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ppt_第1页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ppt_第2页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ppt_第3页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ppt_第4页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内容: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第二节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一、生物学原因论生物学派从纯生物性角度出发,研究犯罪产生原因。苏格拉底:面黑者大多有为恶倾向亚里士多德:骨象学说拉法特:人相学龙勃罗梭:集大成者,天生犯罪人理论意大利,龙勃罗梭,(CesareLombroso)犯罪心理学之父,1876《犯罪人论》“天生犯罪人”,犯罪是人类的返祖现象大量人体测量、尸体解剖等实证研究基础上。龙勃罗梭的研究CesareLombroso对罪犯体格差异和精神状态的分析研究犯罪人在生理上具有的特征:1.头部的大小与同一地区的人种迥异2.面部不对称3.颚部及颧骨过渡发展4.眼睛有缺陷和异状5.耳朵的大小不寻常,类似非洲的黑猩猩6.扭曲、向上和鹰勾的鼻梁7.肥胖、肿大和突出的嘴唇8.像某些动物的袋装面颊9.上颚变形,如过大、突出和凹陷10.不正常的齿系11.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12.众多、早熟、多样的皱纹13.头发的变形,尤其具有不同性别的发型特色14.胸膛的肋骨过多过少及多余的乳头15.骨盆表征与正常人迥异16.过长的手臂17.额外的手指与脚趾18.脑半球的不平衡杀人者冰冷、呆滞的外表,有时充血的眼睛,鹰勾状的大鼻子,长耳朵,大颚,间距较大的颧骨,卷曲而浓密的头发,过分发达的犬齿,似乎传递冰冷威胁的外表。盗窃犯多变的表情,小而好动的眼睛,浓密的眉毛,小而后斜的前额,长而歪或畸形的鼻子,苍白的脸色。欺诈犯的嘴唇薄而多为直线型。女性犯罪和杀人犯的嘴唇多肉膨胀而向外突出。罪犯的心理特征比一般人痛觉麻木、味觉敏锐缺乏道德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情感容易冲动智力低下自我显示意识强烈(一)体型说代表人物:德国精神医学学者克雷奇默和美国的谢尔顿克雷奇默认为人类的体形有四类,各具性格,并触犯不同的罪行:1.肥胖型:此种人身材圆厚、多脂肪、手足粗短、性格外向、善与人相处。肥胖型的人不易犯罪,假如犯罪,则大多为欺诈,累犯很少,容易社会化。2.瘦长型:此种人身材瘦长、手足长而细、性格内向、喜批评、多愁善感。瘦长型的人多犯盗窃与欺诈罪,累犯之中,瘦长型占大多数。3.健壮型:此种人健硕强壮、肌肉发达、活力充沛、具有爆发性格。健壮型的人属于暴力财产犯罪与暴力性犯罪的专门犯。4.障碍型:此种人身体发育不正常或有障碍,或有残缺,或为畸形,性格多为内向。障碍型的人多犯性犯罪。谢尔顿:中胚叶体型(健壮型):肌肉发达,活跃,好斗,有时很狂暴,最容易犯罪。内胚叶体型(肥胖型):体型臃肿,动作迟缓,较冷漠。外胚叶体型(瘦长型):瘦长,聪明,不善交际斗士型少年生理和心理异常较容易陷入犯罪。(二)遗传说家族史研究双生子研究:德国精神病学家兰格对20对双胞胎的研究。同卵犯罪一致率77%,异卵犯罪一致率12%染色体研究:XYY或XXY染色体收养子女研究《卡利卡克家族——有关心理不健全的》

朱克家族:1200人中,280个乞丐,60个盗贼,其他犯罪者140人犯罪会遗传吗?1961年,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发表关于XYY染色体的相关研究报道。(三)内分泌失调说和物质代谢异常说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一个人走向犯罪,与体内物质的高低和平衡是否有密切关系。神经生理与生物化学因素颞叶杏仁部分与暴力攻击有关边脑,与暴力控制有关性激素—睾丸酮过量,暴力犯罪低血糖—急躁、忧虑、沮丧、头痛、慌张、尖叫等菲里尼斯·盖奇的个案1848年9月13日盖奇是铁路建筑工程队的领班铁撬从他的左颧骨下方穿入头部,这根铁撬长约1.1米,重5.04千克,一端直径为3.18厘米,另一端的直径为0.64厘米盖奇在10周后出院,但他性情大变犯罪生物学原因论者把作为社会行为的犯罪行为,仅仅归结为由生物学因素所决定,有失偏颇。个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与生物学因素有关,但犯罪生物学原因论者夸大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二、社会学的原因论(一)文化冲突理论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犯罪是不同社会集体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代表人物:塞林,《文化冲突和犯罪》除了不同民族之外,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等各种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都存在冲突,所有这些冲突都会导致犯罪。(二)社会异常论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或激发论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同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社会所提供实现目标的合法手段并不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平等,而是根据个人所处社会和经济地位举鼎。1992年,一般化紧张理论,罗伯特.阿格纽,负性情绪化状态:当个体遇到负面的或者具有破坏性的社会人际关系时,极易产生愤怒、挫折、感到不公平等情绪从而会影响个体是否去从事犯罪行为。(三)副文化群论20世纪50年代,犯罪社会学理论副文化群体: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与社会主文化而称为副文化群。在副社会文化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副文化理论:科恩的少年犯副文化理论克罗沃德和奥林的不同机会论犯罪副文化群体殴斗副文化群颓废副文化群(四)社会生态学理论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境情况相联系。美国朱迪思.布劳和彼得.布劳:相对剥夺论理查德布洛克:城市化理论(五)标签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代表人物:贝克尔,利莫特标签理论:个体变成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贴标签是法定犯罪定义产生的原因贴标签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贴标签是指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兴趣点:继发越轨行为。犯罪的社会学派认为犯罪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其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方法论的缺陷世界观的缺陷三、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人犯罪,主要是由于其精神上的缺陷所致。精神缺陷:主要有精神病、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低能(即精神发育迟滞)以及其他由中毒(麻醉剂、酒精等)所引起的各种精神障碍。犯罪人中确有一部分是在变态心理的驱使下实施犯罪行为,但是该理论以偏概全,将影响犯罪的一种因素看作是主要原因,忽视了正常人的社会属性,观点是片面的。四、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犯罪心理源于人的心理本能心理原动力主要有侵犯性(攻击性)、利欲性、性冲动和权力欲。侵犯性说:犯罪是人的侵犯本能利欲性说:人的求生存的需求欲望是犯罪原动力性冲动说:性冲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唯一源泉权欲性说:人具有保存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佛洛依德:人格与犯罪人格的三个部分的平衡协调是最重要的,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病或者犯罪行为的发生。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当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挡本能的诱惑,或本我过于强大,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阿德勒的犯罪观个人的自卑感源于个人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一些人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渡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阿德勒对于犯罪的矫治犯罪人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社会兴趣和合作之道。通常无友谊、无一技之长、无爱情预防在于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遇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么与人合作。特别关注对象:身体缺陷儿童、被宠坏的儿童和受到忽视的儿童心理本能学说从某一方面揭示了与犯罪有关的心理因素,对犯罪心理学的原因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理论片面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本能的作用,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觉能动性。五、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学习理论强调犯罪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塔尔德的模仿论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条件反射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一)塔尔德的模仿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是模仿而引起的,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取代法则(二)萨瑟兰的不同解除论美国萨瑟兰,1939年《犯罪学原理》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的犯罪行为是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学习而来,这种交往大部分是言语上,但也包括行为上的犯罪行为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周围亲密群体当中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犯罪技巧、犯罪动机、态度和对自身行为的合理化辩解等方面的特别指引关于犯罪动机和态度的特定方向是从法律赞许或不赞许的定义中学习而来的一个人之所以称为犯罪人,是他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是他与特定类型的犯罪经常解除,而与反该种犯罪的行为相疏远的结果此种学习会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和强度而有所不同犯罪学习并不局限与模仿,其学习过程还涉及各种行为的学习机制犯罪行为和非犯罪行为都是一般需要和价值的显现,所以犯罪不能由一般需求和价值解释美国犯罪学中最流行的原因学说:解释了犯罪学习的内容阐述了犯罪学习的过程只把人看作是被动消极接收外界环境的影响。无法解释相同环境中,为什么有人犯罪有人不犯罪。(三)条件反射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认为人的社会化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件发射,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犯罪。越内向性的人越容易形成这种条件反射杰弗里和美国学者伯吉斯和艾克斯的强化理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习得的。犯罪行为一方面受别的犯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推动实施犯罪的根源强化物包括食物、钱、衣物、各种客体、社会注意、社会态度和社会地位(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观察学习、凭直接经验的学习、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个体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家庭影响:成员所属副文化和副文化的重复性接触:社团被广泛使用的宣传工具所提供的具有充分形象的范例-大众传播媒介行为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环境、个人和行为自我调节机制——强化和消退或抑制六、认知与道德法身原因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道德阶段,5岁之前,自我中心,无道德观念他律道德阶段:6-8、9岁,绝对服从权威自律道德阶段:9-11岁,意识到道德相对性,以自己的主观价值为判断标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问题“海因兹偷药”海因兹的妻子因患某一种特殊的癌症而濒临死亡边缘;而实际上有一种药品可以治愈此女人所患的特殊癌症——某药剂师所配制的镭制剂。这种药剂不仅制作费用昂贵,售价更贵——是成本价的10倍。也就是说,200美元的成本,却要卖到2000美元。海因兹四处举债,却也凑不够药费,所以只好去哀求那个药剂师,能否卖得便宜一点,或者容许他分期付清。可是药剂师却说,“不可能。我千辛万苦发现这种配方,当然要用它赚大钱!”

寇伯格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海因兹是不是应该去偷那个药剂呢?为什么?”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工具与相对主义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处于不同的阶段的人回答分别如下: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他害怕会因此坐牢。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他妻子会因此痊愈,而他自己也会因此更快乐。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他妻子希望他这样做。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偷是违法的。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管他法律怎么说呢。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从根本上看,人的生命比所有权更值得重视。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疾患只不过是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夫妻俩应该做的是去享受剩余的共同时光。(超验价值观,后面补充的阶段)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研究发现:犯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少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表现出延缓的现象道德发展与犯罪类型有关:熟虑型的犯罪的道德相对更低,包括抢劫、盗窃、夜盗等;而轻率型,涉及到非物质利益的犯罪的人,其犯罪与道德认知发展相关不是很大。对犯罪人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方法上的启示。2.研究内容上的启示。七、多元化的原因论多元化的犯罪原因论,主张对犯罪要进行整合的研究。早期,如龙勃罗梭的弟子菲利、德国的李斯特等美国的格鲁克夫妇:犯罪行为是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复合体德国学者梅兹格:犯罪行为是各因素的综合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犯罪受人和环境的制约美国阿伯拉汉森:犯罪和心理抗拒力、外界犯罪诱因和个人犯罪倾向有关美国犯罪学家杰弗里:犯罪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第二节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学说一、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原因多认同多元性理论。林纪东:总体上认为社会环境因素最重要张甘妹:犯罪原因有内因和外因林山田:犯罪形成是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情况聚合蔡墩铭:个体犯罪各有其特殊原因二、大陆学者的观点(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论内外因素论动力因素论系统模式论多因素论聚合效应论综合动力论综合动因论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外内因素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一、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一)主体因素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从定量研究看,世界各国的数据表明,犯罪的高发群体是青少年。从定性研究数据看:14岁以下多以盗窃为主25岁以下,盗窃,杀人、强奸、伤害、抢劫、流氓等暴力犯罪或性犯罪35-59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诈骗、重婚60岁以上,诈骗、盗窃和奸淫妇女,多为教唆犯年龄因素:国营民营性别因素犯罪资料显示:男性罪犯明显高于女性生物学角度,女性体力较弱,犯罪率低心理学角度,女性具有被动性和忍耐性,自制力较强社会学角度,女性社会化较晚,犯罪机会少统计学角度,女性犯罪不易被发觉、不易被起诉,判刑的隐蔽性性别罪类不同男性犯罪:杀人、抢劫、强奸、重伤等暴力犯罪女性犯罪:大多为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窃、贪污、诈骗、重婚、伪造等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潜在的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现象,也叫人体生物钟。人体生物节律包括日节律、星期节律和情绪、体力、智力(23/28/33)三节律。据有关研究发现,这三种节律都对个体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而情绪、体力、智力三节律的影响更为典型(一)主体因素心理因素个体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因素控制系统的缺陷个性异常行为因素:指犯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错误的心理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如赌博有害的行为习惯,如撒谎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二)主体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大社会环境因素: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犯罪心理的性质和类型,甚至全社会的犯罪率的高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小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缺陷、家庭状况、家庭人际关系、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