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4页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以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的特点,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因此,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必然成为新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政策文件中,将持续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建立由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五个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所组成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以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综合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本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手机、微型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彩电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凸显。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派生出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新需求。(1)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呈平稳增长的态势。2014-2018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加,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5.85亿元,较往年同期增长11.6%;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主营收入仍有8.3%的增长。(2)5G助力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发展近年来,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快速增长,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信息基建的关键因素,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需求逐渐增长。分类别来看,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的为电子元器件类,占比为30.3%,其次为通信类,占比25.7%,计算机类和家电类分别占比15.0%、8.0%。分行业来看,2018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中,通信设备主营业务收入超45000亿元,电子计算机、电子器件、电子元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5484亿元、25153亿元、24693亿元。(3)广东省是电子制造业十分发达的地区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以上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进程。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增长速度较快、产品出口比重较高,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据工信部2018年12月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7》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为78.64分,位居全国前列。(4)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学校所在地——惠州市,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规模全省排名第四。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五大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即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电子、LED和新能源电池五大产业。目前惠州正在加快推进仲恺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智能终端产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北斗卫星应用、3D打印、可穿戴设备、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2、本专业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人才数量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1)据工信部及各大人才统计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从事物联网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200万,而据2019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几年还有近500万人才需求增长。未来五年从事网络建设、应用和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100万-135万人,而现有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还不足20万。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达643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同比增长4.2%。未来,软件行业就业人数将保持增长,2019年超680万人,预计2021年将超900万人。(2)除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外,人才结构也分成多个层次,从研究型到工程应用型,再到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层次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企业需求。(3)惠州市作为广东省产业规模位居第三的城市,电子信息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惠州市在贯彻落实《广东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工作措施中指出:惠州将建成全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到2025年,以建设“全国5G泛智能终端和零配件制造基地”为目标定位,将惠州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产值规模超过6500亿元,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高速增长。二、建设基础1、本专业群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和枢纽门户,立足广东省物联网发展规划大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市拥有物联网终端及应用服务企业超过130家,培育了以华阳、德赛的车联网,TCL的智慧家庭、交互式个人信息终端为龙头的三大支柱性物联网企业,并培育了一批物联网细分配套行业企业,在车载电子终端、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方面聚集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配套企业。依托惠州市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我校特别重视该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该专业群建设中深入探索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惠州市政府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设了“惠州市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与“惠州市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实验室”等市重点科研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研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惠州市正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物联网产业链为本地物联网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聚集效应,同时也将推动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2、本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和特色(1)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毕业生就业情况方面,近三年就业率保持稳定,同时专业对口率上升了4.73%,平均薪酬上涨了27.18%;在学生竞赛方面,积极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共获得奖项41项,其中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29项;在学生科研成果方面,成功立项2019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并获得资助2万元;在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方面,依托“众创空间+创客协会”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活动,涌现了不少优秀典型,比如学生蔡根东在校期间创立惠州市知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学生黄樟达在校期间创立深圳一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融资100万。(2)打造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双方互聘、双向挂职,组建了一支由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教学团队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达88.89%,高级职称占33.3%,硕士占77.8%,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和水平较高;组建了“真维斯软件实验班”、“计算机网络技术(华为)班”等多个校企合作特色班级,在人才培养方面彰显优势和特色;出版了“十三五”规划教材4本,建设了7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带动了30多门IT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获得市级高校科研专项基金入账经费合计690万,立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6项,公开发表SCI/EI论文2篇,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总收益合计33.9万元,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逐年突破。(3)建成了理实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群建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理实一体化校内专业实训室40多个,校内实训场地面积达5000㎡以上,实训实验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其中,IT创新创业研发中心为广东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该中心以实际项目的培训指导为契机,教师、学生、工程师形成了多个开发小组,于两年多的时间内,参与了10多个真实企业项目的开发工作,总产值超过400万元;惠州市物联网研发中心由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物联网应用项目孵化基地、物联网科研创新实验室三部分组成,为师生开展智能产品研发、大数据应用等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粤嵌众创空间是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的监督指导下打造的校内“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在“双创”竞赛、技能培训、项目孵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已培训学生超过2000人次,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获奖数十项。(4)建立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与旭日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惠州信息技术分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科技研发、教师研修、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现代学徒制培养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与合作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在教学方面,专业群与相关企业共同打造了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出版了4本校企合作编写的UCML项目实训手册;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校企共建“IT创新创业研发中心+真维斯软件实验班”,把企业搬进学校,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学业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在师资建设方面,教师进驻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IT项目开发工作,提升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培养了教师“双师”素质;在科研方面,与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蓝火计划”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获得财政资助资金20万元,这些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充分体现。3、支撑本专业群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1)专业建设:1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个校级品牌培育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2)师资团队建设:1名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名南粤优秀教师。(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个省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IT创新创业研发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惠州酷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惠州市物联网研发中心)。(4)课程与教材建设:7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带动了30多门IT类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13本项目/任务驱动式教材。(5)创新创业教育建设: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名学生创业成功。(6)科研成果:13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3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17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人才培养效果:100多项省级以上师生竞赛获奖,学生就业率95%以上。三、建设目标1、本专业群与国内外同类专业群建设的差距根据我国及广东省物联网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深化物联网在我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建设“智慧广东”的目标,学校在国内外同类高校专业群中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对比相关高校的专业群建设,结合办学实际,将国内外双一流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群作为标杆,结合优质高等院校建设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和重点建设领域,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维度进行差距分析:(1)师资力量的差距,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小,高端师资教学名师较少,教师科研能力欠缺,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2)专业与产业链的结合不够紧密,校企合作还需要加强,产学研人才培养方案还需不断完善;(3)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有差距,对外交流与合作薄弱,国际化意识薄弱、合作层次有待提高、管理体制有待优化等。2、本专业群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重点领域立足惠州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和智能产品开发等专业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材与教法、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搭建技术技能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省内先进水平物联网应用技专业群,形成“产教协同、能力本位、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5年的建设,建成综合实力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的专业群,重点支撑惠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3、本专业群具体建设目标在建设期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协同、能力本位、分层递进”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项目导向教师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重构能力本位的群内专业课程体系,建成一批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开发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新形态教材,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校企互通的双师队伍,组建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共建集生产、教学、科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以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目标,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技术技能平台;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承接相关项目开发、技术研发等服务;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和教学工作诊断、改进与激励机制。四、建设任务和进度安排1、建设任务本专业群的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九个方面进行。(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产教协同、能力本位、分层递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群内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等5个专业现状的基础上,以区域(惠州)为起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链,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实践“产教协同、能力本位、分层递进”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方式不断进行研究与实践。实施举措有: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小组,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案;开展电子信息产业链调研,并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形成职业岗位的具体画像。到2025年,研究出1套成熟可行的符合我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协同、能力本位、分层递进”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发表相关论文2篇,教改课题1项。②项目导向,推进教师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教师组合“模块化”和技能项目“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该教学模式在实施的层面上:一是课程知识体系的模块式教学;二是基于学习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支持服务。一个教学模块既可以由一位老师承担,也可以是多位老师承担同一模块式教学。在协作教学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团队文化底蕴的课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举措有:确定专业群2个教学模块,组建模块化教学团队,设计模块化教学资源,进行3年的教学实践;指派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提升教师协作下的模块化教学能力。到2025年,建成2个教师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团队,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产生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包括模块化教学改革论文2篇、课题1项,模块化教材4部。③紧扣“三全育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全员、全方面和全过程的育人。在深入分析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选取2~3门专业群基础共享课程,深度挖掘思想教育元素,重点打造成为专业群“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通过5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申报1项“课题思政”的改革类课题,编写1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型态专业教材。④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推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共同推进“双元双创”的育人实践。与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校内IT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成立1届创新实验班(学生来自专业群专业学生),校企协同培养软件产品开发、智能硬件开发、物联网工程人才,到2025年,培养学生人数达到160人。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创众创空间和“现代学徒制”班,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同时,针对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创新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到2025年,累计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约100人。(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①重构能力本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基于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链和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区别与联系,构建“底层基础共享、中层模块化融通、顶层项目化引领”递进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具体的举措如下:首先开展区域(惠州)行业、产业链调研,分析群内各专业的联系与区别,提取群内各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形成专业群的基础课程群;根据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理念,设计开发群内各专业的模块化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群,为群内各专业的分流、分方向培养奠定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发挥合作企业优势,设计开发(或引入)综合性项目(含真实项目),形成项目化课程群,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和技能。图2“底层基础共享、中层模块化融通、顶层项目化引领”递进式课程体系②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紧紧围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到2025年,完成专业群3门基础课程、4门模块化课程、4门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全力支持群内专业开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3)教材与教法改革①在教材开发方面做到双元开发、务求实干根据“职教20条”提出的“校企双元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理信念开发专业群教材:根据“宽基础、活模块”教学理念,以兴趣为导向,编写3本工作手册式/活页式专业群基础教材;根据项目式、模块化理念,校企共同编写4本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模块化课程教材和4本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项目化课程教材,力争有2本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②在教法方面,回归本源、创新发展,大力推行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逐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利用学校已有的得实在线课程平台和课程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职业能力导向、项目载体引领、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组建教师团队,按照行业的工作过程,实施实施团队合作的模块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使得课堂更加关注教学原生态,聚焦真实的教学,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全面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根据课程实际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到2025年,完成2门课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完成3门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完成“职业能力导向、项目载体引领、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实践;建成3个名师工作室,组建一批专业兴趣小组;完成2门课程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建成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力争成功申报2项省级教改课题。(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基于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专兼结合为特色”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①引培结合,打造“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整合校企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研究专业带头人引培制度,制订遴选专业带头人遴选及管理办法,建立名师工作室和技术技能大师培养机制。到2025年,引培1-2名专业带头人,累计建成3个名师工作室;选派6名骨干教师到企业项岗实践和4名骨干教师参加省培国培;累计引入3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产业导师。②项目导向,组建团队合作的模块化教学创新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专业群教师队伍,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重构教学流程,再造课程结构,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弥补了教师在全栈开发中知识结构或技能不足。通过建设,完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完成以智慧校园为综合项目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完成以智慧校园为综合项目的项目式、模块化课程建设;打造教学创新团队2个(其中1个省级教学团队)③优势互补,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是指由一名或若干名专业理论教师作为“一元”,一名或若干名技能教师作为“另一元”,由两方面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师共同体组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进行专业课教学,共同完成一名“双师型”教师需要完成的专业教学任务。到2025年,探索符合我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建设路径与方法;完成“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的课程计划;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累计建设5个“双元结构教师小组”。(5)实践教学基地从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要求出发,融合校企合作企业,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实训,重组优化实训室,并根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或实力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通过5年的建设,建成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基地、物联网信息技术研发实践基地、网络工程实践基地、智能产品开发实践基地、嵌入式研发实践基地等5个实践教学基地和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力争获得省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项、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项。基地建设的规划表如下。表1基地建设规划表序号基地名称功能区构成承担的实训项目所需软、硬件设备负责人对应专业1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基地(校内)项目部、研发部、测试部、服务器机房ERP管理软件开发、移动互联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测试、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等1.软件设备:UCML应用框架开发平台、JEECG开发平台、Eclipse等集成开发环境、MySQL等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测试工具等;2.硬件设备:企业级服务器、办公电脑、大屏幕会议电视、投影仪、打印机、路由器、交换机、机柜及大型会议桌等邝楚文专业群(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2物联网信息技术研发实践基地(校内)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物联网科研创新实验室1、智能小车的程序开发;智能家居系统灯光控制系统、智能窗帘控制系统、智能家电控制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门禁系统等实训项目;2、ZigBee、NB-IoT、LoRa、WiFi、蓝牙和RFID等多种模块自由组合实验;3、单片机应用综合实验;4、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5、Python、Android应用开发实验;6、RaspberryPi应用开发实训;7、物联网在线虚拟实训项目。1、用于嵌入式开发的智能小车;2、智能家居控制模块;3、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4、用于Python、Android开发的应用环境模块;5、RaspberryPi3代开发系统;6、物联网虚拟在线仿真系统;7、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8、用于实验的Win10系统计算机。朱信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3网络工程实践基地(校内)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Linux系统实训室、网络综合应用实训中心、信息安全实训室1、综合布线的实训项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7个子系统功用)、跳线制作、模块端接、线路延长、机柜管理、路由制作(槽路,管路)、大对数电缆制作。2、Linux系统实训项目包括:Vim编辑器、Linux命令实例练习、Linux内核分析、Linux系统监控实战、Linux系统安装及配置邮件服务器、Linux系统安装Git服务器、Linux桌面词典。3、网络综合应用实训中心:无线网络规划和实施、设备基础信息配置、网络搭建与网络冗余备份方案、移动互联网搭建与网优、服务搭建与企业应用;4、信息安全实训项目包括:网络扫描、网络监听、入侵检测、电子邮件安全、网络级防火墙、Web安全、VPN。1、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所需设备:IT工程技术实训平台、RJ-45水晶头、超五类网线、信息模块、信息插座、数据配线架、语音配线架、光纤连接器、PVC线槽、VISIO软件、EXCEL软件;2、Linux系统实训室所需:安装Linux系统的计算机,VMware软件;3、网络综合应用实训中心所需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机架、网线;4、信息安全实训室所需设备:出口网关、防火墙、仿真软件。吴玉兴专业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4智能产品开发实践基地(校内)单片机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1、单片机实训室实训项目:单片机基础外设实训项目及交通灯、频率计、智能小车等综合项目;2、嵌入式系统实训室实训项目:ARM裸机程序开发、Linux系统移植、Android系统修改定制、Android应用开发等;3、电子工艺实训室实训项目:电子电路的焊接智能产品开发实践基地所需设备:1、51单片机开发板套件,安装KEIL和Protues等相关软件的计算机,STM32单片机开发板套件,安装KEILMDK、STM32CubeMX和Protues等相关软件的计算机;彭业胜专业群(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物联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调试、PCB制板、常用电子元器件检测等。2、S5PV210嵌入式开发板套件,安装Linux系统、VMware等相关软件的计算机;3、表面贴装SMT实验平台,环保多功能制版机,万用表,数字示波器,稳压电源等。5嵌入式研发实践基地(校内)嵌入式驱动开发实训室,Android系统开发实训室,Android应用开发实训室。1、嵌入式驱动开发实训室实训项目包括:嵌入式GPIO驱动、嵌入式LED驱动、嵌入式串口驱动、嵌入式音频驱动、嵌入式LCD驱动、嵌入式系统更新;2、Android系统开发实训室实训项目包括:Android系统编译、Android系统修改定制、Android系统更新、Android系统框架修改;3Android应用开发实训室:GPIO应用开发测试、LED应用开发测试、串口应用开发测试、蓝牙应用开发测试、AndroidLaunch应用开发。1、嵌入式研发实践基地所需设备:S5PV210嵌入式开发板、串口线、RJ-45网线、SD升级卡、USB连接线、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机架;2.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ADT、SDK、升级卡制卡程序。王红生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专业)6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与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设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承担专业群学生的校外实践实习任务,促进专业群和行业、产业、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创新基地运行机制;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6)技术技能平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高职学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本专业群遵循“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理念,按照“产业需求是原动力,行业企业需要是立足点,人才培养是基本点”路径,以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目标,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7)社会服务①开展多层次、高端技能培训。探索面向社会的技术技能培训体制机制;研究开发未来网络、物联网技术、嵌入式开发、Android开发等新技术培训模块;累计完成新技术培训10000人日。②承接企业横向技术研发项目。依托惠州市物联网研发中心、IT创新创业研发中心、信息技术研究所,承接企业横向技术研发项目经费100万元。(8)国际交流与合作①探索学生国际交流体制和机制。到2025年,完成学生国际交流的体制和机制建设;累计完成学生国际交流4次。②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研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它的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培养国际化授课教师的体制和机制;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引入和本土化创新;完成3次国际化师资培训。(9)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①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制定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实验区的管理制度,组建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依托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开展双主体协同育人;探索依托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②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研究建立专业对接产业的“映射图”;开展专业对接产业的“契合度”模型研究;探索专业群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建设体制机制;研究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到2025年,开展2次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依据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工作。③健全教学工作诊断、改进与激励机制。调研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探索建设校企联合成立质量保证小组,保障教学质量;开展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六、专业群建设管理1、组织管理(1)成立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落实专业群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院系、专业,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专业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2)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负责对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建设任务的组织与落实、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审核及日常管理等,并定期向学校上报专业群建设进展情况。(3)实行项目管理模式,建立专业群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和验收制度,形成分项检查、年度报告、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等环节组成的监督检查体系。专业群建设所在院系负有支持和监督检查的职责,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对专业群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进行整改,确保建设质量。(4)为了支持和保障专业群建设顺利、有效开展,建立专业群建设工作考核体制和机制,明确专业群建设工作目标和考核要求,有效实施考核工作。(5)按照经费预算计划和目标考核情况,分阶段、分项完成下拨专业群建设经费。2、经费管理(1)专业群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专项投入、学校配套经费以及专业群所在学院自筹经费等。(2)专业群建设经费由教务处和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分阶段划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挪用。经费使用要经专业群负责人、院系负责人和教务处负责人共同签字。建设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根据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格审批程序,进行分项明细核算,按预算使用资金。(3)专业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建设。具体的使用范围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费用、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费用、师资队伍建设费用、教学改革费用、学术交流费、设备资料费、教研课题劳务费、奖励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等。(4)依据省教育厅对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教务处根据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对完成情况好的专业予以鼓励;对完成情况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将停拨建设经费。(5)凡是用专业群建设经费购置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物品,均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范畴。3、教学管理(1)教学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建立和谐高效专业群的教学管理机制,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数据化,用管理制度来约束运行机制,以运行机制来规范“备、教、考、评”等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协调、有序、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2)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探索适应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求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3)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为两翼全面展开。首先,按照专业群的岗位要求全面修订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其次,教务常规管理以正方教务管理系统为载体,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运行;第三,狠抓教学过程管理,以有效教学论为指导,抓住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核五大环节,环环相扣,提高教学效果;第四,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4)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变以“弥补式、监督式”督导为“引导式、榜样式”督导,体现人文关怀,促进督导对象内因变化;变“要我变”为“我要变”,帮助教师成长。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突出“导”和“帮”;对教研室工作的督导,重点是教研活动的内容及其有效性,突出“导”和“促”。以校本研究为立足点,以课改为动力,强化实践教学,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5)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以满足专业群的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实行“专业群、细分流”的教学模式,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扩展学生就业空间。按照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原则,本着“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方针,适时根据教学大纲、生产实际、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情况,对群内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将课程分为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面向专业群的职业而开设的专业群基础课和面向某个专业岗位而开设的“细分流”课程。七、预期成果表4专业群预期成果序号成果名称成果等级备注校级省级国家级1教学成果奖212教学团队213品牌专业建设项目314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26校内实践教学基地517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18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29广东省高校科研平台和项目410哲社科规划项目2111教学改革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