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_第1页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_第2页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_第3页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_第4页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人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这种要求和意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1、生产性的“性禁忌”。2、“火”的使用。3、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二、道德的本质(一)非马克思义的道德本质说1、道德是由人的精神或理性决定的2、物质生活水平决定道德3、个人利益决定道德(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道德观念,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考察道德现象,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的或社会的利益的反映。这种观点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以往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在人类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2、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由于一切类型的道德始终受着经济关系的制约,因而,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利益不同,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也就不同。3、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任何阶级社会,各个阶级的群体都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共同利益是各个阶级共有的。为了维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稳定社会公共秩序,防止威胁公共生活中共同利益的各种捣乱行为,因而各个阶级又存在着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德”。比如“勿偷盗”、不能打人、不破坏他人财物、不能抢劫,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等等,这些是不同阶级所共有的社会公共道德。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一切社会道德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相联系的,当旧的经济关系被新的经济关系代替后,旧的道德体系或迟或早也要被新的道德体系所代替。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因而新的道德体系代替旧的道德体系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变化过程。三、道德的特点(一)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道德标准也就不同。(二)阶级性或集团性。在阶级社会里,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其次,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后,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成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第四,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互相渗透。在调整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方面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一国范围内的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是由共同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现象,具有共同的阶级本质,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其次,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相互渗透。法不仅体现统治阶级道德精神,而且往往直接赋予某种道德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规范。最后,在实践中,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难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三)道德与宗教的关系1、二者之区别第一,宗教是一种虚幻的超人间的力量,而道德则是真实的人间力量。第二,虽然道德与宗教都依靠信仰的力量发生作用,但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它表现为对现实的失望之后而转为对宗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寄托。第三,宗教与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宗教着眼于未来,但只是一种虚无飘涉的所谓来世;而道德则追求的是现实世界。2、道德与宗教的联系道德与宗教有着十分奇特的联系。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第二,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四)道德与文艺的关系文艺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反映形式。文艺的范围很广,通常指的是文学、音乐、建筑、雕塑、绘画、戏剧、电影等的总称。1、道德与文艺无疑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二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不同。第三,二者对人们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地讲,道德用“晓之以理”的理性方式,而文艺则以“动之以情”的诉诸感情的方式分别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第四,道德和文艺对人的活动和行为的评价方式不同。文艺以美的规范为依据,从美的观点出发,而道德以伦理规范为依据,从人们生活中善的观念出发。2、道德与文艺的联系尽管道德与文艺有如上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风貌直接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内容。第二,文艺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使道德理论和道德理想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一点是由文艺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五、道德的社会作用(一)夸大和否定道德的作用都是不对的。伦理思想史上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看法:1、道德万能论:它过高地评价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高于一切,人类的其他活动均从属于道德活动。2、道德无用论: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甚至是有害的。(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器和精神支柱的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的职能在一定的社会中实现的程度。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准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等一起,作为一个方面的社会调节器发挥了一定的、然而又是不容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经济基础起巩固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但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也就是说,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取代了旧的经济形态时,它就从道义上为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作辩护,以其特有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并通过道德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各种危害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理论、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尽力维护这一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政治制度,促进它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政治制度的巩固。2、对社会秩序起稳定作用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准则,在发挥社会作用时表现为通过道德体系中的公共生活准则和一系列行为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人们的行为作出善恶判断与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