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_第1页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_第2页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_第3页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_第4页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篇一:《幸福了吗》读后感】

选择这一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IBMT回来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真是弱,必须得补补,要找一本书让自己提升。但还没想好要哪一本书。二是我一直以来喜欢一个主持人——撒贝林,有一天天百度视频显示撒贝林被各名嘴陶侃他。所以带着好奇去看了金鹰颁奖典礼,看到主持人的妙语连珠,机智幽默我很是羡慕。而白岩松是主持人,他的很多fans手中都拿着他写的《痛并快乐着》。我怕这本书就像我以前看的哪些书,表面有趣实则无趣。于是在网上搜白岩松的书,看到了《幸福了吗?》,坦白说我喜欢这个题目,有关于幸福。于是就买了。

这本书是我继《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之后看的,虽没有那本书那么多强烈的感受。但是对我的影响还是有的,就想写写些读后感。

这本书是白岩松一生的回忆录,从小到大、到中年、到现在(XX年)。其中有他对一些事件的看法与见解。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他对高考制度的看法。中国13亿人口,要选出人才,必然要通过考试制度,这种制度虽然残酷,但不得不施行。而他确实这个制度的受益者,因为高考才使得他离开他那偏远的家乡去到大城市。于是乎,我在想,那么考研也是,所以这也或多或少坚定了我考研的选择。二是他回忆道他去央视主持,首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不用形容词;二是不要叫别人老师。正如他所说“新闻人讲实话,不需形容词。”而不说老师确实成长的一大步,现在就如我们到外面见到大的都不知道叫什么,于是都叫成老师。“老师”一次已经被我们叫了将近20年了,改掉其实也简单。换一个名称看着没什么影响,其实那代表着从学校进入了社会,从青年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直在想,那些公司里的人交流起来感觉怎么都和我们不一样呢,他们那职场用语有什么不一样呢?一些细节的差别注定了职场与学校的区别,从呆了将近20年的校园离开,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起初是不适应的。就像我仅有的两次面试,我是有一种面试官是老师的感觉,这样就将我和面试官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继而就有紧张与不安。面试不是考试,没有成绩,但却比成绩重要多了,那是对一个人的肯定。

其实这本书中提到幸福的次数并不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白岩松的幸福,家庭和睦的幸福,跟踪新闻的幸福,与朋友的幸福等等。当朋友们看到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问我:你幸福吗?我毫不犹豫回答:我不幸福。是的,我并不幸福,两年的时间没有将我与梦想的距离拉近,反而扯远了。我不幸福,因为逝去的不在回来。

所以,我整装待发,我要拉近我与幸福的距离!

【篇二:读白岩松《你幸福了吗》读后感】

年前,白岩松写过一本《痛并快乐着》,十年后,他关心起了“幸福”。几十年前,人们吃不饱肚子,谈不上幸福。几十年后,人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幸福了吗?没有!幸福在哪里?

白岩松,不愧是在CCTV的新闻人,你说得准,说得妙!你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病症,可惜你不是真正治病的人。“多事不多事?这就是现代社会的进步!”我们无需无奈,每个人既是主人,也是过客。尽管你有“痛并快乐”的自得,但我们还是得需要一点快乐之时忍受痛苦的勇气与信念。因为“真正的危机感,不仅是一种动力,还是一种新生。”生活总以不同的形式向前行走,我们的人生,就是喜剧抑或悲剧。我们都希望自己演上一场喜剧,但是令我们唏嘘的却是悲剧。

喜剧、悲剧都是人生,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出戏剧。在舞台上,我们该得到的、该失去的、该相聚的、该分离的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这在我们的剧本之中早已出现。我们是演员,也是我们人生的导演、编剧,只不过很多人给自己的人生编错了本子,只能将错就错,一直的演将下去了。无论如何,得到抑或失去,我们都不需要悲伤欢喜,这场戏一谢幕,我们就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是,我们在扮演什么角色呢?戏里戏外,真正的自己在哪儿?

书的扉页上是一首仓央嘉措的诗:“一个人需要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并作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于是,我说这本书关乎内心,关乎信仰;关乎这个社会,关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篇三: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作文】

《幸福了吗》XX年10月第一版印刷,26万字,加上代序和代后记共17章。白岩松出生于1969年,和我一样60年代生。《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的记录。网友写下这样的体会:“这只是白岩松生活的点滴记录,他不是在做一个命题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预想中的理论支撑。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白岩松是一个媒体人,他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有些公众意义,他的身份让他有话语权,因为人们关注他对问题的视角和解读。我读这本书,就是在从一个人身上看中国这十年。”另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满篇充斥的是淡淡的苦涩,十年后的今天,《幸福了吗?》散发更多的则是成熟睿智的味道,但不变的是,这一切依旧是思考的感悟。”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干工作像我一样卖气力和创新,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而我却不爱。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其实我1992年去的美国,留下了3万字的《美国之旅》,他1995年才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但是,他不满意,正常。这才是社会,尤其中国社会。他想40不惑,不可能!我也一样,我是他的哥哥。为此,我曾写了系列文章,至今博客中还可查到。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XX年,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XX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强震,我又瞬时想到了那一段时间自己的心情,可能也是人到中年,与年轻时相比,就觉得对阳光和温暖有特别的渴望。在这两年中,两场大地震让每一个中国人不管身处何方,都无处躲闪。其实,我们都是灾民,都要一起去面对那些打击和伤痛。”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白岩松说央视大火:“当然也不是坏事,也照出了央视之后该走的道路。大火,或许正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也不是什么坏事,似乎“火”还是好意头了。柴静回忆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点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其实,白岩松仅说对了一面,应该是: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物质上最痛苦的,心灵上是最纯静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才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都意味深长。

幸福都在追求的过程中,绝不在顶点,祝愿白岩松永远不放弃追求幸福,永远在追求中。

【篇四: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花了好几个星期把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读完了。有人说,300页不到的书,居然花了几个星期看,可见效率很慢。其实不然,因为最近工作忙,傍晚回家后,吃完饭就看会报纸,看会书,白天太累,导致晚上比较泛困,看了一会就想睡觉了。所以正因为这样,幸福了吗才刚刚看完。

说到整本书,基本上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来展开,以此点出种种幸福。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呢。有父母爱,有朋友帮助,有自己乐意做的事,这就是幸福。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会有共性。过分追逐名利,看似是在追求一种特定意义上的幸福,其实是在摧毁幸福。我不认为钱很多就一定幸福,钱少的人家也团团聚聚开开心心地围着火炉吃饭;钱多的人家,也有不断弄着离婚,婚外情的人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内心,能否经得起诱惑,抗得起干扰。这年头,世界太乱,有钱人太多,不少人都在加紧脚步拼命赚钱,并且有些人赚钱是有违道德的。世俗的社会,物质的人们使我们更加陷入了一种混沌。幸福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自己。

在来说说白岩松,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给人以正直,聪慧,儒雅的形象。看到书中他自己介绍偶尔也踢球,还是最佳射手,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像他,个人境界成就方面都不如他,但有些地方却出其地相似,不是我妄自菲薄,内心里真是这么觉得的。

幸福一直是个话题,曾经有个笑话,说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幸福需要好好把握,珍惜身边的幸福。

【篇五: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白岩松的确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在书中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通过一件件中国发生的大事件,不断探索每件事给我们的带来的思索。放眼世界探索幸福的真谛。

“现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开始做人了,谁做事呢?”。“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开完会之后我发问‘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为什么你们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表达愤怒?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不,应当这么做!’”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白岩松所赞成正确的工作状态是为了办好事可以争执、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不妨碍在平时彼此成为好朋友。直率与不妥协才能真正办好事。表面上的和-谐,没有一点的争执并不是真正为了把事做好,没有了意见与建议,任何工作只会停滞不前。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应真正尊重现场,更多的报道要来自一手的现场;文风要变,要从空话套话中解放出来;中央台应重新回到重视业务部门的传统上,而不是行政为中心。”我看出新闻得贴近人民,得讲实实在在的事。9、11没有直播,非典刚开始在广州爆发没有告知民众都影响了CCTV的公众影响力。任何一项新发生的大事件,每个人有权利也十分想第一时间得到真-相。这也是新闻生存的价值所在。在网络发展无比迅速的如今,消息源也越来越大众化了。新闻正努力证明在电视中的生存能力。

“CCTV必须服从命令,而我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卒子,请战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许有人担心,我们的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因此‘大气’一些,不直播吧,但恰恰这一个‘大气’,小气了许多,也错过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我看出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上层”的压力。在伊拉克战争时期,就算自己抱着豁出命来的拼命想法,但是却在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就仿佛有时当事者大义凛然,但想成事却阻力重重一样。

这本书表达在这个世界,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过别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学者工人,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静下心来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静下来思考以后,获得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说“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赋禅机的一句。就像有首歌《春天里》唱的那样,“记得曾经一无所有,可当初是那么快乐。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时过境迁,在拥有了许多物质条件的同时,疲于奔命,绞尽脑汁,在层层压力下并不能获得幸福。所以物质的富足并不代表人的真正幸福。我想,内心强大,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是真正的幸福吧。许多事自己看的更透,便快乐更多一些。也有些说着容易做着难,仍然执着,不得轻松,所以佛说:放下。

网友写下这样的体会:“这只是白岩松生活的点滴记录,他不是在做一个命题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预想中的理论支撑。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白岩松是一个媒体人,他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有些公众意义,他的身份让他有话语权,因为人们关注他对问题的视角和解读。我读这本书,就是在从一个人身上看中国这十年。”另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满篇充斥的是淡淡的苦涩,十年后的今天,《幸福了吗?》散发更多的则是成熟睿智的味道,但不变的是,这一切依旧是思考的感悟。”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他1995年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XX年,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白岩松说央视大火:“当然也不是坏事,也照出了央视之后该走的道路。大火,或许正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也不是什么坏事,似乎“火”还是好意头了。柴静回忆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点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其实,白岩松仅说对了一面,应该是: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物质上最痛苦的,心灵上是最纯静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才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意味深长。

【篇六:《幸福了吗》读后感】

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这就是CCTV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机敏和语言犀利是他的优势,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出于对他主持节目的风格的喜爱,我读了他的《幸福了吗?》,确实感受颇深。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之后,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白岩松试图以自己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事所为、所思所想,解读这些看似简单,却事关人人的重大命题。他的言论,一向以有勇气、有价值著称。相比十年前,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书,改变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怀,而不变的则是无处不在、让人难以无动于衷的浪漫主义激情。

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幸福一直是人们的一个不变的追求,但是你幸福了吗?白岩松说,不平静,就不幸福。

“9·11”的沉默在白岩松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新闻评论部充满自由空气的年会是情感的沟通,是激情和压抑的释放;总理参加的座谈会,直言不讳地评议国务院部委,可鉴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担当;四川地震赈灾晚会现场临时放弃对蒋敏的提问,地震救援直播中讲述笑话,表达了他对于爱的主张;“7、13”申奥成功之夜演播室里的尖叫是热情的张扬;书中很多这样的细节都是作者在和读者一起分享着自己的幸福时光。这幸福不一定是快乐,有时也是热泪盈眶的,不一定兴奋和激动,有时也会黯然神伤。

这本书表达在这个世界,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过别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学者工人,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静下心来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静下来思考以后,获得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说“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赋禅机的一句。就像有首歌《春天里》唱的那样,“记得曾经一无所有,可当初是那么快乐。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

【篇七:《幸福了吗》读后感】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假期读了四本书,《荣宝斋》,《逝者如渡渡》,《俗世奇人》,《幸福了吗》其实只读了一半,但是白岩松的确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在书中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通过一件件中国发生的大事件,不断探索每件事给我们的带来的思索。放眼世界探索幸福的真谛。

“现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开始做人了,谁做事呢?”。“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开完会之后我发问‘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为什么你们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表达愤怒?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不,应当这么做!’”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白岩松所赞成正确的工作状态是为了办好事可以争执、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不妨碍在平时彼此成为好朋友。直率与不妥协才能真正办好事。表面上的和谐,没有一点的争执并不是真正为了把事做好,没有了意见与建议,任何工作只会停滞不前。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应真正尊重现场,更多的报道要来自一手的现场;文风要变,要从空话套话中解放出来;中央台应重新回到重视业务部门的传统上,而不是行政为中心。”我看出新闻得贴近人民,得讲实实在在的事。9、11没有直播,非典刚开始在广州爆发没有告知民众都影响了CCTV的公众影响力。任何一项新发生的大事件,每个人有权利也十分想第一时间得到真相。这也是新闻生存的价值所在。在网络发展无比迅速的如今,消息源也越来越大众化了。新闻正努力证明在电视中的生存能力。

“CCTV必须服从命令,而我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卒子,请战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许有人担心,我们的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因此‘大气’一些,不直播吧,但恰恰这一个‘大气’,小气了许多,也错过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我看出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上层”的压力。在伊拉克战争时期,就算自己抱着豁出命来的拼命想法,但是却在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就仿佛有时当事者大义凛然,但想成事却阻力重重一样。

这本书表达在这个世界,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过别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学者工人,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静下心来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静下来思考以后,获得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说“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赋禅机的一句。就像有首歌《春天里》唱的那样,“记得曾经一无所有,可当初是那么快乐。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时过境迁,在拥有了许多物质条件的同时,疲于奔命,绞尽脑汁,在层层压力下并不能获得幸福。所以物质的富足并不代表人的真正幸福。我想,内心强大,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是真正的幸福吧。许多事自己看的更透,便快乐更多一些。也有些说着容易做着难,仍然执着,不得轻松,所以佛说:放下。

【篇八: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白岩松,不仅是一个央视著名主持人、新闻记者、评论员,还是一个同我一样即豪迈又感性的北方人。对于这个央视不苟言笑的资深新闻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XX年金鹰奖颁奖典礼获得“最佳电视主持人”时说的这样一番获奖感言:“XX年,一片寂静的北川和万众欢腾的鸟巢,或许也是这一年中国人喜悦与悲伤的两个极致。他对于一个主持人的提醒就是,万众欢腾的时候要学会聆听,沉默的时候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前不久通过媒体得知他的新作问世,我便以第一时间购买了这本《幸福了吗?》,阅读后也深有感触,在这里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对书中提到的很多社会现象的心得体会。

提到现今的诸多社会现象,这也是白岩松在书中表达的许多观点我都相当赞同的原因。首先就要说说最近在自家小区内看到的一幕:就在前几天下班回家的时候,接连两三天都会看到那一对中学生。三次遇见他们,两次都是看到两个面容稚嫩的孩子紧紧抱在一起,他们还背着书包、穿着校服,直到我走进楼内他们还是保持着那个动作久久没有分开。对于这样的两个中学生我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关系~但我知道这种画面在很多人青春萌动的时候都曾是一种向往和好奇,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在成熟前都会经历的一小段路。看着现在的许多孩子背着阿迪的包、穿着耐克的鞋……也许他们会认为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是“不走寻常路”的一拨,会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也会时常有“飞一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