,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完成作业,这正是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表现。这位老师按照自己摸清的规律布置作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每一班主任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类似的研究,关键是做个“有心人"。
二、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观察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效力.观察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感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感知过程谈不上观察和观察力.就是说,观察和观察力是在“自觉”状态下的表现.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吸收进来的。因此,一个人要发展智力,必须自觉地敞开观察的大门。观察力又是智力活动的源泉。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离开了观察,智力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使他们获得教益,学到知识,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观察力是不断提高的。我们研究分析学生的观察力水平,可以从四方面去进行:
1。观察的目的性。学龄前儿童的观察,取决于他们的兴趣,遇到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对象,他们就注意,就观察,没有兴趣的理也不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种特点还明显存在,但是他们的观察对象更不像学龄前那样“随机性”很大了.他们的观察对象,多是老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引”到他们面前的,而且在观察的内容、方法上给予引导。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是在老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训练、培养起来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增强。到了中学,会进一步摆脱完全被别人引导的观察活动,而逐步进入自己独立地选择观察对象,自主地进行观察的阶段.
2.观察的持久性。学龄前和刚入小学学生的观察,难以持久,随着兴趣的转移而转移。如果老师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并把它画出来。低年级学生看一会儿就动手画起来,他们不会做持久的观察。观察的持久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年级越高,老师们给的观察对象、观察任务越复杂,要求学生的注意力越高,而且持久地观察,需要越来越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从初中到高中,这种持久性还是日渐发展的.有人统计了中学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航模组,寻找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持久性情况.初中二年级学生平均坚持1小时35分钟,高中一年级学生平均坚持3个小时。这种年龄差异,是我们了解学生的依据。
3.观察的精确性。学生观察事物的精确程度,由小学到中学逐步提高。其精确性表现在观察细节的感受性逐步发展。对比事物的正确率逐步增加,理解所观察事物的抽象程度逐步深刻.有研究材料表明,初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比一年级小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增高60%以上,而初三和高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有人研究中学生的分辨图形能力,设计了9幅大照片和50幅小照片,每张小照片都是大照片的一部分,在大照片的每一部分上标上号码,要求学生辨认后按号码写入答案内.测验时间共10分钟,结果是初中学生的正确率为30%,而高中学生的正确率普遍超过50%。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事物的精确度,是考察学生观察力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观察的概括性。观察的概括性是指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对观察对象的全面性、概括性、深刻性认识程度。观察的概括性程度由学生的知识水平、经验水平、注意力水平以及思维参与度等因素决定。观察的概括性也是由小学到中学逐步提高的。小学生的观察概括性多表现在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认识和比较简单的内容上,中学生逐步达到对比较复杂事物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上。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实验:在中学生面前放5瓶不同颜色的液体,让学生观察化学演示,结果三瓶液体在混合以后有颜色反应,有一瓶会使与它混合的液体去掉颜色,还有一瓶是中性的.然后让学生自己演示,找出不同液体的性能。有的学生盲目地乱试验,而有的学生却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皮亚杰发现,十四五岁以上的中学生能按五瓶溶液的顺序①、②、③、④、⑤进行配合:①+②,①+③,①+④,①+⑤,接着②+③,②+④,②+⑤;③+④,③+⑤;④+⑤;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揭示其中的规律。
小学、中学学生的观察力,既有年龄差别,又有个体差别.在一个班里,我们考察到的普遍性水平,是我们区分每个学生水平的参照。第三节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上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是即将进入21世纪时的一个极为普遍的教育话题。有人进行实验研究,有人在实践中予以重视,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武汉市有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来源很差,都是别的学校筛选剩下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很低的。社会上有人把这所学校与附近的“废品收购站”联系在一起进行讽刺。这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教育科研部门的协助下,把抓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主攻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精神振作,校风校纪大改观,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普遍的大幅度提高。社会舆论也变了,过去家长最怕自己的孩子被分配到这所学校,现在许多家长主动要求把孩子转到这所学校。他们的实验使我们看到了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实际效果。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许多研究材料都证明了这一点。有人研究了53名学者和47名艺术家的传记后发现,这100位卓越人物不但智力因素良好,而且都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他们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勤奋好学,能够不知疲倦地工作;有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虚心学习,勤于实践;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进取心强,有竞争意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美国,20世纪初,心理学家特曼进行了一项大样本的追踪研究。他用智力测验的方法选出了1500名平均智商为151的“智力超常"儿童,对他们连续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在总结时发现,有的智商很高的孩子长大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他从男性受试者中选出150名成就最大的和150名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部分人的智力没有明显差别,差别在于非智力因素。成就最大的那部分人普遍具有自信、谨慎、有坚持性及胜过别人的愿望等特点。
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主要概括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智力因素系统,一个是非智力因素系统。两个系统辩证统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如果我们把智力因素系统比作一般资源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系统就可比作是“能源”、“动力”。为了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两个系统的开发缺一不可,必须配合进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片面地强调了智力开发,是不符合人的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的。
究竟什么是非智力因素,目前说法也不一致。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理想、信念等。
毋庸置疑,中小学班主任在培养、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这里概略讨论几种非智力因素主要成分的内涵和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是为了班主任能在了解、研究学生群体和个体的非智力因素上有所参照,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当明确,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整体,可以分开阐述,在实践中却不能分割,我们始终要坚持“整体"和“综合”的观念。
(一)动机
动机是激励入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人们的一切行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动机也就是行动的动力.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动机与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的是人进行行动所要达到的后果,
而动机则是促进人去进行行动的动力,它是人为什么要达到那个目的的内在原因。二者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动机引起行动,行动出现效果。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一个人的真实动机和行动效果之间总有经常的本质的联系。只要注意经常的观察和分析,去掉偶然的东西,就可能了解到真正的动机。
人的动机不是单一的,动机反映在多方面,是一个动机系统。比如说有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属动机、遵从动机、赞誉动机等。我们在分析一个学生的动机状态时,应该注意不同内涵的动机因素,避免单打一.这里重点讨论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去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是否积极学习、为什么学习、乐意学习什么、学的怎么样都有直接关系.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外部的“诱因”,例如社会的发展对年轻一代提出的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父母和教师对儿童的期望、态度、奖惩,以及他们为其创设的学习情境与条件等。这些外部原因,必须通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或激起学习需要或动机,才能对其学习发挥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是单一的结构,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爱好、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学习的情绪和意志因素等。
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或分析其结构:
①从起源上看,可以分为直接的学习动机与间接的学习动机,前者是由学习活动本身或学科内容的吸引性直接引起的内部动力状态,后者则是由于了解了学习的社会意义而间接引起的学习态度。前者比较具体,具有更多的近景性,并且有实效,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与理智色彩,富有远景性,并且有概括而持久的定向作用。班主任应研究学生两种动机的状态,并使二者结合起来,这会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②从内容的性质上看,学习动机的水平有高低、正误之分。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外界因素家长、教师等的影响。其动机是由“他律”引起的,这种动机是低水平的;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由自我意识倾向引起,“自律"性很强时,这种动机就是高水平的。不论低水平还是高水平的动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以“利他思想”或有利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作为动机的核心.利己的学习动机,也可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经不起社会生活与社会风浪的考察。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
③从实际效能上看,可以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动机“群”,在一段时间里或一件事情上,往往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其他只起辅助作用。比如一个学生想做三好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有一门功课他不感兴趣,上这门功课时,他做其他感兴趣的学科的作业,其主导动机就是兴趣了。再如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学习好,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而有的学生不仅自己学习好,还关心他人和集体,这就可以看出其学习动机“利己”和“利他”谁居主导地位了。
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不同侧面反映为由自发到自觉,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他律”到“自律”,由近景为主到远景为主的变化趋势。其发展变化取决于教育影响,全体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班主任的教育影响力往往最大.
(二)兴趣
兴趣,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人可能形成各种兴趣;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由于兴趣同满足某种需要相联系,它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和体验,因此对人的行为产生动力作用.
学生的兴趣从多方面反映出来: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课外活动文体的、科技的的兴趣,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等等。学生的兴趣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有的还会促使其创造性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消极的兴趣,例如特别爱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或打麻将、吸烟等,会消磨斗志,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兴趣的积极性、消极性不是绝对的.即使是正当的兴趣,如果一味追求,不顾其他,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多,比较容易从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兴趣情况,发现情况可以及时地加以引导。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从对学习的促进来看,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由学习材料或学习活动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例如,为了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因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或者为了得到父母、教师的赞赏,同学、朋友的尊重,在考试中得到好分数,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等等,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互相融合。有时以直接学习兴趣为主,有时以间接学习兴趣为主。间接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当不断得到强化后,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而且越来越浓厚.而直接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小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稳定的,也不能持久,而且容易变化.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新鲜、生动、有趣、形象的事物,富于情感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师、家长的教育影响下,学生的兴趣会日益深刻化,中心兴趣逐渐形成。到了中学阶段,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日益明显。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兴趣情况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中心兴趣,抑制消极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健康发展,成为学习及全面发展的动力。第四节研究学生的青春期发展特点青春期教育是一个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已经开始重视的重要问题。青春期教育,不单指性教育,而是综合性的教育.即便是性教育,也包含有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审美教育等多项内容。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好青春期教育,就必须研究当代学生青春期发展的情况和特点。要研究处在青春发育期学生的普遍性的情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个体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青春期是以性的发展为前提的,离开性的发展,就没有青春期可言了。那么青春期的起止时间如何确定呢现在说法是不一致的。有人认为青春期是指从10岁至20岁这一年龄阶段。从学校角度看,大致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因此,青春期教育的跨度是很大的,要分出阶段层次,不能笼统划一。
近百年来,出现了少年儿童发育普遍提前的趋势。国外资料表明,身高大约呈每10年增加1厘米的“长期加速”,而标志女孩子发展和全身重大变化的月经初潮,则每10年平均提前3个月,也就是每经过40年大约提前1年。我国学生的发育,也呈现提前的趋势.据北京市的调查,1963年~1964年,女学生的初潮年龄平均为145岁,而1989年的调查结果,初潮年龄平均为1309岁,提前了141岁,比国外的平均提前速度要快。这种提前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在经济发达,生活优裕,文化也比较发达的地方就更明显些。北京市一所市区小学调查,一些女学生在三四年级就来了月经,高年级有班女学生月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见上表男女学生青春期发育的提前,意味着青春期教育也应该提前。而我们的问题是,对青春期特点的认识,对青春期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在实践上的差距就更大了。
首先,我们看看青春期的主要生理特征:
1外形体态的变化: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女身体迅速长高,体重也显著增加.在青春期以前,身高以每年3厘米~5厘米的速度增长,在青春期,最高增长速度可达每年10厘米~11厘米,一般也在6厘米~8厘米。骨骼、肌肉、内脏迅速发育,使体重每年平均要增加7公斤~8公斤.而且,男女性别的外形特点也日益明显,男孩子越来越高大魁梧,女孩子越来越丰满俊美。
2内部机能增强:处在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他们心脏的重量已达出生时的12~14倍;肺活量日益增大,渐渐接近成年人的水平;脑和神经系统已发育成熟;肌肉长度增加,肌纤维增粗,肌肉变得强健有力。
3性器官成熟:由于内分泌的作用,男女学生的生殖器官发育都很快,男生出现遗精,女生月经初潮,有了生殖机能。
其次,我们再看看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意识的增强是青春期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青春期生理上的飞跃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使学生的身体具备了独立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成熟的生理基础加之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儿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没有独立地专门把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主要是借助成年人对他们的评价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青春期的学生已具有了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特点.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主体,而且也是一个客体,主体的自我不仅能够认识外界的自然和社会,而且也能够独立地专门地认识作为客体的自我。他们的意识结构中已形成了一系列的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理解、自我评价等、自我态度自尊、自信、自慰、自谦等和自我调节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改正等的基本要素.他们开始以自我认识为主导,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控制逐步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2性意识的迅速发展,是青春期的另一个基本心理特征。性意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对待两性的关系上.据研究,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朦胧期:女孩子从9岁至11岁左右,男孩子从10岁至12岁左右,大致处于性意识与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学生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经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的差异特别敏感.男女学生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即使是童年时期的异性好友,也往往疏远和故意躲避.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与依恋.有时,女孩子爱依在爸爸怀里,男孩子爱依在妈妈怀里.
②爱慕期:女孩子11岁以后到13岁左右,男孩子12岁以后到14岁左右,处在爱慕期。此时,男女学生觉得在一起特别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的兴趣增加,往往以欣赏的心情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和动作。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谈吐,想给异性留下好的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性爱上浮想联翩。但这时,异性之间的好感,往往是泛泛的,没有具体的对象.
③初恋期:女孩子13岁至15岁左右,男孩子14岁至16岁左右,处在初恋期。此时,男女学生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有了明显的增强,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对异性产生特殊的好感,在周围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对于自己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多的注意与关心,并寄于特有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但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此时的学生,更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④钟情期:钟情,是指男女之间集中而专一的爱情。一般在初中三年级以后,男孩子还要晚些。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他们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但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庸俗而低级的趣味之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受到挫折,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邪路参见徐应隆等《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面所述,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普遍性的特点,每一个学生还会有自身的特殊性.班主任应该把普遍性的情况与个别情况结合起来研究,在青春期教育中,还特别需要注意个别情况。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奇怪。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但在某一个时期,问题出得多,出得复杂,却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近些年,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性”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懂的太少,有的又因为懂的太多性知识.手淫、早恋、性罪错、出走、轻生、性自戕等,的确应该引起重视。下面举出一些例子。:
①据北京市某中学对400名学生的调查,交了恋爱朋友的有近百名,其中男生36名,女生60名。在高二年级92名学生中,交过恋爱朋友的有16名,占185%。
②据上海某区对五所中学的抽样调查,不仅高中生、初中生有谈恋爱的,甚至有个别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也谈起恋爱来了。某中学初中二年级某班有13名女生,其中11名已谈恋爱.
③据贵州贵阳市某厂技工学校调查,两个班共100名学生中,交上恋爱朋友和正在谈恋爱的占学生总数的85%。
④有人对一所工读学校学生做过调查,这所学校共有学生131名,其中发生过性关系的有109名,占84%。最低年龄是9岁1人,10岁的2人,12岁的5人,最大的也不过16岁.
⑤某中学初三年级某班男生中有手淫行为的在50%以上.
⑥初中学生早恋,出现了女生主动的趋势。东北某县一所初中共有10名早恋学生,其中女生占8人。有1名男同学,一学期内接到5个女学生的求爱信。
⑦有的男生染上手淫习惯之后,心理矛盾尖锐,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有的萎靡不振,难以自拔,有的甚至采取自戕方法。一个男学生用细绳狠勒自己的生殖器,险些坏死;有的人出于痛恨自己,用刀子把生殖器割掉了。
⑧一个女学生由于性无知,当她被一个男同学吻了一下之后,便以为会怀孕、生孩子,苦恼至极,写信给某杂志求救。
⑨某城市中小学生热线电话咨询站接了10000多次电话,内容基本上属于青春期的问题,其中18%~21%是与“性"有直接关系的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问题,还从心理和其他方面反映出来.
①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对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共112位学生进行了“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和教育”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12位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10人,占总人数的89%,有心理缺陷的15人,占总人数的134%,合计25人,总心理异常率为223%.心理疾病10例,包括:
早期精神分裂症1人
早期精神分裂症可疑4人
抑郁性神经症2人
慢性幻觉症1人
强迫症2人
心理缺陷15例,包括:
多种心理缺陷1人
性格和情绪缺陷5人
情感缺陷5人
偏执性格缺陷1人
心理幼稚2人
性身份颠倒1人
②北京八中于80年代末开始,建立了排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机构.在一年多时间里,该机构为学生排除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包括友谊、恋爱、学习、考试、人际关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咨询教师根据咨询中的资料和体会写成了一本书《与中学生谈心理健康》,公开出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③上海某区调查,1988年头9个月,中小学就发生了由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原因,而轻生自杀事件13起,其中3人抢救无效,不幸死亡。这13名学生中以女性居多,计10人,男性3人。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年仅11岁.其中以13、14岁的初中学生最多,有9人;高中学生3人,小学生1人。轻生的方式有:煤气中毒、自缢、服毒、跳楼等.
④据清华大学1988年12月调查,该校1980年~1984年入学的学生中,休学145人,其中74人为精神疾病,占5103%,另有6名学生死亡,全部是精神疾病。
⑤据中国人民大学调查,该校患精神疾病的在休、退学总人数中占的第2位,但占死亡人数的首位。
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当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中,都会有不少的见闻和体会。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主动地超前地开展教育工作。早在1963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曾在人民大会堂与十来位专家座谈,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总理在强调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必要性时,曾颇有感触地回忆了他老人家当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一件事.那时,学校曾组织过几次卫生讲演,他自己感到终生获益匪浅。总理嘱咐要在女孩子来月经以前,男孩子发生首次遗精以前,把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当时有些人有顾虑,怕孩子们懂得了性卫生知识会变坏。总理指出:这可能会有,但毕竟是少数,我们要相信大多数的青少年是好的。周总理当时还指出,普及性卫生知识,不单纯是讲讲科学的问题,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件破除封建思想和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在向青少年传授性卫生知识时,男女学生要一道听讲,不要分开。要很自然地做好这件事,不要试图回避,更不要搞得神秘化。1973年,周总理又向有关部门的同志询问实施性卫生教育的情况,并且要求不仅在教材上要有这一章,而且在讲课时应有大幅彩色男女性器官的挂图,便于形象的说明。直到1975年,他老人家病危时,还一再嘱咐有关同志:一定要把青少年的性卫生教育搞好参见叶恭绍:《周总理关心性教育》。
时间过去了30多年,青春期性卫生知识教育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大大扩展了,不仅进行性卫生知识的教育,而且同时进行性道德教育、性心理教育、性审美教育、性法制教育.一些比较先进的地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研究和进行青春期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上海、北京等地都有这方面专项研究的课题,而且举办了专门的展览。然而就全国范围讲,还有一些地区和学校,没有把这项工作认真地抓起来。目前,这项工作在一些地方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思想干扰:一是封建思想继续作祟,不愿意正面进行性教育,依然把性教育视为“禁区”;二是资本主义“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侵蚀,使一些青少年从思想到行为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给进行性教育带来新的课题。广大的班主任教师,应该成为积极地、正面地、科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界限和分寸,要审慎从事。有的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提出了划清三个界限,坚持五个原则。
三个界限:划清朦胧与觉醒的界限,不能错把无心的性朦胧的自然表露硬看成是性觉醒的有意追求,那样有可能把事情弄糟;划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友情与爱情属同一精神世界,二者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也不可轻易混为一谈;划清怀春与早恋的界限,怀春是性渐趋成熟的反映,男女学生光怪陆离的“春梦",互相吸引的“探春"尝试,与过早地真实地谈恋爱是有区别的,当然,怀春的发展即是“早恋".
五个原则是:正面疏导的原则;感情升华的原则;防微杜渐的原则;四教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伦理教育和青春萌动期教育同步的原则;三位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原则参见《改革面前的思考》,刘凤梧著,《怎样引导中学生平安渡过人生征途上的第一道险关》。第五节研究独生子女学生的特点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国策。近几年来,小学、中学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人数比例越来越大.随着时间推移,不久以后,小学、中学就将完全成为独生子女的世界。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对象将全部是独苗苗当然有个别例外。有人认为,对学校来说,全是独生子女,也就不用研究他们的特殊性了。这话亦是亦非。在学校里,确实表面上没有多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的差别了,但“独生"的特点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研究独生子女的特点,即研究他们的群体特点和个体特点,就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教育影响。这是关系到一代新人素质的大事情。
前两年,关于“四·二·一”综合症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处在宝塔尖上或中心“小太阳”地位,四位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两位父母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所得到的“爱”是难以限量的.“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以及其他问题随之出现。20年之后,孩子长大成人了,那个“宝塔"将倒转过来,需要关心、照顾、爱护的是6位老人,情况将会如何呢但是,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甚至反对观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独生子女的特点与教育问题深入研究。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很重视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很长时期以来,他们始终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是不利的.美国专家斯坦莱·霍尔称独生子女是典型的“问题儿童”,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另一种观点完全相反,认为过去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有片面性.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托尼·福尔博说:“令人非常吃惊的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他们分别对儿童、大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长大成人后,不论在生活方式、学业造诣,还是在婚姻或物质财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很大差别。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卫生习惯、健康状况、道德品质方面比非独生子女甚至还好一些。
国内近年来,各有关部门也对独生子女问题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得到了不少数据和资料,认识在逐步深化。
调查分析结果明显地告诉我们,独生子女在基本行为方面存在着弱点,这些弱点的存在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弱点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克服,时间长了,将成为“定势",变为思想品质方面的缺点,再纠正就需花更大的精力。
湖南省在8个城市,7384万小学生中抽样调查了1156名在校学生。调查对象中有独生子女294人,占调查总数的254%。他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方面比非独生子女有明显的优势。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325分和8593分,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分别高出7分和119分。在家庭辅导方面,独生子女得到经常辅导的占163%,非独生子女占122%。独生子女在家庭收入、居住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比非独生子女要好一些。从身体状况看,独生子女“良好”和“一般”的比例,超过非独生子女。
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还表明,独生子女在学习、家境、身体以外的其他若干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点.这些弱点主要表现在:颐指气使,不爱惜财物,占有欲强,不易和别人搞好团结,独立生活能力差,感情脆弱等。不难发现,这些弱点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如果,我们只注意智力,特别是学习成绩,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会有严重的欠缺,有的孩子,会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原因,根本不能成才。
独生子女生在特异的环境中,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的依赖性、娇生惯养、社会交往能力差等,形成了独生子女心理的特异性。产生这种特异性,从家庭看,主要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家庭父母包括祖辈错误的教养态度,一种是缺乏家庭特定的教育环境。
首先看家庭教养态度方面的问题:
1.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的是“过度教育"。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甚至“溺爱",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无微不至地关怀,随时随处守护、抚爱孩子,“教育”孩子。这种一刻不放松的做法,对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与压力,使孩子不能自然地发展。
2。不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喜欢活动,爱跑、爱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甚至还有冒险精神,这些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的家长,大多对孩子这些正当的需要采取限制的态度.稍微有点“危险”的活动,家长都要加以制止,惟恐孩子摔了、碰了。这样,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意志品质也得不到锻炼。
3.家长“保护过度",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孩子的生活过程,事无巨细,家长都包了,根本不用孩子自己去做什么事,许多孩子上了小学,还不会洗脸、洗脚,不会洗手绢、洗袜子;有的到了小学高年级还不会叠被子、洗衣服;许多中学生根本不会做饭……孩子就真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一旦遇到风雨,就经不住考验了。
4.独生子女经常生活在大人之中,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孩子是特别需要与同龄伙伴交往的,他们会在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独生子女往往缺少这方面的条件,加上有的家长监护过多,更使孩子渐渐成了“小大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次,看看家庭特定教育环境缺乏方面的问题:
1。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机会。无论吃的、玩的、用的,都是自己独占、独用,连父母以及祖辈、亲友的宠爱也是自己一人享有,这就造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很少懂得,也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分享的乐趣.
2.有的独生子女家长自己带。不经过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锻炼,孩子就没有和小朋友共同生活的经验,许多对待他人的品行,诸如“谦让”、“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也不能形成。即使家长注意这方面的教育,也会由于直接经历太少而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经常性的习惯.
3.独生子女与“儿童社会"交往少。独生子女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锻炼的机会也少,致使生活单调,许多应该学会的事情学不会。在看到别的小朋友会玩的程度和做事的能力比自己高时,往往产生嫉妒心理。同小朋友玩的少了,交往的圈子往往越来越小,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孤独状态,形成脆弱的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不健康的心态.
总之,由于独生子女在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留置针使用规范》课件
- 《小数数位顺序表》课件
- 八下期中测试卷01【测试范围:第1-11课】(原卷版)
- 旅游行业导游讲解培训总结
- 2006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年度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计划
- 幼儿园工作总结用心呵护温馨成长
- 《焊工基础知识》课件
- 2023年-2024年新员工入职前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参考答案(夺分金卷)
- 厨师个人述职报告15篇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3:4组织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雷泽佳编制-2025B0)
- 2024年国家低压电工电工作业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上半年山西吕梁市柳林县招聘毕业生70人到村(社区)工作(第二批)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非煤矿山年终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研发部年终总结(33篇)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集锦
- 2024年高考物理模拟卷(山东卷专用)(考试版)
-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入侵检测与防御原理及实践(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 IT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