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_第1页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_第2页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_第3页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_第4页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组专栏1高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技能资格等级标准,我国技能劳动者划分为五个层次: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高技能人才一般指具有高级工〔三级及以上技能等级的技能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并能传师授艺的技术工人。他们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认真研究我省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推进我省"一化三基"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专栏1高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技能资格等级标准,我国技能劳动者划分为五个层次: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高技能人才一般指具有高级工〔三级及以上技能等级的技能劳动者。一、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一概况截止20XX底,全省从业人员391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48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720万人、876万人、1314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之比为44:22.4:33.6。全省技能劳动者约为330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28.7%。全省获得国家职业书的人数累计达291.2万人,其中高级技能3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5.9万人。获得高级技能以上职业书的人数由"十五"期末的19.06万人增加至35.9万人,增长88.4%;具有高级技能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7.8%提高至22%,提高了4.2个百分点。〔二主要成效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强劲,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不断完善,成长的社会环境显著改善。1、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建立起面向全体劳动者、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门类,初、中、高各个技能等级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省有技工学校128所,其中,技师学院4所、批复筹建技师学院2所,高级技校、技术学院18所,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技校26所。20XX全省技校在校学生已达16.1万人,每年有毕业生5万余人。此外,还有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800余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0家,就业训练中心150个。近3年来,全省共培训各类技能劳动者465万人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组织开展"创名牌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品牌教师"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专业设置,使教学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紧密衔接。注重发挥行业和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发面的作用,通过开展技术攻关、观摩研讨、技能交流、名师带徒和岗位技能培训等活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专栏2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为表彰优秀技术工人为企业和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原XX省劳动厅于1995年建立了XX省优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设"XX省技术能手"一个奖项,每两年一届,现已历9届。20XX,省委组织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人事厅、省总工会四部门联合表彰5位"XX省技能大师",并给予重奖。20XX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颁发《XX省技能大师评选表彰办法》,明确规定:XX省技能大师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技能人才中品德高尚、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人员授予的最高荣誉称号,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表彰10名,并给予重奖。2、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不断改善。20XX,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战略任务和主要措施,奠定了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基础。积极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健全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大力表彰高技能人才。近3年来,有15人被授予"省技能大师",2人获"中华技能大奖",8名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2人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331人获"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专栏2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为表彰优秀技术工人为企业和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原XX省劳动厅于1995年建立了XX省优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设"XX省技术能手"一个奖项,每两年一届,现已历9届。20XX,省委组织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人事厅、省总工会四部门联合表彰5位"XX省技能大师",并给予重奖。20XX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颁发《XX省技能大师评选表彰办法》,明确规定:XX省技能大师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技能人才中品德高尚、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人员授予的最高荣誉称号,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表彰10名,并给予重奖。专栏3职业技能鉴定专栏3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通过政府认可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考核活动。对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技能人才确定其技能水平等级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4、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面向全体劳动者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并给予政府补贴。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每年培养1万名新技师。组织实施"技能扶贫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每人补贴培训费1000元;实施"技能就业计划",面向所有农村劳动者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40万人,人均补贴450元;实施技能提升计划,依托企业对已就业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每人补贴培训费200元;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对就业困难群体,包括上岸定居渔民、退役军人、困难企业职工、专业人员等组织技能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通过培训,全省技能人才数量每年递增15%以上。〔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省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仍难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长期存在。至20XX底,全省共有劳动力资源5294万人,从业人员3910万人。据预测,未来几年,我省每年将新增劳动力接近100万人,目前还有未实现就业的失业人员近100万人,农村还有10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另外,由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给就业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同时,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就业难的矛盾将是各级政府长期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应不足。全省技能劳动者只占城镇从业人员的四分之一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9%约4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不论是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装备业,还是新兴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不足成为其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素质结构、分布与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通过调查发现,我省的技能人才队伍中初中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单一技能的多、复合技能的少,技术含量低的通用职业〔工种多,技术性强的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少。要实施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高技能人才应占到技能人才总数的30%以上,但目前还只有22%。即使按照现有技能劳动者的数量计算,高级技工缺口也近30万。从技能人才的行业和地域分布来看,也严重不均衡,呈现出"两多两少":即国有大中型企业多,而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少;传统加工类职业〔工种多,而一些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少;我省高技能人才也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株潭衡岳等地区。〔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技工院校的基础条件差、设施设备旧老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普遍偏小;技工院校未能完全享受职业教育的公平待遇,在招生、建设投入等方面未能享受公办职业院校的同等地位;职业院校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趋同,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缺少弹性,职业院校之间、专业之间的流动非常困难,技工院校的学历证书不能互认。企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也应同时承担技能人才培训的责任,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些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使技能人才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渠道不畅。2、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省在建立和完善培训、鉴定与使用、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政策措施不够配套,仍未形成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晋升、使用和待遇等方面相互配套和有效衔接的机制。企业在劳动用工及工资分配、福利待遇上还未能充分体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越性,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差距较大,尤其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待遇不高,影响了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使企业顶尖技能人才的流失现象比较严重。3、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善。社会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普遍看重学历文凭,轻视职业技能,"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选择,让许多青年人把学技术当工人作为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比较单一,难以与其他人才的成长相互沟通。企业更看重资本和物的作用,忽视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价值。4、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一是政府投入不足。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一直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逐年增长,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经费投入比例依然偏低。另外,政府的投入还主要用于初中级农民工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没有专项经费。二是企业培训经费难落实。在本次调查企业中,20XX度用于技能人才的培训经费只占全年培训费用的39.8%,大大低于国家要求占60%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未能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足额提取企业培训经费,也有一些企业因经济效益问题,培训经费难以落实。三是社会和个人投入动力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目前社会分配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技能人才培训投资回报的周期性,回报效益不明显,影响了社会和个人投资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二、机遇与挑战未来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省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实现中部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更是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格局,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政府逐年加大投入,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表彰奖励制度,高技能人才的政治、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这些制度措施的落实,使技能成才环境显著改善,高技能人才工作有了坚强的领导和保证,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技能成才。〔二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强大的拉动。近几年,我省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度增长。据我们调查,今后10年,企业技能人才的更新比例达12%以上,加上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每年需新增高技能人才10万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一些传统产业会逐步消亡,新兴产业会不断产生,这种变化对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带来调整,同时,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近半个世纪全球产业结构变化背景下对就业变动的影响看,一方面生产部门的科技含量大幅度增加,生产效率大幅度增加,生产领域从业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围不断扩大,容不断深化,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服务领域从业人员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加大了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据专家预测,未来2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有: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技术和技能人才。〔四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点给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课题。周期性发展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受世界经济格局、经济运行机制影响将越来越大。这一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海啸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的教训,其中一条就是我们在加大金融运行机制创新的同时,更要关注包括机械制造装备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生产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这也是我国经济能够率先走出低谷的重要启示。而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正是需求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据调查,我省技能人才的70%左右集中在机械制造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还是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或初中级技工,高级技工仍然十分短缺。所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适度超前做出周期性安排,实现经济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也是经济发展给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严峻挑战。三、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围绕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工作原则我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适应市场需要、服务本地经济、培训技能人才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专家督导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市场引导的作用;——坚持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坚持提高人才地位、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不断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三战略目标1、近期目标到20XX,全省高技能劳动者达到350万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数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5%以上。2、中期目标到2015年,我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00万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8%,其中,技师、高级技师6.5%以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衔接。实现广大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目标。3、长远目标到2020年,全省技能劳动者总数突破4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不少于13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0%,其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9%以上。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形成技能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格局。〔四主要任务1、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今后十年,全省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5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5万人,技能提升培训50万人。——实施"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技工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每年为企业培养不少于500名高级技师、2000名技师、10000名高级工,由政府提供培训补贴,带动全社会每年培训高级工及其以上人员10万人。——实施"技能扶贫培训工程"。依托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城乡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5万人,每人由政府提供全额培训补贴,实现技能培训1人,转移就业1人,脱贫解困1户。——实施"技能就业培训计划"。依托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面向所有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每年培训40万人,每人由政府提供培训经费70%的补贴,为技能人才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计划"。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由政府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全额的培训补贴。——实施"技能提升培训计划"。依托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组织企业在岗员工,开展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业务知识水平,使其适应岗位要求。2、建设一个以技师学院为龙头、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协调发展为目标,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到20XX,全省建成5所技师学院,25所高级技工学校。到2015年,全省建成技师学院达到10所,高级技校25所,通过整合资源,技工院校总数保持在100所左右,校均办学规模得到提升;重点建设好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示基地,5个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特色明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区域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社会培训需求相适应。到2020年,要建立起能全面健全覆盖城乡各类劳动者、满足社会各方面培训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3、健全一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科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深入探索适应技能人才成长特点和规律的考核评价方式,提高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提高职业书体系运行的规化和效率。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的影响,不断开发新的职业领域,使职业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4、完善一套以业绩贡献为导向、与技能等级相联系、能够激发责任感和创造活力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以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地位。要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保障和工资待遇,引导企业尽快建立与技能人才贡献业绩相挂钩的薪酬福利制度,定期公布不同职业〔工种、技术等级的工资指导价位,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机制。5、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制造、崇尚技能成才、鼓励技能创新,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坚持党管技能人才的领导原则,完善技能人才工作格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建立政府表彰与企业奖励相联系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对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更多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全方位的社会宣传,扫除重学历轻技能的落后观念,使"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四、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措施〔一完善培养机制1、发展壮大各类技工院校。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各类技工院校的政策扶持,发挥其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示作用。以技工院校为载体,面向新生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技能培训。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创办或联办技校。技工院校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适度规模发展。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在招生、学历、升学、收费、税收等方面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搭建开放有序的职业院校招生平台。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招生平台,将所有经政府批准的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纳入招生网络。同时,对面向高中毕业生招收的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允许技工院校利用高招网的生源进行招生。打通技校毕业证、职业与学历证有效衔接的通道。技工院校的高技班、技师班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分别享受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待遇。2、强化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支持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加大实用技能训练的容,并在毕业生中广泛推行国家职业书制度。3、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组织应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提出高技能人才行业配置标准,指导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包括农民工在的新产业工人培养力度。所有规模企业都应独立建立职工培训机构,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与学校联合建立培训组织。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研发、结构调整和新设备引进,以及员工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员工培训,特别是要向一线员工倾斜。4、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在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技能大师技术攻关、传徒授艺的作用;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训、名师带徒、岗位实践成才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实行政府采购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机制,对参加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企业紧缺职业〔工种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培训鉴定补贴。〔二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技能人才的评价要突出操作性和实践性,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1、改革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模以上企业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岗位要求,对国家题库中的考核容作适当的调整。2、完善技师社会化考评制度。对技能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科研中的高难度技术问题或者有绝技绝活及其在带徒、传授技艺方面成绩突出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技能人才,不受身份、年龄、学历、资历、名额、比例等限制,可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采用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实行社会化鉴定。规模以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复杂和操作性强的职业〔工种,可采取企业业绩评定的方式,实行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办法,组织开展技师考核鉴定工作。3、严格依法实行技术工种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招用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书的人员中录用。职业介绍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告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在发布技术工种人员招聘广告时,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4、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要针对院校学生特点,特别注重鉴定考核质量,严格资格审查,维护职业书制度的质量和信誉。5、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各行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指导企业开展群众性的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省、市州劳动保障部门每年都要组织有社会影响、有示作用、有一定规模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成绩优异者,破格晋升技能等级。〔三加强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建设1、大力表彰高技能人才。完善政府表彰制度,通过评选推荐和考察,每两年表彰不少于30名省技术能手,每3年表彰不少于10名省技能大师,推荐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的人员中,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0%。完善企业表彰制度,鼓励企业设立各种荣誉称号,以高技能人才的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工作班组等。2、落实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企业在薪酬构成中应充分考虑技能贡献的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企业已聘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相应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工资福利、带薪学习、培训、休假、疗养保健、出国进修等有关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