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五高考语文月考综合卷(一)(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的。不论是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事实上,以太虚幻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抽象的规律,“一”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二”指事物矛盾的两极,“三”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三”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红楼梦》中,“诗意”和“现实”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面地强调“诗意的世界”或者“现实的世界”,并不能涵盖作者思想的全部。如何在“诗意”和“现实”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还是对“史”的批判,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就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入其间。(摘编自郭皓政《〈红楼梦〉的三重世界》)材料二: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全书的哲学视角,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辨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建呢?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家的表层结构,即儒家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或者说《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贾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反封建”的,那更是“本质化”了。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薛宝钗“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的调侃。《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历史”说和“自叙传”说易混淆《红楼梦》的文学、历史和生活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B.《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C.《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没有以理性代替艺术、用思辨代替审美。D.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视角综合考量。B【解析】
B项,“《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可知,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是“《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不是“《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阐释有偏差,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B.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本末倒置,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C.丫鬟晴雯死后,贾宝玉长歌当哭,以《芙蓉女儿诔》祭奠她,验证了《情榜》给贾宝玉的考语“情不情”的合理性。D.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薛宝钗“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的调侃可见端倪。C【解析】
A项,“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两个世界”说对红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只是无力解决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这一问题。B项,“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错误。由材料一第五段中的“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则无异于买椟还珠”可知,原文只是说“无异于买椟还珠”,即“本末倒置”,并没有说“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D项,“但对佛教却不甚支持”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他对佛并不迷信……‘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的调侃”可知,曹雪芹对佛应是“并不迷信”,并不是“不甚支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说《红楼梦》“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B.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认为《红楼梦》中“‘梦’的真假有无,体现了‘空’‘假’‘中’三谛圆融思想”。C.鲁迅认为《红楼梦》的成功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D.哲学家王博认为“《红楼梦》是庄禅并称,重其同而略其异”。C【解析】
“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讲的是真实,体现的是《红楼梦》的“现实的世界”,并不是“哲学的世界”。A项中的“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B项中的“‘空’‘假’‘中’三谛圆融思想”,D项中的“庄禅并称”等都体现了《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4.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哲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答: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的重要性,并强调其是未来红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每点2分)【解析】
材料一第一段提出《红楼梦》的“三重世界”的观点;第二段讲的是“三重世界”的具体所指及“哲学的世界”的重要性,即在“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第三段讲“哲学的世界”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第四段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阐释《红楼梦》的哲学世界;第五、六两段指出研究《红楼梦》哲学世界的重要性。所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的重要性,并强调其是未来红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说《红楼梦》“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第二段从儒家方面具体论述,第三段从道家、佛家两方面具体论述,第四段总结《红楼梦》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由此可见,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5.《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4分)答:①妙玉活在一个“诗意的世界”里,贵为“金玉质”,追求高洁,清高自傲。她生活在处处充满诗意的大观园里,美丽聪颖,多才多艺,茶艺精湛,极通文墨。②妙玉活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的世界”里,可怜金玉质,求洁不得。她自小多病,出家为尼,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后被贼人掳走,终陷泥淖中。③妙玉活在一个复杂的“哲学的世界”里,是带发修行的佛家弟子,文学上大爱庄子,感情上情缘未了。她自号“槛外人”,以清静无为自守,却六根不净,尘心未尽,不洁不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
从题干来看,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判词及《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诗意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哲学的世界”在妙玉身上的体现。从判词中的“欲洁”及妙玉的生活环境、性格才艺等可分析其身上所体现的“诗意的世界”。从判词中的“何曾洁”“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及她的人生遭遇可分析其身上所体现的“现实的世界”。从判词中的“云空未必空”及妙玉的身份、思想信仰和内心情愫可分析其身上所体现的“哲学的世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刘
泥
鳅聂鑫森潭州木工厂加工的产品:家具、包装箱、枪托、纤维板、木屑板。所使用的原材料:杉、松、柏、樟、桐、柳、楠……湘江在工厂这里拐出一个大湾,岸上也没什么人家,十分幽静。白天人喧车吼,很是热闹。但到了晚上,就只剩下一个守排人,冷森森的。守排的活计虽很轻松,但责任重,且孤苦不堪。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大家都低头不应。结婚四年并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鳅蓦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去!”刘泥鳅自小就住在湘江边,身体壮,水性好,很喜欢喝烈酒,但很少有醉的时候。别看他爱喝酒又没读过多少书,他很喜欢厂宣传科有一年给他家的对联:“笑陪一江风浪,独守几块木排。”“独”不假,“笑”亦真。天一黑,他腰系一个盛酒的葫芦,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木排上。木排上有一个“人”字形的杉皮木棚,刮风落雨下雪时可供他坐或卧;天气好时星月交辉,他喜欢坐在木棚外,不时地喝口酒,其喜洋洋矣。刘泥鳅困了时,就到木棚里的地铺上眯一眯眼,天热是赤膊、短裤,天冷盖着被子也是短裤、赤膊。他头一落枕,鼾声便起,但只要木排上有细小的声响,他立刻就会醒。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木排上积雪很厚,反射出一片朦胧的雪光。刘泥鳅喝过几口酒后,钻进被子里酣睡。到凌晨三点钟时,他听见木棚外有细碎的脚步声,从木棚一头一尾两个方向包抄而来。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六个人,肯定是歹徒,企图在不声不响中,把他摁倒、上绑、口里塞上棉花,然后好偷窃贵重木材。他悄悄地灌下几口烈酒,着短裤、赤膊蹿出被窝,再飞快地跳出木棚,大喊:“抓贼啊!抓贼啊!”那几个人早已“踩点”,知道这是个僻静处,依旧向刘泥鳅逼近。刘泥鳅快速地退到木排边,警告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们的面目了!有本事的,跟我来!”说完,他一个鲤鱼翻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游到两丈开外,再停下来,原地踩水让身子向上昂出一截,一边大笑,一边大喊:“抓贼啊!抓盗木贼啊!”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为首的一个大汉一挥手,他们便急急地逃离木排,上岸去了。还有一年的一个秋夜,皓月当空。一个看似文静的小伙子拿着钓竿,到木排上垂钓。他坐在临江的木排边,远离木棚,旁若无人的样子。刘泥鳅知道,这个季节钓的是鳜鱼,春鳜肥秋鳜也肥。小伙子还从帆布袋里拿出一瓶“茅台”酒,不时地小啜一口。酒香随风飘过来,刘泥鳅的喉结立马上下蠕动,心里说:“好酒!”他坐在木棚前,一直盯着那个小伙子,觉得他是个有趣的人。到子夜时,小伙子还一无所获。他收拾好钓竿,拿着酒瓶站起来,叹了口气,说:“今夜鱼不赴钓,应嫌我是生人,且把酒倒入江中以订交,明夜我再来。”他真的把酒瓶中所剩的酒倒入江水里,再把瓶子朝江中一扔。刘泥鳅觉得这“把酒酹滔滔”的场景很动人,何不邀这小伙子一谈?木棚里有酒,还有佐酒的炒花生米!他快步上前说明来意,小伙子先是推辞,然后才勉强应允。他们在木棚外相对而坐,摆上两个酒杯、一碟花生米。小伙子说:“这才叫萍水相逢哩,明晚我带酒菜来,以作答谢。”刘泥鳅说:“你客气了,干!”“好,干!”彼此不问姓名和来历,只说闲话只喝酒。葫芦里可盛两斤酒,喝得快完时,小伙子有些醉意了,刘泥鳅却依旧清醒如常。天边现出淡微的曙色。小伙子说:“我该走了。”刘泥鳅说:“且慢!我有句话要说,你的酒量不错,可我胜你一筹,不,是胜几筹,望以后好自为之。”小伙子跌跌撞撞地走了。这些事,刘泥鳅从不对领导和同事们说,也不对家人说,怕老婆和孩子担惊受怕。反正,他当守排人期间,没发生过偷盗木材的事故,大家都认为是社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的缘故。年年评劳模、评先进工作者,没有人会想起刘泥鳅!刘泥鳅年满六十岁,高高兴兴地退休了,又有新人接替了他的职位。两个孩子早已结婚生子。妻子比他小两岁,已在五十五岁时退休在家。日子过得平淡如水,安逸舒闲。只是天一落黑,无论阴晴雨雪,刘泥鳅依旧腰系酒葫芦,准时出门。妻子问:“又到枫溪湾去?”“对,我到木排上去转一转,和现在的守排人聊聊天,喝几口酒,再回来安安心心睡觉,做一个好梦。”(节选自《小说月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排的活计虽然责任重大而且孤苦不堪,但很轻松,所以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结婚四年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鳅立刻报了名。B.“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是因为他们没想到刘泥鳅跳进冰冷的江水中躲过绑架,再加上之前听他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们的面目了”。C.刘泥鳅与小伙子喝酒,是为了开解小伙子,让他不要因为没有钓到鱼而伤心,也为第二天两人相约喝酒做好情节上的铺垫。D.刘泥鳅经历的“这些事”从不对领导、同事们和家人说,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木排上没发生过偷盗事故是社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B【解析】
A项,理解有误,小说第2段说的是“守排的活计虽很轻松,但责任重,且孤苦不堪”,所以没人报名,刘泥鳅报名是勇担重任的表现,不是贪图轻松。C项,“是为了开解小伙子……伤心”错误,刘泥鳅与小伙子喝酒是为了告诫小伙子不要走歪道,小伙子也是为盗取木材而来的。D项,“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运气好”错误,刘泥鳅从不对领导和同事们说,是不想表功,他不对家人说,是“怕老婆和孩子担惊受怕”。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通过对贮木场周围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守排点的冷清偏僻,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B.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典型细节,将一个普通的守排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C.小说的主人公是刘泥鳅,但对歹徒、小伙子、妻子的形象也有所刻画,有力地反衬了主人公形象。D.小说结尾部分写刘泥鳅和妻子的对话,寥寥几笔,意味深长,为丰富人物思想情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C【解析】
歹徒、小伙子、妻子的形象对刘泥鳅并不都是反衬,妻子的形象没有起到反衬作用。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酒”的作用。(6分)答:①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刘泥鳅酒量好的特点,为后文两件事的展开做铺垫。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刘泥鳅酒中有勇、酒中有谋的特点。(每点3分)【解析】
小说第3段交代刘泥鳅“很喜欢喝烈酒,但很少有醉的时候”,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小说围绕刘泥鳅喝“酒”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刘泥鳅在一个雪夜喝下烈酒吓跑盗木团伙的故事,二是刘泥鳅在一个秋夜通过请欲偷盗木材的小伙子喝酒、聊天告诫他放弃偷盗的故事。这两件事突出了刘泥鳅酒中有勇、酒中有谋的特点,丰富了刘泥鳅的人物形象。9.假如刘泥鳅当选为“劳动模范”,请结合文本简述他当选的理由。(6分)答:①勇担重任。在大家都不愿做守排工作时,主动报名。②忠于职守。在他当守排人期间,没发生过偷盗木材的事故。③机智勇敢。与各路盗贼周旋斗争智退盗贼。④不慕名利。有功劳不张扬,不被评优不抱怨,退休之后还关心木场安全。(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
本题其实是一道赏析人物形象题,找出刘泥鳅在守排工作上的闪光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如“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大家都低头不应”,刘泥鳅主动站出来,表明他勇担重任;刘泥鳅“当守排人期间,没发生过偷盗木材的事故”,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小说主要叙述了刘泥鳅与各路盗贼周旋斗争并智退盗贼的事情,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关于守排时发生的事情,刘泥鳅“从不对领导和同事们说”,也没有参评过劳模、先进工作者,结尾写他退休之后还每天去木排上转悠,表现了他的不慕名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A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解析】
“怒”的宾语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其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的主语都是“浑邪王”,其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的是汉高祖刘邦。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C【解析】
“大多是……庙号”错误,高皇帝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不是“庙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邑县统帅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引诱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须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穷兵黩武而导致叛乱四起,最终国亡祀绝。AC.因长安县令未能赊买到足够的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死他,汲黯建议,对于投降的匈奴人由沿途各县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接待、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解析】
“认为无须畏惧匈奴”错误,原文中王恢说“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意思是匈奴因为不害怕汉朝而接连进犯,并不是他“认为无须畏惧匈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答:历经十多年,百姓痛苦得无法生存,在路旁树上上吊自杀,死去的人接连不断。(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答: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经过之地有一千多里,以显现勇武气节,威慑匈奴。【评分标准】(1)关键词“行”“自经”“相望”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勒”“见”“威”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困之事,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答对“劝谏的方法”给2分,答对“劝谏的目的”给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首先浏览文章,确定答题区间为“《司马法》曰……果有平城之围”。其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属于引用论述,“高皇帝定天下……平城之围”属于事例论述。由以上内容可知,主父偃的目的是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统帅聂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朝廷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境百姓,可以用财利引诱他们前来,汉朝埋伏军队袭击,这是一定能攻克匈奴的方法。”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进犯劫掠,没有别的,因为不害怕的缘故罢了。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汉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元朔元年秋,匈奴的两万骑兵攻入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奏章。主父偃谈论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是法律条令方面的问题,一件事是劝谏停止攻打匈奴。他的谏辞说:“《司马法》说:‘国家尽管强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尽管太平,忘记备战必定有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他们。御史成进劝谏。高帝没有听从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件。”严安上奏章说:“从前秦始皇志向远大,心思放纵,想要威慑海外,派遣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历经十多年,百姓痛苦得无法生存,在路旁树上上吊自杀,死去的人接连不断。等到秦始皇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灭掉秦朝,断绝其祭祀,这就是滥用武力造成的灾难。”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郡出发。秋,匈奴浑邪王投降。当时单于恼怒于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想要把他召来处死。浑邪王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遣使者前往边境阻留汉人,让他们告知汉武帝。这时大行令李息率领士兵在黄河边上,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快马报告朝廷。浑邪王投降,汉朝派遣两万乘车辆来迎接他。朝廷没有钱,向百姓赊买马。百姓中有人把马藏起来,马不够用。汉武帝发怒,想要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匈奴人背叛了他们的君主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让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劳困乏来侍奉这些夷狄人呢?”汉武帝沉默不语。元封元年冬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疆,设置十二部将军,亲自率领军队。”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经过之地有一千多里,以显现勇武气节,威慑匈奴。汉武帝派遣使者郭吉告诉单于说:“如果单于能够交战,天子亲自率领军队在边境等候;如果不能交战,赶快面朝南向汉朝称臣!”(郭吉)说完,单于很生气,立即杀了负责接待宾客和引见的官员,扣留了郭吉,放逐他到北海。但匈奴也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汉武帝于是返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留别南昌诸友翁卷①衰颜怕被青铜见,病骨堪同瘦鹤群。出久并荒幽径菊,未归长忆满山云。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万柳百花好时节,别君愁绪乱纷纷。【注】①翁卷: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当为作者客居南昌所作,其时他正欲返回家乡,故以此诗寄寓离别之情。B.颔联中作者对幽径野菊的想象及对家乡山云的回忆,表明其离开家乡已久。C.颈联以“春风”“夜雨”点明时令,意在表现时光流逝之快,转瞬又过去一年。D.尾联以乐景写哀情,用万柳百花之乐景衬纷乱愁绪之哀情,有倍增其哀之效。C【解析】
“意在表现……一年”错误,颈联意在以“春风”“夜雨”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离别之际作者的伤感心绪。16.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愁”的内涵。(6分)答:①容颜衰老、病重体弱之愁;②离家日久、思乡盼归之愁;③告别良友、依依不舍之愁;④离留两难、无从排解之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白话诗歌】容颜衰老,怕被那镜子照见,病骨支离,可与那瘦鹤同群。出门太久,幽径俱荒,野菊丛生,长久未归,常忆故乡,满山浮云。春风轻拂,哪里懂得吟人之憾,夜雨连绵,频入驿舍,客者听闻。万柳变绿,百花盛开,正是大好时节,作别诸君,满怀愁绪,内心杂乱纷纷。【诗歌鉴赏】首联中作者感慨自己年老体衰。“怕被青铜见”其实是作者怕照青铜镜,而“堪同瘦鹤群”巧用比喻修辞,描绘出作者病骨支离之态。颔联为想象之景。作者想象家中的荒芜之景以及家乡山云遍野的风光,表达了思念家乡、盼望归去的情感。“幽径菊”“满山云”将日思夜想的家乡具体化、形象化,“出久”体现离家之久,“长忆”表达思念之深。颈联描绘了一幅春夜客舍逢雨图。春风不解作者的愁绪,夜雨淅淅沥沥,敲打着作者的心窗,夜本漫长,遇雨则更感哀愁,却又偏逢离别之际,作者内心更加愁苦。尾联运用反衬手法抒写离情别绪。在这万柳变绿、百花盛开的美好时节,作者却要和南昌诸君分别了。一个“愁”字,乃全诗诗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认为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往往呼天,“_____________”时常常喊父母,追念本源。(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厌、奢侈靡费的批判。
(故)劳苦倦极疾痛惨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鸥鸟常生活在水边,在水天之间翱翔,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归隐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字】
(1)怛;(2)锱,铢。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近代以来百余年民族屈辱史中,中国连续遭遇外族的侵略与压迫,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苦难的岁月,其中尤以日本侵华战争为最。我们的先辈在14年的抗战中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摧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代史上这悲怆的一页,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①________的是,在南京这座曾经被日寇残酷蹂躏的城市,今天居然有指挥屠城的数名日本战犯被奉上灵位,令人发指!为何某些势力的渗透到了如此猖狂的地步?这到底是愚昧无知还是出卖良知?这对14亿人的民族感情是一种多么残忍的伤害!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犯下的累累罪行②______!时间或许可以抚平战火硝烟的痕迹,却无法抹去民族遭受劫难的印记,更无法尘封那段屈辱的历史,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久的伤痛。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这一事件再一次警示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有些势力仍然企图为其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辩护和美化,仍然③________地在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招魂。对此,我们要警钟长鸣,痛击逆流,依法查处和惩治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伤害民族感情的无知者、卑劣者,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纯洁的精神高地!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勿忘国耻,才能知耻而后勇;勿忘国耻,才能在“悲痛”中不断奋进。期待有关部门彻查到底,期待对肇事者依法严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①匪夷所思
罄竹难书(擢发难数)
不遗余力【解析】
第一空,下文写在南京这座曾经被日寇残酷蹂躏的城市居然有指挥屠城的数名日本战犯被奉上灵位,令常人难以理解,可填“匪夷所思”。匪夷所思:指言行思想离奇、异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第二空,语境是日军犯下的罪行很多,可以用“罄竹难书”或者“擢发难数”。罄竹难书:比喻罪恶事实很多,难以写尽;含贬义。擢发难数: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第三空,语境是有些势力、有些人仍在尽全力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招魂,可填“不遗余力”。不遗余力: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答:示例:时间或许可以抹去战火硝烟的痕迹,却无法尘封那段屈辱的历史,更无法抚平民族遭受劫难的印记,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痛。【解析】
原句语病有三处:一是搭配不当,“抚平……痕迹”“抹去……印记”搭配不当,应改为“抹去……痕迹”“抚平……印记”;二是“永久的伤痛”搭配不当,应改为“永远的伤痛”;三是语序不当,应先说“无法尘封那段屈辱的历史”,再说“无法抚平民族遭受劫难的印记”。20.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示例:第一个问句是设问,提出了某些势力的渗透到了如此猖狂地步的问题,引起思考,令人警醒;第二个问句是选择问,剖析肇事者的灵魂,对把日本战犯奉上灵位的行为进行鞭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大小寒时节,水会以特殊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眼前。民间有“小寒大寒,捏水成团”之说。在黄河流域一带,1月份平均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甚或以下,此时水缸里的水常由于温度略高仍未结冰。这种“过冷水”虽然尚未结冰,但是,①________。“捏水成团”指的就是此种现象。与小寒相邻的“腊八节”,正是北方冬季最冷的时候,腊八粥便成为人们“向暖而生”的标志食品。自宋代起,(
)大寒节气,民间忌天晴不雪。古语“一腊见三白,田公笑赫赫”,农谚“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即下三场大雪。②________?《清嘉录·腊雪》说得好:“腊月雪谓之腊雪,亦曰瑞雪,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腊雪祛了虫灾,丰收自然在望。腊雪对于冬麦尤为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高铁车辆采购与维护服务合同
- 2024版安置房房票买卖合同
- 2024高校产学研合作研发协议
- 2024重要会议活动场地出租合同书版B版
- 2024版五金建材销售合同范本
- 2024门面房的租赁合同
- 2024甲乙双方关于电商平台运营合作合同
- 2025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承包合同3篇
- 2025年度安置房市场调研与销售策略咨询合同3篇
- 音像店电梯采购协议
- 2022年外交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磁致伸缩液位传感器KYDM-路线设置使用
- (完整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年最新版)
- 收割机转让协议
-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德育状况调查问卷
- 煤矿煤业掘进工作面班组安全确认工作记录表 模板
- 第8期监理月报(江苏版)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乙丙橡胶电力电缆绝缘一步法硅烷交联工艺
- 中止施工安全监督申请书(范例)
- 世界各国标准钢号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