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案29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二十四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课件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案29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二十四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课件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案29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二十四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课件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案29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二十四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课件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案29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二十四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二十九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二十四)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B.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C.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B【解析】

“隋炀帝暴虐”和“臣下钳口”有因果关系,因为隋炀帝太暴虐,所以臣子都噤若寒蝉,不敢出声。而且“暴虐”陈述的是隋炀帝的特点;“钳口”是臣子们的表现,故在“臣下”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A、C、D三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指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性文字。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须先呼台下侍者转达,于是“陛下”成为对帝王的尊称。C.俯仰,本义指低头与抬头,如《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处是应付周旋之意。D.鼎镬,这里指用于烹人(酷刑)的器具。《汉书·刑法志》记载大辟有凿颠、抽肋、镬烹三种,鼎镬即镬烹之刑。A【解析】

A.“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的说法错误,应将“谥号”改为“庙号”。庙号只有帝王才有,或称“*祖”,或称“*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以史为鉴。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灭国的教训,以忠臣为明镜,要求大臣们对不利于人民的事情要积极进谏。B.唐太宗居安思危。认识到帝王恣意而为、赏罚不明就会导致国家大乱的道理,要求大臣们对他的缺点积极进谏。C.唐太宗率先垂范。不仅自己接受大臣们的进谏,还要求大臣善于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告诫他们善于纳谏才能劝谏。D.唐太宗体谅臣子。认为他们因为懦弱、疏远、害怕遭受杀身之祸等原因,才保持沉默,不愿意进谏,所以君主要敞开胸怀,接受谏诤。D【解析】

D.“唐太宗体谅臣子。认为他们因为懦弱、疏远、害怕遭受杀身之祸等原因,才保持沉默,不愿意进谏”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征对曰:……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可知这句话是魏征的观点,而不是唐太宗的观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答:君主假如认为自己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危险败亡,能办得到吗?(2)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答:贪恋禄位的人,担心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解析】

(1)“若”,如果;“贤”,形作动,“认为……贤明”;“岂……乎”固定句式,表反问。(2)“怀”,想,此处引申为“贪恋”;“便”,便利,对……有好处;“言”,动词,“说”,此处指“进谏”。5.唐太宗为了让大臣进谏,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答:①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②要求房玄龄等人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③告诫大臣不要害怕,自己会敞开胸怀,接受谏诤。【解析】

从原文“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可概括出:太宗为让臣子进谏,指出自己的过失,他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从原文“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安能谏人?’”可以看出:太宗希望房玄龄等虚心接受下属的建议,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从“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等看出,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敞开胸怀,广开言路,叫臣下不必恐惧进谏言事。【参考译文】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3·湖北名校联盟测评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6~7题。秋日三首秦

观其一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其二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6.下列对这两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C【解析】C.“时间都在秋夜”错误,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7.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解析】

第一首诗,以声衬静,“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邗沟的水清澈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蒲深处的“笑语声”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第二首诗,“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再,青虫默默,对吐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2023·重庆高三开学摸底考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痛心楚王听信谗言,被奸臣迷惑。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避免自己被奸臣迷惑。(2)《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常借“松”以吟咏性情,表达对孤直、顽强、高洁品格的赞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四、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023·重庆高三开学摸底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历史上,石钟山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主声派,认为山乃以声得名。代表人物有《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唐人李渤、宋人苏轼。二是主形派,代表人物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其观点是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舟中望石钟山》诗中指出山形如洪钟,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呢?微博作者山城学术圈认为,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它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因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特别是山的下部受到江水湖水及地下水的冲刷溶蚀,其山体下部几乎被掏空,呈中空之状。另外,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处于江边湖畔的平原上,宛如洪钟覆地。山下石钟洞,乃穹形溶洞,当长江与鄱阳湖水灌注溶洞之内,风兴浪作,水波连续猛烈地冲击洞顶与四壁,砰訇之声回环四起,余韵绵绵,犹以物击钟,声布四方。可见,________________,乃石钟山取义得名的真谛。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答: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它”指代不明,把“它”改为“石灰岩”;二是“因……使其……”句式杂糅,改为“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10.请根据文意得出结论,并简要概括石钟山取义得名的原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一共不超过30字。(5分)答:结论:“形声结合说”更符合实际。原因:既有钟之形,又有钟之声,形声兼备。五、作文审题(10分)11.(2022·唐山市海港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作文题目,写出你的立意。(10分)中国象棋招法有一套杀法叫“弃马十三招”,又称“舍马十三招”“弃马十三杀”,原名是“得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弃马局”着法。明代象棋古谱《橘中秘》将其列入第一编第一局,可见分量之重。最主要是“子”与“势”之间在大家心中的比较。双方以顺炮开局,红方从第六着开始弃马(骗招),黑方吃马中计,红方到第十三着即获得胜利,仅十三回合,可谓鬼斧神工,天作之合。这一局其实变化很多,但最关键是弃马一着,一旦黑方贪心中了红方的弃马之计,那么不管你如何应对,最终都是红方胜,而其中最快也是最妙的胜法,仅需十三步!象棋谚语“得子失先非上策”,先得子,只是局部占便宜,却影响了后面的大局;看到便宜,贪欲冲动占了上风,理智自然缺位。到后来,无论黑方如何变化,都已经形成败局。表面上是得了个大大的便宜,其实是吃了失势的大亏。结合上面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将你的思考与启发写成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象棋中名局“弃马十三招”,从某种角度来讲,“顺炮”“横车”“直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