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辨治3则_第1页
胃痞病辨治3则_第2页
胃痞病辨治3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胃痞病辨治3则

胃痉挛是指心悸、胸闷、毫无准备的疼痛,以及没有疼痛、肿胀和大便的情况。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胃痞病位虽在中焦脾胃,但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肝疏泄失司,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通,发为痞满。肝、脾、胃失去了“以通为用”的功能,其核心是一个“滞”字,滞得通则安;因此胃痞的治疗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重视气滞,重视疏肝。《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又如丹溪先生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忧郁,诸病生焉”。对于痞满日久者,虽症状不甚痛苦但病久不愈,郁郁不舒,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而成。佐加疏肝解郁之品,效更佳。胃痞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疏肝理气不全补本法适用于胃痞患者,病程较长,并反复发作。常见于年老体衰,久病失养,饮食不节之人。以胃脘胀满,食后明显,喜按喜温,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痞满》云:“虚寒之痞,治宜温补,使脾胃气强,则痞开而饮食自进,元气自复矣”。因此治疗注重补益脾胃为先;中焦运化无力,气机升降失司,影响肝之疏泄,兼以疏肝理气,寓疏于补。但此痞日久,不可大补,以免虚不受补,阻碍脾胃功能之恢复。李某,女,68岁。于2009年10月11日就诊,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反复发作年余。曾服吗丁啉、健胃消食片、胃康灵、六味安消等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刻诊:诉胃脘胀满,食后尤甚,时有隐痛,伴右胁不适,神倦乏力,纳食减少,大便稀溏,日行2~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行气消痞。予香砂四君子汤加味治疗:黄芪25g,潞党参25g,炒白术15g,茯苓15g,木香15g,砂仁10g(后下),焦三仙各10g,黄连10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桔梗10g,代代花10g,甘草6g。其中黄芪、潞党参、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柴胡疏肝解郁;焦三仙和胃消食;木香、黄连除湿止泻;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使气机畅达,补而不滞,行气消痞,并以代代花一味,不但有消食之功,且能使情志得舒,则病自安。服药2周后痊愈。疏肝理气消消本法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之证;常见于情志不舒之人,以胃脘胀满,胀及两胁,呃逆嗳气,大便不畅为主要表现。《类证治裁》云:“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食泄……皆肝气横决也”。治疗当以疏肝除痞为先;兼加顾护脾胃之品。陈某,女,45岁。因胃脘闷胀、嗳气不适2个月。于2010年7月8日就诊。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曾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雷贝拉唑等药物治疗1月余,初服有效,逐渐效差,而易反复。刻诊:胃脘闷胀,痛及两胁,头重,目眩,呃声频作,情绪抑郁,烦躁不安,阵有烘热,纳寐欠佳,大便不爽,小便频急,月经先后无定期,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治以疏肝理气、扶脾和胃、行气消痞,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柴胡12g,白芍20g,茯苓20g,炒白术15g,当归12g,枳壳10g,厚朴10g,香附10g,苏梗12g,炒莱菔子20g,代赭石25g,黄连6g,大黄5g,生甘草6g。其中柴胡、白芍、茯苓、炒白术、当归疏肝和胃、扶脾养血;枳壳、厚朴、香附、苏梗宽中行气消痞;炒莱菔子、代赭石行气降逆;黄连、大黄清热通便;恐此理气之偏燥,佐以大剂白芍滋阴柔肝。甘草调和诸药;服药5剂后闷胀、呃逆、自烦消除,纳食有加,二便通畅。效不更方,继服7剂后,诸证消失。嘱患者畅情志,饮食自养,并服中成药逍遥丸以资巩固。苦辛通降养通气公养本法用于寒热错杂之证:常见于饮食不节,嗜好烟酒辛辣之人;以胃脘胀满,暖气泛酸,恶心欲吐,不思饮食,便溏或不畅为主要表现。《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言“百病皆生于气”,而脾胃同居中焦。升清降浊,通达上下,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脾胃枢纽斡旋失司而致胃痞时,当寒温并用,苦辛通降。寒热并用法为治疗胃痞的常用治法,即将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以开通气机,祛寒化湿,泄热消积,降逆和胃。而苦辛通降法,则是寒温并用的一个类型,此法源于《内经》,而制方于仲景。其中辛者开散宣通,苦者沉降通泄;辛温开气泄浊,苦寒清热除湿,共奏“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效。吴某,男,49岁。因胃脘闷胀、隐痛不适半年,于2010年7月8日就诊,胃镜示:糜烂性胃炎。服用胶体果胶铋、奥美拉唑,神曲胃痛胶囊等药物近月余,症状反复无明显改善。来诊时诉胃脘闷胀,阵阵隐胀痛,嘈杂不适,恶心欲呕,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日行2~3次,口干口黏,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治以寒热并用、苦辛通降、行气消痞。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姜半夏12g,黄连6g,炒黄芩10g,太子参20g,苏梗12g,厚朴12g,草豆蔻15g,炒白术15g,茯苓15g,佩兰12g,大枣12g,炮姜9g,吴茱萸3g,甘草6g。其中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大枣益气健脾;炒黄芩、黄连清湿热;姜半夏、炮姜、吴茱萸和胃止呕;草豆蔻、佩兰健脾除湿;苏梗、厚朴行气消痞;甘草调和诸药;服药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再进6剂后痊愈。胃优先,多见虚标实胃痞,又称为“痞满”、“痞证”。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中的部分患者,用西药治疗后胃脘疼痛缓解,而腹胀满难消,或始终以胃脘胀满为临床唯一症状,且吗丁啉、胃复安、莫沙比利等促胃肠动力西药效果亦不理想,中医将之归属于“胃痞”范畴,从临床看,饮食所伤,情志因素,脾胃素虚是形成胃痞的主要原因;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淤滞是成胃痞的主要病机;因此调整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的关键。胃痞详分虚实。虚痞者多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机特点是脾胃虚弱,或兼气滞,或兼阳虚,治当补益脾胃为先,兼行气、温阳。实痞有饮食阻滞,七情失和,痰气雍滞之分,其病机以邪实为主,但临床所见实痞,除实症之外,还有脾胃受损的现象,只是虚损较轻,所以疏肝和胃行气之外,还应有顾扶脾胃之品;当痞满出现虚实相间、寒热错杂时,治疗应把握寒热并用、消补兼施。总之,胃痞的治疗,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探其病所在而治之,以求其气机通畅。胃痞多本虚标实,应通补兼施,补而不碍气机,调气而不伤正,慎用开破之品如三棱、莪术等。临床上,多种证型互存,既有痰、湿、瘀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