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1.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C.民族交融的频繁 D.中外文化的交流2.魏晋时期,绘画呈现多元化倾向。寄情于自然的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派,宗教人物画也随之大量涌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世俗文化的发展 B.民族交融的发展C.三教鼎立的形成 D.社会思想的变化3.王献之的书法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晋末至梁代,他的艺术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下图是其代表作《中秋帖》,最符合该帖书体特征的表述是(
)A.端方浑厚 B.扁平工整 C.率性俊逸 D.规矩整齐4.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倡儒家思想、习俗、礼仪。同时又发布诏书说:“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隋文帝此举意在(
)A.推动佛教的本土化 B.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促进三教合一的潮流5.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强调“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在《原道》中,称引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韩愈提出夷夏之别(
)A.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发展 B.有助于多元文化调和吸纳C.意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旨在维护儒学的主流地位6.4世纪时,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过去胡僧以原居国名为姓(如竺、康等)的习惯,已代之华僧以释为姓。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C.佛教影响主流文化 D.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7.唐诗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表所示的这些诗句(
)人物诗句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A.说明唐朝边患危机严重 B.反映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C.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 D.折射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紧张8.李白崇道,写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这样参禅打坐的诗句;杜甫崇儒,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些事例反映了唐代(
)A.唐诗因为科举制而盛行 B.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C.诗歌创作水平达到顶峰 D.三教合流趋势更加突出9.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其中释迦摩尼雕像,面部中采用了希腊雕塑风格的通直鼻子,衣服纹饰有着鲜明的印度佛像色彩,雕刻技艺显现出了我国汉族的高超雕刻技艺。这表明(
)A.政权更迭加速了文化传承 B.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明显C.民族交融推动了艺术发展 D.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10.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玄学盛行:北朝各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纷纷“推重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
)A.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B.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C.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 D.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11.南北朝时期,弥勒形象与其他传入中土的诸佛、菩萨相差无几,光照寰宇、端庄肃穆;到了唐末五代,则变为身矮腹白、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当时()A.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B.佛教传播的本土化C.政府倡导弥勒信仰 D.社会经济日益繁荣12.北朝时期,佛教僧人开始把现世君主比作“当今如来”,如北魏沙门法果就公开声称:“太祖叨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致常拜。”其后.北周名僧道安、卫元嵩等人,亦公开宣称“君为教主”“周主是如来”。这表明北朝利期(
)A.三教合一政策颇见成效 B.专制权力决定了佛教发展C.佛学理论迎合统治需要 D.佛教理论受到统治者尊崇13.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外文化的同源与趋一14.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15.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政治环境 C.儒学地位动摇 D.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杨永俭《试论唐代墓葬美术中的宗教共生现象》、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以“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翻译佛经时通过对教义的删改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如家庭伦理方面,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佛教论者还用中国本土文化来改造佛教教义,他们极力把佛教的教义与儒家文化进行融合。比如,把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礼教沟通起来,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孝顺父母、忠于君主这种忠孝观念与佛教主张的因果报应论是相通的。——摘编自高翔《从佛教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出身于佛门的草书大家怀素和尚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摆脱了传统章法的束缚,狂革舞动,变幻英测,书写于法度之外,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一格,他的意境往往被视为对佛救“空”的领悟。佛寺中的高僧心态往往开放包容,佛门书家与信佛的文人雅士的双向沟通与融汇,使得“顿悟说”“凝神观照”“意会”等具有明显佛教文化色彩的语言,最终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创作者、书法艺术理论家们成功吸收借鉴。在佛救教义中,佛教徒只有通过如理如法地不断修行,才能最终成就涅架自在的解脱境界。佛教这种“修行”的思想与书法家的修养提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虞世南、张怀璀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中,都可以见到佛教“修行”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多与佛救文化主题有关的书法作品正是书法家对佛救相关问题思辨后的结采,还有一些则是在生活中与僧人交往互动后留下的记录。这些带有佛救文化特色的书法作品与普通书法家的创作意境不同,独具魅力。——摘编自李栋财《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与传统书法艺术之间的互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佛教本土化的原因及其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文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响。参考答案1.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可知,材料中既有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的内容,也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外国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内容,所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民族交融,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2.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时期,绘画呈现多元化倾向。寄情于自然的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派,宗教人物画也随之大量涌现。”可知,魏晋时期,绘画呈现多元化倾向,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派,宗教画大量出现,这与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兴起有较大的关联性,即社会思想的变化导致绘画多元化的倾向,D项正确;世俗文化是指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众的需要为中心,以满足普通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很强的通俗性,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B项;魏晋时期,三教并行,而非三教鼎立,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献之的《中秋贴》是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率性俊逸,C项正确;端方浑厚是楷书的特点,排除A项;扁平工整是隶书的特点,排除B项;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既尊儒,又崇佛,其根本目的是借助思想教化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维护建统治秩序,B项正确;隋文帝是统治者,其行为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统治,与佛教的本土化无关,排除A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道教,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韩愈认为佛教属于“夷狄之一法耳”,借用孔子的言论反对佛教的传播,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韩愈反佛的目的是维护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D项正确;韩愈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排除A项;韩愈反对佛教,不利于多元文化的调和吸纳,排除B项;韩愈的目的不是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国)。根据材料“4世纪时,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过去胡僧以原居国名为姓(如竺、康等)的习惯,已代之华僧以释为姓。”可知,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说明佛教呈现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佛教的传入,而非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佛教的本土化,没有体现其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也没有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繁,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7.C【详解】根据本题选项引导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1出自《从军行》,意思是宁愿做一名军队里的低级军官去杀敌保国,也比整天舞文弄墨高谈阔论者强;诗句2出自《少年行四首》,意思是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诗句3出自《塞下曲》,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诗句4出自《登楼》,意思是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边患危机的严重,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参禅打坐的诗句”、“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可知,唐朝知识分子对佛、道的融合与信仰,这是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进一步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唐诗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A项;这三人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排除B项;这些事例体现不了诗歌艺术水平的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云冈石窟……面部中采用了希腊雕塑风格的通直鼻子,衣服纹饰有着鲜明的印度佛像色彩,雕刻技艺显现出了我国汉族的高超雕刻技艺”,可以看出云冈石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素,更能显现出我国汉族的高超雕刻技艺,丰富了艺术创作,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政权更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影响,并未提及三教合一趋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来文化对艺术创作的丰富,并不是民族交融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佛学繁荣……东晋政权……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所尊崇的思想不一,有佛教思想、有玄学,也有儒家治国思想,表现的是此时期三教并行的文化格局,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B项正确;地理环境并不是造成材料文化格局的关键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文化格局形成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统治者的喜好是促成文化格局形成的主观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至唐末五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南北朝时期“菩萨相差无几,光照寰宇、端庄肃穆;到了唐末五代,则变为身矮腹白、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像人物呈现从刚性到柔性,从宗教化到生活化的趋势,说明佛教兴盛的同时,佛教渐趋本土化、世俗化,B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唐朝末年都处于动乱时期,社会秩序不稳定,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政府并不倡导弥勒信仰,排除C项;材料与南北朝时期至唐末五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把现世君主比作“当今如来”,说明佛学理论迎合统治需要,体现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C项正确;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专制权力影响佛教发展,“决定”一说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佛学理论迎合统治需要,未体现佛教理论受到统治者尊崇,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在宣传“孝”道,这是中国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但是这种思想由“僧人编写的佛经”“借佛陀之口说出来”,这就说明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政府的宗教政策如何,排除A项;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遭到挑战,排除C项;中外文化不同源,也不趋一,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国)。由材料可知,在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教义接受了中国的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教义在不同地域的差别,而不是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儒学丧失正统地位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魏晋玄学”“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喜好清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故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环境,B项正确;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商品经济发展、儒学地位动摇,排除AC项;魏晋时期未形成大一统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6.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寺观图和道观图》中寺观和道观及沙弥和道士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这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特征。《牵驼出行图》中的胡商和驼队可以看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客使图》中东北的室韦族或靺鞨族使者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反映了与少数民族间政治经济交流的频繁。《客使图》中的拜占庭、新罗使者可以看出唐朝与其它国家交往的广泛性,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日本高松冢壁画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对日本墓葬的影响,反映出唐朝文化影响到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总之,墓葬文化是时代的缩影,展现了唐朝文化多元、民族交融、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史料价值、研究价值角度回答,亦可同等赋分)【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墓葬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反映当时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可以“唐朝时期的墓葬文化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为题。其次,围绕论题,结合题干壁画案例进行论述,分别论述各壁画内容及其反映的历史信息。例如《寺观图和道观图》描绘寺观和道观情况,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特征;《牵驼出行图》描绘胡商和驼队,反映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唐朝的对外商贸;《客使图》描绘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来唐朝,反映唐朝时期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往的频繁;日本高松冢壁画可以看出唐朝墓葬文化对日本墓葬的影响,反映出唐朝文化影响到了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比尔盖茨疾病研究报告
- 比亚迪汉汽车研究报告
- 比亚迪公司价值研究报告
- 步进控制器课程设计
- 英文拍摄合同范本
- pvc订购合同范本
- 农村借地合同范本
- 担保借款合同范本
- 采购借款协议三篇
- 供货玉米合同范本
- 2024年保育员(中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广东开放大学2024秋《形势与政策(专)》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其中知识点复习
- 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无答案)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保安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模拟试卷(无答案)
- 企业法律合规与内部审计制度
- 2024年应急指示灯具:消防应急灯合作协议书
- 100MWp户用光伏发电EPC总承包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店铺门面转让合同协议书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