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刑罚的社会心理思想
在某种程度上,法律的实施是一种各种心理作用的社会现象。因此,司法官员和诉讼参与者在司法诉讼中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古今都是如此。然而,中国古代审判心理思想研究至今还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本文拟就西周的审判心理思想做点拾遗钩沉的工作,或许不无意义。一、创设刑罚的心理效应自古而今,任何统治阶级在制订法律和实施法律时,都要注意到刑罚使用的社会心理效力。所以先探讨西周刑罚的社会心理思想。公元前十一世纪,“小邦周”代替”“大邑商”后,周公旦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目的在于防止“乱罚无罪,杀无辜”(《尚书·无逸》),以之符合“天”意,平服人心,巩固统治。于是,西周统治者在“天”为我用、“德”唯我行的“慎罚”的司法审判活动中,就特别注意到了人的主导作用和刑罚的社会心理效应。首先,宣染“天罚”的威慑作用,禁人犯罪。众所周知,商朝是一个盛行“神权法”的朝代,所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礼记·丧礼》)。殷王假托天意实施刑罚,即所谓行“天罚”。周初,为统治人民,特别是统治殷商遗民,西周统治者在殷商“神权法”的基础上,利用商民族强烈的“鬼神”心理,抡着“天罚”的大棒:“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尚书·多方》)。警示商民不能只图享受、奸邪作乱、不从王命,如果那样就是触犯了“天威”,我只好将“天”之刑罚加诸你们身上,并且宣称这样做“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尚书·多方》)。即不是我周朝好为“尚杀”,而是尔等自招祸难,咎由自取。其次,强调“人罚”的心理效应。西周统治者认识到“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尚书·君奭》)。同时也认为乱罚无罪,滥杀无辜,民心同怨,于统治大为不利,使用刑罚的目的为了稀民犯罪,“辟以止辟”(《尚书·君陈》)以及“以刑罚禁武免而去盗”(《周礼·司徒》)。所以,西周刑罚的社会心理效应沿二途而得其果:其一,对于轻罪,明罚——知耻——改过。《周礼·司寇》强调,对于犯轻罪之人,“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明刑”指“以舨牍书其罪状与姓名著于背,表示于人是明刑也”,并且在狱城中任以役事,不亏其体,不损其财,却能使“其困苦改悔”,达到迁善远罪的目的。这种通过“困辱”使人感知痛苦、然后改过自省的办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强制”理论的运用,颇似西方费尔巴哈的为了避免不快而避免犯罪的思想。其二,对于重罪,以杀禁杀,杀一儆百,使民不敢犯罪。西周时期,“寇攘奸宄”,“不孝不友”、“杀越人于货”等大罪,人人憎恨,采取坚决刑杀之手段。但是同时强调刑杀“非好伤人肌肤”,断人生命,而是让民知刑罚之威,往来弗敢为恶,即《尚书·康诰》所云:“乃大明服、惟民其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这种强调犯罪与刑罚、手段与目的的心理联系,让民知道“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残酷性,而是刑罚的不可摆脱性”(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二、周延甲的狱辞制度司法官在审讯过程中与罪犯直接交锋,得到犯罪狱辞,弄清犯罪事实。整个过程中司法官的心理活动与审判的顺利进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一,用“情讯”察其情,求之法。《周礼·司寇》载: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情”指情理,“讯”是问,即按照情理进行讯问而得到犯罪事实的狱辞,故贾公彦解释,“情讯”者“以囚所犯罪附于五刑,恐有枉滥,故用情实问之,使得其实。”这种“情讯”法充满司法人员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人们对于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往往呈现强烈的意向性,又从两个端极反应,即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审讯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消极情感的出现,造成犯人勿辞、乱供、诬告等现象;重视以积极情感造成一个好的情境,使犯人承认犯罪动机和犯罪事实,从而得到真实狱辞。同时司法官通过罪犯的心理变化察其真实,《周礼·司寇》记载:西周司法官运用了“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方法,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辞听指“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司法官审察犯人说话是否合乎情理,理亏者往往辞语矛盾,无逻辑性,这样曲直可见。色听指“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司法官细察犯人讲话时神色是否从容,有罪者心虚胆怯,往往神经紧张,并且形于色,这样幽明可探。气听指“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司法官善听犯人刑讯时气息,有罪者心情烦乱、气喘不平,这样是非可定。耳听指司法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即司法官发现犯人言辞中是否有疑,有罪者内心紧张,则视听失常,这样真伪可知。目听指司法官“观其眸子,不直则目然”,即司法官注意从犯人的眼神中窥察真情,因为内心复杂理亏有罪者,眼光失神,从中可辨罪与非罪。这就是西周司法官通过观察掌握讼诉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求得并证实狱辞,确定罪与非罪的一种方法。诚然,西周五声审判法属于唯心主义的审判体系,但内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当是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二,核实狱辞要存“明清之心”.司法官听取供词时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尚书·吕刑》),一定要心存公允,不听一面之辞,因为单辞具有片面性,会给审判带来危害性;只有兼听两造之词,并且剔去饰词成份,才能克服讼诉当事人因各见其偏、各执其是、各掩其非的心理带来的审判差错。并且,为了求得狱词的可靠性,还要“简孚有众”,指供词需与众人验证、核实,即使细小的情节也要这样,不被众人验证、核实的供词不能作为定罪科刑的根据.西周时期,这种审判心理思想已开始运用于司法审判的实践中。其三,刑讯求狱辞。现存先秦文献所载刑讯的情况,语焉不详。但从“明刑耻之”一类记载中,隐约可以窥见西周已经使用刑讯。据《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时期,在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孔颖达注“掠”为“捶治人也”。可见西周已有刑讯求口供的作法。从理论上看,刑讯法的出现是“人判法”时代的必然产物。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由“神权法”或曰“神判法”发展到“人判法”的过渡时期,“神判法”已不盛行,而比较重视人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这点将专文论述)。可见,西周时期产生“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的审讯心理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三、大量运用具有科学性的证据有如上述,西周实行“人判法”,以证据定罪成为审判中势在必行的法规。司法官怎样认定证据?如何确认证据的证明力?其一,证据的认定,《尚书·吕刑》主张司法官在审判中要“明清于狱辞”,“无简不听”。就是审判中要仔细核对、验证口供,用可信的口供,同时兼重证据,提高审判质量。西周时期,司法官已开始使用人证、物证、书证和盟誓等类证据,并确认其具有证明力。《周礼·司徒》规定“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周礼·司寇》规定“凡属责(债)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此类“地比“和”地傅”均属人证.“凡有责(债)者,有判书以治”,“以两剂禁民讼”,“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周礼·司寇》)其中“判书”、“两剂”、“傅别、约剂”均指书证。无庸置疑,西周司法官认定这些相当于后世的证人证言、契约文书之类的证据是科学的。其二,证据的证明力认定。实在性或可靠性的证据以及其证明力的大小是定罪科刑的重要基础。实践中一时是非难辨的纠纷,如无可靠、直接之证据,狱词难辨、判决难下。因此,让知其内情的邻居(地比、地傅)作证,“以地之比邻知其是非者共正断其讼。”(《周礼·司徒》疏)甚至对受主人生前之托追讨债务之类的案件,也“以附近而知这件事的人来作证。”(林尹《周礼今注今译》)同时,司法官也特别注意到“地虽相近有不知者,则不能为证,乃不受其辞而不治也。”(《周礼·司寇》疏)就是防止不知内情者作伪证。另外在西周的司法审判中还大量运用“民约”、“地约”之类的证据。这类证据大都是关于人民征税、迁移、买卖、赊欠、和解以及土地分配、使用方面的契约、合同,司法官认定其具有证明力,因为当时人民“彼此有辩而皆至于公”,订立契约,并且书于“丹图”,藏于官府,它是反映事实真相的无可弄假的依据,因而具有很强的客观实在性和可靠性。西周铜器铭文也证实了这点,一经签订契约就确立了土地财产的所有权,而且“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以后因此发生纠纷诉讼于官府时,司法官取约于官府,就能发现“抵冒”,防止“偏信”,而且可以直接处刑,即“若有讼者,则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周礼·司寇》)。其三,确认“盟诅”(盟誓)的特别证明力。西周时期以盟诅作为证据,虽带有神判法的痕迹,但是司法官有意识地借用“无形”的力量,造成一种心理强制力,迫使对方尊重客观事实。因此,凡立誓必十分严肃,有狱讼者无论进行“合意誓”(关于交换方面的盟誓)或“强迫誓”(一方违约承担法律责任后的重新盟誓)时,都要将誓言载于策,存于官,而且要具担保人。对于违背盟誓的行为,司法官可以不需审判直接用刑,小事违誓当墨或鞭,大事违誓当杀。《》铭文记载:法官伯扬父因牧牛“女上(违背)先誓……我义(宜)鞭女千,(墨刑)汝。”牧牛违背盟誓后,司法官就直接对他施鞭刑和肉刑。西周时期重视盟誓的特别证明力,是基于以下两个心理因素:一是借助“天”的威慑力,利用人们畏“天罚”的心理,使之不敢随便“听此盟诅”,一旦立誓就要信守誓言,违背誓言理应受罚,使它与人证、物证一样,具有特别证明力,在讼诉中若以盟誓为证,则讼平而民心服矣。二是司法官利用了诉讼当事人避害趋利的心理,发挥特殊证据的特殊作用。四、辟之议,八曰议宾之辟定罪科刑是审判全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司法官最后认定罪与非罪、罪大罪小,从而相应适用刑罚的过程,因此,司法官的心理活动极为重要。首先,原情定罪。西周时期司法官要明了故意、过失罪过心理,区别对待犯罪。《尚书·康诰》曰:“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眚”,过失犯罪,“非眚”,故意犯罪,“惟终”,一惯犯罪,“非终”,偶然犯罪。西周审判定罪时要区别不同的犯罪心理动机,区别制以刑.如果属过失犯罪、偶然犯罪,即使是大罪也从宽;反之,虽属轻罪,但是惯犯、故意犯罪则从重。很明显,西周时期将行刑罚,必明“犯意”(罪过心理)。以后发展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春秋繁露·精华》)。其次,“议罪”,西周时期虽然强调对官吏“惟威惟虐、大放王命”行为的制裁(《尚书·康诰》),但统治阶级享有“八辟之议”的法律特权。《周礼·司寇》记载:“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对于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人,“有罪当议,议及其罪,乃附邦法,而附于刑罚”。其动机使天下有知:“王之亲故,不可与众人同例,有罪议之,所以教天下之人,爱其亲故,厚有故旧。国之贤能,不可与庸常同科,有罪议之,所以教天下之人,尚乎德行,崇乎道艺.有功者可以折过失,有罪议之,则天下知上厚于报功而知所懋。有位者不可以轻摧辱,有罪议之,则天下知上重于贵爵而知所敬。有-勤劳者不可以沮抑,有罪议之,使天下知上之人不忘人之劳。为国宾者,宜在所优异,于有罪则议之,使天下知上之人有敬客之礼。”(《大学衍义补》)实际上,丘浚道出了当时的心理因素,让天下之人爱亲厚故,尚德崇道,从思想上缓解人民对西周统治者的不满之心。另一方面又铸成了司法官维护特权的审判心理,因此,司法实践中出现“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以及刑不上大夫”。这样在当时不仅合法地洞开了坏法的大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其三,“中”罚思想。《尚书·吕刑》反复强调刑罚要“中”,“咸中有庆”。“中”指适用刑罚不偏不倚,要求司法官不因喜、怒、哀、乐、爱、憎、欲等情感而移法。即要求司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注意自己情感的调节,以意识制约、调节情感,“发乎情止乎礼义”(《诗经》卷一),使司法官在审判中保持符合周礼的“中”态,使司法官审判行为理智化。为了形成好的审判作风、精神状态,特别提醒审判官时刻预防易犯的五种过错:“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尚书·吕刑》)。防止司法官因顺权势、报恩怨、受女人影响、受贿赂、受请托而枉法、任意出入人罪。并且明确了司法官因此移法的法律责任——“其罪惟均”,即以所出入之罪罪之。以此调节司法官的审判心理,树立不因权枉法、不因钱而曲法、不因情而坏法的心理品质,正确对待法与权、法与钱、法与情的关系。这点至今仍不失为元鉴。需要指出的是,八辟之议的特权审判心理与去五过之疵的优良审判品质并不矛盾,在当时前者是“合法”的,为了维护统治阶段的利益,稳固统治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的前提卜,强调“公正”审判,维护法律“尊严”。二者都是司法官必须具备的心理思想,它体现了西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法律心理。最后,罪疑从赦。西周时期对于“疑罪”,采取疑罪从宽的作法。《尚书·吕刑》记载:“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即证据确凿者行五刑,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互相否定难以定罪者,减等按五罚规定处理;行五罚有疑问者,减等按五过规定处理。司法官认定疑罪时,一定要用心,“其审克之”(《尚书·吕刑》),防止种种徇私舞弊情感的出现。疑罪从宽的最主要内容是罚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劓辟疑赦,其罚惟倍。……剕辟疑赦,其罚倍差。……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大辟疑赦,其罚千锾”(《尚书·吕刑》)。西周时期对墨、劓、剕、宫、大辟五种疑罪均以罚铜代替,而且数额不少(600两—6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店铺人气管理方案
- 避雷系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
- 汽车服务考试题及答案
- 公司定制酒店装修方案
- 运输客服考试题及答案
- 别墅大梁装修处理方案
- 蔬菜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车辆租赁违约赔偿诉讼证据与鉴定合同
- 中班健康我长大了
- 庭院老井改造方案
- 胎盘早剥预案演练脚本
- 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
- 聚磷腈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部分)2014年7月
- 钙加维生素Dppt课件(PPT 14页)
- TRD深基坑止水帷幕施工方案(22页)
- FZ∕T 63013-2021 涤纶长丝织带
- 八少八素初试甄别试题
- 企业组织架构图模板
- 藏医院制剂中心建设项目建议书写作模板-定制
- 钢结构舞台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